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机器人

搜索文档
六月以来涨幅居同标的第一,机器人ETF(159770)连续两日“吸金”,盘中实时净申购达1300万份,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在深圳开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10:40
机器人ETF市场表现 - 机器人ETF(159770)7月30日盘中回调0.85%,成交额超6000万元,溢折率0.06%,盘中频现溢价交易 [1] - 该ETF实时净申购达1300万份,连续两日获资金净流入累计8200万元 [1][2] - 截至7月29日,该ETF六月以来涨幅9.09%,规模65.01亿元,均居同标的首位 [2] 成分股及行业配置 - 成分股中东杰智能涨超8%,雷赛智能、云天励飞-U、晶品特装、博杰股份跟涨 [2] - ETF紧密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行业覆盖制造业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重仓股含汇川技术、科大讯飞、石头科技 [2] - 配备2只场外联接基金(A类:014880;C类:014881) [2] 行业动态与政策支持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智享未来——保姆机器人大会"聚焦智慧康养、智能家居等四大垂类赛道,推动"人工智能+消费"场景落地 [2] - 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在深圳开业,新增租赁与个性化订制功能,展示人形机器人、机械臂等最新产品 [3] -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批开放基金总规模300万元,资助平台技术、具身智能等17个研究方向 [3] 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展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出超150台人形机器人,创国内最大规模亮相记录 [4] - 人形机器人作为AI代表性产品,伴随技术浪潮有望带动产业链机会 [4]
我国机器人产业提“智”向新
央视网· 2025-07-30 02:58
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今年以来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 技术和智能化水平不断突破 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1] - 全国已开放50多个细分领域的应用测试场景 在实际环境检验下核心部件不断突破 [3] - 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已突破70% 预计今年产业规模将突破379亿元 [3] 技术突破与产品性能 - 机器人可在室外复杂环境下测试 包括上下坡 并在摔倒后0.5秒内自主爬起 负载13公斤时仍能灵活起身 [3] - 仿生关节技术取得突破 支撑机器人高灵活性表现 [3] - 养老服务场景中机器人已实现叠衣服 端茶倒水 健康监测等功能 [3] 产业链协同与创新生态 - 深圳"机器人谷"体现产业链协同效应 上游触觉传感器企业直接供应整机厂商 3D视觉企业仿真数据实时输入大模型训练系统 [5] - 创新生态完善推动产业加速发展 [5] - 机器人有效专利已超过19万项 占全球约三分之二 [6] 行业增长数据 - 今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5.6% 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25.5% [5] - 截至目前全国机器人相关企业超过93万家 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增10万多家 同比增长约45% [5][6]
实地探访“保姆机器人”正精准适配不同生活场景 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央视网· 2025-07-28 09:54
行业概况 - 保姆机器人行业作为新兴产业,强调对家庭成员日常生活照料的综合承担,区别于单一功能的家用机器人或任务导向的工业服务机器人 [1] - 当前产品按功能划分为护理辅助型、健康监测型、日常服务型和社交陪伴型四大类别 [1] - 按应用场景分为家庭型、机构型和社区型三类 [1] 市场前景 -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4年末达3.1亿,占总人口22%,预计2035年将突破4亿,占比超30%,这将激发保姆机器人在家庭照护中的需求 [5] - 尽管面临成本、性能和应用普及方面的挑战,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居家照护和生活辅助的刚性需求持续增长,市场空间广阔 [3] 技术发展 - 保姆机器人规模化进入家庭需要具备"看得清""反应快""做得稳"三大核心能力 [12] - 行业涵盖高端制造、传感器、芯片、算法、控制系统、操作系统、内容服务等多个关键环节,有望形成完整的高质量产业生态 [14] 产品创新 - "光子"通用人形机器人具备倒咖啡、斟茶、制作沙拉、收拾打扫、熨烫衣服等功能,灵活度和体态控制技术国内领先,已打造23个真实应用场景 [6] - 河北工业大学研发的机器人采用"高负载耦合式驱动关节"技术,能安全搬运人体,集成触觉传感器和视觉系统,可实时感知交互力并规划安全运动轨迹 [8] - 苏州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具备多场景适应能力,可胜任服务场所、教育领域工作,也能通过远程操控进入危险环境执行任务 [10]
下一代智能体如何跨界进化(唠“科”)
人民日报· 2025-05-10 06:29
智能体的定义与特征 - 智能体由硬件、软件等多种要素组成,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并做出判断和决策 [1] - 日常生活中的智能体包括辅助驾驶汽车(根据路况自主操作)和扫地机器人(识别不同污物并选择清洁方式) [1] - 智能体具备自主进化能力,可在陌生环境中自主学习并适应场景变化 [1] 智能体的进化历程 - 早期智能体如1997年"深蓝"仅依赖存储数据,缺乏规则外应对能力 [2] - 2014年AlphaGo开启"思维训练"模式,通过自我学习提升专项能力 [2] - 2022年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标志智能体达到较高水平,具备跨领域联想能力(如结合青铜器纹样破译甲骨文) [2] 下一代智能体的发展方向 - 下一代智能体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观察和互动掌握技能(如仅需一次示范即可学会骑自行车) [3] - 未来智能体将更自主适应,能主动获取信息、分解任务并完成(如厨房智能灶台记忆口味偏好、AI医生定制诊疗方案) [3] - 当前局限在于仅能完成固定场景任务,发展目标是实现"跨任务、跨场景、跨本体"能力 [3] 智能体的技术与社会影响 - 人工智能从数字世界向物理世界延伸,智能体可信性成为关键 [4] - 需界定行为边界与伦理规范,确保技术进步服务于人性需求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