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加工

搜索文档
山海不远——闽宁携手澎湃同心共富新动能
新华网· 2025-08-12 08:15
闽宁协作发展成果 - 闽宁镇从戈壁荒滩发展为特色小镇,居民规模从8000人增至6万多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00元增至1.9万元 [2] - 绿化覆盖率3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医疗教育条件显著改善 [2] - 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称号 [3] 产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 - 建设"绿电小镇",共享储能电站配备光伏板和40台电池舱,实现24小时绿电供应 [2] -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产业园引入大数据集团和智算中心 [3] - 闽宁产业园借鉴厦门"高效率决策体系",打造协作升级版 [4] 协作机制与制度优势 - 闽宁协作联席会议连续28年召开,福建13批229名干部赴宁夏帮扶,宁夏21批362名干部赴福建挂职 [6] - 福建省39个县(市、区)与宁夏9个重点帮扶县结对,协作涵盖经济、人才、教育等多领域 [6] -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的多元参与机制成熟 [6] 区域经济与创新案例 - 东西部协作扩展至东部8省与西部10省,2025年协议重点推进消费帮扶 [7] - 宁夏首趟多式联运"一单制"列车发往闽粤,运输1400吨聚氯乙烯 [7] - "巧媳妇儿"电商帮扶车间日订单超2000单,获评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7]
善用地利之便 凝聚人和之力——重走英雄路②
人民日报· 2025-08-06 12:33
核心观点 - 红色精神推动地区发展转型 通过传承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 结合区位优势与产业升级 实现经济跨越式增长 [1][3][4] 区位优势分析 - 山水格局形成天然战略屏障 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 桃花山"山回路转、地势险要"的地理特征为历史军事行动提供游击战争绝佳屏障 [2] - 现代交通枢纽优势凸显 岳阳港华容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码头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与浩吉铁路交会点 实现西北煤炭南运 降低运费并缩短运输时间 [2] - 战略区位叠加政策红利 抓住长江经济带发展与中部地区崛起国家战略机遇 形成通道畅、项目旺的发展态势 [2] 产业发展现状 - 能源与物流产业成为新增长点 电力储能、粮油仓储物流项目相继落地 推动能源消费与现代物流产业升级 [2] - 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业规模突破 产业产值达430亿元 带动超20万人就业 涵盖芥菜种植、鱼虾养殖、皱皮柑及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 [3] - 农文旅融合基地建设 现代化果园面积达500多亩 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群众参与模式提升产品附加值 [3] 基础设施升级 - 铁水联运枢纽投入运营 煤炭运输码头进入调试阶段 连接浩吉铁路与长江水道 增强物资集散能力 [2] - 战备设施转型经济通道 昔日河湖水网升级为物畅其流的黄金水道 支撑区域物流体系重构 [4]
善用地利之便 凝聚人和之力(现场评论)
人民日报· 2025-08-06 06:21
区位优势与产业布局 - 岳阳港华容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码头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与浩吉铁路交汇点 降低煤炭运输运费并缩短运输时间[2] - 电力储能 粮油仓储物流项目落地推动能源消费和现代物流产业成为当地新增长点[2] - 华容县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产值突破430亿元 带动超过20万人就业[3] 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 - 仙鹅寺村通过多方支持和村民自筹建成500多亩现代化果园[3] - 政府引导 企业带动 群众参与模式推动芥菜种植 鱼虾养殖产业加快发展[3] - 皱皮柑 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形成良好市场口碑[3] 历史传承与发展理念 - 石公华地区凭借河流纵横 湖泊密布的地理特征成为抗日根据地天然屏障[2] - 同舟共济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精神被视作实现共同富裕的红色密码[1][3] - 抓住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崛起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形成发展向前之势[2][4]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开创性进展
齐鲁晚报· 2025-07-30 14:20
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研发支出与生产总值之比等9项指标超出预期,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增长等13项指标符合预期[1] - 坚持"6293"工作思路,五年内取得开创性进展和突破性变革[1] 产业结构优化 -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5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92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连续三年居全省第3位[2] - 打造12条标志性产业链,创建3个国家级产业集群(阳谷化工新材料、莘县绿色食品加工、高唐装备制造)及多个省级集群[2] - 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4.7%,增速连续四年居全省前列[2] - 新增省级数字经济园区6个、智能工厂17个、数字化车间29家,"晨星工厂"330家[2] 基础设施建设与内需激发 - 累计实施省市县级重点项目超3900个,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连续四年超百亿[3] - 聊城机场立项,济郑高铁开通,雄商高铁建设加速,市大外环路通车[3] - 位山灌区改造等水利工程推进,现代水网体系构建[3] - "惠循环"以旧换新平台全省推广,打造赛事经济、运河经济、康养经济等消费新场景[3] 企业改革与对外开放 - 市属国有企业重组整合,新增嘉华、乖宝、金帝3家上市公司,总数达7家[4] - 深化与北京海淀区、朝阳区合作,融入济南都市圈[4] - 鲁西国际陆港实现"内陆港+海关监管场站"功能,保税物流中心上报海关总署[4] - "新三样"出口覆盖62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友城扩展至19国35城[4] 绿色低碳转型 - 13家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5] - 关停26台小煤电机组,新增350万千瓦风电项目,新能源装机占比达30%[5] - 新能源发电量增加58亿度,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2%,水耗下降31%[5] - 空气质量指数下降14.74%,优良天数达245天(较2020年增22天)[5] 城乡发展与乡村振兴 - 茌平撤县设区,高铁新区加快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推进[6] - 建设高标准农田189.2万亩,"吨半粮"产能区72万亩,粮食生产"二十二连丰"[6] - "莘县蔬菜"入选最具影响力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沿黄九品""画乡鲤都"等示范片区[6] 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 - 民生支出占比持续超70%,每年推进10个重大民生项目[7] - 义务教育集团联盟办学全覆盖,省市级特色高中县域全覆盖[7] - 建成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10个,改造村卫生室上千个,北京积水潭医院聊城医院投用[7] - 建成幸福食堂441个,三星级养老机构28家,千人口托位数5.3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90%[7] - 打造环东昌湖半程马拉松、龙舟公开赛等赛事品牌,运河文化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馆[7]
蓄势扩能!乌鲁木齐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6%
中国经济网· 2025-07-25 11:04
经济表现 - 乌鲁木齐市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10.5亿元,同比增长4.6% [1]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4% [1] - 经济总量从1955年的1.7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4502亿元 [4] 产业发展 - 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纺织服装、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 [2] - 现代服务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包括六大生产性服务业和八大生活性服务业 [2] - 已形成2个千亿级产业(现代物流、旅游),4个500亿级产业(化工、新材料、金融服务、住房出行),8个百亿级产业(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现代商务等) [2] 招商引资与开放 - 累计实施招商引资项目900多个,引进到位资金2047亿元 [2] - 拥有21条中欧(中亚)班线,通达19个国家,258条航线连接国内外百余座城市 [3] - 新疆自贸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完成263项改革试点任务的88.6%,推出72项改革创新成果,落地78项全国全疆首单业务 [3] - 乌鲁木齐片区累计新设企业1.1万家 [3] 区位优势 - 集聚全疆30%的高新技术企业、60%的科研院所、80%的自治区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50%的上市企业 [1] - 拥有全疆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全国第二个国际公路运输集结中心 [3] - 天山国际机场北航站区年旅客吞吐能力达480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55万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