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

搜索文档
重庆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中国环境报· 2025-06-05 08:14
水质与空气治理成效 - 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为优,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两年保持100% [2] - 2024年重庆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3天,PM2.5浓度同比下降8.4% [2] - 餐饮油烟投诉同比下降49.2%,声功能区夜间达标率为86.5% [3] 生态修复与城乡环境改善 - 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55%以上,累计完成"两江四岸"61公里滨江岸线治理 [2] - 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1314个、305万平方米,39个区县基本实现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受益群众80余万人 [3] - 实施千个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6] 绿色低碳转型与政策创新 - 将行政区域划分为818个环境管控单元,实施差异化精准管控,优先保护单元严格限制开发活动 [3] - 碳市场发展势头强劲,碳价升幅在全国8个试点碳市场排名第一 [3] - 长江干流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线贯通,以经济激励推动生态保护 [4][10] 数字化与执法改革 - 构建"巴渝治水"水环境管理大数据系统,监测点位达1.6万余个,问题溯源时效从7天缩短至24小时 [4][8] - 推行"大综全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建立"无事不扰、包容审慎"的涉企执法新模式 [4] - "巴渝治气""巴渝治废"应用上线并逐步实战化 [4]
2024年度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我市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镇江日报· 2025-06-05 08:12
地表水环境质量 - 2024年镇江市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均为100%,继续保持全省第一(与南京、泰州、盐城并列)[1] - 列入江苏省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的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的10个国考断面中,优Ⅱ类断面比例为60%[1] - 省考45个断面中,优Ⅱ类断面比例为71.1%,优良水体比例较上年明显提升,无劣Ⅴ类水体断面[1] - 长江干流3个国、省考断面全部达到Ⅱ类水质,已连续11年保持稳定[1] - 主要入江支流年均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1] 大气环境质量 - 2024年镇江市PM2 5年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2] - 优良天数比率为81 1%,全年无重污染天[2] - 环境空气中PM2 5、PM10、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浓度和臭氧浓度较上年均有所下降,二氧化硫浓度较上年持平[2] 其他环境质量状况 - 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农业用地污染风险可控,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水平持续巩固[2] - 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城市区域昼间平均等效声级满足功能区标准要求[2] - 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有所上升,着生藻类持平,生物多样性总体改善[2] - 农村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2]
2025年六五环境日广东省主场活动在汕头举行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04 16:23
广东省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 2025年广东省"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活动在汕头举行,发布先进典型案例、生态环境创新案例及首批16条美丽广东生态文旅线路 [1] - 活动上线南方+"广东生态环境发布厅",汇集权威信息、政策、案例及环境数据,展示美丽广东建设进展 [4] - 汕头连续四年获评污染防治攻坚"优秀"地市,现场展示"美丽海湾""美丽河湖"生态案例及练江流域生态摄影展 [4][5] 生态环境创新案例 - 汕头金中华侨试验区学校采用屋顶4000平方米光伏板发电及53立方米地下储水矩阵,实现低碳教育实践 [2] - 东莞推出"志愿服务+道歉承诺"从轻处罚模式,3年累计从轻处罚949宗案件,减少罚金7076万元,93%违法行为及时改正 [2][3] - 第二届"广东省十大生态环境创新案例"发布,涵盖企业环保执法优化等实践 [2] 生态文旅与绿色发展 - 首批16条美丽广东生态文旅线路覆盖广州、深圳等16个城市,汕头线路包含小公园开埠区、东海岸红树林等景点 [4] - 南澳县展示生态修复、清洁能源等措施,澄海区聚焦韩江东溪保护及玩具产业绿色转型,濠江区突出海上风电产业 [5] - 练江流域经过8年整治从"污染典型"变为"治污典范",摄影展呈现生态蝶变历程 [5] 政策与制度优化 - 东莞2022年出台道歉承诺从轻处罚制度,2024年优化为罚金可减半,需满足公开道歉、志愿服务等条件 [3] - 广东省发布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方案、十五运会美丽吉祥物公益活动及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计划 [3]
携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广西
广西日报· 2025-06-04 11:03
广西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 2025年广西生态文化月暨六五环境日广西主场活动在南宁举行,主题为"美丽中国我先行",旨在动员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1] - 活动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展示广西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并发布《人工智能赋能广西生态环境保护计划》 [1] - 计划聚焦环境监测、监控、监管和公众服务四大领域,构建智慧环保体系 [1] 人工智能赋能环保 - 广西推动人工智能与环保深度融合,构建科学高效、精准智慧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1] - 现场设置AI赋能环保主题展示区,通过智能互动展示生态治理创新成果 [2]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首次发布西江、九洲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报告,标志数字赋能在重点流域保护取得进展 [3] - 西江流域占广西陆地面积85.2%,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九洲江是国家首批跨省生态补偿试点流域 [3] - 评价体系涵盖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改善、水生态健康及流域专项4方面14项指标 [3] 西江生态环境质量 - 2024年西江指数为87.55,等级为"优",2021-2024年指数从82.82升至87.55,质量从"良"升为"优" [4] - 水资源保障方面,重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达标率较高,水环境改善方面地表水水质保持优 [4] - 水生态健康总体稳定,湖库综合营养状态向好 [4] 九洲江生态环境质量 - 2024年九洲江指数为79.36,等级为"良",2021-2024年指数从67.68升至79.36,质量从"中"升为"良" [5] - 水环境改善方面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黑臭水体整治率持续提升 [5] - 九洲江专项方面畜禽养殖规模化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入河排污口整治率大幅提升 [5]
全国县级第二!浙江永康第五次获生态环境部表彰
中国环境报· 2025-06-04 09:53
执法能力建设 - 永康分局2024年第五次荣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全国县级第二)并累计获表现突出个人4人次[1] - 2024年选派执法骨干参加省市交叉执法16人次、大气监督帮扶6人次并有两名队员获全国监督帮扶表现突出人员[2] - 建立"师徒结对+案例教学+实战带教"培养模式覆盖全部新兵 2024年95后年轻干部主办案件占比达55.8%[5] 执法成效数据 - 2024年查处"两打"及第三方造假案件18起 行政处罚总额1015.6万元居金华第一[2] - PM2.5浓度同比下降4.7% 部门联合抽查任务实施率84.6% 移送公安案件15起居金华第一[2] - 运用模块化流程办理五金涂装等行业案件91起 连续3年保持行政复议零纠错[4] 科技执法应用 - 累计投资520万元配置走航车、无人机等设备 建立"空中+地面"立体监管模式[3] - 环境智慧平台整合13个系统、66个监测站点 实现455家企业用电监控和100家VOCs工况实时监管[3] - 工业固废平台推送"三预警"信息 办理跨区域危废案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33人[3] 跨区域协作机制 - 与丽水缙云等县市连续10年签订执法协议 2024年查处跨区域案件7起[2] - 生态警务平台实现部门数据共享 两起危废案件入选部级典型案例[3] - 建立"一方发现 联动响应"机制破解永武缙边界治理难题[2] 行业专项治理 - 针对五金涂装、电镀行业制定三位一体执法模板 2024年查处相关行业案件52起[4][5] - 开展行业实景演练3次 问题发现能力和科学办案能力显著提升[5] - "绿剑"系列专项行动结合零点行动强化空气质量保障[2]
上海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AQI优良率达88.5% 臭氧优化最明显
解放日报· 2025-06-04 09:53
空气质量 - 2024年上海PM2 5年均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 与2023年持平 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1] - PM10和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同比下降10 4%和3 2% 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浓度与2023年持平 [1] - 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第90百分位数为144微克/立方米 创近五年最优值 [1] - 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3天 优良率88 5% 较2023年增加3天 全年无严重污染日 [1] 水环境质量 - 主要河湖断面中Ⅱ-Ⅲ类水质占比99 3% Ⅳ类占0 7% Ⅴ类断面已连续三年消失 [1] - 四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月度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 [2] - 主要河湖断面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分别同比下降2 3%和2 8% [2] 环境治理措施 - 完成3 06万公里岸线排污口排查溯源 对249 96公里河道实施专项整治 [2] - 新增泰和污水处理厂二期等5项工程 污水处理能力提升48 5万立方米/日 [2] - 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1个新物种和149个新记录种 包括122种昆虫 [2] - 组织4000余人次参与调查 已完成80%外业任务 预计2024年上半年完成 [2]
环评工程师违规“挂靠”乱象如何根治?
中国环境报· 2025-06-04 09:41
近期,辽宁省生态环境厅处理了一批环评领域违规典型问题,发出了进一步规范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服务市场秩序、加强环评单位和环评从业人员动态监管的强烈信号。其中,某环评单位聘用的环评工程 师杜某,实为某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存在违规"挂靠"行为,违反了有关管理规定。上述环评单位和杜 某分别受到失信记分处理。 如出现违规"挂靠"行为,应根据"过罚相当"原则确定有关人员法定责任,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 本。除了按照有关规定对违规"挂靠"人员进行失信记分处理,如果发现公职人员身份或是在事业单位工 作的环评工程师存在违规"挂靠"行为,可对其失信行为加大记分分值,纳入重点监督对象;再次发现其 违规"挂靠",就将其失信行为记分翻倍,还可以依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处分规定》给予相关行为人行政处分。如果"挂靠"行为涉及违法所得,应没收行为人违法所得,并进行 罚款等行政处罚。对于涉及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 环评工程师违规"挂靠",指的是将自己的职业资格身份供其他环评单位使用,以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但其本人并不实际参与这一环评单位的环评工作。这种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规范,严重影响 ...
2027年副中心绿色企业将超300家
北京青年报· 2025-06-04 02:11
绿色经济发展规划 - 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围绕10个绿色产业重点实施八大任务 打造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重要承载地和示范区 [1] - 到2027年 绿色企业将超过300家 建成1个绿色产业集聚区 [1] - 行政办公区实现100%绿电供应 前疃村成为全市首个数字化微网"零碳"村庄 百亿规模的北京市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落地 [2] 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 形成"创新牵引+资源聚集+场景带动"的绿色产业发展城市副中心模式 [2] - 到2027年 有效绿色技术发明专利数量年均增长20%左右 建成北京市国际绿色技术概念验证中心 [2] - 展望2035年 有效绿色技术发明专利数量年均增长15%左右 形成3个以上绿色产业集聚区 [2] 绿色产业布局 - 重点培育碳专业服务业 ESG专业服务业 绿色金融业 绿色投资 未来能源细分产业 合成生物制造业等特色绿色产业 [3] - 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产业 新能源产业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和绿色建造业等既有绿色产业 [3] - 在未来能源细分产业领域聚焦超导材料 真空系统 高功率电源等细分赛道 [3] 新能源产业发展 - 支持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 打造分布式先进能源 智慧能源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3] - 加强分布式先进能源产业研发 生产和应用等环节的项目 企业培育和集聚 拓展氢能储 运 加产业链 [3] - 发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辐射带动作用 打造较完备的车用电子供应体系 [3] 绿色产业集聚区建设 - 北京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园利用北京光学仪器厂旧厂区进行更新改造 最大化保留现有树木 包括一棵200余年树龄的油松 [4] - 园区建筑全部按照绿色建筑二星 三星级标准建设 采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电制冷系统"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冷供热 [4] - 配套使用光伏发电和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预计年度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000吨 [4] - 聚焦碳排管理 能源服务 绿色建筑 环境治理等行业形成产业集聚 配套绿色科技会议会展中心 科技惠民滨水空间 [5] - 一期将于9月底完工 已有碳核算 碳数据 碳捕集等关键绿色技术的创新企业作为先导企业首批入驻 [5] - 2027年底全部完成改造 成为城市副中心第一个绿色产业集聚区 [5]
北京城市副中心力争到2027年绿色企业数量超300家
中国新闻网· 2025-06-03 21:45
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经济发展规划 - 力争到2027年实现绿色技术发明专利数量年均增长20%左右 [1] - 计划建成北京市国际绿色技术概念验证中心 [1] - 绿色企业数量将超过300家并建成1个绿色产业集聚区 [1]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成果 - 行政办公区实现100%绿电供应 [2] - 建成国内首个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的地区 [2] - 公交线路新能源车辆配备率达到100% [2] 绿色产业培育措施 - 培育碳专业服务业并支持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建设 [3] - 培育ESG专业服务业形成国际影响力集聚区 [3] - 鼓励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包括生物多样性金融产品 [3] 特色产业布局 - 超前布局未来能源产业细分赛道如超导材料、真空系统 [4] - 建设合成生物相关产业园区带动规模效益 [4] - 推动生态环保产业与数字产业融合创新 [4] 既有产业升级 - 巩固提升新能源产业支持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建设 [5] - 打造较完备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供应体系 [5] - 吸引低碳建筑等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绿色建造业 [5]
围绕“10个产业、8个行动” 北京助推城市副中心绿色经济加速跑
北京商报· 2025-06-03 20:02
发展目标 - 到2027年有效绿色技术发明专利数量年均增长20%左右建成北京市国际绿色技术概念验证中心绿色企业数量超过300家建成1个绿色产业集聚区(北京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园)[1] - 到2035年有效绿色技术发明专利数量年均增长15%左右形成3个以上绿色产业集聚区绿色经济增加值稳步增长[1] 当前绿色建设成果 - 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实现100%绿电供应成为国内首个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的地区行政办公区率先实现绿色三星建材100%比例应用[3] - 高级别自动驾驶3.0示范区建设完成无人驾驶小巴在城市绿心投用公交线路新能源车辆配备率达100%已有1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 重点培育的6个特色绿色产业 - 碳专业服务业:支持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建设吸引碳资产开发咨询、第三方审定核证、碳资产管理、碳金融服务等机构形成碳市场生态圈[4] - ESG专业服务业:吸引高水平国际化ESG评级机构及相关服务企业形成国际影响力ESG服务业集聚区[4] - 绿色金融业:鼓励绿色金融产品多元创新支持气候投融资试点探索发行生物多样性金融产品[4] - 绿色投资:支持各类绿色产业投资机构发展[4] - 未来能源细分产业:聚焦超导材料、真空系统、高功率电源等细分赛道加强政策资金支持争取科研机构落地[4] - 合成生物制造业:建设合成生物相关产业园区带动产业聚集形成规模效益[4] 巩固提升的4个既有绿色产业 - 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产业:推动与数字产业融合创新促进智慧监测等技术研发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新污染物治理、生态修复等产业[5] - 新能源产业:支持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打造分布式先进能源、智慧能源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强氢能储、运、加产业链[5] -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瞄准车用电子及核心零部件打造完备的车用电子供应体系[5][6] - 绿色建造业:吸引低碳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等建筑业上下游企业集聚[6] 重点实施的8项任务 - 加快建设北京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园集聚新型绿色专业服务产业打造绿色发展新地标[7] - 推动成立北京市国际绿色技术概念验证中心支持绿色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全链条服务体系[8] - 联合科研机构推动绿色低碳领域技术成果转化落地[8] - 支持绿色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吸引碳资产开发咨询、ESG等上下游企业探索碳信用国际互认[8] - 强化区级产业基金与市级绿色低碳领域基金互补支持绿色低碳项目建设[9] - 提升绿色金融市场能级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建成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9] - 打造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品牌增加国际元素邀请国内外专家机构参与[9] - 增强绿色产业全链条服务保障能力建立高效工作机制提升服务能力[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