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

搜索文档
比马斯克Neuralink工艺更先进!我国成功开展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
量子位· 2025-06-15 12:17
一水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用意念操控万物的"脑机接口",就这样离我们更近了?! 据央妈最新报道, 我国已成功开展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 —— 一位因意外事故导致四肢截肢的男子,现在 仅凭意念 就能玩五子棋游戏、发短信等等。 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以及相关企业合作完成。 其成功标志着,除了马斯克的Neuralink,我国成为 全球第二个 进入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 而且所植入的神经电极目前全球尺寸最小、柔性最强—— 植入体仅硬币大小 (为Neuralink产品1/2) ,超柔性电极约为头发丝的1/100 (超过Neuralink百倍) 。 长期还可能涉及对复杂物理外设进行控制,例如对机器狗、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的控制,拓展生活边界。 而以上这些目标的实现,均离不开团队在脑机接口 软硬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 —— 用上了半导体加工工艺 作为一种侵入式脑机接口 (需要通过微创手术将电极植入大脑) ,团队在硬件设计上核心追求一个目标: 最大程度降低对脑组织的损伤 。 对于这一新进展,网友们除了纷纷感叹科幻照进现实,更有 ...
脑机接口“上海方案”呼之欲出 瞄准至今无人攻克的难题 “2.0版”将于今年底或明年初发布
解放日报· 2025-06-15 09:58
中国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开展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的国家,多项技术指标超越Neuralink,电极粗细仅为一根头发丝的百分之一,柔性是其百倍,植入体直径26毫米、厚度不到6毫米,为全球最小尺寸 [1][2] - 技术首创长期植入后无免疫瘢痕,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和《科学》评价为"未超越此技术"且"有潜力构建复杂脑机接口" [2] - 手术采用微创技术,仅需在颅骨打薄凹槽并穿刺5毫米孔,相比Neuralink依赖手术机器人更友好 [3] 技术研发与团队背景 - 脑智卓越中心联合华山医院及上海企业完成临床试验,搭建全球仅3家具备的大规模人脑单细胞记录平台(另两家为美国麻省总院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1][6] - "90后"首席科学家赵郑拓主导研发,其超柔性电极技术加速研发进程,团队青年研究员李雪直接获独立实验室支持 [4][5][6] - 上海市提供微纳电子加工平台支持,实现纳米级器件精确制备 [6]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2024年底或2025年初发布2.0版系统,通道数提升至256条(当前4倍),体积缩小1/3,目标恢复失语患者语言功能 [7] - 后续将攻关机械臂抓握、机器狗控制等Neuralink未突破的难题,2024年新增3-4例临床试验 [7] - 上海提出2030年前打造全球脑机接口创新高地,技术或拓展至健康人群消费级应用 [8]
马斯克的Neuralink:能让猴子看见并不存在的东西
华尔街见闻· 2025-06-14 20:11
Neuralink技术突破 - Neuralink通过脑部植入设备Blindsight成功让猴子"看到"虚拟物体,实验中猴子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会转向虚拟物体位置[1] - Blindsight是一种植入大脑的芯片,能模拟眼睛功能直接刺激视觉相关脑区,这是公司首次公开该实验结果[1] - 该技术属于大脑设备开发前沿方向,旨在突破医学极限治疗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疾病如失明[1] 产品发展规划 - Blindsight短期目标是帮助盲人看清事物,长期目标是实现"超人类视觉"如看到红外线等不可见光[2] - 公司过去几年一直在猴子身上测试Blindsight,计划2024年在人体进行实验[2] - 除视觉项目外,公司还在推进为瘫痪者植入芯片帮助意念控制电脑的项目[2] 临床试验进展 - 目前已有5位人类接受Neuralink植入,其中3人在2024年植入,2人在2025年植入[2] - 部分受试者每周使用脑机设备时间高达60小时[2]
新突破!我国侵入式脑机接口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第一财经· 2025-06-14 14:32
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成功 -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及企业合作,成功开展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前瞻性临床试验,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该技术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1] - 受试者为四肢截肢男性,植入后系统运行稳定且无感染或电极失效,仅2-3周训练即实现下象棋、玩赛车游戏等功能,控制水平接近普通人使用电脑触摸板[1] - 该系统未来获批后有望显著改善完全性脊髓损伤、双上肢截肢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生存质量[1] 技术优势对比Neuralink - 神经电极截面积仅为Neuralink的1/5到1/7,柔性超百倍,最大程度降低脑组织损伤,具备高密度、大范围、高通量、长时间稳定信号采集能力[2] - 植入体直径26mm、厚度不足6mm,为全球最小尺寸(Neuralink的1/2),手术仅需颅骨"打薄"凹槽和5毫米穿刺孔,显著降低风险并缩短康复周期[3] - 低冗余设计通过较少电极实现与Neuralink相似控制水平,减少患者植入损伤[4] 系统性能与验证 - 国内唯一获注册型检报告且长期稳定采集单神经元Spike信号的系统,毫秒级精度为应用提供优质神经电信号基础[3] - 安全性和功能性已在猕猴试验中验证,植入后系统稳定无异常,猕猴成功实现脑控光标运动及目标引导打字[4] 未来应用方向 - 计划让受试者使用机械臂完成抓握、拿杯子等物理操作,后续拓展至机器狗、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复杂外设控制[4]
我国成功开展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
财联社· 2025-06-14 11:33
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 [1] - 首例临床试验受试者通过2-3周训练实现下象棋、玩赛车游戏等功能,达到接近普通人控制电脑触摸板的水平 [3] - 该系统未来有望为脊髓损伤、截肢患者提供运动功能替代技术 [3] 神经电极技术优势 - 研制出全球最小尺寸、柔性最强的神经电极,截面积仅为Neuralink电极的1/5到1/7 [7] - 电极柔性超过Neuralink百倍,对脑组织损伤极小 [7] - 电极尺寸约头发丝的1/100 [6] - 具备高密度、大范围、高通量、长时间稳定采集神经信号能力 [7] - 已完成啮齿类、非人灵长类和人脑中长期植入验证 [7] 脑控植入体技术特点 - 全球最小尺寸脑控植入体,直径26mm、厚度不到6mm,仅硬币大小 [10] - 尺寸为Neuralink产品的1/2 [10] - 采用微创术式,只需在颅骨上"打薄"出硬币大小凹槽和5毫米穿刺孔 [10] - 显著降低手术风险并缩短术后康复周期 [10] 手术精准定位技术 - 采用功能性核磁成像定位、人脑图谱绘制等多种脑功能定位方案 [11] - 构建受试者专属三维模型确保植入位置精确性 [11] - 手术过程精确到毫米级别 [11] 未来应用方向 - 计划让受试者使用机械臂完成抓握、拿杯子等操作 [12] - 后续将探索对机器狗、具身智能机器人等设备的控制 [12]
新突破!我国侵入式脑机接口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第一财经· 2025-06-14 11:12
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 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前瞻性临床试验成功开展,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 [1] - 受试者为四肢截肢男性,植入后系统运行稳定,术后一个多月未出现感染和电极失效 [1] - 仅用2-3周训练即实现下象棋、玩赛车游戏等功能,达到与普通人控制电脑触摸板相近水平 [1] - 该系统未来获批后有望显著改善脊髓损伤、截肢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生存质量 [1] 技术优势与创新 - 神经电极尺寸为全球最小,截面积仅为Neuralink的1/5到1/7,柔性超过Neuralink百倍 [2] - 植入体直径26mm、厚度不到6mm,为全球最小尺寸脑控植入体,仅Neuralink产品1/2大小 [3] - 采用神经外科微创术式,只需在颅骨上"打薄"出硬币大小凹槽并穿刺5毫米孔,显著降低手术风险 [3] - 通过较少数量的植入电极即可实现与Neuralink相似的控制水平,减少对患者的植入损伤 [5] 临床应用与验证 - 系统已获得注册型检报告,可长期稳定采集单神经元Spike信号,提供毫秒级神经信号捕获 [3] - 安全性和功能性已在猕猴中得到验证,植入后系统持续运行稳定,未出现感染和电极失效 [5] - 猕猴成功实现仅凭神经活动精准控制计算机光标运动及目标引导下的脑控打字 [5] - 下一步将尝试让受试者使用机械臂完成抓握等物理操作,并拓展至控制机器狗、智能机器人等设备 [5] 产业化前景 - 基于成熟外科技术构建的完整操作体系,标准化流程利于在各级医疗机构规模化应用 [3] - 上海市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与转化重点实验室依托两家单位成立,此为实验室首项重要成果 [1] - 超柔性神经电极已相继完成啮齿类、非人灵长类和人脑中长期植入和稳定记录验证 [2]
我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成功
国际金融报· 2025-06-14 09:23
技术突破 - 我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前瞻性临床试验成功开展,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该技术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1] - 植入体直径26毫米、厚度不到6毫米,是全球最小尺寸的脑控植入体,仅为Neuralink产品的1/2[8] - 神经电极横截面积仅为Neuralink所使用电极的1/5-1/7,柔性超过Neuralink,降低了对脑组织的损伤[5] 临床应用 - 受试者术后一个多月未出现感染和电极失效情况,仅用2-3周训练即可通过意念控制电脑完成下象棋、玩赛车游戏等操作[3] - 系统在十几毫秒窗口期内完成神经信号特征提取、运动意图解析及控制指令生成全流程[8] - 预计未来获批上市后可为完全性脊髓损伤、双上肢截肢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群体改善生存质量[12] 研发进展 - 项目团队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联合CT影像技术重构受试者专属三维模型与人脑运动皮层详细功能地图[10] - 系统已在猕猴中验证安全性和功能性,成功实现脑控光标移动和打字,并完成植入体二次手术升级[9] - 自主研发的在线学习框架实现神经解码器动态优化,突破传统静态解码模型局限性[9] 行业比较 - 该技术解决了脑机接口设备微小化、系统化、无线化的问题,相比传统需要佩戴笨重"钢盔"的设备有显著改进[4] - 相比美国有线脑机接口设备需要外接天线,我国技术实现了大脑信号的无线实时输出和读取[4] - 手术采用微创技术,耗时仅20-30分钟,成本属于中低水平,在国内多数神经外科中心技术成熟[8]
创造目前三项世界之最 中国侵入式脑机接口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中国新闻网· 2025-06-14 07:14
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家团队成功开展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 [1] - 该临床试验创造了全球最小尺寸、柔性最强神经电极和全球最小尺寸脑控植入体的三项世界之最 [1] - 受试者术后系统运行稳定,仅用2-3周训练即可实现下象棋、玩赛车游戏等功能,达到与普通人控制电脑触摸板相近的水平 [4] 技术优势 - 中国团队研发的神经电极截面积仅为Neuralink所使用电极的1/5到1/7,柔性超过Neuralink的百倍 [5] - 植入体直径26毫米、厚度不到6毫米,是目前全球最小尺寸的脑控植入体,仅为Neuralink产品的1/2 [7] - 系统具有无线信号传输、无线充电功能,采用神经外科微创术式,显著降低手术风险并缩短康复周期 [4][7] 临床应用 - 该系统有望帮助完全性脊髓损伤、双上肢截肢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实现运动替代 [4] - 在猕猴试验中验证了安全性和功能性,成功实现脑控光标运动和脑控打字 [10] - 未来将尝试让受试者使用机械臂完成日常操作,并拓展到对机器狗、具身智能机器人等设备的控制 [13] 技术创新 - 创造性实现神经解码器动态优化,在十几毫秒窗口期内完成神经信号处理全流程 [9] - 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联合CT影像技术重构受试者专属三维模型,确保植入位置精确性 [11] - 手术过程精确到毫米级别,最大限度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 [13]
临床试验加速推进,脑机接口处于应用落地的关键窗口期
搜狐财经· 2025-06-13 19:47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30年至2040年间全球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潜在市场规模达400亿至1450亿美元 [1] - 中国脑机接口产业涌现大量初创企业 相关专利申请量 融资事件数量及金额大幅增长 百家企业的产品进入临床阶段 [1][6] - Neuralink完成6.5亿美元新一轮融资 投前估值达90亿美元 [1] 技术路线与应用 - 脑机接口技术路线分为非侵入式 半侵入式和侵入式 半侵入式与侵入式聚焦医疗领域 [2] - 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最受资本青睐 因其在严肃医疗市场潜力巨大且有望实现人机深度融合 [2] - 脑机接口技术为瘫痪 渐冻症 失明 失聪等患者提供恢复运动 视觉 听觉等功能的可能性 [2] 临床进展 - 北京天坛医院成立国内首个脑机接口临床与转化病房 承担"北脑一号"设备临床试验 [3]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启用华中地区首个脑机接口门诊 [3] - 浙大二院完成国内首例"闭环脊髓神经接口"植入手术 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显著改善 [3][4] 政策支持 - 北京提出到2030年培育3到5家全球影响力科技领军企业 100家左右创新型中小企业 [6] - 上海加速脑机接口产品化 培育产业链主体 开展关键材料与零部件研发 [7] - 四川计划到2027年完成3款侵入式和5款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研发及医疗器械注册 [7] 企业动态 - 中国涌现一批脑机接口创新企业 非侵入式产品已有量产 商业化落地初见成效 [8] - 国内以非侵入式研究为主 侵入式技术受伦理限制发展缓慢 [8] - 清华大学团队计划2025年底前完成30至50例植入手术 全球同步开展小规模临床试验 [5] 行业挑战 - 技术研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突破难度大 需不断试错和迭代 [8] - 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需加大培养力度支持行业发展 [8] - 临床验证周期长 需30例以上患者参与并持续随访3-5年 [9][10]
出海速递 | 陈茂波:欢迎更多中概股回流港股/TikTok移动端海外月活用户首次突破10亿
36氪· 2025-06-13 18:48
美国家居零售双雄 - Home Depot和Lowe's是美国领先的家居建材零售巨头,文章探讨了它们的市场占据策略和差异化竞争优势[2] 追觅人才流失与机器人赛道 - 追觅面临高管集体出走问题,同时"追觅系"人才纷纷出海押注机器人赛道[2] 劢微机器人融资与海外扩张 - 劢微机器人海外收入占比从2022年不足10%快速增长至40%,已获得亿元级B2轮融资,客户包括三星、LG等韩国企业[2] 中国外贸表现 - 商务部表示中国外贸在复杂环境中稳健前行,实现"量质齐升",展现出韧性和活力[3] TikTok用户增长 - TikTok移动端海外月活跃用户首次突破10亿大关,短剧、电商、AI工具是主要增长赛道,拉美、东南亚成为热点市场[3] 中概股回流香港 -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欢迎更多中概股回流港股,并积极推进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发展[3] 奇瑞赴港上市计划 - 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表示香港将成为奇瑞的全球金融中心和创新高地,计划在香港建立制造中心[4] 萝卜快跑欧洲扩张 -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试乘萝卜快跑无人车,释放出该业务可能加速在欧洲市场落地的信号[4] 菜鸟全球仓网建设 - 菜鸟在加拿大新增自营海外仓,目前在北美共布局13个海外仓[4] TECNO西班牙合作 - 传音控股旗下TECNO与西班牙MCR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将AIoT产品引入西班牙市场[5] Scale AI融资与估值 - Scale AI获得Meta投资后估值超过290亿美元,创始人将加入Meta负责AI工作[5] 美泰AI玩具开发 - 芭比娃娃制造商美泰与OpenAI合作开发AI玩具和游戏,预计年内推出首款产品[5] Neuralink融资情况 - 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通过股权融资筹集6.49亿美元[6] 印尼医疗市场活动 - 将举办为期3天的印尼医疗市场参访项目,聚焦医疗行业机遇,包括与政府部门交流[6] KrASIA英文媒体服务 - KrASIA英文媒体帮助中国企业提升全球品牌影响力,60%读者为东南亚商业人群[7] 36氪出海社群 - 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已吸引超过16,000位出海人加入,提供跨境资讯和交流平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