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

搜索文档
从LV到临期食品:中产消费的十年轮回
搜狐财经· 2025-09-28 22:20
奢侈品市场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LVMH集团收入下跌4%,上半年出现营收利润双降,营业利润大跌15%,净利润大跌22% [3] - 2025年全球奢侈品市场销售规模预计下滑2%至5%,而此前预测为增长0-4% [3] - 201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规模达到1130亿元,占全球市场比重达前所未有高度 [1] - 2025年第二季度LVMH大中华区时装与皮具部门销售额同比下降9%,远低于市场预期 [7] 临期食品市场表现 - 今年国内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突破400亿元,年增长率近6% [4] - 豆瓣平台“我爱临期食品”小组成立一年成员暴涨至8.6万人 [10] - 好特卖等临期食品连锁品牌以“花得少,吃得好”理念在全国快速扩张 [4] 消费群体与行为变迁 - 2025年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贡献中国奢侈品线上交易额的72%,线上渗透率达46%预计年内将超越线下 [8] - 2025年中国二手奢侈品市场规模预计达384亿元,较2016年增长6倍 [8] - 2023年新中产负债率超过50%,性价比和实用消费占据主导,分别占68.4%和55.9% [5] - 2015年奢侈品消费主力为70后、80后,更看重品牌LOGO和外在标识 [8] 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 - 2015年前后国家鼓励消费升级,奢侈品进口关税逐步降低 [7] - 2020年后全国总工会提倡减少餐饮食品浪费,弘扬勤俭节约传统美德 [7] - 2019年国家发布食品行业安全工作意见,明确督促企业严格执行食品保质期标识 [7] - 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满足“自有住房+金融资产150万+家庭年收入40万”三项指标的家庭约占城镇家庭12% [5] 未来消费趋势 - 未来中产消费呈现“质价比”消费主流化、体验消费持续增长、可持续消费理念深入人心的趋势 [10] - 企业可顺应“新务实主义”消费趋势,聚焦“质价比”和“配套感”的双重需求 [11] - Z世代消费不再为品牌LOGO买单,而是追求文化认同与自我表达,例如FREITAG环保包受追捧 [8]
多地出台标准规范临期食品,标准怎样界定?商家如何规范销售?
央广网· 2025-08-31 00:33
行业监管动态 -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农村食品经营者临期食品管理工作指引》 旨在规范农村及城镇地区临期食品销售行为 防范过期食品流入市场 [1] - 安徽省市场监管局出台《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质量安全管理办法》 通过规范标签信息、临期时限和质量安全责任来保障消费者权益 [2] - 监管模式采用"企业自查+部门监管+社会监督"三重机制 结合"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定期清查食品库存 [3] 企业运营规范 - 中大型商超需设立临期食品销售专区实行集中陈列销售 小型超市需加强效期排查并及时与供货商协调调货 [2] - 食品经营者须对打折销售的临期食品粘贴"临近保质期食品"专用标签 发现过期食品必须立即下架并实施无害化处理 [3] - 企业需将临期食品排查纳入风险管控清单 定期检查在售食品的贮存条件是否符合标签要求 [2][4] 临期标准界定 - 保质期一年及以上食品的临期标准存在地区差异:北京、山西定义为到期前45天内 河北、安徽则定义为到期前30天内 [3] - 食品经营者可参照地方标准或自行设定临期时限 但须确保在销售过程中明确标识 [3] 消费市场特征 - 临期食品因价格优惠受到部分消费者青睐 线上线下的热销现象持续增长 [2] - 行业存在包装不合格、货源不明、以次充好等问题 需加强渠道管理和质量把控 [2] 食品安全管理 - 过期食品可能滋生微生物或真菌毒素 尤其常见于奶制品和粮油制品 [4] - 消费者购买时需检查包装完整性(无破损、胀袋、漏气)并确认贮存条件符合要求(冷藏/冷冻) [4] - 建议按需购买并在保质期内尽快食用 发现异味或口感异常应立即停止食用 [4]
消费降级还是升级?于东来揭示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消费真相
搜狐财经· 2025-08-21 18:35
在于东来看来,当前的市场表现并非消费降级,而是消费者开始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好东西。他指出,市场上充斥着价格虚高、品质堪忧的"伪高端"产品,当 这些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时,他们自然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选项。这种选择并非出于经济压力,而是对商品价值的理性判断。 胖东来的实践正是这一观点的最佳证明。在河南许昌,胖东来不仅以低价提供高品质商品,还通过极致的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这种"优质供给创造需 求"的逻辑,正在颠覆传统的消费观念。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品牌溢价,而是更加注重商品的实用价值和服务体验。 近期,社交媒体上"消费降级"一词频繁出现,引发了广泛讨论。从超市货架上被一扫而空的临期食品,到消费者从星巴克转向瑞幸9.9元爆款饮品,再到家 电购买偏好从国际大牌转向国货平替,种种迹象似乎都在指向消费趋势的变化。然而,在这场讨论中,零售界传奇人物于东来的观点如同一股清流,为我们 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角度。 于东来,这位可能不为大众所熟知的零售界巨头,以其创办的"胖东来"超市在业界声名显赫。胖东来以"极致性价比"和"变态级服务"著称,顾客在这里不仅 能享受到免费切块、剁排骨等贴心服务,还能无理由退换购物袋。在电商冲击实体零售的 ...
进货量不宜超过日常3倍,北京发布消费节点备货管理风险提示
新京报· 2025-08-21 13:28
政策监管动态 -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农村食品经营者临期食品管理工作指引》和《农村食品经营单位重要消费节点备货管理风险提示》 旨在解决农村过期食品问题并强化源头管控 [1] - 政策要求农村食品经营单位通过设置临期食品销售专区、优化标识及及时处置过期食品等方式落实主体责任 [1] - 重要消费节点备货管理要求进货量不宜超过日常3倍 并实行库存"先进先出"管理以降低积压和过期风险 [1] 行业管理规范 - 《工作指引》明确不同保质期食品的临期界定标准 指导经营单位加强临期食品管理 [1] - 农村商超、食杂店及餐饮店需合理采购食品及原材料 及时清理临期和过期原料以减少经营损耗 [1] - 政策通过优化库存管理和采购策略 有效阻断过期食品流向农村市场路径 [1] 专项整治行动 - 新规是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的重要举措 为经营单位提供明确管理规范和操作指引 [2] - 监管部门将持续加大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力度 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以净化市场环境 [2] - 政策目标为提升农村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2]
消费降级浪潮下,五元奶茶与临期食品成新宠?
搜狐财经· 2025-06-23 22:57
奶茶行业变化 - 高端茶饮品牌奈雪的茶2024年收入49.21亿元,同比下滑4.7%,亏损9.19亿元,显示高端茶饮市场面临严峻挑战 [1] - 2023年11月至2024年11月全国19.7万家奶茶店关闭,深圳、上海、东莞等大城市闭店数量超2000家,行业竞争加剧 [1] - 蜜雪冰城凭借5元低价策略逆势增长,门店数量突破4.5万家全球第一,2024年营收248亿元,毛利80亿元 [1] 消费趋势转变 - 消费回归理性与实惠,年轻人从追求高端转向享受低价奶茶,心态变化广泛存在于年轻一代消费习惯中 [1] - 星巴克打卡文化式微,价格实惠成为消费决策关键因素,奶茶市场变化反映年轻一代消费习惯转变 [2] - 猪肉价格从十年前十元左右稳定在十元多一点,显示消费端变化影响各年龄段 [2] 新兴消费市场 - 临期食品市场迅速崛起,多家连锁品牌规模显著增长,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 [2] - 临期食品市场规模相当于50个奈雪的茶或8个蜜雪冰城的营收规模 [2] 电商平台表现 - 拼多多一季度营收和利润大幅下滑,股价暴跌,反映消费降级影响及消费提振艰难 [5] - 拼多多兴衰揭示当前消费环境变化,特价商品也面临销售困境 [5] 宏观经济影响 - 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新引擎,投资驱动增长模式逐渐饱和 [5] - 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等问题,刺激消费成为经济转型关键 [5] 微观经济联动 - 消费增长激发企业投资、加薪和新增岗位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7] - 刺激消费对支撑未来十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至关重要 [7]
喝5元奶茶,吃临期食品,消费正回到十年前!
搜狐财经· 2025-06-23 16:56
奶茶行业现状与分化 - 奈雪的茶2024年收入49.21亿元,同比下降4.7%,年内亏损9.19亿元,呈现“营收49亿亏损9亿”的局面 [1] - 2023年11月至2024年11月期间,全国有19.7万家奶茶店闭店,深圳、上海、东莞等城市减少门店数超过2000家,行业从“创业圣地”变为“创业黑洞” [1] - 蜜雪冰城成为行业赢家,其核心优势为5元一杯的低价策略,门店数量超过4.5万家位列全球第一,2024年全年营收248亿元,毛利高达80亿元,实现逆势增长 [3][4] 消费趋势变化 - 消费主体年轻一代心态发生逆转,从追求高端品牌(如星巴克)转变为因购买低价商品(如5元奶茶)而感到开心,价格敏感性成为主导因素 [5][6][7] - 低价趋势从奶茶延伸至其他品类,猪肉价格从十年前约10元/斤下跌至当前10元出头,作为猪肉消费大国,此变化反映了各年龄段消费端的普遍趋势 [9][10][11] - 临期食品行业从边缘经济发展迅猛,中研普华预测其市场规模到2029年可能突破2000亿元,相当于50个奈雪的茶或8个蜜雪冰城的营收规模 [12][13] 电商平台表现 - 拼多多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956.7亿元,低于预估的1016亿元,上年同期为868.1亿元,调整后净利润169.2亿元,低于预估的278.8亿元,导致财报发布后股价大跌 [17] - 拼多多的崛起与衰落均被归因于消费降级,同时面临无国补政策及其他电商平台的竞争挤压,导致营收和利润下滑 [17] 宏观经济增长动力转型 - 经济增长路径正从依赖投资(如基建、城镇化、房地产)转向依赖消费驱动,因基建已饱和(城市规划可容纳34亿人口,实际人口仅14亿且下滑)及房地产过剩 [18][19] - 过度投资导致钢铁、煤炭等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问题,消费作为需求本质,是支撑未来投资、就业和收入良性循环的关键 [20][22] - 未来十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在千万级别高位,庞大的就业市场需要依靠刺激消费来支撑 [22]
零售业40%损耗来自“家贼”?家贼不妨,企业必亡
36氪· 2025-06-12 12:46
行业现状 - 全国便利店平均毛利率20.1%,但损耗率连续三年突破1.8%,其中员工监守自盗占比超过40%[1] - 零售行业普遍存在员工监守自盗现象,从连锁卖场到小城超市均受影响[1] - 员工盗窃行为从个体作案逐渐演变为有组织的犯罪网络[4] 典型案例分析 - 内蒙古大福源购物中心因16名员工联手盗窃半年内亏损200万元倒闭,审计显示87万元商品被盗[2][4] - 某连锁超市防损员张某两年内盗窃86箱名酒,涉案127万元[5] - 电商员工李某利用系统漏洞盗取73部iPhone,涉案48万元[7] - 山姆会员店前员工张某冒领550万元名酒,伪造协议套现[8] - 珠宝店店长吴某某盗窃1029.91克黄金饰品,价值50万元[9] - 乌鲁木齐珠宝销售胡惠三年盗取几十公斤黄金首饰,变现1894万元[9] 作案手法 - 生鲜区员工利用消防通道转移商品[2] - 收银员使用"1元通关术"低价结算高价商品[2] - 店长勾结供应商伪造进货损耗报表[2] - 利用系统漏洞修改退货记录[7] - 滥用商品调价权限低价自购转卖[7] - 利用未注销的系统权限冒领货物[8] 企业应对措施 - 苏宁易购投入3亿元升级AI监控系统,内部盗窃案下降62%[17] - 荷兰Jumbo超市将员工最低工资提高20%并设立5%利润奖金池,盗窃率下降18%[17] - 沃尔玛中国引入EAP员工帮助计划,提供心理咨询和经济援助[17] 员工福利与管理 - 某企业提供底薪3500元+绩效1500元+岗位补贴500元的基础薪资结构[18] - 包含五险一金、重大疾病保险、员工餐折扣等福利[18] - 设立结婚贺金、生育贺金、育儿补贴等关怀福利[18] - 每年带薪休假40天,婚假产假等假期制度完善[18] - 设立委屈奖5000-8000元,老员工贡献奖等特殊待遇[18] 行业反思 - 技术防控如AI监控只能治标,需关注员工心理需求[17] - 提高员工待遇和归属感是降低盗窃率的有效手段[17][20] - 商业本质是信任,企业需真正把员工当家人[20] - 员工尊严感和归属感是防范监守自盗的核心[19][20]
低价销售行为的多维剖析:影响、竞争性质与法律边界
搜狐财经· 2025-05-19 19:39
市场影响分析 - 低价销售引发价格雪崩效应 某快消品行业商家降价至8元后 原价商家月销量下降40% 70%商家被迫跟进降价 全行业利润率下滑12% [3] - 低价市场中假冒伪劣产品占比达35% 某国际美妆品牌因仿冒品导致消费者投诉量激增200% 品牌美誉度半年内下降27个百分点 [3] - 某国产手机品牌因代理商低价窜货造成渠道营收减少2.3亿元 被迫投入5000万元进行市场秩序重建 [3] 不正当竞争性质 - 掠夺性定价构成违法 某互联网打车平台因0元打车策略被认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处以182.28亿元罚款 [4] - 假冒侵权低价被法律制裁 某运动品牌维权案中侵权商家因销售仿冒鞋类产品被判赔偿500万元 [4] - 商业秘密侵权低价需满足秘密性 价值性及侵权行为等法律要件 [8] 合法合规情形 - 处理临期商品属合法行为 某连锁超市通过临期食品专区实现商品周转率提升60% [5] - 新品促销需符合正当商业目的 某新能源汽车品牌通过限时尝鲜价实现三个月销量1.2万辆 [6] - 成本降低或季节性调整等合理原因导致的降价行为合法 如农产品因供应过剩适度降价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