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旅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潇湘夜未央——湖南“夜经济”点燃暑期消费新引擎
新华社· 2025-08-28 19:50
当夕阳西下,热浪渐退,湖南的夜晚开始苏醒,街头巷尾重新聚拢人气,人声鼎沸处,尽显夜间消费的蓬勃活力。 夜幕降临,湘西永顺芙蓉镇的灯光依次亮起,瀑布在光影装饰下宛如银练,土家吊脚楼群在夜幕中勾勒出错落的天际线。街巷里,游客摩肩接 踵,不少人身着民族服饰拍照留念,银饰叮当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 在瞿章勋经营的永顺莓茶非遗工坊里,晚上九点到十点总是围满了人,游客们好奇地观看炒茶师傅现场演示传统制茶工艺,空气中弥漫着茶叶 的清香。"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而是愿意慢下来体验。"瞿章勋告诉记者。 长沙望城的铜官窑国风乐园则以"超级夜场"模式成功吸引大量客流。"我们今年暑期首次将营业时间延长至24点,夜场票入园时间提前至下午4 点,并推出了多档王牌夜游项目。"铜官窑国风乐园首席品牌官潘杏琼介绍,效果立竿见影——今年暑期入园人数同比增加45%,夜场票入园 人数更同比增加56%。 这条地处资江河畔的历史街区,至今留存有弄堂、阁楼等历史建筑200余处。"今年暑期,我们聚焦街区历史特色推出'夜游文化市集''活力山城 直播'等活动,引入酒吧、茶馆、乐队演出等新业态,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街区运营单位、新化县安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服贸会文旅服务专题解锁产业新图景
中国经济网· 2025-08-28 08:26
转自:国际商报 可开发 可利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构建北京文化IP矩阵的出发点。文旅服务专题聚焦北京 中轴线申遗、"博物馆之城"建设、视听文艺精品创作等成果,借助数字技术、新媒体时尚设计等手段, 促进非遗产品跨界融合,组织潮玩时尚文化IP展示,包括为服贸会定制的"隆福寺藻井"数字艺术展以全 新视角让观众领略藻井之美,感受传统建筑的匠心智慧;"亚马逊探险狂想"MR超级混合现实体验,让 观众触摸虚拟亚马逊动物,听土著文明故事;北京大视听重点项目《国色芳华》《归队》的经典场景经 过影院级裸眼3D复刻,让观众沉浸式体验跨越时空的震撼。妙应寺白塔通过异形木质雕刻技术,分层 拼装实现场景"复制",展现文化资源的多元开发重塑与利用的实践。 可欣赏 可消费 文旅服务专题也是深化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大舞台:展区内搭建了长城脚下主题景区;举办"京剧文化 之旅""北京礼物""国潮文创店"系列文创市集;推出"文化+科技""文化+体育""文化+商业"等融合型体 验空间和消费场景;展示博物馆文创、公园礼物、天桥演艺区等主题文创产品。北京市属公园及园博馆 将展出最新文创品,共计13大类506款,其中韩美林团队设计的" ...
2025年广州消费帮扶展览会盛大启幕
搜狐财经· 2025-08-24 08:12
展会概况 - 2025年广州消费帮扶展览会于8月22日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开幕 主题为"消费帮扶 携穗共赢" [1] - 展会汇聚对口帮扶协作地区 革命老区 全国消费帮扶重点产区超320家优质企业参展 吸引粤港澳大湾区近1000家采购商参与 [1] - 通过现场推介 产销对接 线上直播等方式搭建"线上+线下"融合产销平台 [1] 政策支持 - 农业农村部帮扶司指出广州去年销售帮扶产品超253亿元 形成"消费带产业 产业促就业 就业稳增收"良性循环 [3] - 广东省发改委表示将持续完善政策支持 畅通产销链路 引导更多资源投向帮扶领域 [5] - 广州市协作办提出利用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 树立全国消费帮扶"一盘棋"思想 抢抓区域市场一体化政策机遇 [8] 产业合作 - 湖南省湘西州代表希望借助大湾区市场实现消费帮扶重点产区农文旅产品销量与品牌双提升 [6] - 展会推动帮扶产品品牌化 发布《广东省2025年消费帮扶农副产品进湾区选品结果》和《2025年广州消费帮扶名优产品目录》 [10] - 来自贵州 广西 新疆 西藏 湖南等多地参展企业展示茶叶 菌菇 刺梨制品 民族手工艺品等千余种特色产品 [18] 创新举措 - 广州大学发布消费帮扶产销精准匹配人工智能大模型 抖音集团推出助力"百千万工程"典型经验案例 [10] - 远方好物介绍品牌营销模式 探索消费帮扶数字化 市场化和精细化实现路径 [10][12] - 聘请广州市政协原主席陈开枝和伦敦奥运会跳水冠军张雁全为"广州消费帮扶形象大使" 体现老青传承组合 [13] 活动安排 - 展会期间举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产销对接 湘西州文旅推介会 安顺市名优产品推介会等多场特色活动 [18] - 举行"山湾直通车好物推荐官"聘请仪式和项目签约仪式 [15][16] - 广州将发挥"国际商贸中心"与"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功能 深化消费帮扶重点城市建设 [18]
天工开物·数字艺术暨“沄影”数字文旅专题发布会在京举行
北京商报· 2025-08-23 11:35
公司活动与发布 - 沄影平台联合新华网承办数字艺术暨数字文旅专题发布会 展示数字文旅专业服务平台技术成果 [1] - 活动联动上海白日梦科技和布比科技等协办单位 呈现AR交互 区块链确权及数字艺术品拍卖等创新应用场景 [1] - 通过五大主题演绎单元多维展现科技赋能的文化遗产活化 艺术表达升级及文旅体验重构 [1] 艺术创作与数字技术融合 - 艺术家李恒将现实工程元素如桥梁 高铁和城市天际线融入重彩山水画 用数字技术呈现工程建设等文化遗产 [1] - 数字艺术作品突破静态表达边界 实现艺术语言延展与再生 同时延续传统中国画审美意蕴 [1] 项目启动与合作 - 沄影平台携手艺术家李恒启动天工开物艺术作品AR数字艺术进校园项目 [1] - 同时启动天工开物艺术作品文化和旅游专题研学项目 [1] - 文化和旅游专题研学项目拓展艺术与工程 文化与旅行对话维度 包含实地探访港珠澳大桥和高铁枢纽等超级工程 [2] - 项目让观众在慢旅行中体味古城烟火气与非遗传技艺传承 [2]
杭州推出新版避暑数字地图 精准响应1℃温差
杭州日报· 2025-08-22 10:27
杭州的体感温度每上升1℃,户外景区的客流量会减少近6%,相当于近两万人望"热"却步。这是来 自杭州市旅游经济实验室的调研数据,清晰反映出高温天气为旅游市场带来的挑战。8月以来,高温与 暑期后半程的短途游客流高峰相遇,杭州文旅部门联合市气象局,于日前推出"2025杭城避暑数字地 图",依托城市大脑的数字监测与分析能力,融合实时气象数据与多维度的文旅数据,向市民游 客"数"送清凉。 1℃的温差背后,隐藏着市民游客悄然改变的行程计划与亟待回应的避暑需求。根据杭州市旅游经 济实验室的分析,1℃温差虽微乎其微,却真实地左右了游客的选择与脚步。尤其是近年来,杭州亲子 游板块,客流高峰由春秋两季逐渐转向7月、8月两个月,高温天气则成为影响游客出行决策的关键变 量。 如何破解旅游市场"双峰叠加"的问题,精准对抗1℃温差带来的影响?当下,杭州正通过数据与服 务的深度融合来破题。与传统的季节主题旅游地图不同,新版避暑地图依据近一个月的实时气象数据, 如气温、体感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空气质量等数据,并结合近期搜索率较高的避暑旅游资源与热门 话题,实现从数据监测到旅游服务的转变。 在内容层面,新推出的避暑地图既重点推荐了浙西大龙湾 ...
“路易号”打卡 “海上驿”歇脚 “南西·海上驿”今开放
解放日报· 2025-08-21 09:50
路易威登巨轮文旅热度 - 路易威登"路易号"巨轮自6月底开放后成为现象级文旅地标 日均客流量稳定在8万至9万人次 [1] - 庞大客流量直接推动周边公共配套设施需求增加 [1] 市民驿站建设与服务 - "南西·海上驿"市民驿站从规划到建成仅用30天 位于南京西路790号 距路易威登巨轮步行仅数百米 [1] - 驿站提供200余平方米实用空间 设置近40个休憩座位 配备借伞/急救物资/茶水等基础服务及独立茶室/自助贩卖机 [2] - 驿站配备专属直播间用于推介南京西路商圈促销活动/特色店铺/文化动态 并设文创专区展示上海老字号产品及文化内涵 [2] - 未来将配置离境退税自助机 方便境外游客集中办理退税 提升商圈国际化服务水平 [2]
实探丨深港口岸客流高峰频现 “流量经济”激发消费新动能
证券时报· 2025-08-20 23:09
深港口岸客流量增长 - 8月16日深港陆路口岸单日出入境旅客达102.71万人次创历史最高纪录 [1] - 2023年深港陆路口岸累计出入境1.6亿人次日均40万人次 [1] - 2024年深港陆路口岸日均旅客通关量增至60.09万人次 [1] - 2024年1至7月出入境旅客达1.405亿人次日均66.29万人次 [1] 基础设施与通关优化 - 新皇岗口岸建设中预计2026年投入使用 [2] - 香港北环线项目获314亿港元投资主线连接屯马线和东铁线支线直通皇岗口岸 [2] - 深圳沙头角口岸重建启动将升级为纯旅检口岸 [2] - 深圳将推进跨境基础设施协同升级和口岸通关查验模式改革创新 [2] - 香港将强化联动通报机制和完善沟通与资讯共享提升口岸通关能力 [2] 口岸商业与消费动能 - 莲塘口岸周边商业城暑期餐饮生意额比6月份增长近20% [4] - 罗湖口岸与深圳火车站间深港融合商业街新开烧腊和新式茶饮铺位吸引香港旅客 [4] - 香港消费者在深圳可使用电子快捷支付和本地银行账户便利消费 [4] - 深港"一小时生活圈"成熟便利周末短途休闲购物和探亲访友成常态 [3] 深港协同发展措施 - 专家建议试行无感通关推广24小时通关和"一次查验"模式减少排队 [5] - 建议推动延长通关时长和水路口岸试点如前海-香港机场航线 [5] - 建议建设跨境直通巴士网络形成高频率点对点通勤线路 [5] - 深圳应引入港人特色消费街区推动"过关即消费" [6] - 前海与河套联动试点跨境"点对点"通勤巴士导流至办公科研园区 [6] - 香港应推动文旅业向服务型转型以高品质服务和文化体验吸引旅客 [6] - 深港应建立协同机制推行互认制度和"白名单"制度为科研人员和跨境员工提供快速通关 [6]
广州蓝皮书:固投主引擎亟待重构,建议用政策资金撬动大项目
南方都市报· 2025-08-19 20:45
日前,广州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广州蓝皮书:2025年中国广州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简称"蓝皮书")。其中指出,2024年广州GDP同比增速为2.1%,低于"十四五"初期的预期水平,亦略 低于全国平均增速。这一增速反映了两方面的现实:一方面是广州传统增长动能逐步衰减;另一方面是 广州新增长动能尚处于孕育形成阶段,经济增速转入相对低位。 蓝皮书预测,2025年广州市经济增长将呈现温和回升态势,保持3%至4%的增速。 工业 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8.2% 不过在"3+5"战略性新兴产业导向引领下,广州工业结构亦出现亮点式突破。近年来,广州积极抢占"低 空经济"战略赛道,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6.3%,民用无人机产量同比增长近3 倍,标志着广州在未来智能交通装备、新型城市空中基础设施方面具有技术储备与产业预期。 此外,化妆品制造业凭借政策支持和品牌培育,全年增加值同比增长47.4%,在"颜值经济"带动下形成 出口导向型消费品工业新增长点。 尽管部分新兴领域保持增长,但2024年广州规上工业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仍面临较大挑战。据统计,全市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33.34亿 ...
农文旅商联动援疆,这些变化正在发生
第一财经· 2025-08-19 19:09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 新疆喀什地区通过引入新品种如芦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芦笋是2024年引进的新鲜蔬菜 当地原本以玉米 冬小麦 春小麦为主 蔬菜以西红柿 辣椒 土豆为主[5] - 伽师县发展新梅精深加工产业 形成果干 果汁 果酱等22种精深加工产品 实现种植 加工 销售一体化产业链[11] - 食用菌生态科技示范园集生产加工 包装销售 研学旅游 文旅采摘于一体 配套26座高标准种植大棚和12000平方米生产厂房[21] 技术引进与产业升级 - 芦笋种植依托江西省农科院技术 利用新疆光照好 虫害少 耐寒耐盐碱特点实现成功种植 露天种植区达3000亩[6] - 物流创新使伽师新梅从枝头到华东餐桌时间从8天缩短至56小时 损耗率从9%降至1.8% 物流成本下降12%[11] - 开展农产品基础指标研究 包括膳食纤维 粗蛋白 水分含量测定 以提升西梅干贮藏性和食用价值[12] 农文旅商融合发展 - 阿图什市阿孜汗村打造无花果主题生态园 形成民宿 采摘 生态科普 打卡点等体验区 投入资金超1亿元[1][16] - 构建"一轴两环四区六组团"空间结构 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 农户投资60万元获120万元收益 月收入从2000元升至8000元[16][17] - 食用菌示范园占地200余亩 投入山东援疆资金2153万元 配套研学馆 科普长廊等设施 暑期为旅游旺季[21] 就业带动与收入提升 - 芦笋基地提供250个就业岗位 长期工150人 临时工100人 月薪约3500元 土地流转合同前3年每亩租金600元[6][7] - 技术型员工经培训后月薪达4000-5000元 合作社提供菌棒托管和家庭种植机会 企业负责回收产品[21] - 村集体保底分红前3年每年每村30万元 第4年起按利润25%分红 不足30万元则按保底30万元分红[6] 跨区域合作与市场拓展 - 援疆省市推动"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工程 开拓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依托上海 深圳等高端消费市场带动精深加工[11][12] - 京东物流推行"商流物流一体化模式" 为直播机构提供源头货 为农户引入新销售渠道[11] - 企业提供种子技术指导并设定保护价收购 引导群众参与种植 形成政企合作经营 村企联合管理模式[7][12]
改革架桥梁 共促一体化(有所思)
人民日报· 2025-08-15 05:59
长三角经济表现 - 长三角三省一市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万亿元 [1] 市场一体化举措 - 三省一市共同制定《推进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近期重点工作举措(2024—2025年)》,通过统一制度设计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2] - 在市场监管领域实施统一执法标准、监管队伍和追溯体系,破除地区分割 [2] - 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探索"研发在飞地、制造在本地"模式,促进资源要素流动 [2] 基础设施与制度创新 - 沪苏湖高铁、沪宁沿江高铁等"硬联通"项目缩短节点城市通勤时间,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3] - "联动接卸"模式提升安徽物流效率,使其从"腹地"走向"前沿" [3] - 文旅部门签订跨省"客源互送"协议,共建共享惠民政策 [3] - 市场监管部门搭建"信用长三角"平台,实现"一地失信、全域受限" [3] 改革成效 - 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形成"制度创新—要素流通—产业升级"正向循环 [3] - 改革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能,并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探索可行路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