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
搜索文档
【澜湄印象】广西大新中越边关侬峒文化旅游嘉年华启幕
中国新闻网· 2025-10-18 11:41
活动概况 - 广西崇左市大新县于10月17日启动2025年中越边关侬峒文化旅游嘉年华 [1] - 该活动是大新县首次联合越南高平省共同打造的大型跨境文化旅游活动 [1] - 活动当天有20余个主题方阵队伍沿街巡游 [1] 文化内容与特色 - 大新县是"中国侬峒文化之乡",侬峒文化已有千年历史 [1] - 开幕式上演了《侬峒》、《高平迎君归》、《呗呗侬侬》等节目 [1] - 侬峒长桌宴是壮乡招待贵宾的最高礼仪,当天提供了兼具壮乡特色与越南风味的美食体验 [1] 活动意义与影响 - 活动使中越边民尽享边关文化盛宴 [1] - 大新"侬峒节"融入中越民俗文化,成为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 [1] - 活动通过大合唱《你来我往有情缘》等形式,唱出中越两国民众传承友谊的共同心声 [1]
南农晨读 | 风吹稻浪
南方农村报· 2025-10-18 09:03
农文旅融合发展 - 南粤大地正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以激发县镇村发展新动能 [3][4] - 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通过调研形成报告 为打造高质量发展文化品牌建言献策 [4][5] - 韶关新丰县打造低空文旅品牌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 带动旅游收入超3亿元 [6] - 惠州龙门县打造农旅综合体带动城西村村集体年增收18.5万元 农户分红43万元 [7] 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 广东召开推进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以改革激活资源、以创新厚植动能 [9][10][11] - 会议旨在将"绿美广东"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与民生红利 [11][12] 消费帮扶产品管理 - 广东出台新规规范消费帮扶产品管理工作 旨在推动帮扶产品进入大湾区市场 [14][15][16] - 新规明确了申报条件、程序及动态管理 自2025年1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15][17] - 政策目标为促进村集体经济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 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6] 海洋经济发展 - 盐田区举办海洋经济活动 研判"十五五"时期海洋产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挑战 [19][20][25][26] - 活动围绕全球视野与国家战略、产业融合与创新路径等主题展开深度研讨 [27][28] - 旨在科学谋划盐田区未来五年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28] 现代农业与品牌建设 - 广宁县首佳农业专业合作社采用手机APP远程调控环境参数养跑山鸡 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 [29][30][31] - 融安金桔将于11月8日正式上市 该县已连续第九年发布统一上市时间以规范市场秩序和保护品牌信誉 [33][34][35][36]
江苏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⑤“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
新华日报· 2025-10-18 07:15
文化赋能经济的战略地位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研究苏杭等地文化与经济走在前列的关系,指示研究人文经济学 [1] - 江苏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1] - 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指出江苏长期领先最根本的因素是人的因素和文化的因素 [2] 江苏的经济与文化基础 - 江苏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为文化赋能提供历史根基 [2] - 江苏以占全国1%的陆域面积和6%的人口,创造了10%以上的经济总量,是唯一所有设区市都跻身百强市的省份,并拥有五座万亿城市 [2] - 2024年上半年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万亿元,同比增长5.7%,经济增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2]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消费 - 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上半年接待游客量达1506.42万人次,同比增长11.73% [3] - 名城保护提升城市吸引力,苏州通过古城保护吸引更多人财物技 [3] - 上海成为镇江近3年省外游客人数最多的客源地和市外项目来源最多的城市 [4] - 2024年江苏全省备案博物馆接待观众总数约1.4亿,保持全国第一 [5] 文化创新与产业融合案例 - 南京通过"宁聚计划"每年吸纳20万以上大学生就业创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5] - "苏超"常规赛前12轮比赛接待外地游客1075.66万人次,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达106.74亿元,95.9%的观众产生了门票外消费 [7] - 苏产剧《北上》热播期间,主要取景地昆山巴城客流量飙升10倍 [8] - 昆山形成千亿级咖啡产业集群,云南咖啡联合交易创新中心签约落户,形成云端种植加昆山交易的跨区域合作模式 [9] 文化科技企业与新质生产力 - 江苏文化科技企业参与百亿级票房电影《哪吒2》和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制作 [9] - 原力数字科技完成《哪吒2》锁链特效等镜头的全流程制作,成为全国动画领域唯一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的企业 [9] - 江苏卓易文化通过首创紫砂艺术品数字身份认证体系,打造紫砂电商平台和紫砂元宇宙产业平台 [9] 大型活动对消费的拉动效应 - 常州2023年至今累计举办大型演出活动68场次,吸引乐迷超190万人次,累计拉动综合消费超100亿元,观演人群中30岁以下观众占比近80%,跨省乐迷超50% [11] - 沭阳花木产业集聚淘宝京东60%的花木类卖家,年产值冲刺400亿元,产业七成销售额涌向家庭园艺,实现从卖产品升级为卖场景、卖风景、卖服务 [12] - 花旅融合吸引当地年轻人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推动美丽经济从富民走向润心 [12] 实体经济与人文底蕴结合 - 南通博物苑作为张謇企业家学院教学点,2022年以来累计接待企业家近13万人次,张謇实业救国的实践传承使实体经济成为江苏的看家本领 [13] - 投资者通过参观直观感受地方发展底蕴与诚意,极大增强合作意愿 [13]
【IPO前哨】文旅国企赴港潮:印象大红袍与瘦西湖的“同道殊途”
搜狐财经· 2025-10-17 19:44
行业背景与上市动向 - 在文旅行业复苏与资本化进程推动下,国有文旅企业迎来新一轮上市热潮 [2] - 印象大红袍与瘦西湖两家国有文旅企业先后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开启赴港上市之路 [2] - 两家企业的上市动向折射出地方文旅资产的突围探索,成为观察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 [2] 公司共性:国有背景与资本路径 - 印象大红袍实控人为武夷山市国资运服中心,瘦西湖实控人为扬州市政府,均具有鲜明的国有基因 [3] - 国有控股背景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资源支持与政策背书,并在文旅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承担社会责任 [3] - 两家企业均遵循“新三板—港股”进阶轨迹,此前已在新三板挂牌,为冲击更高层级资本市场奠定基础 [3] - 选择赴港上市可拓展融资渠道并打响国际知名度 [3] 印象大红袍业务模式 - 印象大红袍采用“文化演艺+景区”模式,核心竞争力聚焦于大型实景山水剧《印象▪大红袍》 [4] - 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公司演出及表演服务收入占比分别高达94.7%和93.0%,业务高度集中 [4] - 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的收入占比分别达到94.6%和87.8%,呈现“单点爆款驱动”特征 [4] 瘦西湖业务模式 - 瘦西湖采用“资源垄断+综合服务”路线,是扬州唯一的水上游船观光持牌运营商 [5] - 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游船观光收入分别占其总营收的86.2%和85.6%,业务集中度较高 [5] - 公司还经营观光车服务、景区管理服务等业务,试图构建“游船+多业态”营收矩阵 [5] - 运营区域属于大运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点,业务与世界遗产保护深度绑定 [5] 财务表现 - 印象大红袍2024年收入同比下降4.65%至1.37亿元,股东应占净利润同比下降9.78%至4,285.9万元 [7] - 印象大红袍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8.48%至5,588.4万元,但股东应占净利润同比下降19.35%至1,022.6万元 [7] - 瘦西湖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2.14%至1.11亿元,股东应占净利润同比下降7.66%至4,287.4万元 [7] - 瘦西湖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16.35%至8,454.2万元,股东应占净利润仅同比增长4.30%至3,530.4万元,净利润率同比下降4.8个百分点至41.8% [7] 上市募资用途 - 印象大红袍计划通过IPO筹资用于升级《印象▪大红袍》演出和印象文旅小镇、取得新文化旅游演出项目、升级品牌及扩大影响力等 [8] - 瘦西湖计划通过IPO所得策划更多水上创新沉浸式项目、开发新水上游览线、拓展管理服务业务组合等 [8] 行业影响与展望 - 国内文旅市场正从“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转型,消费者对文化内涵与个性化体验的需求持续提升 [6] - 两家企业的尝试为其他地方国有文旅资产提供了可借鉴的上市路径,并倒逼行业加速市场化改革 [8] - 未来随着更多国有文旅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行业或可迎来资源整合与业态创新的新竞争格局 [8]
安徽、河南: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证券时报网· 2025-10-17 18:44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 支持淮北 宿州 商丘 信阳合作开发淮海战役等红色文化资源 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文化传承区 [1] - 鼓励毗邻地区成立景区联盟 推动阜阳城市圈文旅联盟深化合作对接 [1] - 打造精品主题旅游线路 包括淮河风情 故黄河生态 沉浸式演艺 度假休闲 药膳养生 文化寻根等 [1] 中医药与康养产业发展 - 支持亳州"世界中医药之都"与驻马店"中国药谷"合作共建 [1] - 支持六安 信阳共同发展康养产业 丰富中医疗愈 运动康复 森林康养等业态 [1] - 做大做强药膳 酵素 保健品等产业链 [1] 其他产业发展 - 积极发展林下经济 [1]
2025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举行
新华日报· 2025-10-17 06:14
论坛概况 - 2025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于10月16日在扬州举行 主题为“运河 文化 旅游” [1] - 论坛汇集了来自20多个国家的运河城市市长 代表 国际运河专家以及中国相关领域专家学者 [1] - 该论坛是国内唯一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国际性论坛 自2007年起已在扬州连续举办17届 [1] 行业战略与规划 - 行业将积极借鉴世界运河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 保护 挖掘 整理 提炼运河文化遗产价值 [1] - 行业计划统筹推进沿线环境治理 生态修复与低碳转型 构建人水和谐 城河共生的现代化样本 [1] - 行业着力壮大沿线富民特色产业 建设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 [1] - 行业将积极参与国际运河城市对话 促进更多运河城市互学互鉴 [1] 行业平台价值 - 论坛已成为展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 推动全球运河城市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1]
济宁举行“金融+文旅”双向赋能政策宣讲暨政银企对接会
齐鲁晚报网· 2025-10-16 22:55
活动概况 - 活动于10月15日举行 主题为金融+文旅双向赋能政策宣讲暨政银企对接会 旨在搭建政策传递桥梁和银企对接纽带 [1] - 活动有省市文化和旅游厅局 金融办 人民银行及约90名金融机构和重点文旅企业代表参加 [1][4] 活动内容与成果 - 专家围绕旅游发展趋势 景区业态提升 文旅产业融合 智慧文旅应用等领域进行授课 为金融+文旅融合提供专业指导 [1] - 7家金融机构负责人解读相关金融政策 增进文旅企业对政策的了解 为银企合作筑牢基础 [2] - 参会企业与金融机构就贷款额度 担保方式 审批流程等具体问题展开面对面深入洽谈 金融机构提供初步解决方案 [2] 战略背景与未来规划 - 公司锚定文旅融合战略目标 全力推进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3] - 公司大力实施金融+文旅战略 促进金融与文旅交融 增强金融对文旅产业的精准帮扶 并已取得较大成效 [3] - 下一步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服务 文旅企业深耕主业 以金融+文旅合力助推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3]
免税经济新战场:谁在定义“购物+旅游”的未来?
搜狐财经· 2025-10-16 20:31
行业核心观点 - 免税经济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正成为激活消费潜力、推动产业升级的新动能 [1] - 行业面临从政策红利驱动向内生增长动能转变的关键命题 [1] 行业融合逻辑 - 融合契合消费升级趋势,促进海外高端消费回流,并通过文化场景提升消费体验的附加值和满意度 [2] - 免税购物为核心的旅游零售综合体是体验经济的载体,能延长消费者停留时间并延伸消费链条 [2] - 产业融合产生协同效应,文旅为免税导入客流,免税为文旅目的地增添二次消费引爆点 [2] 行业发展格局 - 海南离岛免税新政自2020年7月实施后销售额实现跨越式增长,并探索“免税+康养”、“免税+会展”等多元化模式 [3] -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等多个城市布局市内免税店,面向出境旅客,与离岛免税错位发展 [5] - 广州北站免税综合体依托“空铁联运”枢纽优势,打造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文旅商业中心 [5] 行业面临挑战 - 商品与文化体验存在同质化风险,商品结构以国际奢侈品、美妆为主,文旅产品开发单一 [6] - 存在购物与文旅体验失衡的风险,消费者可能过度关注购物而忽略当地文化体验 [6] - 行业繁荣高度依赖税收优惠政策,需构建不依赖政策的价格和服务优势 [6] - 区域发展不均衡,中西部地区需制度创新以嫁接本地文旅资源与免税经济 [6] 未来发展路径 - 推动“文旅×免税”乘数效应,将免税购物深度嵌入历史文化街区等文化场域,开发与博物馆IP联名商品 [7] - 优化商品供给,放宽国货精品进入免税渠道限制,鼓励国潮品牌、老字号、地方手工艺品进入 [7] - 探索政策创新,研判在中西部重点旅游城市、边境旅游试验区设立特色免税店的可行性 [7]
杨阿维:强基提质激发内生动力
经济日报· 2025-10-16 08:09
经济发展成就 - 地区生产总值从1965年的3.2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765亿元,经济总量实现巨大飞跃 [1] 核心产业体系 - 构建了以高原特色农牧业、清洁能源、绿色工业、高新数字、文化旅游、现代服务、藏医药、边贸物流、通用航空为核心的九大产业体系 [1] - 实体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守护生态屏障的基石 [1] - 实体经济通过产业化发展为唐卡、藏毯、藏香等传统手工业注入新的时代生命力和经济价值 [2] 发展模式转型 - 发展动力正从依赖“政策输血”转向可持续的“市场造血”模式 [3] - 以特色资源产业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科技赋能提质化、开放通道高效化、人力资源本地化“五轮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3] -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成为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引擎 [3] 战略定位与功能 - 实体经济是民生改善的“稳定器”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2] - 实体经济具备“绿色基因”,是生态安全屏障的“守护者”和推进共同富裕的“助推器” [2] - 通过建设南亚大通道枢纽、深化“一带一路”节点功能来释放开放潜能 [3]
强基提质激发内生动力
经济日报· 2025-10-16 06:12
经济发展成就 - 地区生产总值从1965年的3.2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765亿元 [1] 核心产业体系 - 构建了以高原特色农牧业、清洁能源、绿色工业、高新数字、文化旅游、现代服务、藏医药、边贸物流、通用航空为核心的九大产业体系 [1] - 实体经济是民生改善的稳定器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2] - 实体经济通过产业化发展为唐卡、藏毯、藏香等传统手工业注入新的时代生命力和经济价值 [2] 发展模式转型 - 发展模式正从依赖政策输血转向可持续的市场造血模式 [3] -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引擎 [3] 内生动力培育 - 注重培育本土内生动力,推动特色产业体系升级 [3] - 依托本土企业崛起和民营经济发展,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3] - 通过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和数字经济融合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3] - 通过建设南亚大通道枢纽和深化一带一路节点功能释放开放潜能 [3] - 通过加强本地人才培养和推动农牧民能力转型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