Workflow
在线视频
icon
搜索文档
腾讯视频VIP设备超限被封号7天?知情人士:为防止黑灰产
新浪科技· 2025-10-09 15:08
事件概述 - 有网友的腾讯视频VIP账号因在4台设备上播放,超过3台设备的上限,导致账号进入安全保护期并被封禁7天,至10月14日自动恢复 [1] - 账号因累计在4台设备上播放而触发限制,并于10月7日第4次进入账号安全保护期 [1] 公司回应与规则 - 接近腾讯视频的知情人士表示,平台设立账号安全保护期是为了防止黑灰产,如盗版和账号共享租赁,并称此为行业通用规则 [1] - 根据腾讯视频《账号保护规则》,VIP会员同时间最多1台设备播放,累计最多3台设备登录;SVIP会员同时间最多3台设备播放,累计最多8台设备登录 [1] - 如果用户账号持续超限,将进入安全保护期,7天封禁属于较长时间的处理 [1] 账号恢复机制 - 腾讯视频VIP账号进入安全保护期后,恢复方式包括等待保护期结束、手动恢复(每名会员有2次机会)或非SVIP用户升级为SVIP [1] - 升级为SVIP可使用家庭设备权益,最多在10台设备上使用 [1] 用户提示措施 - 在账号即将到达设备上限时,用户会收到站内信提示 [1]
国庆假期线上文娱消费呈大屏化趋势,观看时长环比提升23%
北京商报· 2025-10-08 11:02
北京商报讯(记者 卢扬 卓洋)10月8日,据虎鲸文娱发布《2025国庆假期文娱消费报告》(以下简称 《报告》)显示,国庆期间优酷观看时长增长主要来自大屏端,环比节前一周上涨23%。动漫、电影、 综艺、纪录片四大品类涨幅最大,动漫类节目以76%的涨幅位居榜首。优酷工作人员分析称,以新国风 为代表的国漫内容正在重塑客厅文化。随着80、90后成为父母,优质的国漫作品正成为连接两代人的娱 乐新纽带。 值得注意的是,30-39岁群体渐成"宅娱乐"主力。数据显示,这一群体的假期观看时长环比增长最为显 著。较节前一周增长38.2%,而中老年群体则表现出更强的线下文化消费意愿。优酷工作人员认为这一 现象反映出不同年龄段人群差异化的休假需求。"30到39岁的职场人士或因日常工作强度较高,更倾向 于利用假期'充电',通过线上娱乐实现高效率的休闲放松。与此同时,拥有更多自主时间的中老年群 体,则更愿意通过线下活动来丰富生活体验。" 人文纪录片、体育赛事等多元内容也让这个国庆更具"文化味"。根据报告,纪录片板块观看时长环比增 长超过40%,《圆桌谈第八季》《寻真之地》《宗师列传·大宋词人传》等观看量上幅明显。体育赛事 成为假期新热点 ...
红果「成熟」,短剧「爆仓」?
格隆汇· 2025-10-06 03:35
导语:短剧平台进入"后保底时代",谁能靠技术砌出护城河? 5年前人们在社交平台上吐槽《龙王赘婿》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5年后短剧会成为主流。 QuestMobile数据显示,红果月活达2.12亿,正式超过了优酷视频的2.006亿月活用户,与哔哩哔哩的月 活用户相差仅1300多万。 但就在蒸蒸日上之时,红果突然宣布取消短剧保底机制。 近日,2025 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红果宣布"果燃计划"调整方向,对于引入的成片短剧,红果 不再提供保底费用,制作方自负盈亏,靠市场表现获得收益。 "成熟"了的红果想要迈向品质化竞争,但已经"爆仓"了的短剧,能靠精品化打造护城河吗? 取消保底机制可以预见,这就像打车、外卖平台在取得一定市场地位后,补贴的降低,用户都吸引过来 了,也没必要一直烧钱。 而且红果想要在以量跑马圈地的微短剧市场中,靠品质修筑一条护城河,这想法并无不妥。 但短剧市场当下仍是以内容的数量为核心竞争力。 就像红果的成功离不开免费模式与字节的资源倾斜,靠着番茄小说的IP供给与字节AI技术加持,红果迅 速拉起了庞大的短剧内容生态。 但随着保底机制的取消,短剧制作商们传统跑量模式不再旱涝保收,就可能产生两个情况,一 ...
花旗集团将奈飞目标价下调至1280美元
格隆汇APP· 2025-10-03 18:19
格隆汇10月3日|花旗集团将奈飞目标价从1295美元下调至1280美元。 ...
爱奇艺10月1日起开放网络故事片分账合作 鼓励新形态创作
经济观察网· 2025-09-30 17:12
自2025年10月1日起,爱奇艺将正式开放网络故事片成片分账合作,以会员分账模式在爱奇艺首播的作品可获得长达180天的会员分账收益。此前,爱奇艺已 宣布将网络故事片纳入"燎原计划"合作范围,为达成合作的项目提供最高1000万元的制作成本支持,和上线后净利润47.5%的收益分红。此次,爱奇艺进一 步扩大网络故事片合作范围,对创作者自主开发制作的成片开放发行合作,用成熟的分账商业模式鼓励广大青年影人积极创作网络故事片,拓展内容表达空 间。 随后,爱奇艺在2025爱奇艺iJOY秋季悦享会上,宣布对"燎原计划"进行成本、数量、内容三个维度全面升级:将制作成本上限从600万元提升至1000万元, 项目数量从30部增加至50部,并将网络故事片纳入"燎原计划"合作范围,积极响应广电总局关于推动网络故事片创作发展的号召,鼓励创作者有更大空间去 创作长片。 I 500+ 剧本 15+ 开机制作 爱奇艺"燎原计划"旨在发掘和培养新导演、新表达。自2025年4月推出以来,该计划已收到超500个剧本投稿、80余家制作公司参与投标,目前已有15部作品 进入开机制作阶段。《木偶惊魂》《九龙挎刀去白马》《卸甲》《仰天一笑》《烈日狂沙》5部 ...
字节日本短剧APP暂停投放,下载量大幅下滑
36氪· 2025-09-29 16:57
PikoShow运营收缩表现 - 字节跳动旗下日本短剧应用PikoShow近期大幅缩减市场投放,投放素材量从近60天初期的日均400组左右猛跌至9月5号起的持续15组,可判断为基本停止投放 [1] - PikoShow在日本市场的双端预估下载量整体呈下滑趋势,自9月5日起下载量大跌,至近日下载量仅剩几十次 [1] - PikoShow在日本App Store免费娱乐应用榜的排名由近两个月高点的第85名,跌至9月8日的第478名,之后跌出前500名 [3] 市场环境因素分析 - 日本短剧市场尚不够成熟,本土厂商仍处于短剧布局初期,制作环境与体制尚未适配短剧模式,在长剧体系框架下开展业务导致制作成本相对偏高 [4] - 自2025年5月起,中国厂商对日本短剧的拍摄需求量出现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头部平台需求缩减,背后核心原因是缺乏新爆款作品支撑市场信心 [4] 产品内容与竞争对比 - PikoShow平台近30天主投短剧多为译制剧,TOP 10投放短剧均为国内短剧译制,部分短剧自2024年年中投放至今,无新短剧补充,易引发审美疲劳 [5] - 对比日本市场投放TOP 3的短剧应用NetShort、DramaBox和DramaWave,其近30天投放题材主要为"逆袭"和"家庭情感",而PikoShow主投题材为"都市情感","逆袭"类较少,或未能满足当地用户需求 [5] - 字节另一款海外短剧应用Melolo保持较高发展态势,近60天日投放素材量稳定在1600组左右,下载量保持稳定,日下载量多在15万次至20万次之间 [5] 行业发展趋势 - 海外微短剧行业正在进入淘汰赛阶段,即便是具备出海经验和独特优势的企业也需要顺应市场发展并及时调整策略 [6] - 近30天内Melolo共投放短剧636部,其中新短剧311部,占比48.9%,保持着较高的短剧上新比例 [6]
当播客遇上视频:一场价值百亿的内容迁徙
虎嗅· 2025-09-28 09:25
视频播客行业兴起背景 - 视频播客成为B站、小红书等平台近来着力布局的方向,其形式是在音频播客录制现场架设摄像机[3] - 国内内容消费习惯变化为视频播客发展创造条件,例如短视频平台内容整体变长,影视解说、科普类内容时长已达半小时至一小时[9] - B站数据显示视频播客用户观看时长增长显著,2024年一季度达到259亿分钟,较去年同期69亿分钟增长270%,视频播客总体用户规模超4000万,占该季度月活用户的10%[10] 国内外市场发展对比 - 美国播客市场成熟,2024年12岁以上人群中70%听过播客,43%每周收听,人均每周听播客时长8.3小时[4] - 美国市场播客主要发布平台转向视频,YouTube以31%占比成为主要平台,超过Spotify的27%和Apple Podcasts的15%,全球51%头部播客主选择以视频形式发布[8] - 中文播客听众数量在1亿至1.5亿之间,但市场变现能力弱,2024年中国播客广告总收入为33亿元,远低于海外市场及国内千亿量级短视频广告收入[8][21] 国内视频播客生态现状 - 当前中文视频播客风潮主要由名人带动,如罗永浩、陈鲁豫、杨天真、李诞等,依靠平台流量和名人效应出圈[11] - 播客听众群体呈现精英化特征,硕士及以上学历人群占比29.8%,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人群占比近75%[14] - 音频播客主转向视频面临高门槛,包括更高成本、出镜心理挑战以及面对高专业度竞争对手[15] 平台扶持策略与挑战 - B站推出《视频播客出圈计划》,投入10亿级冷启动流量,并在多个城市提供免费录制场地及AI创作工具[16] - 各平台对视频播客标准不统一,B站视频播客时长多为3至4小时,小红书则要求控制在15至20分钟并提供曝光资源[16] - 平台扶持需考虑与自身生态特性契合,撬动更多核心播客创作者不能只靠短期流量爆发[19] 商业化变现前景与困境 - 中文播客变现困难,头部播客节目案例显示,拥有50多万粉丝的节目在8个月内仅获一单广告合作,会员收入约19万元,净利润约13万元[21] - 视频平台为播客商业化提供更丰富渠道,如B站已建立广告、充电、直播打赏、礼物分成、带货等商业化链条[27] - 全球播客市场规模达280.5亿美元,北美市场头部播客年收入达千万美元量级,显示国内市场存在巨大潜在增长空间[28][30]
用户观看时长单季暴涨270%,B站、小红书都在做的视频播客“卷”起来了
36氪· 2025-09-28 08:27
视频播客成为新风口 - 哔哩哔哩、小红书等平台正着力布局视频播客内容,即音频播客录制现场架设摄像机形成的视频内容 [1][2] - 哔哩哔哩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视频播客用户观看时长达到259亿分钟,较去年同期的69亿分钟增长270%,用户规模超4000万,占该季度月活用户的10% [7] 国内外市场发展差异 - 美国播客市场成熟,2024年12岁以上人群中70%听过播客,43%每周收听,人均每周听播客时长8.3小时 [3] - 视频平台成为主要播客消费渠道,YouTube以31%占比成为人们接收播客的主要平台,超过Spotify的27%和Apple Podcasts的15% [4] - 国内播客听众规模在1-1.5亿之间,但市场面临变现难题,2024年中国播客广告总收入仅为33亿元,与千亿级短视频广告收入差距巨大 [4][14] 内容生态与创作门槛 - 当前中文视频播客风潮主要由名人带动,如罗永浩、李诞、杨天真、于谦等,依靠平台流量和名人效应吸引关注 [8] - 播客内容整体偏向精英化,听众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群占比29.8%,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人群占比近75% [11] - 名人入场拉高创作门槛,音频播客主转向视频需面临更高成本和个人能力考验,多数播客主对转型持犹豫态度 [12] 平台扶持策略 - 哔哩哔哩推出《视频播客出圈计划》,投入10亿级冷启动流量,并在多个城市提供免费录制场地及AI创作工具 [12] - 小红书将视频播客时长控制在15-20分钟,设置专属话题并为8月至9月参与创作的用户提供5万-30万曝光资源 [12] 商业化前景与挑战 - 视频播客变现渠道更丰富,可接入广告、充电、直播打赏、礼物分成、带货等成熟商业化链条 [20] - 哔哩哔哩过去一年有超过310万UP主获得收入,人均商单月接单量增长28%,人均充电月收入增长122% [20] - 全球播客市场规模达280.5亿美元,北美市场头部播客年收入已达千万美元量级,显示巨大市场潜力 [20] - 中文播客变现能力弱,头部播客《不合时宜》拥有50多万粉丝,但2024年3月至11月仅有一单广告合作,会员收入约19万元,净利润约13万元 [14]
广告被偷偷加长,平台正在悄悄偷走用户时间
36氪· 2025-09-28 08:21
广告超时现象 - 视频平台广告倒计时与标注不一致现象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回应并关注 [3][5] - 测试显示主流平台包括爱奇艺、芒果TV、优酷均存在广告超时问题 超时现象在网络平稳情况下仍发生且个别平台情况严重 [6][8] - 广告超时分为三种类型:开头广告未计入倒计时、读秒结束后广告强行续播或跳转新广告、倒计时器自身卡顿 [8][10] 平台行为分析 - 平台可能以技术原因为由解释超时 但超时现象呈现单向性(只增不减)而非波动 与网络波动逻辑不符 [13] - 广告收入按秒计算 超时行为可带来巨额收益 爱奇艺2023年二季度广告收入达12.7亿元 芒果TV2023年上半年广告收入达15.87亿元 [15][16] - 平台通过文字游戏规避责任 倒计时提示为"会员可关闭此广告"而非"倒计时结束广告关闭" 暗示消费者但未明确承诺 [17][19] 行业收费模式 - 会员费用普遍上涨 芒果TV月费22元 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月费均为25元 低价会员选项消失 [21] - 会员制度存在套娃收费和隐藏消费 如专属推荐、超前点播(已监管叫停)、取消续费流程复杂等 [21] - 平台行为反复触及用户容忍底线 包括收费模式不透明和信任透支 [23][25] 消费者权益与行业影响 - 虚假倒计时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 通过暗示性界面设计误导用户 [17][26] - 用户时间被平台不合理占用 导致信任流失 平台需聚焦内容质量与服务提升而非短期收益 [26][27] - 行业需反思长期可持续性 当前模式可能损害消费者基础信任 [25][27]
从微短剧到线下乐园与AI 爱奇艺悦享会的一年之变
中国经营报· 2025-09-27 22:57
微短剧业务发展 - 公司于2024年9月宣布推出“短剧场”和“微剧场”入局微短剧,一年后微剧已成长为可独当一面的新内容品类 [2] - 公司将微短剧细分为每集5分钟以内的微剧(竖屏)和每集5-20分钟的短剧(横屏),播出模式为会员专享 [3] - 公司微剧业务实现阶段性突破,内容规模扩充至超万部,并优化广告投放系统,微剧被视为2025年持续增长的双引擎之一 [3] - 公司微剧采用聚焦单一核心冲突的叙事结构,以秒级节奏控制,制作投入增加,拍摄周期从14天延长至20天甚至30天 [4][5] - 公司微剧商业模式为第一窗口期会员观看、第二窗口期免费,旨在让业务更健康、工业化程度更高 [5] - 公司强调并未放弃长剧等传统内容,只是新增了微剧和短剧两大品类 [5] 财务表现与市场挑战 - 公司2024年第四季度收入66.13亿元,同比减少14.2%,净利润-1.89亿元,由盈转亏 [6] - 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71.86亿元,同比减少9.35%,净利润1.82亿元,同比减少72.22% [6] - 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66.28亿元,同比减少10.91%,净利润-1.34亿元,同比转亏 [6] - 公司内容分销和在线广告业务收入下滑明显,分别同比下降12.94%和37.54% [6] - 长视频平台普遍面临会员增长天花板、微短剧冲击传统长剧、内容爆款不确定性大等挑战 [2] AI技术应用与战略 - AI被视为内容生产领域降本增效的利器,公司从2023年开始在剧本拆解、虚拟拍摄等制作环节深入应用AI [7][8] - 公司AI应用使宣发海报几乎全部实现AI参与,并通过智能制作系统提升剧本评估、选角效率及帮助广告效果提高30% [8] - 公司计划上线AI剧场,面向全球征集内容创意,首批15分钟以上的AI叙事影片计划于2026年一季度上线 [8][9] - AI剧场入选作品的创作者可参与会员费和广告收入的净利润分成 [9] - 公司判断AI颠覆长视频、短视频的时刻即将来临,乐观预计2025年底前可能出现AI主导的商业长片 [9][10] IP开发与线下业务拓展 - 对IP的价值开发被视为公司未来的重要业务支柱之一 [2] - 公司计划通过线下乐园、卡牌、剧场等业务进一步挖掘影视IP的商业价值 [11][12][14] - 公司线下乐园已立项扬州、开封、北京三地,定位为小型化、强互动、快迭代的新型主题乐园,计划2025年底及2026年开业 [11][12] - 公司在线下乐园商业模式中负责技术、内容、运营,合作方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双方分享门票及二次消费收入 [12] - 公司自营影视卡牌业务2025年上半年商品交易总额突破亿元,并已结合剧集运营60家线下VR剧场,覆盖全国30个城市 [13][14] 整体战略方向 - 公司未来战略新方向为:长剧、综艺、电影等仍是内容基本盘,但版图已不局限于此;会员订阅、广告仍是重要收入来源;IP开发成为重要业务支柱 [2] - 公司构想未来形成以长剧、综艺、动漫、电影、微剧等组成的内容矩阵,并新增线下乐园、卡牌等IP衍生业务,使业绩不再依赖“赌”爆款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