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等

搜索文档
成都市制造业特色产业园发展规划出台 2030年底特色产业营收破1.5万亿元
四川日报· 2025-07-18 15:56
成都市制造业特色产业园发展规划 核心目标 - 到2030年底特色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5万亿元,特色产业集聚度达80%以上,特色产业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占全市比重60% [1][5] - 建成12个以上特优产业市级特色产业园、16个以上新兴产业市级特色产业园、2个以上未来产业市级特色产业园 [1] 产业布局与差异化发展 - 围绕"6+9+10"现代化工业体系,在25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内选取区域培育"园中园",2025年遴选认定30个市级特色产业园 [1][2] - 城市新区聚焦创新策源转化,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攻关未来产业高端产品 [5] - 中心城区五城区发展现代都市工业,新兴七区建设重大产业化项目承载地,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 [5] - 县市新城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聚,布局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新赛道 [5] 重点任务实施路径 - 增强显示度辨识度:开展梯度培育、创新培育路径、能级提升及完善产业生态,建立年度综合评价机制 [2] - 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推动国有平台转型为产业投资运营商,引进优质园区运营商,搭建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及创业孵化载体 [2] - 强化产业创新能力:承接国家制造业创新平台,培育"独角兽"、"单项冠军"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自动驾驶、无人机配送等场景样板 [3] - 推动智慧绿色发展:规划中提及但未展开具体措施 [2] - 产城融合示范:规划中提及但未展开具体措施 [2] 关键数据与节点 - 2025年首批认定30个市级特色产业园 [2] - 特色产业园定义:以产业细分领域为主攻方向,需明确四至边界的"园中园"形态 [5]
基础化工2025年Q2业绩前瞻:Q2化工品价格探底后修复,行业供给扰动增多,底部信号明确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7-17 14:4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基础化工行业“看好”评级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Q2关税冲击情绪,油价同环比显著下行,化工品探底后修复,行业供给扰动增多,底部信号明确。当前化工大部分产品价差基本见底,行业新增产能增速边际放缓,应关注未来供需格局有望好转的细分赛道 [5][6] - 传统行业关注万华化学、华鲁恒升等;长景气底部上行板块关注巨化股份、赛轮轮胎等;成长标的关注雅克科技、瑞联新材等 [6][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025年Q2行业情况 - 25Q2行业开工率抬升,下游需求跟进,但前期补库充足,4月关税冲击下游需求致行业景气下行,后贸易摩擦缓和,板块景气修复。二季度行业供给扰动增多,支撑部分品种价格回暖 [5] - 25Q2 Brent现货均价68.03美元/桶,同环比分别-20%/-10%;NYMEX天然气期货价格3.51美元/百万英热,同环比分别+52%/-9%;秦皇岛港口5500大卡动力煤均价643元/吨,同环比分别-25%/-13% [5] - 预计25Q2加权平均EPS 0.24元,同比下滑2.87% [5] 各领域公司业绩预测 - **白马标的**:预计万华化学2025年Q2归母净利润25.00亿元(YoY -38%,QoQ -19%);华鲁恒升8.50亿元(YoY -27%,QoQ +20%)等 [5] - **氟化工标的**:预计巨化股份2025年Q2归母净利润12.50亿元(YoY +139%,QoQ +55%);三美股份6.00亿元(YoY +162%,QoQ +50%)等 [5] - **轮胎标的**:预计赛轮轮胎2025年Q2归母净利润9.00亿元(YoY -19%,QoQ -13%);森麒麟2.30亿元(YoY -60%,QoQ -36%)等 [5] - **周期品领域**:预计博源化工2025年Q2归母净利润3.00亿元(YoY -53%,QoQ -12%);盐湖股份16.00亿元(YoY +25%,QoQ +40%)等 [5] - **新材料领域**:预计雅克科技2025年Q2归母净利润2.80亿元(YoY +2%,QoQ +8%);新宙邦2.70亿元(YoY +8%,QoQ +17%)等 [5] 重点关注方向 - **传统行业领域**:关注万华化学,煤化工华鲁恒升、宝丰能源,地产链纯碱远兴能源等 [6] - **长景气底部上行板块**:氟化工关注巨化股份、三美股份等;轮胎关注赛轮轮胎、森麒麟 [7] - **成长标的确定性修复**:半导体材料关注雅克科技、鼎龙股份等;面板材料关注瑞联新材、莱特光电等 [7] 重点公司估值情况 - 报告给出海利尔、广信股份、扬农化工等多家公司的市值、归母净利润、PE、BPS、PB等估值数据 [16][17]
释放国家级经开区活力,应对国际经贸冲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5 02:26
国家级经开区发展现状 - 国家级经开区数量从1984年的14家增长至2024年的232家,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 [1] - 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创造地区生产总值16.9万亿元人民币,拥有经营主体超490万家 [1]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吸纳就业超2400万人,形成覆盖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完整产业体系 [1] 新质生产力与创新实力 - 国家级经开区拥有7.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8.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18.3% [2] - 区内设立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超1.5万家 [2] - 通过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建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 [4] 外贸外资核心地位 - 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外资企业超6万家,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9.9万家 [2] - 实现外贸进出口10.7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外贸总额24.5% [2] - 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23.4% [2] 区域协调发展作用 - 2024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5万亿元人民币,工业生产总值3.73万亿元人民币,分别达东部地区的67%和74% [2] - 通过产业转移承接和园区合作共建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动力 [2] 改革创新四大方向 - 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重大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合作 [4] - 提升开放型经济: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加强经开区与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 [4] - 深化管理制度改革:优化体制机制,建立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5] - 强化要素保障: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加大招才引智力度 [6]
更好发挥外贸外资“第一梯队”作用
人民日报· 2025-06-02 03:29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 - 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达到232个,遍布31个省(区、市) [1] - 外资企业超过6万家,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9.9万家 [1] - 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进出口10.7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23.4%和24.5% [1] 开放型经济贡献 - 国家级经开区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断增强 [1] - 外贸外资"第一梯队"地位进一步巩固 [1] 新质生产力发展 - 形成规模庞大、分工明晰、配套齐全的产业体系,覆盖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2] - 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万亿元 [2]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等"四上"企业吸纳就业超过2400万人 [2] 区域协调发展 -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5万亿元和工业生产总值3.73万亿元,分别达到东部地区的67%和74% [2] - 加强产业转移承接、园区合作共建,拓展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腹地 [2] 管理体制优化 - 约60%的国家级经开区内设机构数量不超过10个,提供全流程、高质量政务服务 [3] - 与30多个自贸试验区片区和60多家综合保税区联动发展,形成制度创新成果 [3] 未来发展方向 - 商务部将出台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措施 [3] - 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3]
政策精准抵达 “益企”暖风持续护航中小企业
上海证券报· 2025-05-29 02:11
中小企业服务行动开展情况 - 央地联手在优化环境、创新强企、政策惠企等方面开展高水平服务,持续护航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1] - 各地在融资促进、拓展市场、引才育才、管理提升等方面开展服务,持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1] - 河北省衡水市举行"一起益企 金融问诊"银企对接活动,为423家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1] - 贵阳市举办"一起益企"AI赋能中小企业管理能力提升活动,帮助企业实现管理升级和数字化转型 [1] - 海南开展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和"优企进校 招才引智"专项行动,促进人才与岗位精准对接 [2] 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 - 2024年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总体持续优化,大部分城市发展环境较上年呈现不同程度改善 [2] - "一起益企"行动将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确保政策精准抵达,全面提升实施质效 [2] 创新驱动活动 -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联合多家机构举办"创新驱动 播种未来"创新成果播种活动,38个科技成果进行专场路演对接 [3] - 金融机构将配套发布专属金融创新产品,助力"金种子"落地扎根 [3] 专精特新企业支持政策 - 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布8个支持鼓励方向,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力度 [4] - 江苏省出台14条举措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4]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60万家、专精特新企业超14万家 [4] 普惠性政策举措 - 四川举行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研讨会,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条款转化为"四川实践" [5] - 辽宁印发《贯彻落实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重点措施清单》,开展公平竞争政策宣传周等活动 [5] - 湖北省发布《关于加力助企解难推动中小企业稳健发展的若干措施》,针对五大核心难题出台破解措施 [5]
老工业基地“弯道超车”
金融时报· 2025-04-29 11:13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分行将科技金融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引擎”,通过政策组合发力、资金精准支持、机构创新引领等举措,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助力科技企业发展[1] 政策组合发力 - 开展科技金融“护航行动”,2024年9月启动信贷“破冰行动”,辖内银行走访企业1484家,为37户“首贷户”发放贷款6.31亿元[2] - 金融机构在专营组织架构等方面优化,中行、建行、中信银行洛阳分行设立科技支行或科创园小微支行,形成多层次、立体化服务体系[2] - 联合多部门建立科技型企业风险损失补偿制度,引入1.3亿元资金池;引导担保机构与科技支行合作;举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企对接会,3家银行向6家企业发放融资3000余万元[3] - 截至2024年末,洛阳市科技企业贷款余额565.83亿元,较年初增加99.36亿元,同比增长19.14%,加权平均利率3.8%,信用贷款余额304.5亿元占比过半[3] 资金精准支持 - 2024年4月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推出后,洛阳LYC汽车轴承公司被纳入清单,人行洛阳市分行协调工行、建行分别投放贷款9024.5万元、5000万元,年利率2.6%[4] - 人行洛阳市分行协调为洛阳百万吨乙烯项目批复14亿元融资额度,投放1.33亿元项目贷款,项目建成投运后预计年营业收入200亿元[5] - 2024年以来建立“日监测、周调度”机制,截至2025年3月,全市科技创新和设备更新贷款合同金额56.45亿元,投放13.59亿元,年化利率最低2.4%,支持企业项目58个[6] 机构创新引领 - 中信银行洛阳分行推出“科创E贷”,为特富特电磁科技有限公司提供1000万元贷款,一半以上产品可线上化操作,70%以上普惠类产品线上交易[8] - 建行洛阳分行推出“善科贷”,向洛阳云界公司发放信用贷款298.5万元,让“知产”变“资产”[8] - 交行洛阳分行利用科技创新评级模型为三杰节能新材料公司审批授信9800万元,投放贷款3500万元[9] - 人行洛阳市分行引导金融机构转变观念,创新推出近50个科技信贷产品,助力科技企业发展[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