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业航天
icon
搜索文档
吴清按下“重启键”恰逢其时 | 经观社论
搜狐财经· 2025-06-21 15:36
科创板政策调整 -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出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并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 允许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且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企业以预计市值40亿元门槛实现IPO [2] - 创业板将启用第三套标准 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2] - 此前已有39家硬科技企业使用第五套标准申报上市 其中20家为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 这些企业IPO后累计实现9款新药获批(含5款全球首创一类新药)[2] 硬科技企业发展现状 - Deepseek、宇树科技等企业代表中国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科技、量子计算等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3] - 这类企业普遍具有投入周期长、前期盈利能力弱但需持续高强度资金投入的特点 若无法获得资本市场支持可能错失发展关键节点 [3] - 全球科技竞争背景下 资本市场支持可改变中外企业竞争态势 此次政策调整将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扩大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 [3] 资本市场功能拓展 - 上市不仅解决融资问题 还可帮助科技企业整合市场资源、创新商业模式、提升公司治理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4] - 优质科技企业上市有助于改善A股市场结构 为硬科技领域注入金融活水 吸引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 [4] - 建议金融机构开发挂钩科技成长层企业的ETF或指数化产品 分散风险的同时让投资者分享企业成长红利 [4] 全球化竞争视角 - 资本市场竞争已全球化 若A股制度包容性不足可能导致优质企业转向其他市场 影响国内投资者收益和资金流向 [5] -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 提升制度适应性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生态的必要举措 [5]
商业航天+算力革命 北京轨道辰光科技有限公司完成1.4亿元融资
证券时报网· 2025-06-21 12:55
融资情况 - 轨道辰光科技完成首轮及加轮融资,总金额人民币1.4亿元 [1] - 加轮独投方顺灏股份投资人民币1.1亿元 [1] - 联想创投旗下联想中小企业基金及团队作为首轮投资人分别投资人民币2000万元和人民币1000万元 [1] 公司背景与业务 - 轨道辰光科技是北京星辰未来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个孵化落地的产业项目 [1] - 核心任务是在地球晨昏轨道发射部署算力卫星,组成太空数据中心 [1] - 利用空间太阳能和宇宙极寒背景辐射的散热条件发展空间智能,提供天基算力服务 [1] - 目标实现"天数天算"和"地数天算" [1] - 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建设重大空间基础设施,助力商业航天和人工智能发展 [1] 投资人观点 - 联想创投董事总经理顾正斌表示天基算力时代必将来临 [3] - 联想创投推动轨道辰光科技与联想集团在星载服务器方面合作 [3] - 太空数据中心在能源、散热、快速部署等方面具有地球上无与伦比的优势 [3] - 轨道辰光科技创始团队兼具远大理想和可实现的商业计划 [3] - "天数天算"业务在未来5年内有明确商业价值 [3] - "地数天算"业务在未来5—10年将逐步具备与地面数据中心竞争的优势 [3] 行业前景与公司规划 -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动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 [3] - 太空数据中心或是解决算力需求的终极路径 [3] - 公司将加速研发,推动发射部署算力星座 [3] - 助力抢抓稀缺太空资源,支撑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产业发展 [3]
A股冲击3400点失败,6月21日,活跃的行情表现何时回归?
搜狐财经· 2025-06-21 11:48
政策调整 - 证监会调整休市安排 允许人工智能 商业航天 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企业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 [1] - 港股IPO规模接近千亿港币 表现优于A股 [1] - 政策旨在通过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发展 推动"科技-资本-产业"良性循环 实现自主可控 [1] 市场表现 - 沪指冲击3400点失败 全天弱势震荡 银行 保险 白酒护盘但尾盘回落 [3] - 科创板持续阴跌 拖累三大指数 [3] - 成交量缩量至1829亿 接近跌破万亿 港股反弹1.2% [3] - 沪深两市成交量6700亿 较昨日缩量500亿 预计全天不足1.2万亿 [4] 板块动态 - 银行板块平均涨幅接近1% [5] - 创业板指收跌0.84% 白酒 航运股逆势走强 [7] - 大盘低开后窄幅震荡 振幅仅12个点 成交量大幅萎缩 [7] 技术分析 - 沪指回撤至60日线 或回补3186点缺口 银行板块走势起决定性作用 [4] - 下周初关注3316-3324点位置 若走势较强可能在3332点上方出现止跌低点 [7] - 最快下周后半周可能出现止跌大阳线 [7]
朱雀三号一级动力系统试车试验成功;错误率降低1000倍!微软量子计算重大技术突破,可商用丨智能制造日报
创业邦· 2025-06-21 11:02
量子计算技术突破 - 微软发布4D拓扑量子纠错码技术,错误率降低1000倍,编码效率、纠错能力和逻辑操作显著优于2D技术 [1] - 该技术每个逻辑量子比特所需物理量子比特数量极少,可一次性检查错误 [1] - 成果将应用于Azure Quantum平台,加速科研和医疗领域研发效率 [1] 绿色航运技术进展 - 中国首制16000TEU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交付,实现大型甲醇双燃料箱船建造领域三项历史性突破 [1] - 该船采用国产甲醇主机首次实船应用,标志中国在该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1] 商业航天技术突破 - 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一级动力系统试车成功,为国内规模最大、自动化水平最高的九机并联地面热试车试验 [1] - 3D打印技术应用于火箭发动机制造,使2500N发动机成本从50万降至5万,整体制造成本降低20%-33% [1] 芯片代工市场格局变化 - 2025年Q1台积电以67.6%市场份额稳居全球晶圆代工榜首 [1] - 中芯国际市场份额攀升至6%,逼近三星电子的7.7%,主要受益于提前建立库存策略 [1] - 三星电子市场份额下降因交货问题导致客户流失和订单减少 [1]
高天伟:九机并联、发射工位试车,这次实验为啥是“终极大考”?
观察者网· 2025-06-21 09:22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火箭试车成功 - 公司成功实施朱雀三号运载火箭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 最大推力接近800吨 是我国截至目前推力最大的液体火箭试车 [1] - 试验中火箭一子级被固定在试车台 点燃全部9台发动机进行持续40余秒测试 首次在发射工位进行商业火箭试车 [1] - 这次试验是我国可复用火箭首飞前的关键节点 检验了火箭和发射工位技术状态 为商业航天验证经济高效新举措 [1] 多机并联技术分析 - 多台发动机并联是火箭回收不可或缺的技术 可显著节省成本 美国SpaceX猎鹰9号采用9台发动机并联设计实现精准着陆 [4] - 火箭起飞时需要所有发动机工作 着陆时仅启动少数发动机 单台发动机推力调节范围有限 多机并联设计满足不同需求 [9] - 我国长征10号 长征12号A/B 朱雀三号 天龙三号等可重复使用火箭型号都采用多机并联设计 [9] 试验技术突破 - 首次成功进行7台以上发动机并联试车 首次完成新一代可复用火箭完整一子级点火试验 [5] - 试验考察了9机并联和发射工位试车两大关键技术看点 [3]
让商业航天飞得更高更稳
经济日报· 2025-06-21 06:01
商业航天,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一批商业火箭、商业卫星将陆续升空,我国商 业航天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发展商业航天,不仅可以直接拉动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增加就业岗位,产生广泛的经济效 益。商业航天产业链包括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站及终端设备、运营与应用服务等环节。2015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颁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之 后,我国商业航天政策体系不断优化、应用场景持续完善、全产业链迅速发展,"高大上"的航天科技正 借助商业力量,在各行各业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作为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基 地,带动了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航天科普和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泰伯智库 预测,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2.8万亿元;赛迪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商业航天产 业链生态已步入成长期,有望在"十五五"时期末或"十六五"时期迈入产业成熟期。 不过,我国商业航天当前仍面临多重风险与挑战。例如,市场竞争力尚不充分,火箭发射成本过高,下 游市场无法打开,与国际竞争对手差距明显。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 ...
科创板深化改革提升制度包容性 第五套标准扩大适用范围 更多“硬科技”企业受益
中国证券报· 2025-06-21 04:47
资本市场改革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资本市场将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以适配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 [1] - 证监会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提出新举措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资本市场生态 [1] - 科创板迎来新一轮改革,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并扩大适用范围 [1] - 监管部门将借鉴生物医药行业经验,逐步将第五套标准扩展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 [1] 企业反应 - 星河动力航天等商业航天企业表示将积极制定上市计划,争取通过资本市场获得长期资金支持 [2] - 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人工智能领域企业认为第五套标准扩大适用范围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 - 商业航天企业因投入高、周期长,亟需A股IPO政策支持,第五套标准扩大被视为"及时雨" [2] - 天兵科技等企业认为新政策将推动技术转化和规模化生产 [2] 证券机构行动 - 中信建投证券表示将发挥专业优势,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服务更多科创企业上市 [3] - 证券机构将加强项目储备与申报,开发科创属性强的新质生产力企业,履行资本市场"看门人"职责 [3] 第五套标准调整 - 原第五套标准要求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主要支持医药企业 [4] - 调整后第五套标准将适用于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企业 [4] - 商业航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行业因前期投入大、周期长,对适用第五套标准需求较大 [4] - 我国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发展迅速,行业成长确定性增强 [4] 商业航天行业 - 商业火箭行业研发周期长,商业发射阶段才能形成规模收入 [5] - 我国航天运力缺口巨大,火箭企业稳定合作后增长预期稳定 [5] - 市场预计2027年我国商业火箭行业市场规模将达数百亿元 [5] - 新政策为有核心技术但短期未盈利的"硬科技"企业打开融资大门 [5] 监管与风险控制 - 允许更多未盈利企业上市不意味放松监管,将继续严把发行上市入口关 [6] - 科创板改革坚持"硬科技"定位,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6] - 改革通过制度优化增强包容性,精准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而非追求上市数量 [6] - 改革突出"稳"字,坚持试点先行,设计严格限定条件在小范围试点 [6] - 目前54家未盈利企业在科创板上市,22家已实现盈利摘"U" [6] - 科创成长层强化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7]
感受商业航天的“北京速度” 领域内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
新华网· 2025-06-21 02:52
商业航天产业链发展 - 北京拥有国内最全的商业航天产业链条,商业航天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核心研发单位、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约占全国50% [1] 蓝箭航天技术突破 - 蓝箭航天成功研制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完成一级动力系统试车,采用天鹊-12A液氧甲烷发动机,九机并联总推力达7542千牛 [2] - 朱雀三号一级发动机在火箭回收后可不下箭检查,加注完成即可再次飞行,成本相较一次性使用火箭可降低80%到90% [4] - 朱雀三号已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计划今年下半年首飞 [4] 北京商业航天政策支持 - 北京在核心技术攻关、高能级创新平台、重大项目投资招引、产业布局优化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优化商业航天产业创新生态 [4] - 北京市将加快推进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力争2026年左右率先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入轨回收复飞 [6] 其他商业航天企业进展 - 星河动力十日内成功"三连发",中科宇航火箭入选我国轻舟货运飞船主选火箭 [6] - 银河航天构建起我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航天驭星为全国一半以上商业卫星提供在轨运管服务 [6] 商业航天应用场景 - 北京计划挖掘标杆示范应用场景,推动商业卫星服务在应急救灾、自然资源监测、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领域应用 [6]
强化投资者保护 科创板强监管护航科企行稳致远
证券时报· 2025-06-21 02:37
科创板改革核心内容 - 科创板新一轮改革聚焦精准服务优质科技企业,强化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注重投融资协调,贯穿防风险、强监管要求[1] - 科创成长层企业具有研发投入大、转盈利周期长特征,需强化信披,及时沟通核心技术进展、研发投入明细及商业化路径[1] - 改革设置科创成长层,对适用第五套标准的未盈利企业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3] 投资者保护措施 - 加强科创成长层企业股票专门风险揭示,投资者需签署专门风险揭示书,了解未盈利企业经营风险及股票投资风险[1] - 未盈利科技企业股票简称后添加"U"作为特殊标识,科创板累计已有54家未盈利企业上市,其中22家已实现盈利,32家尚未摘"U"[2] - 压实证券公司责任,要求构筑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第一道防线,建立长期管理机制,多维度强化风险评估[2] 监管与市场发展 - 监管端需动态调层并研究适配退市机制,设置调出条件,对长期未盈利或技术失败企业严格退市[3] - 改革强化从严监管,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建立"黑名单"制度,打击利益输送、商业腐败等违法违规行为[4] - 对上市不满3年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吸收合并,严格落实限售期监管要求,强化监管执法,从严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4] 第五套标准扩围 - 本轮改革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6] - 商业航天等行业前期投入大、周期长,市场对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融资需求较大,预计2027年我国火箭行业市场规模达数百亿元[6] - 证监会和交易所将借鉴生物医药行业做法,结合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特点,成熟一个推出一个[6]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北京商业航天集群点燃星河梦想
新华社· 2025-06-20 20:32
商业航天产业集聚 - 北京聚集300多家高新航天企业和46家全国商业航天百强企业 [1] - 70%以上民营火箭整箭企业集中在北京 形成覆盖火箭 卫星 测控 应用等环节的产业体系 [1] - "南箭北星"格局加速形成 南部经开区"火箭大街"集中近60家上下游企业 北部海淀区聚焦卫星研制与数据应用 [5] 星河动力公司 - 总部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谷神星一号火箭为民营航天领域发射次数最多 发射卫星数量最多 成功率最高的商业运载火箭 [1] - 5月19日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五运载火箭 将天启星座05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3] 蓝箭航天公司 - 我国最早的民营火箭公司之一 与星河动力同处"火箭大街" [5] - 4月成功发射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 将6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3][5] 产业协同与创新 - "火箭大街"企业具备从箭体设计到总装测试的全流程能力 [5] - 北京商业航天产业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缩影 体现技术集聚与协同效应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