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华山A1000
icon
搜索文档
智驾算力之战:一位芯片“老将”的DeepSeek式攻坚
财富FORTUNE· 2025-05-14 20:56
核心观点 - 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单记章基于个人经历创立公司,致力于通过智能驾驶芯片提升出行安全,并推动行业技术突破 [1][5] - 公司通过"华山"和"武当"系列芯片实现从辅助驾驶到跨域融合的技术升级,并瞄准L3-L4级自动驾驶及机器人领域 [2][6] - 行业面临地缘政治与产业链协同挑战,但AI推理端需求爆发及本土化趋势带来机遇 [10][11] - 智驾芯片行业将进入淘汰赛阶段,公司通过技术壁垒、车路云一体化及具身智能布局构建竞争优势 [12][13] 公司发展历程 - 2016年成立,2020年推出国内首款量产车规级智驾芯片"华山A1000",应用于吉利、东风等品牌 [1] - 2023年发布"武当"跨域融合芯片C1236/C1296,实现单芯片同时处理座舱与智驾任务 [1][6] - 2024年8月登陆港交所,成为香港首家车规级芯片主业上市公司 [9] 产品与技术 - **华山系列**:A1000支持L2+辅助驾驶,A2000采用7nm工艺性能对标4nm旗舰芯片,支持L3-L4及VLM/VLA端侧推理 [2][6] - **武当系列**:C1200家族实现座舱与智驾域融合,C1296已联合东风启动单芯片中央计算平台量产 [6][10] - 技术优势:7nm工艺下实现全球独有高性能,架构创新突破制程限制 [2][11] 行业趋势与市场 - 全球智能汽车市场规模2030年将超5000亿美元,年均增速20%,中国2025年渗透率预计达40% [6] - 端侧推理芯片市场规模五年内将增长10倍,具身智能成为新增长点 [11][13] - 本土化趋势加速,2025上海车展设立"中国芯展区"展示1200款国产芯片 [10] 商业模式与生态 - 采用"芯片+算法+开发支持"的二级供应商模式,与吉利合作12个月内实现A1000量产上车 [7] - 开放生态策略:避免车企自研局限,通过规模效应摊薄研发成本(车规芯片研发成本超1亿美元/款) [8] - 合作案例:与英特尔打造舱驾融合平台,联合中科院开发人形机器人芯片方案 [10][13] 战略布局 - **车路云一体化**:以车规芯片赋能路端感知设备,成本降低且寿命延长至15年,已在成都、武汉试点 [12] - **具身智能**:通过A2000/C1200芯片为人形机器人提供"大脑"和"小脑"解决方案,与武汉大学"天问"机器人合作 [13]
自研高阶智驾芯片替代英伟达的潜力分析
是说芯语· 2025-04-30 06:59
中国汽车智驾芯片市场格局 - 英伟达Orin-X以73万颗装机量占据35.9%市场份额,仍居主导地位[2] - 本土企业快速崛起:地平线(28.65%)、华为、黑芝麻智能(7.2%)、蔚来等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2] - 国产化率预计从2023年18%提升至2025年45%,行业呈现每18个月算力翻倍的发展节奏[29] 主要企业市场表现 - 地平线征程系列累计出货超600万套,赋能80+生态伙伴,40+主机厂定点项目,在L2 ADAS市场以33.73%份额居首[2] - 黑芝麻智能2024年营收4.74亿元(同比+51.8%),A1000系列已在吉利/东风量产,客户扩展至比亚迪[2] - 华为乾昆被80%主机厂选择,合作上市车型超22款,覆盖多种车型形态[2] 代表性芯片技术参数 地平线征程5(J5) - 算力128TOPS(INT8),功耗30W,16nm工艺,支持L2-L4自动驾驶[5] - 能效比4.2TOPS/W优于OrinX,感知延迟60ms,支持高速/城市NOA功能[6][7] - 已搭载理想L8/比亚迪等10余款车型,2025年计划覆盖超10款车型[8] 华为昇腾系列 - 昇腾910(云端)/310(边缘)适配MDC平台,下一代采用7nm工艺[11] - 全栈解决方案支持车企快速开发高阶智驾功能[11] 黑芝麻A1000/C1200 - A1000:58TOPS算力,18W功耗,已量产搭载领克08/合创V09[13] - C1200:跨域融合芯片支持舱驾泊一体,2025年量产[13] 蔚来NX9031 - 5nm工艺,单芯片等效4颗Orin-X(1000+TOPS),成本降低30%[15] - 全栈自研支持端到端大模型推理,2025年量产[15] 小鹏图灵AI芯片 - 单芯片算力超OrinX(254TOPS),接近Thor中配版[19] - 集成2个NPU/2个ISP,支持30B参数大模型本地运行[19] 替代英伟达潜力分析 - 地平线:成熟量产经验+开放生态,但算力仅为Orin一半[22] - 华为:全栈能力优势,受制程限制和供应链风险[23] - 黑芝麻:跨域融合设计+成本优势,算力仍有差距[24] - 蔚来:5nm工艺+超高算力,生态依赖自身车型[25] - 小鹏:算力接近Thor且性价比更高,生态依赖自身车型[27]
2025汽车半导体生态大会 | 黑芝麻智能杨宇欣:全“芯”驱动,构建全场景智能新生态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27 10:38
行业趋势与AI影响 - AI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引擎,突破传统X86、ARM架构依赖制程改进的限制 [4] - AI时代软硬一体是关键技术路径,芯片企业需保持开放态度赋能行业 [4] - 辅助驾驶市场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L3级别辅助驾驶5年内具备可行性 [4] 公司产品布局 - 华山系列聚焦辅助驾驶,A1000芯片为本土首个支持领航辅助驾驶的车规级单芯片平台,已应用于吉利银河E8、东风奕派007等车型 [5] - 华山A2000家族搭载九韶架构NPU,支持BEV+Transformer算法,适配多激光、纯视觉方案,为L3级辅助驾驶提供硬件保障 [5] - 武当系列主攻跨域融合,C1200家族为全球首个量产舱驾一体芯片平台,加速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变革 [5] 技术突破与解决方案 - 下一代辅助驾驶芯片需具备高算力+高带宽、通用工具链、平台化设计等特性 [6] - 华山A2000基于7nm车规工艺,集成12类功能单元,九韶NPU支持Transformer硬加速和FP8/FP16混合精度运算,能效比行业领先 [6] - A2000具备"通识感知"能力,可理解复杂场景并预判决策,BaRT工具链兼容主流框架便于算法部署 [7] 应用拓展与创新成果 - A2000家族应用延伸至智能机器人和边缘计算领域,与C1200协同推出"大脑+小脑"机器人平台方案 [7] - 首发基于武当系列的安全智能底座,集成车载标准功能,满足经济车型成本控制与高端车型灵活解耦需求 [7]
黑芝麻智能毛利翻倍的秘诀
雷峰网· 2025-04-01 08:25
核心观点 - 黑芝麻智能2024年实现营收4.74亿元(同比增长51.8%)和毛利1.95亿元(同比增长152.4%),毛利率从23.7%提升至41.1% [4][5] - 公司成功从"自动驾驶芯片供应商"转型为"全场景智能计算方案服务商",商业模式取得重要突破 [8][25] - 行业趋势显示硬件基础型自动驾驶公司更具竞争力,黑芝麻智能凭借芯片+算法+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成为车企刚需 [2][3] 财务表现 - 营收增长驱动因素:头部车企芯片销售放量(比亚迪/东风/吉利)、商用车渗透率提升、车路云一体化政策红利 [7][14] - 毛利提升原因:高毛利SoC方案占比增加(硬件减少+算法定制化)、软件授权收入占比提升 [8] - 业务结构:自动驾驶产品收入4.38亿元(占比92%+,增速58.5%),智能影像方案收入3600万元 [14] 客户合作 - 核心客户覆盖比亚迪(A1000系列长期合作)、吉利(银河/领克车型量产)、东风(eπ系列规模化交付)、一汽(新平台定点) [12][14] - 武当C1200芯片获2家主流OEM定点,将成为行业首个舱驾一体量产芯片平台 [14] - 2024年量产车型芯片出货量显著增长,推动收入结构优化 [14] 技术突破 - 推出武当A2000高算力芯片平台:支持Transformer架构/BEV大模型,具备双芯粒互联(BLink)和通用AI工具链(BaRT) [18][20] - 九韶NPU核心技术:动态算力分配降低车企部署成本,可拓展至机器人等AI任务 [22] - 自研ISP技术:支持低光照/HDR等复杂环境,优化能耗比提升视觉感知能力 [22] - 武当C1200系列实现城市无图NOA验证,单芯片支持舱驾一体方案 [22][23] 战略布局 - 商用车领域:Patronus 2.0安全系统覆盖环卫车/重卡,应用于物流/无人配送场景 [27] - 车路云一体化:参与成都/襄阳等城市试点项目,方案涵盖L4无人驾驶/车路协同 [27] - 机器人市场:2025年批量出货,A2000芯片支持多模态大模型,与傅利叶合作"灵巧手"项目 [28][29] - 全球化拓展:与美国/欧洲车企建立合作,构建开放生态联合算法公司/硬件厂商 [28]
黑芝麻智能系列二:黑芝麻智能预计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44%-60%,A1000芯片助力吉利千里浩瀚智驾系统【国信汽车】
车中旭霞· 2025-03-10 13:13
黑芝麻智能系列 车中旭霞 智能驾驶芯片深度 《智能驾驶芯片行业专题-智能驾驶进入快车道,地平线机器人-W和黑芝麻智能的投资价值分析 》——20250207 公司点评 《黑芝麻智能(02533.HK)-黑芝麻智能预计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44%-60%,A1000芯片助力吉利千里浩瀚智驾系统》——20250310 事项 公司公告: 根据公司公告,2024年2月17日,黑芝麻智能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实现收入约人民币4.5-5亿 元,同比增长约44%-60%,预计2024年实现权益持有人应占利润净额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而2023年亏损净额约为人 民币48.55亿元。 公司2024年业绩增长主要原因在于:1)自动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的收入增加,主要系(a)公司持续向 国内领先的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包括BYD、东风及吉利等)和一级供应商出口芯片及解决方案等产品,且在量 产车型中的使用数量稳步增加;(b)公司产品线扩张及发展带来的商用车领域市场渗透率的提高;(c)随着相关政府政策 的发布,公司车路云一体化等领域的收入增加;及2)向投资者发行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收益主要由于投资者持有的 附有优先权的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