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研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上海发布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若干措施》及“探索者计划”细化配套政策 激励领军企业在技术底层创新突破
解放日报· 2025-08-05 09:43
政策核心内容 - 上海市政府出台《若干措施》旨在健全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提升企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 [1] - 政策提出"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两类措施 通过财政资金激励和制度设计推动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投入 [1][2] 财政资金支持措施 - 支持高校联合企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政府与企业按1:1比例共同出资开展应用导向基础研究 [2] - 对企业使用科学仪器设施费用按实际支付额50%给予补助 每家企业每年最高补助100万元 [2] - 基础研究投入达1亿元/年及以上企业给予一次性补助1000万元 5000万至1亿元企业补助500万元 1000万至5000万元企业补助200万元 [2] 制度设计推动措施 - 承担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企业需确保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不低于总研发支出10% [2] - 市国资委引导国有企业在年报中单列基础研究支出 符合条件投入可按规定加计视同利润 [2] 探索者计划实施 - 探索者计划始于2021年 企业凝练科学问题后与社会科研力量合作 由企业与市科委共同出资管理基础研究项目 [3] - 已有22家企业加入计划 覆盖央企 市属国企 民企和外企四类企业 [3] - 联影医疗作为首家参与企业 在医学影像领域设立多个应用性基础研究项目 其光子计数CT已进入中山医院和瑞金医院临床测试 [3] 产学研合作模式 - 政策支持通过项目和机构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 包括探索者计划和高校企业协同创新中心 [4] - 联影医疗与上海交大 瑞金医院联合成立医学影像先进技术研究院 采用科研人员校企双聘方式取得显著成效 [4][5] 公益基金支持机制 - 支持企业设立基础研究公益基金会 对基金会支持项目按投入额50%给予共同支持 [5] - 泰坦科技捐赠300万元设立非公募基金会 采用"不论成败"公益模式 首批资助3个高校原创研究项目各50万元 [5] - 项目周期两年 科学家可自由调整研究方向 基金会只监督经费使用 验收时不考核论文而注重研究挑战性和创新性 [6] - 16家上海市属国企联合成立国内首家地方国企发起的基础研究公益基金会 推动更多企业资助前沿基础研究 [6]
破解企业“基础研究不敢投”困局,上海发布全国首个支持政策
第一财经· 2025-08-04 22:02
上海市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的政策 - 上海市发布《上海市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 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措施》,从三个方面共九条内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1] - 政策鼓励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实力、有较大基础研究投入的企业,每年给予最高1000万元财政补助 [1] - 政策旨在解决上海市基础研究投入结构性问题,优化基础研究多元投入结构 [2][4] 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现状 - 2023年全国企业占全社会R&D经费比重为77.7%,但对基础研究经费增长的贡献率较低 [3] - 高等学校和政府属研究机构是基础研究主力军,2023年对基础研究经费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0.2%和31.6% [3] - 上海2024年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达11%,高于全国6.91%的平均水平,但相比国际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3][4] 探索者计划 - "探索者计划"始于2021年,合作企业从最初2家扩展到22家,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 [5] - 计划引导企业凝练科学问题,由企业与上海市科委共同出资、管理基础研究项目 [5]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近三年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投入20%以上 [5] 基础研究支持机制 - 上海市国资委发起成立全国首个国资基础研究公益基金会"启源基金会",由16家市属国企共同捐赠 [15] - 基金会发布第一批20个基础研究"揭榜挂帅"需求清单,对成功项目给予捐赠支持 [15] - 上海市高校科技经费投入中近20%源于企业,校企已联合共建近千个研究平台 [16] 政策具体措施 - 提高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专家库中企业专家比例,更多采纳企业评价 [5] - 支持企业设立或捐赠基础研究公益基金,按基金会投入的50%给予共同支持 [9] - 谋划新一轮校企联合创新计划,聚焦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17]
城市更新里的科技范儿
人民日报· 2025-08-04 11:08
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保护 - 上海张园采用"步履式移位"成套技术将7500吨重的华严里建筑群整体移动70米并成功归位 该技术使用432个"机器脚"实现日行10米的精准移位 相比传统方法显著提升安全性和效率[5][6] - 张园东区18幢历史建筑通过该技术实现组团式移位 在保留石库门风貌的同时完成地下空间开发 形成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的新模式[6] - 同济大学建筑物移位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步进式自行走装置已应用于上海音乐厅平移工程 通过增加地下室解决噪音问题 使80年老建筑功能升级[2] 古建筑数字化保护 - 拉萨八廓古城运用三维扫描和无人机航拍技术为56座古建大院修缮提供精准数据 保持1.33平方公里核心区历史风貌完整性[7] - 古城部署数字系统实现人流预警监测和路灯智能管理 地下管网配备智能水务与燃气感应 形成覆盖6.24万居民的智慧安防体系[8] - 拉让宁巴达热大院改造后引入15家旅拍工作室 通过二维码导览等科技手段使600年历史建筑成为"网红"打卡地[7][9] 城市安全监测技术 - 合肥市建成瓶装液化气全流程监管平台 已为4000户餐饮机构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 实现泄漏自动关阀并拨打业主电话的智能防护[10] - 清华大学合肥研究院建立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监测网络 实时监控燃气/供水/桥梁等基础设施 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响应机制[11] - 该院研发的巨灾科学中心平台体系融合人工智能技术 计划推进极端灾害预警工程建设 提升高密度城市的安全韧性[11]
陕西支持企业从高校院所选聘“科技副总”
陕西日报· 2025-08-03 08:23
陕西省"科技副总"计划 - 陕西省设立"科技副总"计划 旨在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服务企业创新发展 强化高校科技人才培养 [1] - 选聘企业需满足条件 包括省内独立法人资格 运行满1年 持续研发投入 管理规范 非"科技副总"关联企业 明确岗位需求 [1] - 重点支持企业类型 涵盖科技领军企业 瞪羚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 专精特新企业 科技型中小企业 重点产业链企业 [1] "科技副总"任职要求 - 人选来源 需为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正式或3年以上聘用合同科研人员 [1] - 能力要求 需具备强专业技术能力 能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1] - 优先支持对象 包括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科学家 "三秦英才"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陕西省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 青年科技新星 与企业有合作基础人员 [1] "科技副总"职责与协作机制 - 主要职责 包括制定企业创新规划 梳理需求 联合技术攻关 研发新产品 促进产学研合作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 - 平台建设 需协助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培养人才团队 开展技术培训 推动科技交流合作 [2] - 企业协作义务 需明确聘任期限 权责划分 管理评价 薪酬待遇 成果归属 收益分配 保密义务 竞业限制等事项 [2]
上海成立国资创新策源公益基金会 首批发布20个基础研究需求
第一财经· 2025-07-31 00:23
基金会概况 - 上海启源国资创新策源公益基金会由上海市国资委主管 16家市属国企共同捐赠发起 是全国国资首个基础研究公益基金会[1] - 基金会以汇聚国资力量 激发创新活力 助推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为宗旨 专门资助基础性 前瞻性 颠覆性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转化[1] - 重点支持青年人开展高风险 高价值的基础研究和概念验证[1] 战略定位 - 重点关注四个领域:攻坚卡脖子技术 探索无人区前沿领域 贯通实验室到产业端转化链 培育青年科技生力军[2] - 通过产学研联动 跨资源整合 揭榜挂帅等方式 将企业创新痛点转化为资助清单 公益投入转化为产业价值[2] - 揭牌仪式上发布20个基础研究需求榜单 与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签署合作协议[2] 研究领域分布 - 免疫治疗领域涉及2个课题:干细胞样T细胞作用机制研究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组学研究[4] - 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包含4个课题:AI材料电子结构数据库 难成药靶标药物设计 蛋白质动态结构预测 脑影像大数据分析[4] - 催化化学领域有3个课题:二氧化碳低温电解 加氢合成甲醇 制备航空燃料[4] - 前沿技术领域涵盖基因编辑 RNA生物学 光通信 激光技术 极端环境材料等10个课题[4] - 医疗技术领域包含磁共振成像 光学检测 营养递送等3个课题[4]
合肥机场携手中科院安光所开展机场大气监测研究成果丰硕
中国民航网· 2025-07-28 16:56
机场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发展 - 民航事业发展推动机场排放对环境健康影响的关注度提升 飞机在不同工况下排放量差异显著 但现有估算方法难以精准评估污染排放及环境影响[1] - 开展精细化的机场大气环境在线监测与评价预报对治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需解决技术难题以实现污染气体、温室气体、颗粒物的立体监测[1] 合肥机场联合研究项目成果 - 自2019年起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 自主研制3项新产品:紫外差分吸收光谱遥测系统、傅里叶红外光谱多组分遥测系统、大气多要素网格化感知系统[3] - 构建"点—线—面"立体观测系统 实现对污染气体/温室气体/颗粒物排放空间分布的监测 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 可获取飞机各工况排放特征及扩散规律[3] - 建立机场大气环境实时感知云平台 通过GIS地图展示污染源分布 集成智能化技术实现数据实时监控与分析统计[3] - 开发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系统 耦合气象与监测数据 建立精细化模型模拟污染物传播与浓度分布[3] 实验发现的关键规律 -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与机型强相关 CO2排放量受飞机型号及风速/风向/温度/工况多要素耦合影响[4] - NO2和VOCs浓度与跑道繁忙程度正相关 但污染物扩散速度快 颗粒物排放粒径在滑行阶段小于30nm[4] - PM2.5主要化学成分受区域污染和气象条件主导 机场活动影响有限 观测到排放量与机龄存在关联[4] 技术应用与行业影响 - 研究成果为机场污染精准监测评估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助力规划建设、空气质量改善及健康防护措施制定[4] - 未来将继续深化合作推动技术应用 支持民航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4]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转让山东新一代标准化研究院15.3%股权
齐鲁晚报· 2025-07-28 16:53
股权转让信息 -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开挂牌转让山东新一代标准化研究院15.33333%国有股权,转让底价为257.8863万元,披露期持续至2025年8月21日 [1] - 转让标的对应评估值为254.9841万元,以2024年12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资产总额1,903.32万元,负债总额541.41万元,净资产1,361.91万元 [1] - 转让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持股比例将从30.67%降至15.33667%,原股东已放弃优先购买权,管理层不参与受让,不会导致实际控制权转移 [2] 公司基本情况 - 山东新一代标准化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7月22日,注册资本1500万元人民币,注册地位于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 [1] - 业务范围覆盖标准化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物联网技术服务、人工智能基础资源与技术平台和检验检测认证等高新技术领域 [1]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138.073万元,利润总额20.9825万元,净利润20.9825万元;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74.68万元,利润总额17.68万元,净利润17.68万元 [1] 股东结构 - 转让前股东结构:济南新天资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持股41.2%(第一大股东),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持股30.67%(第二大股东),山东省计算中心持股14.8%,山东山科创新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3.33% [2] -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省政府设立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成立于2019年7月30日,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2] - 该研究院聚焦产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重点布局信息与智能融合、微纳与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绿色与健康四大领域 [2]
香港创科局局长孙东,最新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07-26 19:15
香港创科发展现状与成就 - 香港创新科技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改变了"High Tech揩嘢"的传统观念[1] - 2000年至2023年间,"电脑编程、数据及工业互联网服务"增加价值从50亿港元增至255亿港元,增长超四倍[2] - "研发、设计、测试及环境工程服务"增加价值从33亿港元增至133亿港元,增长约三倍[2] 创科对香港经济的贡献 - 2023年香港"制造及新型工业产业"增加价值为768亿港元,同比上升7.6%,占本地GDP 2.6%[2] - 工业占本地GDP 4.4%,与工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占16.2%[2] - 上半年香港IPO集资总额达1071亿港元,同比上升7倍,位列全球第一[3] 创科企业上市与金融发展 - 宁德时代成为全球集资王,募资用于欧洲项目扩大产能[3] - 优必选、地平线等创科企业在香港成功上市[3] - 港交所优化上市规则,增设科企专线,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3] 创科就业与创业生态 - 香港科技园公司实习计划收到超5000份申请,来自全球前50顶尖学府[5] - 电子、工业、电气及机械工程相关类别全职空缺增幅约10%[5] - 香港科学园和数码港提供超3000个创科职位空缺,吸引逾8000人次参与[5] 科研实力与大学排名 - 香港是全球唯一拥有五所世界百强大学的城市[6] - QS世界大学排名中,学术声誉与文献引用指标占60%[6] - 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研究环境与质量占59%[6] 顶尖科学家与科研成果 - 香港有1534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名单,13位打入全球十大[7] - 卢煜明教授研发"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获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7] - 叶玉如教授团队开发阿尔兹海默症血液测试,用于早期检测[7] 智慧城市与政府服务 - "智方便"平台登记用户近360万名,提供超1200项政府及公私营机构服务[10] -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与入境事务处合作,提升通关效率[10] - NAMI研发新一代"组装合成"建筑技术,助力公营房屋建造[12] 人工智能应用 - 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百项方案"超半数项目使用人工智能技术[13] - HKGAI研发"港文通"、"港会通"等垂直应用模型,超两万人试用[13] - 将推出"港话通"聊天机械人,深化AI在日常生活的应用[13] 国际创科盛事与软实力 - 香港国际创科展(InnoEX)成功举办第三届[14] - "未来科学大奖"和"邵逸夫奖"以香港为基地[14] - 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14]
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开放运行十年取得丰硕成果
快讯· 2025-07-26 18:58
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运行成果 - 设施于2015年7月28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 [1] - 十年来服务全国504家单位 [1] - 支撑超过2500个研究团队 [1] - 累计服务10万余人次用户 [1] - 支撑完成科研课题超13400项 [1] - 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4000余篇 [1] 科研应用领域突破 - 在疾病机理解析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 [1] - 在创新药物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 [1] - 在合成生物设计等前沿应用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 [1] 行业影响 - 推动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1] - 提升我国生命科学原始创新能力 [1] - 提高生物医药自主可控水平 [1]
【省科技厅】需求牵引 加快聚集 有序流动 共享共用陕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陕西日报· 2025-07-26 08:06
教育改革与学科布局 - 陕西建立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聚焦产学研用协同,形成"就业—专业设置—招生"联动机制 [1] - 超常规布局人工智能、碳中和、生物育种、智能医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加速发展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数字经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交叉学科 [1] 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 通过"校招共用"模式精准招引急需紧缺人才362名,采用"双导师制"培养工程硕博士毕业生1500名 [1] - "一链一策"为34条工业重点产业链匹配科技人才2576名,依托陕西实验室等平台集聚科技人才1.89万名 [1] - 实施"双千计划",企业选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副总"1161名,高校聘任企业"产业教授"1.5万余名 [2]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 西安交通大学成立全国首家高校技术经理人学院,已培育技术经理人440名,计划年培育量超1000名 [2] - 推进技术经理人与产业聚集区精准对接,探索双聘、兼职等灵活用人方式以激活技术转移人才活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