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
搜索文档
陈家齐,执掌港投620亿
投资界· 2025-05-27 15:43
香港科创风暴核心观点 - 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HKIC)成立不到一年已投资超100个项目,基金总规模达620亿港元,重点布局硬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绿色科技及AI相关行业 [1][4][5] - 港投公司采用市场化美元基金运作模式,直接投资与共同投资并举,每1元投资可撬动超过4元其他长期资金,已推动5-10家公司进入IPO流程 [5][8][9] - 香港过去5年投入逾1500亿港元发展科创,创投公司数量从2015年1500家增至5000家,私募基金投资额从5亿港元增至50亿港元 [12][13] 港投公司战略布局 - 管理620亿港元资金池,包括220亿港元"香港增长组合"、50亿港元"大湾区投资基金"、50亿港元"策略性创科基金"及300亿港元"共同投资基金" [4] - 与蓝驰创投等机构合作成立"共同投资伙伴计划",重点支持全球视野的华人科技创业者,首个合作基金已启动并将年内落地项目 [5] - 投资组合中人工智能及具身智能是主要增长点,典型案例包括思谋科技、百图生科、银河通用等AI独角兽 [4][5][13] 市场化运作机制 - 采用三轮尽调体系:内部尽调+第三方尽调+传统商法财尽调,曾通过委托被投企业客户担任尽调机构大幅缩短认知周期 [9] - 不设强制退出要求,资金期限长于市场平均水平,更符合科技创业长周期特性 [9] - 团队保持高强度工作节奏,节假日持续推进项目,体现香港发展新兴产业的紧迫性 [10] 香港科创生态转型 - 从依赖金融地产转向科创驱动,2015年前科创氛围薄弱,现形成"无创科、无未来"共识,目标建设国际创科中心 [12] - 香港高校技术优势突出,成为连接全球资本与内地企业的桥梁,地缘政治背景下科技企业首选上市地价值凸显 [13] - 生物医药等领域创业者反馈,2018年至今产学研合作机制显著改善,创投生态圈思维发生根本转变 [13] 中国科技全球化机遇 - 香港科创蜕变被视为中国创新范式关键切片,反映硬核科技国产化趋势,目标争夺全球产业话语权 [14] - 数据显示全球50%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OpenAI等机构聚集大量中国顶尖人才,国际舆论关注"中国世纪"到来 [14] - 企业借助港投公司资源加速全球化布局,如PPIO在香港设立国际化出海总部并扩大业务 [8][13]
财经观察丨汇聚国际耐心资本 香港助力创科企业发展
新华网· 2025-05-26 22:26
国际耐心资本与香港创科生态 - 全球约80家耐心资本机构汇聚香港,总资产管理规模达20万亿美元,涉及地区占全球GDP超50% [1] - 耐心资本涵盖主权基金、退休基金、大学基金、家族办公室及企业创投机构,偏好中国及亚洲创科市场 [1][2] - 香港作为连接境内外纽带,为内地创科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及国际资本对接平台 [1][2] 香港的金融与创科枢纽角色 - 香港汇聚人才、创科机遇及金融三大要素,国际人才、企业及资金加速流入 [2] - 香港资本市场(如创新板、特专科技上市机制)为未盈利高潜力技术公司提供资本路径 [3][5] - 港投公司每1港元投资拉动4港元长期资金跟投,已投超100个项目聚焦硬科技、生命科技及新能源 [3] 港投公司的战略与投资方向 - 港投公司管理620亿港元起始规模基金,目标牵引前沿科企及耐心资本构建香港创科生态圈 [3] - 投资标准包括长期视角、融入国家大局及培育新质生产力,已投企业中有5-10家计划港交所IPO [3] - 重点领域为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硬科技,项目发展良好 [3] 香港初创支持体系 - 香港科技园、数码港及InnoHK平台提供资金配对及跨境法律、财务等专业支援 [4] - 初创企业可通过"实验—孵化—扩张"阶段获得增值服务,加速国际化 [4][5] - 香港构建可信赖资金交流场域,将资本长期属性转化为企业长远竞争力 [5]
财经观察|香港新股市场畅旺 创科和新消费领域受追捧
新华社· 2025-05-21 16:33
香港今年的新股集资额累计超过600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多逾6倍,融资规模暂居全球首位。消息一出, 业内人士纷纷表示,这彰显了香港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及国际资本对香港的信心。 2024年香港金融市场表现稳健,完成了全球第二大新股发行。2025年,香港市场持续活跃,多宗IPO认 购活跃,推动首季融资额达到205亿美元,创下自2021年第二季以来的季度新高。港股市场在全球主要 资本市场中表现亮眼,市场信心持续回升。 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硬科技和新消费领域备受投资者追捧。 在硬科技领域,20日上市的宁德时代成为这轮港股IPO热潮中"最靓的仔"。在计及发售量调整权前,宁 德时代香港公开发售超额认购约150.2倍,集资总额约356.6亿港元,扣除上市开支后,集资净额353.3亿 港元。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表示,就筹集资金而言,宁德时代是港股近年来发行规模最大的IPO项目,也是 今年截至目前全球发行规模最大的IPO项目,这足以证明香港有非常坚实的基本面来支持这类大规模融 资项目。 新华社香港5月21日电 题:香港新股市场畅旺 创科和新消费领域受追捧 新华社记者王茜、李柏涛 中泰国际策略分析师颜招骏认为,投资者偏好具有品牌优 ...
活跃A股证监会再出手!加速并购重组,央国企和硬科技“跑起来”
华夏时报· 2025-05-19 06:52
该决定距离三部委在国新办举行重要新闻发布会仅过了8天,这也是证监会主席吴清在会上表示落实中央政治局会 议强调的"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激发市场活力的又一个重要举措。 此次修改后的《重组办法》进行了多个"首次"创新,包括首次建立简易审核程序、首次建立分期支付机制、首次 引入私募基金"反向挂钩"安排等。 在专业人士看来,这些高效率的"鼓励"政策将会助力整个A股加快并购重组步伐,盘活市场,提高上市公司质 量,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以及风险抵御能力。 从去年《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下称"并购六条")落地后的市场发展看,重组审核效率已 经明显提升,央国企整合与硬科技并购已逐渐成为本轮并购重组浪潮的两大核心趋势。 数据显示,自"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并购重组市场规模和活跃度大幅提升,上市公司累计披露资产重组超1400 单,其中重大资产重组超160单。 华夏时报记者王兆寰北京报道 继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后,中国证监会日前对外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 管理办法>的决定》(下称"《重组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创新鼓励重组 2023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 ...
2025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前景如何?纳斯达克上市服务公司
搜狐财经· 2025-05-17 21:23
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前景分析 一、积极因素 - 中美审计监管初步协议缓解中概股退市风险,若2025年前合作细则落实,市场信心将进一步恢复 [2] - 2024年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美股流动性增强,成长股估值吸引力提升,2024年赴美上市中企融资额同比增长116% [3] - 生物医药与硬科技行业依赖美股对创新药管线和高研发投入的估值认可,如百济神州模式 [4] - 新能源与自动驾驶企业在美上市后品牌效应显著,如极氪、文远知行推动行业融资热潮 [5] - Web3.0与区块链企业因美国对加密货币包容性较高,吸引中国相关企业分拆业务赴美 [6] - 中国新"国九条"支持拓宽境外上市渠道,证监会优化备案流程,2024年备案企业数量大增为2025年储备上市资源 [7] 二、主要挑战 - 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存在变数,若中美审计合作中断,中概股可能面临强制退市风险 [8] - 中国《数据安全法》要求企业拆分敏感业务或采用本地化存储,增加上市成本 [9] - 2024年赴美上市中企中超2/3股价破发,仅头部企业如极氪、亚玛芬体育表现亮眼,中小型企业融资额低(约1000万美元以下)且发行成本占比高达60%-70% [10] - 2024年港交所降低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吸引自动驾驶、生物医药企业双重上市 [11] - A股科创板政策倾斜硬科技企业,如中芯国际等优先选择本土融资 [12] - 2024年底纳斯达克拟调整公众持股市值计算规则,要求IPO募资直接满足市值门槛,中小型企业上市难度加大 [13] 三、未来展望 - 乐观情景:若中美监管合作深化且美联储持续降息,头部科技与生物医药企业引领IPO回暖,融资额同比增20%-30% [14][15] - 中性情景:若监管僵局未破但地缘冲突可控,少量企业通过"双重上市"或分拆非敏感业务赴美,融资规模温和增长 [16][17] - 悲观情景:若中美科技战升级且中国收紧境外上市审批,赴美IPO近乎停滞,存量中概股加速私有化退市 [18][19] 四、企业策略建议 - 提前设计跨境数据与法律架构,如VIE拆分、独立数据实体 [20] - 采用"A股/H股+美股"模式分散风险,如知乎、贝壳找房 [21] - 硬科技企业优先本土上市,全球化属性强的行业如生物医药主攻美股 [22]
小VC“活着”指南
FOFWEEKLY· 2025-05-15 17:59
资本市场与创新趋势 - 资本市场存在阶段性泡沫但创新持续受到鼓励[2] - 硬科技赛道从"卡脖子"到"产能过剩"的演变反映行业周期变化[3] - AI赛道热度显著提升为创投市场注入活力[4] 创投市场资金格局 - 头部机构资金充足但面临投资压力腰部机构逐渐消失尾部机构寻求抱团[6] - VC领域竞争内卷且处于低谷周期与创业者困境高度相似[6] AI赛道发展现状 - AI浪潮催生四类受益群体:互联网巨头、产业链服务商、知识变现者、高薪从业者[8] - Deepseek出现引发一级市场头部AI项目估值重估与创新范式冲击[9] - 具身智能赛道重现大模型竞争泡沫特征三流选手亦可融资[11][12] AI投资范式演变 - 大语言模型成熟推动AI应用层创业窗口开启[14][15] - 优秀AI项目需具备爆发潜力、技术/商业化验证点、组织优势及反叛精神[17] - AI Native应用类项目数量增加商业化能力提升[19] 创业与投资误区 - 创业方向误区:过早定位平台型机会忽视细分市场或破坏性创新[20] - 创业者画像偏差:研究型人才商业化能力不足产品吸引力弱于独立开发者[21] - VC投资需警惕技术型创业者宣称"技术第一""行业唯一"等关键词[22] AI创业者分类 - 富婆暴发户型:商业嗅觉敏锐但失败率高[27] - 钢铁直男型:技术基因强但易陷高估值陷阱[28][29] - 富家小姐型:商业模式清晰但天花板有限[30][31] - 技术吃软饭型:服务导向强缺乏颠覆勇气[32] VC行业本质 - VC是无限博弈游戏需保持牌桌位置捕捉贝塔机会[36] - 核心三命题:上桌资格、筹码来源、风险下限[37] - 超额收益源于覆盖广度而非决策暴击率[40][41] 历史启示与行业展望 - 早期汽车竞赛启示:粗糙开端可推动产业革命[43][44] - AI行业仍处早期阶段历史性机会持续存在[45][46]
70余位硬科技创业者齐聚西安 共探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中国新闻网· 2025-03-31 09:35
中新网西安3月30日电 (记者 阿琳娜)30日,"聚星成链、科创未来"陕西省重点产业链对接活动暨硬 科技冠军企业创业营结营典礼在西安举行。 作为国内专注于硬科技领域的创业培训营,"中科创星·硬科技冠军营"自2015年创立,十年来已累 计服务560余位科技创业者学员,助力企业突破管理瓶颈、加速成果转化。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李浩回顾了冠军营十年发展脉络。冠军营作为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公益平台,旨 在培育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硬科技冠军企业,助力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针对硬科技创业周期长、转化 难的特点,冠军营构建了实战化课程体系,涵盖技术商业化、资本对接、管理转型等核心痛点,并打造 资源共享平台,链接政府、产业、人才等要素。历经九期沉淀,冠军营已服务560余位创业者,举办数 陕西省重点产业链对接活动暨硬科技冠军企业创业营结营典礼在西安举行。阿琳娜 摄 十次资本、产业对接会,形成科创邦校友会。在当前硬科技发展的关键期,创业者需把握机遇,中科创 星将与各方携手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助力学员企业创造更大社会价值。 来自全国的70余位硬科技企业创始人加入"中科创星·硬科技冠军营"历经一年系统学习,通过"课程 研修+标杆参访+政企对话" ...
谁在重构AI时代的女性叙事?
创业邦· 2025-03-13 17:57
文章核心观点 - 展现女性在商业、科技领域的成就与影响力,通过创业邦相关活动及榜单见证女性发展,期待2025科创女性影响力大奖揭晓,探讨女性力量在各方面的作用 [1][2][9] 分组1:女性科研与大会背景 - 全球超33%科研工作者为女性,中国女性科研人员比例逐年上升 [1] - 2025创业邦女性影响力大会以“热爱照亮每一程”为主题,发掘和链接中国科技创新领域杰出女性 [2] 分组2:创业邦见证女性成就 - 自2013年起,创业邦通过“科创女性影响力大奖”见证非凡女性,瞿芳、papi酱等女性创业者登上过年度榜单 [4] 分组3:2024年上榜女性创业者情况 - 30位女性创业者平均年龄42.4岁,硕博比例超90%,43%有海外留学经历 [5] - 70%为首次创业,平均累计创业时间7.18年 [5] - 所选赛道主要为医疗健康、生物科技等领域,企业平均成立时间6.4年,投后估值总额近1000亿元 [5] - 企业融资总额超200亿元,最新融资轮次主要集中在A轮 - C轮 [5] 分组4:女性投资人情况 - 优山资本陈十游、真格基金方爱之等女性投资人上榜,投资项目涵盖互联网、大健康、硬科技等企业 [6] - 2024年30位女性投资人平均投资年限14.2年,平均年龄44.2岁,不乏90后 [7] - 2023年共投资107.2亿元,平均每人出手11个项目 [7] - 2023年平均退出5个项目,近三年平均退出回报倍数最高者超70倍 [7] 分组5:大会展望与探讨内容 - 2025科创女性影响力大奖评选中,大会现场将揭晓榜单 [9] - 今年大会通过“商业与洞察”等三大篇章,探讨“柔性能量”重构组织进化论等内容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