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舰

搜索文档
为何6月以来反复强调军工和科技?
格隆汇· 2025-07-01 12:10
军工行业投资机会 - 7-8月是军工行业全年胜率最高的窗口,近十年相对全A胜率高达70%-80% [1][2] - 军工行业正处于"五年计划"交接关键节点,"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筹备叠加,新一轮订单周期开启将推动行业景气复苏 [3] - 阅兵等重大事件对军工行情构成重要催化,2015年大阅兵期间军工板块区间收益达78%,相对全A超额收益45% [4] - 全球军备竞赛背景下,中国武器国际竞争力显现,国际军贸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 [7] - 多国大幅增加军费支出:日本2023-2027财年防卫费增长63.5%,韩国2024-2028年国防经费年均增长7%,欧盟计划投入1500亿欧元贷款用于国防投资,美国2026财年国防预算首破1万亿美元 [9] 科技行业投资机会 - AI科技板块当前仍处于成长风格中位置偏低的细分领域,拥挤度、滚动收益差、成交占比均显示修复空间较大 [12] - AI产业链中上游算力(PCB、光模块)、中游软件服务(AIAgent、办公软件)、下游应用(金融科技、无人机等)2025年盈利预测上修显著 [18][19] - PCB行业2025E净利润上修公司占比达79%,光模块44%,AIAgent 73%,办公软件46%,金融科技58%,无人机53% [19] - 龙头公司表现突出:PCB领域胜宏科技、沪电股份,光模块中际旭创、新易盛,AIAgent国泰海道、金山办公等 [19]
以色列“箭-3”导弹防御系统库存告急?内塔尼亚胡回应
快讯· 2025-06-21 09:47
军事防御动态 - 伊朗袭击持续消耗以色列拦截导弹库存 [1] - 美国正加紧强化以色列防御 [1] - 美国向该地区增派具备拦截弹道导弹能力的军舰 [1]
日本「穷鬼寿司」,争夺北上广
36氪· 2025-06-18 21:42
行业趋势 - 平价寿司品牌在一线城市快速扩张,寿司郎和滨寿司两大头部品牌在北京已分别开设9家和7家门店 [12][21][22] - 日料品类经历萎靡后重新受到商场青睐,滨寿司北京首店首月销售额达400万元 [21] - 行业呈现两极分化趋势,高端日料保持稳定客群,平价品牌通过性价比吸引年轻消费者 [34] 公司战略 - 滨寿司母公司泉膳控股采取高强度复制策略,旗下食其家品牌5年净增120家新店,2025财年前三季度营业利润增长42.7% [22] - 寿司郎母公司FOOD & LIFE Companies专注投资回报率,2024年10月至2025年3月海外业务净销售额588.07亿日元(同比增长41.5%),利润63.71亿日元(同比增长98.7%) [22] - 寿司郎单店投资高于滨寿司约30%,设有包间等差异化设施 [23] 运营模式 - 寿司郎采用数字化系统(Digiro),实现精准点餐和库存管理,寿司盘内置芯片分析消费偏好 [34][35] - 标准化流程实现高效出品,如3秒完成焦糖鹅肝制作,1秒成型6个饭团 [35] - 人力成本控制严格,兼职占比70%,时薪24元节省30%人工成本 [35] 产品策略 - 主打高性价比单品,如8元生三文鱼、10元蓝鳍金枪鱼大腩等爆款 [13] - 菜品数量超200种,通过限定促销(如8元两粒鹅肝寿司)刺激消费 [9][13] - 本土化供应链降低成本,如山东产鹅肝、顺德鳗鱼工厂专供 [35] 渠道布局 - 优先抢占核心商圈,寿司郎已覆盖北京西单大悦城、朝阳大悦城等地标商场 [23] - 滨寿司采取"应开尽开"策略,计划在北京扩张至30家门店 [25] - 国贸等高端商圈出现市场空白,平禄寿司以"120+款菜品每盘10元起"切入 [12] 营销创新 - 社交平台联动促销,如小红书减免5元、大众点评赠品引流 [16] - 设置游戏化消费体验,每消费60元可参与抽奖提升客单价 [37] - 打造"穷鬼三件套"等网红概念,鼓励用户DIY创新吃法 [16] 竞争格局 - 本土品牌陷入价格战,人均压至35元以下,53.7%寿司店属此区间 [30] - 中式创新寿司涌现,如酥皮脑花寿司等产品,但同质化严重 [31][33] - 中高端日料尝试降级自救,食材成本从900元降至500元 [34]
军舰制造成本远高于中国,日本将出手,能否重振美国造船业?
搜狐财经· 2025-06-05 19:09
美日造船业合作 - 美国要求日本增加对美国制造业尤其是造船业的投资 [1] - 日本政府酝酿与美国合作成立日美造船业基金以振兴美国造船产业 [1] - 本轮美日关税谈判可能为日本政府推出的造船业计划注入新活力 [1] 美国造船业现状 - 美国造船行业年船只交付量平均仅18艘全球市场份额约0.1% [3] - 美国军舰造价远高于中国新型中型登陆舰单价4.29亿美元是中国同类产品的13倍星座级护卫舰平均造价16亿美元是中国054B的三倍 [3] - 中国海军055与052D驱逐舰价格分别约为8.8亿美元和5亿美元 [3] - 美国民用船舶竞争力不足市场规模较小完全依靠军用船舶难以支撑行业 [4] 美国造船业挑战 - 高昂人力成本技术工人短缺产业链和基础设施老旧阻碍复兴计划 [5] - 现代造船业产业链复杂需重建整个船舶产业链提升各环节产能 [7] - 美国造船成本是日本和韩国的3到4倍主要受人力成本及供应链溢价影响 [7] 日本造船业现状 - 日本造船企业市场份额从2015年前的三强之一降至2024年的约6% [7] - 日本造船成本高于中国和韩国人力资源短缺和老龄化限制产能 [7] - 日本在LNG船和大型集装箱船等高端船型领域丧失竞争力订单流向中国和韩国 [7] 全球造船业格局 - 预计2024年中国船企在全球新船订单中市场份额达70%同比增长54% [3] - 韩国造船业市场份额下降至17%左右 [7]
448艘订单!韩国船企或成美国造船业重建最大赢家?
搜狐财经· 2025-05-27 16:49
美国造船业重建计划及韩美合作机会 - 韩国应将美国政府推进的造船业重建计划视为发展契机 建议选定LNG船及商船新造 海军军舰MRO 新一代船舶合作等业务性明确的领域 制定韩美双赢协商方案 [2] - 美国《船舶法案》规定 美国国籍战略商船队规模需增至250艘 到2047年15%的美国LNG出口货物将由美国建造的船舶运输 [2] - 美国海军计划在今后30年内新建364艘军舰 今年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及将订造40艘破冰船 [2] - 报告预测 受美国政府政策推动 到2037年美国在商船 LNG船 海军舰船等领域船舶订购量将达403~448艘 [2] LNG船领域合作策略 - 鉴于美国LNG出口量增加 美国新建造的LNG船难以全部在国内完成建造 韩国造船企业需做好本土化准备 [2] - 美国战略商船团以中型船舶为主 韩国可制定官民合作方案 以扩大本国中型船企的订单和业务 [2] 海军舰艇领域合作策略 - 美国海军作战舰艇与尖端武器系统关联紧密 短期内韩国承接MRO和新造船业务可能性较低 可先从船体维修作业入手积累信任 [3] - 在美国海军舰艇新造领域 重点应放在运输及支援舰 登陆舰上 韩国需提升本国军舰武器及作战体系竞争力 [3] - 从长远考虑 可逐步扩大到船体改造维修项目订单 再参与包括武器系统在内的维护业务 [3] 新一代船舶技术合作 - 有必要研究制定韩美共同基金方案 开展中大型二氧化碳运输船 液氢运输船 无人自主航行船舶等尖端技术研究 [3] 政策与基础设施支持 - 两国政府应就美国国内造船厂生产效率改善方案 韩国企业收购的美国造船厂用地及周边基础设施整顿方案事先协商 [3] - 为保证韩国造船企业顺利进入美国市场 可考虑放宽除核心技术外的造船技术海外出口限制 [3] - 韩国造船业在推进美国当地业务时 需与美国共同制定确保劳动力和供应链基础的战略 [3][4]
和讯投顾熊伟:冲高回落,人心惶惶
和讯网· 2025-05-07 20:56
市场整体表现 - 市场整体指数呈现略微放量态势 成交额达1.5万亿 但走势冲高回落 反映资金在当前位存在分歧和获利了结倾向 [1] 板块轮动情况 - 金融板块租赁概念早盘受降准降息预期驱动率先启动 房地产板块跟随上涨 但后续因市场承接不足均冲高回落 [1] - 盘中资金流向机器人科技类公司 下午资金回流机器人概念领域 [1] - 化工趋势抱团股如红宝丽受资金关注 中易达等模仿个股被带动形成局部赚钱效应 [1] 军工板块表现 - 军工板块受事件催化成为当日绝对主线 但上涨属短线行为 板块股性较差且市场溢价不高 多数个股同样冲高回落 [2] - 军工行业规划性强 今年需完成前5年规划剩余40%订单量 业绩增长确定性高 [2] - 中长期逻辑受巴以冲突等国际形势及我国军备实力支撑 但需精准把握操作节奏 [2]
跨越山海 血脉相连——台胞两岸海洋文化交流行侧记
新华社· 2025-04-27 21:05
两岸海洋文化交流活动 - 活动以"海阔同舟 潮涌未来"为主题 台盟中央邀请台湾同胞参与 展示两岸同根同源的海洋文化 [1] - 展览包括船政历史与现代海洋科技成果 如《轮船营规》手稿 沈葆桢战备图 以及现代船舶模型与无人机技术 [1][2][3] - 台湾参与者包括成功大学教授陈美霞 高雄科技大学学生等 通过实物与文献加深对两岸历史联系的理解 [1][2] 历史与科技融合展示 - 展品涵盖从1874年沈葆桢保台时期的船政舰队 到现代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模型 体现海洋技术发展脉络 [2][3] - 台湾学生通过VR游艇模拟器等互动设备 直观感受大陆海洋科技进展 如8级抗风无人机与南极磷虾捕捞船技术 [3] - 历史文物如《航行在台湾海峡的"万年清"》美术作品 展现首艘千吨级军舰在两岸物资运输中的历史作用 [2] 台湾参与者的反馈与未来意向 - 台湾青年李璞认为大陆正在恢复海洋大国实力 民族复兴进程令人震撼 [3] - 台中张同学计划赴深圳实习 高雄电子专业研究生谢同学考虑未来赴大陆发展 [3] - 80岁台北人丁振隆通过VR体验感叹大陆发展超出想象 陈美霞呼吁加强历史教育以促进两岸融合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