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博物馆
icon
搜索文档
辽宁多家博物馆延时开放至21时
辽宁日报· 2025-10-06 07:59
从沈阳到大连,9家博物馆的延时服务不仅延长了参观时长,更通过错峰观展、特色活动与精品展 览的组合,让观众得以从容感受文化魅力,让博物馆成为辽宁假期夜间文化生活的核心地标。 10月5日至8日,我省9家博物馆同步延长开放时间至21时,为不同群体提供更灵活的参观选择。其 中,沈阳地区的辽宁省博物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沈阳博物馆、沈阳金融博物馆开放时间均 为9时至21时,入馆方式保持原有规定不变。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夜间正常开放历史陈列展区。沈 阳博物馆延续地方历史叙事主线,"古代沈阳"常设展与"近代风云"专题展在延时时段全面开放。沈阳金 融博物馆则保留"沉浸式展陈"特色,夜间照常开放金融街复原场景,让游客在实景中感受近代金融文化 魅力。 大连地区的旅顺博物馆、大连博物馆、大连自然博物馆、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大连武术文化 博物馆,在前期延时开放基础上进一步升级至21时闭馆。大连博物馆成为假期热门打卡地,四楼C专题 展厅的《"叙"写传奇——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于9月30日全新开展,汇集叙利亚八大博物馆及我国 甘肃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的108件珍贵文物,时间跨度从旧石器时代至奥斯曼时期,其中50万年前 ...
苏城暖“新” 情满姑苏 城建博物馆举办中秋游园会
苏州日报· 2025-10-06 07:07
活动期间,游客络绎不绝,或拍照打卡,或参与游戏,欢声笑语回荡在城建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 苏州城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这场中秋游园会能为市民游客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接下来博物 馆将继续开展好各种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之风吹入人心。平江街道历史街区社区相关负 责人表示,希望借此次活动,切切实实弘扬苏州传统文化,让市民游客深入感受苏州、融入苏州、爱上 苏州,真正实现"苏城暖新"。 昨(10月5日)晚,苏州城建博物馆张灯结彩,一场以"苏城暖'新'"为主题的中秋游园会在此热闹 举行。苏州城建博物馆联合苏州市姑苏区平江街道历史街区社区为市民游客尤其是新就业群体人员送上 一份独特的中秋文化盛宴,让他们在第二故乡感受暖新之情。 晚上六点,博物馆西侧花园内率先响起评弹《春江花月夜》,那婉转悠扬的旋律,似苏州文化的低 语,瞬间将现场氛围拉入中秋佳节的静谧与闲适之中。猜灯谜、投壶、兔子灯制作等活动同步开启,让 游客们沉浸式体验传统中秋趣味。晚上7点,二楼藏经阁内笛声悠扬,为这场文化之旅增添别样韵味。 据介绍,此次游园会特别设计了集章兑换互动环节,游客入场签到领取集章卡,参与猜灯谜、投壶等活 动集满2个"兔子章",即 ...
透过三个坐标,感知博物馆史诗般进步
人民日报· 2025-10-05 05:50
行业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较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330余倍 [1] - 2024年博物馆免费开放比例高达91.46%,全年接待观众14.9亿人次,相当于平均每个中国人均参观一次有余 [1] - 行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保护传承力度、公众参与热情、创新迭代速度均前所未有 [1] 历史沿革与文明底蕴 - 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于1905年建成,打破了数千年皇家私藏与私家园林的传统 [2] - 博物馆成为展示国家历史、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是解读中华文明历史连续性的生动注脚 [2] - 新时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持续推进,为文化自信注入深沉力量 [3] 业态创新与服务拓展 - 博物馆通过延时开放、丰富展陈、服务研学等方式,从“肃穆殿堂”轻盈步入“生活秀场” [5] - “博物馆+”新风尚催生文旅融合,如“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成为城市文化新名片 [7] - 文创产品发展迅速,中国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销售超百万件,搭建起与公众沟通的桥梁 [7] 技术应用与文物保护 - 文物保护技术持续升级,例如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技术使莫高窟壁画在云端“复活”,实现“数字永生” [8] - 修复技术不断进步,如修复师李云鹤曾以每天0.1平方米的速度,耗时两年修复莫高窟第161窟壁画 [8] 国际化发展与交流 - 2024年,中国博物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如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中国·唐”特展,展出200余件(套)瑰宝 [10] - 上海博物馆举办“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参观人次逾277万,掀起现象级热潮 [10] - 中国于1983年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并成功承办相关国际会议,国际角色持续焕新 [10]
秦汉乐舞展演、大鼎回家……赴一场“文化之约” 博物馆里体验别样假日
央视网· 2025-10-04 14:22
此外,为最大限度满足假期期间市民与游客的参观需求,成都博物馆严格实行预约入馆制度,并特别调整与延长开放时间,为公众提供更 充裕的观展时段。 央视网消息:假期出游,让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这个假期,成都博物馆推出"诗乐金秋·双节雅集"系列活动,为市民游客呈现数十场精 彩纷呈的体验。 国庆假期,成都博物馆推出秦汉乐舞展演,优雅的舞姿与悠扬的古乐相得益彰,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在博物馆内一项 项新潮有趣的打卡体验,将流行文化融入文博场景,让游客在沉浸式的互动中,感受文物"活"起来的魅力。 国庆中秋假期,"国宝回家乡——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考古新发现"展览面向社会正式开放,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杜岭一号"方鼎首次 回到出土地郑州展出,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早商文明的璀璨辉煌。 成都博物馆交流宣传部主任 王立:在国庆和中秋来临的时候,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的便民措施,为大家准备了夜间博物馆,把每天开馆时 间延长到了七点,周末延长到八点半,方便亲子家庭和有工作的朋友们能够在空余时间错峰安排参观。 河南郑州:四大青铜方鼎"团聚" 感受早商文明辉煌 在展厅中心,"杜岭一号"方鼎格外引人注目,鼎身通高约一米,造型雄浑庄重,四 ...
“双节”长假三星堆持续火爆 游客博物馆追文物“明星”
中国新闻网· 2025-10-04 08:53
"双节"长假三星堆持续火爆 游客博物馆追文物"明星" 中新网广汉10月3日电 (记者 岳依桐)调整角度将脸置于黄金面具的投影中再拍照,拍出的照片就像自己 带上了金面具;在青铜人头像陈列柜一侧立正拍照,模仿"集体站岗"……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位于 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博物馆人气持续火爆,游客们除了观展外,更将拍照打卡玩出花样。 近年来,文博游热度持续走高。每当长假将至,提前抢票已经成为文博爱好者的固定日程。中新网记者 了解到,三星堆博物馆于9月26日就全部放出假期门票,10月1日至6日的日间票在短时间内就宣告售 罄。截至3日20时,"双节"长假前三日,三星堆博物馆已经接待游客7.39万人次。 作为集中展示古蜀文明风采的博物馆之一,三星堆博物馆内游人如织,有因好奇前来一探究竟者,更有 多次前来的"真爱粉"。久负盛名的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青铜纵目面具、黄金面具等众多造型独特的 文物展柜前围满游客。 记者假期在三星堆博物馆采访游客时发现,不少人都有自己"偏爱"的文物"明星"。来自重庆的游客王佳 妮已经是第四次到三星堆博物馆参观。"我的书签、我儿子的书签全都用的青铜神树文创产品,我家冰 箱上也贴了好几个青铜神树冰箱 ...
考古现场,如何“搬”进博物馆(文化中国行·华夏博物之旅)
人民日报· 2025-10-04 06:02
博物馆核心定位与独特性 -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是唯一完整展示良渚文明早中晚各时期长达1000年演进历程的考古遗址博物馆[12] -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设有临平遗址群厅、茅山遗址厅、玉架山遗址厅等多个展厅[12] - 博物馆自2025年5月18日开馆以来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显示出极高的公众吸引力[12] 馆藏文物与历史价值 - 博物馆精选展出1800件(套)陶器、玉石器等出土文物,其中多数展品为首次亮相[12] - 玉架山遗址自2008年发掘以来共清理墓葬600余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总数超8000件,包括刻符玉璧、玉梳背等珍贵文物[13] - 遗址由6个相邻环壕围沟组成,每个环壕代表一个氏族居住地,整体构成一个持续上千年的稳定聚落,为研究良渚社会演进提供了关键样本[13] 展陈设计与教育功能 - 博物馆突破传统展陈模式,不仅展示文物,更系统介绍考古学方法如测年技术、文化层判定和田野发掘技术,并设立互动体验区还原探访现场[14] - 运用裸眼3D技术展现稻田盛景,通过数字虚拟影像叠加静态文物呈现增强现实效果,将"玻璃柜+标签"模式转化为可听可看可感的故事叙述[15] - 布展逻辑侧重于展现考古学科如何揭示古代社会面貌,使文物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15] 建筑特色与参观体验 - 博物馆采用"以玉为媒,间架为山"的设计理念,形成地景式建筑布局,沿街两侧如耸起的山岩,面向环壕的一侧则如低矮错落的历史宝匣[16] - 在玉架山遗址厅创新使用超大自承重防弹玻璃幕墙,使观众在参观文物的同时能北望公园,将遗址实景尽收眼底,解决了遗址可视性难题[16] - 未来计划结合遗址公园和周边企业资源开发针对不同群体的社教课程,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17]
数字技术带来沉浸式文化之旅(大地风华)
人民日报· 2025-10-04 05:47
行业宏观背景 -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超91% [1] - 行业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 [1] - 今年暑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3.04亿人次,创历史新高 [1] 公司智慧化转型战略 - 公司自2014年成为全国首批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开启长达10年的智慧蜕变 [1] - 以数字技术为引擎,实现文物保护、管理运营和公众服务的全面升级 [1] 多元化公众服务矩阵 - 针对不同观众群体,建设大众版、学术版、青少年版和英文版4个不同版本的网站 [2] - 通过官方公众号提供参观指南、团队预约、语音导览等一站式微服务 [2] - 展厅内导览终端配合蓝牙室内定位系统,AI导览设备可实现互动问答 [2] - 微信语音导览提供馆内优秀讲解员录制内容,文物展牌二维码支持8种语言导览 [2] 前沿数字化应用与体验 - 利用高精度三维数据采集与重建、VR技术打造“考古时空门”,观众可沉浸式走进考古现场 [3] - “再现金沙”VR眼镜让观众穿越回3000多年前,感受古蜀祭祀 [3] - 云观展平台将整个博物馆搬上云端,支持手机随时随地漫游 [3] 内部智慧化管理体系 - 通过文物数字化采集技术,为2976件(套)馆藏文物建立数字档案 [3] - 其中90件精品文物和祭祀区遗址现场具备高精度三维模型数据 [3] - 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覆盖展厅、库房和遗址现场,24小时守护文物安全 [3] - 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作为博物馆“大脑”,高度集成各类应用数据,提升管理效率并支持考古研究与展览策划 [3]
假期去博物馆的人,已经后悔了
虎嗅· 2025-10-03 15:01
博物馆行业需求激增 - 全国博物馆参观人次从2007年的2.6亿增长至2019年的11.2亿,翻了三倍以上,并在2024年达到历史新高的13.3亿人次 [8][9] - 2023年博物馆参观人次强势反弹至12亿,显示出“报复性”回归的态势 [9] - 地县级博物馆同样表现活跃,2023年其参观人次较2019年增长了7.65% [21] 头部博物馆流量表现 - 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占据最热博物馆榜单的第一和第三位,尽管2024年因限流参观人次有所下滑 [13]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以1161万接待人次在省级博物馆中位列第一,上海博物馆参观人次超600万,几乎可与国博媲美 [14] -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作为地县级博物馆新贵,2024年吸引600万人次到访,较2019年暴涨823% [22][23] 博物馆创收模式分析 - 特展成为重要收入来源,上海博物馆“古埃及文明大展”持续13个月,总收入逾7.6亿元,其中门票收入达3.2亿元 [15][56] - 文创产品销售潜力巨大,故宫博物院2017年文创销售收入达15亿元,湖北省博物馆2024年文创销售额突破亿元,售出280万件产品 [60] - 多数博物馆盈利能力有限,2023年全国博物馆整体亏损达14.23亿元,财政拨款占其总收入超过八成 [54][55] 行业运营挑战与瓶颈 - 游客量激增导致参观体验下降,突出问题包括“拍照党”占位、游客吵闹、插队、触摸展柜等不文明行为 [26][27][28][30] - 未成年人参观群体显著扩大,全国博物馆未成年参观人次超三亿,占总量的四分之一,部分省份占比超过30% [36][39] - 博物馆自身存在硬件设施落后、路线导引不清晰、灯光设置不合理、限流分流措施不足等管理“硬伤” [50][52] 基层博物馆经营压力 - 县级博物馆承担全国超半数客流,但面临巨大资金压力,如湖南省慈利县博物馆年度免费开放补助仅20万元,不足以支付日常开支 [61] - 基层博物馆专业人才队伍匮乏,存在断层断代现象,影响服务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53] - 部分县级博物馆如山东省莘县博物馆出现财政补助资金无法按时到位,导致基本运维困难的情况 [62]
“昭君出塞”沿线博物馆联盟成立
内蒙古日报· 2025-10-03 08:13
2000年前,昭君出塞,一路向北,书写了民族融合的壮丽诗篇;2000年后,多馆齐聚,共同续写新 时代的团结佳话。据了解,"昭君出塞"沿线博物馆联盟将致力于深化资源共享与协同研究,推动展览交 流与联合阐释,拓展社教功能与活化利用,共同讲好昭君故事,讲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呼和 浩特博物院院长白云峰说:"呼和浩特已经连续举办了25届昭君文化节,2023年呼和浩特博物院牵头沿 线各馆举办了昭君和亲之路讲解员大赛,在第十届博博会期间,举办'交融之美——昭君出塞和亲之路 沿线精品文物展',这些都是对昭君文化研究使命的担当与延续。" 9月28日至30日,由宜昌市博物馆、呼和浩特博物院等20家博物馆联合承办的"融合之路——昭君文 化展"展览开幕式暨"昭君出塞"沿线博物馆联盟成立仪式在湖北宜昌博物馆举行。 ...
探索陕西,从打卡博物馆开始
陕西日报· 2025-10-03 08:00
喜迎国庆,三秦大地一座座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如同一个个鲜活的文化坐标,共同绘制出一幅绚丽多 彩的历史画卷,欢迎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打卡。 近年来,陕西文博领域不断创新,博物馆吸引越来越多人前来参观,深度感知穿越时空的文明。以 各类博物馆为载体,陕西持续丰富文博体验,拓展文化消费新空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 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经典焕新,创意迭出 《马球图》中骑手扬鞭击球,《观鸟捕蝉图》里少女裙裾飘拂。"戴上VR眼镜,好像穿越到章怀太 子墓的壁画里,近距离感受唐代的历史。"9月28日,四川游客陈佳珊说。 游客体验的项目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与深圳元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大空间沉浸式VR数字 体验项目《壁画那边是唐朝》。该项目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首个以唐墓壁画为主题打造的沉浸式数字化产 品。 作为陕西历史博物馆代表性珍藏,因材质极为脆弱、保存条件严苛,唐墓壁画的真品难以像其他文 物一样赴外展出。"因为壁画的这些特性,我们大力借助数字化等新技术,让壁画在虚拟世界中'活'起 来,以满足观众对沉浸式文化体验的需求。"该馆馆长庞雅妮说。 9月29日,西安博物院"碗礁瓷语——碧波启封的丝路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