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搜索文档
【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见王毅】7月5日讯,当地时间7月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巴黎爱丽舍宫会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王毅表示,中国正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致力于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同时积极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我们愿同法国深化互利合作,希望法方为中国企业赴法投资兴业提供更加良好和公平环境。中欧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了白兰地问题,希望法国作为欧盟核心大国,推动欧方妥善处理中欧经贸分歧,积极回应中方关切。(新华社)
快讯· 2025-07-05 08:12
中法经贸合作 - 中国正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1] - 中国积极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愿同法国深化互利合作 [1] - 中方希望法方为中国企业赴法投资提供更良好和公平的环境 [1] 中欧经贸关系 - 中欧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了白兰地问题 [1] - 中方希望法国作为欧盟核心大国,推动欧方妥善处理中欧经贸分歧 [1] - 中方呼吁法国积极回应中方关切 [1]
深圳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工作大会解读:深圳加快推进综改试点
国信证券· 2025-06-23 16:15
会议动态 - 6月10日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圳积极响应,6月20日召开贯彻落实工作大会[2][3] 教育科技人才改革 - 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20年的4.93%增长到2024年的6.46%[4] - 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5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25家[4] - 2025年前5个月深圳新引进人才入户近4.4万人,高技能人才累计达159万,占技能人才比重39.2%[4] 实体经济赋能 -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20年的37.1%增长到2024年的42.3%[10] - 深圳已集聚1900余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累计开通无人机物流航线293条,2025年第一季度民用无人机产量增长48.2%[10] 开放型经济建设 - 2024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额4.5万亿元、同比增长16.4%,新设外资企业9738家、占全国的16.5%[20] 治理模式健全 - 深圳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从2020年的68%提升至2024年的近七成[24] - 深圳三甲医院数量从2020年末的22家提升到2024年末的33家[24] - 深圳企业商事主体数从2020年末的359万户增长到2024年末的440.4万户[24]
深圳将从四个方面推进改革
广州日报· 2025-06-17 11:13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解读 政策核心内容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部署含金量高、撬动力强的重大改革举措 [1][2] - 改革聚焦四大领域: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金融技术数据赋能实体经济、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治理模式 [2][3] - 深圳将实施"四个一"落地标准(一个改革方案/一套操作规范/一批应用场景/一套评估体系)确保改革效果 [6][9] 教育科技人才改革 - 加强产学研高效协同,完善海外人才引进保障机制,建设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2] - 实施积极开放的人才和创新政策,打造最佳创新创业生态 [4] - 累计3批48条典型经验已获国家发改委推广 [4] 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 - 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体制机制 [2] - 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数据资产登记存证、评估入表及场内交易标准化 [7] - 腾讯等企业已通过跨境支付系统实践科技金融创新,形成大湾区互联互通示范效应 [9] 开放型经济建设 - 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和服务贸易创新,完善人员流动配套机制 [2] -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将作为CPTPP/RCEP/DEPA等国际规则的压力测试区 [8] - 扩大电信服务、医疗康养等领域开放,建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 [8] 产业升级与营商环境 - 集中支持重点产业/集群超常规发展,形成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成势的机制 [4] - 放宽AI、智能网联汽车、医药等领域市场准入,探索"沙盒监管"机制 [7] - 推进"超充之城2.0"计划,加速重卡超充换电及乘用车闪充技术应用 [7] 数据要素创新 - 开展公共数据分级分类授权运营,扩大公共数据资源供给 [7] - 试点医疗健康等领域跨境可信数据空间,探索数据出境清单管理制度 [7] 企业响应 - 科技企业认为政策将金融科技融合提升至国家战略,深圳成为科技金融创新试验田 [9] - 腾讯等市场主体肯定政策实践性,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深圳特色改革模式 [9]
覃伟中参加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坚定扛起综合改革试点主体责任 推动改革任务高质量落地落实
深圳商报· 2025-06-13 00:49
在谈到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时,覃伟中表示,深圳将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更大力 度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高能级国际贸易枢纽,促进高水平双向投资,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在服务国 内国际双循环中作基地、作平台、作通道、作枢纽,努力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走在前、 作示范。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深圳商报讯】(深圳报业集团记者徐兴东李萍)6月12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 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下称《意见》)有关情况。深圳市委副书 记、市长覃伟中参加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覃伟中表示,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 战略举措。4年多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落地成效持续深化,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创 新活力持续凸显、示范效应逐步显现,充分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和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今年是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综合改革试点实施5周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在这一重 要节点,中办、国办发布《意见》,再推出一批改革措施、落地一批创新试验、深化一批开放举措,饱 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 ...
蹚深水区啃硬骨头,深圳综合改革再出发
南方都市报· 2025-06-13 00:12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解读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 [1] - 该政策是对2020-2025年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延续和深化 [1] - 广东省委表示将举全省之力推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1] 深圳发展现状 -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创新型企业崛起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重要一极 [2] - 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2] - 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持续加大投入,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2] 改革重点方向 - 破解教育科技人才领域体制机制障碍 [3] - 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3] - 拓展粤港澳合作新途径新场景新载体 [3] - 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3] 具体实施路径 - 加强产学研高效协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4]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4] - 深化贸易创新,发展保税维修国际文物交易等新业态 [4] - 深化数字政府改革,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4] 战略定位 - 发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引擎作用 [3] - 强化在全国一盘棋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3] -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范例 [3]
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这份《意见》亮明举措
新华社· 2025-06-12 16:31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升级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旨在更高起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可复制推广经验,强化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引擎作用和全国辐射带动作用 [1] - 该《意见》是2020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升级版,体现国家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已形成一批全国可复制制度成果 [3] - 深圳将实施更多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取得更多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 [7] 深圳改革成效与开放举措 - 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五年来成效显著,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高质量发展动力 [6] - 深圳去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居全国城市首位,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 [9] - 具体开放措施包括: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高能级国际贸易枢纽、促进高水平双向投资、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11] 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 科技部将支持深圳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 [9] - 广东省将从三方面支持深圳: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落实法律法规政策保障、进一步授权松绑支持改革创新 [12][13][14] 政策实施保障 - 国家发改委将联合有关部门和广东省深圳市,在巩固2020年改革成果基础上推动新一轮改革任务落实 [14]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李强王沪宁蔡奇出席
新华网· 2025-06-06 11:15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 -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 重点围绕制度型开放 深化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 [1][2] - 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顶层设计 深化贸易投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扩大市场准入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充分发挥综合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 [3] - 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紧密衔接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3] 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 - 深化农村改革需锚定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战略目标 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为主线 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2] - 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健全粮食安全保障制度 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和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 推动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破 [3] - 允许不同地区因地制宜探索农村改革 及时总结基层实践创造并对困难探索给予支持 [3] 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 -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已大幅提升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将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制度 [4] - 转型过程需坚持先立后破 完善能耗双控制度 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建设 健全配套制度 [4] - 坚持节约优先方针 用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收益 统筹发展和减排关系 科学调整优化政策举措 [4] 高校与科研机构薪酬改革 - 薪酬制度改革试点要建立激发创新活力、知识价值导向的分配制度 向教学科研一线、基础学科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员倾斜 [2][4] - 优化规范分配制度 突出创新优先 坚持薪酬与绩效紧密挂钩 加强薪酬管理监督确保资金用于人才激励 [4] 油气市场体系改革 - 深化油气行业上中下游体制机制改革 针对突出问题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 确保稳定可靠供应 [2][5] - 加强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规范市场秩序 深化储备体制改革发挥应急调节能力 [5] 电力体制改革 - 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2][6] - 科学设计建设路径 在新能源可靠替代基础上逐步降低传统能源比重 推动电力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创新 [6] - 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 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 完善政策体系保障电力公共服务 [6]
释放国家级经开区活力,应对国际经贸冲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5 02:26
国家级经开区发展现状 - 国家级经开区数量从1984年的14家增长至2024年的232家,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 [1] - 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创造地区生产总值16.9万亿元人民币,拥有经营主体超490万家 [1]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吸纳就业超2400万人,形成覆盖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完整产业体系 [1] 新质生产力与创新实力 - 国家级经开区拥有7.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8.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18.3% [2] - 区内设立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超1.5万家 [2] - 通过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建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 [4] 外贸外资核心地位 - 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外资企业超6万家,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9.9万家 [2] - 实现外贸进出口10.7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外贸总额24.5% [2] - 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23.4% [2] 区域协调发展作用 - 2024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5万亿元人民币,工业生产总值3.73万亿元人民币,分别达东部地区的67%和74% [2] - 通过产业转移承接和园区合作共建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动力 [2] 改革创新四大方向 - 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重大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合作 [4] - 提升开放型经济: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加强经开区与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 [4] - 深化管理制度改革:优化体制机制,建立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5] - 强化要素保障: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加大招才引智力度 [6]
在开放创新中擦亮“投资中国”品牌(开放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0 05:22
国家级经开区发展历程 - 1984年在沿海12个城市设立首批14家国家级经开区,40多年来由东向西扩展,成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1] - 国家级经开区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兴业、设立研发中心,促进国际产能合作 [1] - 国家级经开区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与自贸试验区、综保区等功能型园区联动发展,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创新探索 [1] 国家级经开区的角色与成效 - 国家级经开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示范区,从技术引进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始终走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前列 [1] - 国家级经开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截至2023年末东部与中西部经开区合作共建项目比上年增加182项,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2] - 国家级经开区在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产业有序转移承接中发挥"以东带西"作用 [2] 国家级经开区面临的挑战 - 全球经济低迷和地缘政治紧张影响出口导向型产业和招商引资 [2] - 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部分经开区产业配套不完善,技术设施不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2] - 产业布局存在同质化问题,部分经开区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关联性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2] 国家级经开区未来发展方向 - 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先行先试 [3] - 推动政务服务、监管体系与国际接轨,探索"小管委会+大运营公司"模式,增强全球要素吸引力 [3] - 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3] - 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数字产业和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 [3] - 科学规划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开发区功能定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