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子

搜索文档
武汉更“重”了
上海证券报· 2025-06-03 02:26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华工科技中央研究院实验室开发的PTC加热器拿下欧洲车企全平台项目 订单金额超1亿美元 公司累计创造70多项"中国第一"[6] - 武汉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6万家 实现三年翻一番 光电子产业规模突破7500亿元[5][7][9] - 九峰山实验室建成全球化合物半导体产业最先进科研及中试平台 聚集30多家创新型企业[8] 核心技术与企业突破 - 高德红外搭建三条完全自主可控国产化芯片生产线 成长为全球红外领域龙头企业[9] - 鼎龙股份成功研制抛光垫 高端晶圆光刻机等半导体核心材料 成为行业主流供应商[9] - 达梦数据以100%自主原创技术打破国际垄断 为能源 金融等行业提供数字底座[9] 商贸物流与枢纽建设 - 武汉前4个月进出口总值1388.1亿元 同比增长27.5% 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超五成[12] - 中欧班列开通跨越里海新线路 形成4-6小时通达国内主要城市群的铁路交通圈[11] - 花湖机场与汉口北实现"点对点"接驳 生鲜商品12小时直达武汉并通过次日达网络分流[11] 营商环境与产业生态 - 小米智能家电工厂10分钟车程内集结华星光电 天马微电子等核心供应商[15] - Zoom武汉研发中心在光谷投用 计划三年内团队扩充至数百人[16] - 武汉策划楚商回乡招商活动超200场 签约小鹏汽车 数传集团等项目70余个[16]
政策发力民间投资打开新增长空间
搜狐财经· 2025-05-29 12:29
民间投资政策支持与增长 - 中央到地方持续推出政策组合拳,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并优化环境,多地发布重点项目清单向民营企业抛出橄榄枝 [1] - 1至4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2%,其中扣除房地产的民间项目投资增长5.8%,制造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分别增长9%和9.6%,增速均高于行业整体水平 [4][5] - 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缩短,民营企业中标率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1亿元以下项目中标数量占比超80% [5] 行业投资热点与方向 - 制造业利润改善推动民间投资增长,基础设施领域民间投资增速快于全行业3.8个百分点 [5][11] - 国家发改委将推出3万亿元优质项目,覆盖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及城市基建等领域 [6] - 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半导体、高端医疗医药受国产替代和本地化生产驱动,成为民企布局重点 [6] 地方项目清单与资本引入 - 云南省发布382个重点民间投资项目,总投资3456.62亿元,覆盖能源、文旅、数字经济等14个州市 [7] - 湖北省推出229个项目计划引入民间资本916.7亿元,聚焦光电子、新材料及生态环保领域 [7] - 江苏省明确新批海上风电项目民营资本份额不少于10%,广东省梳理铁路、先进制造业等重大项目清单向民企推介 [8] 法治保障与信心提振 - 《民营经济促进法》施行,支持民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新兴产业投资,提供法治保障 [10] - 示范项目成功实施形成带动效应,制造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民间投资增速持续加快 [10][11] - 专家建议优化公共投资决策机制,推动民企早期介入项目谋划,并降低新兴产业投资不确定性 [11]
股市必读:德科立(688205)5月23日主力资金净流出1667.68万元
搜狐财经· 2025-05-26 02:15
交易数据 - 截至2025年5月23日收盘,德科立报收于66.5元,下跌1.99%,换手率6.57%,成交量4.46万手,成交额2.98亿元 [1] - 5月23日资金流向:主力资金净流出1667.68万元,游资资金净流入1264.87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入402.82万元 [1][3] 权益分派方案 - 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30元,每股转增0.30股 [1][3] - 股权登记日为2025年5月28日,除权(息)日、新增无限售条件流通股份上市日和现金红利发放日为2025年5月29日 [1] - 以方案实施前的总股本120,892,825股为基数,共计派发现金红利36,267,847.50元,转增36,267,848股,分配后总股本增至157,160,673股 [1] - 实施送转股方案后,按新股本总额摊薄计算的2024年度每股收益为0.64元 [1] 税收政策 - 无限售条件流通股个人股东和证券投资基金持股超过1年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1年以内暂不扣缴 [1] - 限售条件流通股个人股东和证券投资基金解禁前股息红利实际税负为10% [1] - QFII股东按10%税率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 [1] - 香港市场投资者通过"沪股通"持有股票的按10%税率代扣代缴所得税 [1] - 其他机构投资者和法人股东不代扣代缴所得税 [1]
在“大有可为”中“大有作为”——论稳扎稳打、踏踏实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
大众日报· 2025-05-23 09:05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山东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发展新质生产力 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1] - 全球首列碳纤维地铁列车投入商运 全球最大直径智能盾构机"山河号"投用 首条百兆瓦钙钛矿电池中试线成功运行 [1] - 一季度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76.2% 光电子器件产量增长25.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 高于全国平均1.7个百分点 [1] 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 - 胜利油田采用智能设备实现一键自动连续起下油管 潍柴雷沃无人收割机与运粮车协作开拓无人化收割玉米新模式 [2]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数实融合 绿色低碳转型 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成为打开产业发展新空间的关键 [2] 产业升级与竞争力提升 - 深化"万项技改 万企转型"增强产品竞争力 攻克关键技术延展产业链 [3] - 产业生态优化推动创新涌现 技术突破获取新赛道入场券 效率提升保障利润与研发投入 [3] - 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 需把握机遇增强产业韧性 [3]
光博会上新气象:两院院士称呼首次“消失”
长江日报· 2025-05-20 08:37
记者致电中国科学院,对方表示,该院对院士活动有明确规定。中国工程院新闻办公室电话则无人接听。 "要做国家需要的事。"5月16日,中国工程院教授范滇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天,在光博会的一场内部研讨会上,这位激光物理学家 与多位业界同仁一起,共商光谷建设光电子信息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光博会是我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光电子信息专业展会之一。2002年举办至今,每一届都有海内外院士到场,不少前沿技术实现 产业化。 两院院士称呼"消失",光电子之外的专家学者并未缺席。光博会开幕式前一天,90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赶来会场,细看 开幕式上,周济作主题报告,大屏幕上身份介绍为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教授;李德仁作主题报告,身 份介绍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武汉大学教授。 通信专家邬贺铨不下8次来武汉参加光博会。前几次,他的身份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次,他的头衔变成中国工程院教授。在组 委会制作的一张介绍参会专家的海报上,两院院士统一被称为"国内大咖";与之对应的是,参会的9位海外院士依旧保持原有称谓。 两院院士称呼为何"消失"?记者查阅资料看到,2023年9月公布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 ...
湖北15条举措诚邀楚商返乡 89个重点项目签约金额超千亿
长江商报· 2025-05-20 07:43
湖北省推进楚商回乡工作行动方案 - 湖北省发布《推进楚商回乡工作行动方案》,提出15条举措,目标每年新增楚商回乡投资额亿元以上注册企业1800家以上 [1] - 方案围绕建立楚商数据库、健全沟通渠道、提升对接平台影响力、服务项目落地、营造回乡氛围5个方面展开 [1][4] - 各市州目标为楚商回乡项目签约数每年增长10%以上、开工项目投资额每年增长8%以上 [4] 楚商发展现状与项目签约 - 湖北省楚商联合会现有注册会员1.5万余家,2024楚商500强总营收达3.74万亿元 [2] - 89个重点楚商项目签约,涵盖光电子、智能制造、大健康等领域,总金额1163.54亿元 [2] - 2024年已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552个,其中开工项目1052个、总金额3868.8亿元 [3] 楚商数据库与精准招商 - 分级建立楚商数据库,包括楚商信息库、楚才名录库、校友资源库及上市企业库 [4] - 收集境内外楚商上市公司及高管信息,开展精准招商并引导并购重组 [4] - 推荐优质楚商企业纳入省级上市后备企业"金种子""银种子"计划 [4] 项目落地与服务平台 - 线上打造"楚商回乡"数字招商平台,展示湖北"51020"产业布局及重点项目信息 [5] - 各市州编制产业链招商项目指南,匹配楚商投资需求,探索场景招商与要素储备招商 [5] - 依托国家级及省级开发区搭建楚商回乡落地平台,提供精准化服务 [5] 政策支持与要素保障 - 健全金融服务措施,满足楚商回乡企业融资需求 [5] - 强化用地、用工、用能等要素保障 [5]
1.6万家光电子企业,光谷、江城、九峰山等实验室集聚,支点之“光”
长江日报· 2025-05-12 11:13
行业概况 - 武汉光电子产业规模从2000年规划的1000亿元目标跃升至2024年的9774亿元,成为湖北省第一大产业[14] - 中国激光市场全球占比达56.6%,光谷是国内唯一正增长区域[14] - 武汉位列2024全球创新指数第13位,较2018年上升30位[10] 技术突破 - 长飞公司成为全球唯一同时掌握三种光纤预制棒制备技术并产业化的企业[7] - 烽火通信5年内6次刷新光传输纪录,最新创造单模多芯光纤传输容量世界纪录[9] - 武汉天昱智能制造为C919大飞机3D打印高强铝合金承力框,开辟锻件制造新方向[9] - 华工科技打破40年技术封锁,自主研发汽车激光焊接设备占据国内90%市场份额[11] 企业动态 - 华工科技激光装备出口年增速达35%,产品进入全球第一方阵[12] - 长飞公司展出全球技术领先的空芯反谐振光纤,进入下一代光纤研发第一梯队[7] - 光谷聚集7家激光上市企业,形成全国领先的激光产业密度[14] 产业生态 - 第20届光博会将展示近百项首发首展核心技术,390家全球领军企业参展[10][15] - 武汉主导制定中国首个激光产品国际标准,由华工科技、锐科激光等企业推动[13] - 光谷已形成"光电+AI""光+机器人"等交叉融合的前沿应用矩阵[21] 历史沿革 - 武汉1971年成立首个激光教研组,与全球同步起跑激光技术[13] - 2002年第二届光博会推动中国进入"光纤到户"时代,现普及率全球第一[17][20] - 2014年"光联万物"计划催生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新兴产业集群[21]
光迅科技2025首季净利猛涨95% 受益AI发展光模块需求大增
长江商报· 2025-05-12 08:47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总收入22.22亿元 同比增长72.14% 归母净利润1.5亿元 同比增长95.02% [1] - 2024年全年营业总收入82.72亿元 同比上涨36.49% 归母净利润6.61亿元 同比增长6.82% [3] - 2020-2024年公司保持归母净利润持续增长 [3] 行业地位与市场份额 - 公司是全球光通信器件先行者 具备光电子芯片 器件 模块及子系统产品的战略研发和规模量产能力 [2] - 2023年Q4-2024年Q3周期内 公司在全球光器件市场份额5.3% 排名第五 [3] - 在创新和技术推进方面 公司排名提升至同行第七 [3] 产品与技术发展 - 公司发布全球领先的1.6T硅光方案光模块 可兼容成熟CMOS工艺 支持单波200G速率 [2] - 高端光电子器件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达产 生产AI数据中心用400G和800G高速光模块 [2] - 二期项目总投资67.5亿元 聚焦800G 1.6T 3.2T速率光模块研发与产业化 [2] 研发投入 - 2024年研发投入超7亿元 同比增长20%以上 [3] - 2024年一季度研发费用2.31亿元 同比增长55.14% [3]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全球AI产业迅猛发展带动光模块需求显著增长 [1][2] - 国内AI巨头如Deepseek崛起导致AI算力需求井喷式增长 [2]
湖北推动支点能级跨越 力争2027年经济总量突破7万亿
长江商报· 2025-05-06 08:56
湖北经济发展战略 - 湖北经济总量先后跨越4万亿、5万亿、6万亿,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25%以上[1] - 提出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7万亿元,2030年达到9万亿元左右的目标[1] - 部署投资、消费、市场主体培育、金融创新、质量强省、供应链建设6方面重点工作[1] 省属企业发展 - 14户省属企业资产总额突破3万亿元,同比增长20.8%[2] - 一季度营业总收入1444.1亿元,同比增长27.8%[2] - 利润总额32.9亿元,同比增长99.4%[2] - 完成投资752.59亿元,同比增长25.67%[2] 未来投资规划 - 计划完成各类投资超3000亿元,新开工和续建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超400个[3] - 实施战新产业燎原行动和未来产业培育行动,完成战新和未来产业投资300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3] - 盘活低效无效资产500亿元,新增融资5000亿元[3] 金融发展 - 2024年金融业增加值达2736.24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12.79万亿元[4] - 小微企业贷款增长20.9%,绿色贷款增长18.3%,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增长27.7%[4] - 计划打造中西部科技金融中心,建设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4] 消费市场 - 一季度社零额增长7.3%,增速全国第2、中部第1[5] - 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汽车、家电等消费超370亿元[5] - 限上零售和餐饮零售额分别增长11.1%和10.6%,限上网络零售额增长24.3%[5]
多业共兴 激活城市新脉动(现场评论)——向转型要活力④
人民日报· 2025-05-06 05:46
产业转型策略 - 铜川通过关退23处煤矿、拆除41座水泥窑、整合非煤矿山企业从300余家减至42家实现产业质量提升[2] - 剩余7家水泥厂完成低碳绿色升级,煤矿实现从"人控"到"数控"的智慧化改造[2] - 构建"煤炭-发电-炼铝-深加工-灰渣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闭环利用[1] 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 2024年非煤产业占比达87%,形成能源资源、先进制造、特色新兴三大产业集群[2] - 光电子集成产业园集聚30余家上下游企业,涵盖金属遮光片、特种激光器等产品[2] - 汽车零部件产业定位"陕西制造、铜川配套",商业航天领域采用"西安研发、铜川转化"模式[2] 传统产业升级案例 - 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从煤矸石荒坡转型为铝加工基地,实现精密零部件"微米级"精度生产[1] - 柴家沟煤矿完成"少人化→无人化"智慧升级,效能显著提升[2] 文旅与城市价值重塑 - 药王山融合中医药与康养产业,建成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3] - 陈炉古镇耀州瓷结合现代设计,非遗工坊产品远销海外[3] - 照金红色旅游打造"初心之旅"IP,年空气优良天数达280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