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擎机器人PM01

搜索文档
机器人企业为何青睐广东?
机器人圈· 2025-07-03 20:20
广东省机器人产业概况 - 广东省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智能机器人产业聚集区,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均居全国首位,产业链各环节培育引进了一批企业并孵化众多初创企业[1] - 全省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超过16万家,位居全国第一,涵盖国际巨头如库卡、ABB以及新兴企业如众擎机器人[2] - 深圳"机器人谷"聚集越疆科技、速腾聚创、优必选等上市企业及近10所高校,形成全国乃至全球机器人重点产业集聚区[11] 产业链优势 - 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实现供应链配套程度达85%,覆盖从研发到核心零部件制造再到应用场景的全价值链[2] - 库卡通过本地化配套和自研自制解决核心部件进口依赖问题,持续加码基础研发投入以提升产业链水平[5] -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半小时车程内完成全链条配套"的产业链优势,显著降低企业成本并提升市场响应速度[5][9] 企业案例与技术突破 - 众擎机器人成立20个月即实现量产上市,其产品PM01凭借仿生舞蹈动作引发关注,公司高度依赖大湾区高效供应链[6][8][9] - 佛山华数机器人自主研发的Ⅲ型控制系统突破动力学建模难题,解决国产机器人"无脑"卡脖子问题[5] - 奥比中光从初创企业成长为专利规模全球前三的"3D视觉第一股",扎根深圳"机器人谷"12年[10] 孵化生态与资本支持 - 东莞XbotPark机器人基地孵化超140家企业,团队存活率超80%,通过"五步法"提供全流程创业支持[13][14] - 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联合资本方发起10亿元长劲石智能制造专项基金及天使基金,推动成果转化[14] - 广东构建从"青苹果"(原始技术)到"红苹果"(成熟产品)再到"苹果树"(产业升级)的全链条孵化培育机制[14] 应用场景与市场潜力 - 广东作为"世界工厂"为机器人产业提供3C、汽车等密集制造业场景,加速技术落地与市场验证[5] - 行业预测机器人产业未来20年规模或达数十万亿至百万亿级,需依赖完整技术链条和生态协作[12] - 企业如华数机器人通过柔性组装等场景在广东先行示范,再向其他地区推广[5]
小尺寸人形机器人为商业化打头阵,市场天花板有多高?
南方都市报· 2025-05-21 18:59
场景需求明显和价格优势是小尺寸机器人得以率先商业化落地的基础。业内通常将成年男性身型的大尺 寸机器人,作为未来适用于汽车制造等工业场景的款式,而小尺寸机器人更多应用于科研教育、文娱商 演、展览讲解等轻量化的场景。 小尺寸人形机器人细分市场的竞争加剧。5月21日,智元机器人灵犀业务线总裁魏强在媒体沟通会上宣 布,于5月22日开始招募合作伙伴,探路灵犀X2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按照不同配置,这款身高约1.3米 的机器人的价格范围在10多万到40万之间。 据南都记者观察,当前市面上热销的人形机器人多为小尺寸——如凭借北京亦庄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出圈 的松延动力N2机器人,销量突破千台;和"甲亢哥"斗舞的众擎机器人PM01身高也仅1.38米,订单数量 已有数百台。 记者了解到,在展厅场景,智元已和中国移动合作布局灵犀X2。智元方面解释,引入人形机器人充当 讲解员,是为了解决当前专业人员招聘难、讲解员专业知识不全面、对新产品新知识学习时间长等痛 点。 松延动力董事长姜哲源近日向南都记者表示,对教育科研和展览文旅场景的客户而言,大尺寸人形机器 人并不能带来价值的显著提升,反而成本会大幅攀升。从外部市场情况看,卖得最好的人形机器 ...
南财观察丨从游戏谷到机器人谷,广东为何盛产新兴产业之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8 11:2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佳楠 广州报道 近期,从深圳"机器人谷"到广州"游戏谷",广东密集"冒"出多个产业之谷。 当冲破13万亿经济体量的广东叩开全球产业科技变革的时代大门时,广东正依托全球领先的制造基础、 万亿级消费市场和创新的技术生态,以产业"造谷"的态势,陆续培育出深圳"新能源汽车谷"、广州"新 型显示谷"、汕头"新型储能谷"、东莞"潮玩创意谷"等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产业之谷矩阵。 可以看出,广东的产业之谷已突破广深城市边界,不少广深之外的非核心城市已初步形成自身城市的产 业之谷,增强城市产业优势。 在这些产业之谷当中,与传统产业集群特征不同的是,发展业态不断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中,产业 体系随之迭代升级,生产力不断向新跃迁;同时,与过往单一专注生产的企业集聚不同,产业之谷强调 的是上中下游产业链的相互协同,依托人才链接、"链主"带动等形式,提高整体产业生态系统竞争力。 当产业集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焦时,集聚形态从依赖"生产集聚"向依托"产业 生态"转变时,不难看出,广东对新兴产业赛道的集群化"卡位"战略:从过去以低成本生产为核心、依 托同类企业集聚形成的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 ...
人形机器人,最重要的还是“脑子”
36氪· 2025-05-03 10:17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人形机器人领域关注度显著提升,行业呈现爆发趋势,被NVIDIA视为生成式AI后的下一个技术爆点[1] - 行业活动热度高涨,如ROSCon开发者大会、春晚机器人表演等事件推动公众认知[1] - 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叠衣服等案例展示技术进步,但实际发展水平仍低于市场预期[1][3] 技术挑战与性能表现 -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暴露技术短板:平衡性差(需人工搀扶)、续航不足(需中途更换电池)、自主导航能力弱[6] - 宇树科技G1机器人比赛中多次摔倒,公司澄清系客户自主改装导致,强调机器人性能高度依赖使用者调试[2] - 当前人形机器人普遍存在"小脑(运动控制)发育不完全,大脑(智能决策)完全不发育"的问题[6] 核心技术与硬件升级 - 芯片性能决定智能化程度:宇树G1采用8核CPU+NVIDIA Jetson Orin模组,支持深度强化学习实现高难度动作[10] - 国内芯片技术突破:黑芝麻智能A2000Pro芯片算力对标4颗英伟达OrinX,达1000TOPS级别[11][12] - 头部企业硬件配置对比:优必选Walker X搭载Intel i7+NVIDIA显卡,智元机器人采用Jetson AGX Orin(275 TOPS算力)[10][11] 行业活动与未来测试 - 首届具身智能运动会将于2025年举办,设置竞速跑、足球、救援等多元项目,全面测试机器人综合能力[14] - 宇树科技将参与运动会竞速跑和舞蹈表演,或为技术实力正名[15] - 比赛机制推动技术迭代:通过极限测试暴露问题(如马拉松赛事),加速运动控制与环境交互能力提升[14] 技术演进方向 - 具身智能成为AGI关键路径,神经网络时代推动机器人从程序化被动执行转向环境感知+自主决策[9] - 任务执行模式向自动驾驶靠拢,依赖感知-决策-运控三模块协同,大模型增强泛化任务理解能力[5] - 应用场景从工业向生活服务扩展,智能化程度提升是市场火热的核心驱动[9]
深圳机器人致敬星爷《功夫》,完美复刻斧头帮舞
量子位· 2025-03-17 12:37
文章核心观点 众擎机器人近期频繁火出圈,旗下PM01和SE01两款机器人凭借多种酷似人类的动作表现受到关注,同时还有模特机器人视频引发网友讨论 [4][19] 众擎机器人PM01 - 最近因跳斧头帮舞爆火,其排练幕后花絮视频引发网友惊叹和外国网友讨论 [2][3] - 上周一段跑步视频在国内外火了一遍,跑步时各个关节协调几乎无“机器人味儿” [5] - 上个月凭借全球首例前空翻技巧惊呆了外国网友,动作几乎与人类无异 [6][7] - 是众擎机器人里最灵活的,身高1.38米,整机净重40kg,全身总自由度≥23,腰部旋转角度>300° [8][9] - 售价为8.8万元 [18] 众擎机器人SE01 - 凭借室外长距离行走视频火了一把,步态、速度、稳定性酷似人类 [10][11] - 与PM01最大区别是外观身高,为170cm [12] - 机身采用航空级铝材,整机净重55公斤 [13] - 全身拥有32个自由度,常态行走速度2米每秒(7.2公里每小时),电池续航两小时,使用寿命10年 [14] - 由英伟达和英特尔两个CPU控制 [15] - 拥有英特尔RealSense D435深度相机,配有360度激光雷达和6颗高清摄像头 [16] - 采用多层规划算法,支持3D感知避障导航,能自动选择最优路径 [17] 其他机器人 - 模特机器人视频引发不少网友讨论,大家猜测是否为AI合成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