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半桶面
icon
搜索文档
日化巨头迷恋“文字游戏”:360°非环绕、3D也非技术、贵族棉更非面料…… | BUG
新浪财经· 2025-07-17 08:54
商标擦边营销现象分析 - 潘婷3分钟奇迹护发素因商标问题登上热搜,包装背面用极小字标注"潘婷3分钟奇迹是注册商标,非功效宣称",但公司称"3分钟修护三个月累积损伤"有第三方试验报告支持 [2][5] - 宝洁旗下多个品牌如汰渍全效360°、佳洁士CREST 3D炫白也存在类似情况,其中"360°"指全方位概念,"3D"仅是系列名称而非特殊工艺 [3][5] - 苏菲裸感S贵族棉卫生巾价格是普通款两倍,但"贵族棉"仅为商标,客服回应表层是100%美国进口原棉,未明确整片卫生巾用棉情况 [6] 行业典型案例 - 白象"多半袋面"包装上"多半"为注册商标,实际仅比常规款多25~40克,未达消费者理解的"多一半"预期 [8] - 晨光乳业"供港壹号牛奶"被质疑"供港"仅为商标而非实际供应香港产品,客服称与销售地区无关 [8] 法律界定难点 - 商标擦边与合理借鉴缺乏明确界限,需个案认定,尤其当商标文字与广告宣传结合使用时法律责任认定更复杂 [3][9] - 带有欺骗性、易使公众对商品质量产生误导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已注册的可被宣告无效 [9] - 直接表示商品质量、主要原料等特征的标志本不得作为商标注册,"文字游戏类"商标违反该原则 [9] 消费者维权困境 - 已注册商标的侵权属于"合法侵权",消费者难以证明损失及因果关系 [10][11] - 维权途径包括协商、起诉、投诉或请求宣告商标无效,但整体面临较大困难 [10][11]
引发热议!“潘婷三分钟奇迹”是商标
第一财经· 2025-07-14 17:58
热搜事件分析 - 潘婷"三分钟奇迹"因商标标注问题登上微博热搜第7位 阅读量达318680次 引发公众对产品功效宣称与商标关系的讨论 [1] - 记者实地调查发现产品背面小字注明"潘婷三分钟奇迹"为注册商标 并非直接功效承诺 [1] 商标注册情况 - 宝洁公司成功注册"潘婷3分钟奇迹"和"3 MINUTE MIRACLE"商标 国际分类为日化用品 注册号40236421 专用权期限2020-2026年 [2][3] - 英文商标"3 MINUTE MIRACLE"早在1994年注册 注册号886207 目前处于有效状态至2026年10月 [4] - "分钟奇迹"和"3分钟奇迹"商标申请处于无效状态 [2] 行业类似案例 - 快消行业存在多个类似商标争议案例 包括白象"多半"系列 千禾味业"千禾0"等商标 [5] - 六个核桃 今麦郎"手打"挂面 汇源"百分百"等均为注册商标 显示行业普遍采用商标化产品命名策略 [5]
“多半” 商标引争议 白象食品品牌声誉与业绩受考验
新浪证券· 2025-06-13 17:11
商标争议事件 - 公司因"多半袋面"、"多半桶面"系列产品商标问题引发舆论风波,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榜首[1] - 产品包装标注"多半"为注册商标,但实际净含量仅比普通款多1/5到1/4,并非消费者理解的"多半"[1] - 公司官方客服证实"多半"是商标,产品克重以包装为准,并将消费者质疑反馈给产品建议部门[2] - 公司发布声明致歉,解释"多半"产品是在原70克面饼基础上推出的110-120克大分量产品[2] - 公司决定将原"多半"系列更名为"面饼120克","多一半"系列更名为"面饼110克",并停止生产原包装产品[2] 公司发展历程 - 2003年推出1元大骨面火爆出圈,成为"骨汤方便面"品类开创者,但长期走低端路线[3] - 2022年央视315晚会曝光"土坑酸菜"事件后,公司凭借回应迅速走红,品牌形象大幅提升[3] - 借助热度推出"中国面"系列新品,销售金额快速攀升[3] - 2023年全年销售额达91.75亿元,超越今麦郎跃居行业第三[3] - 2024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大关,超越统一晋升行业第二[3] 经营现状 - 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被指出存在过于依赖线上渠道的问题[3] - 线上与线下渠道发展不均衡[3] - 价格体系混乱[3]
风波中的白象,不止商标一个“麻烦”
北京商报· 2025-06-09 22:48
商标风波与产品调整 - 白象天猫旗舰店内部分产品包装仍显示"多半袋面",但详情界面已改为"多半牌方便面",疑似为商标风波后的调整[1] - 公司此前因"多半"商标被质疑玩文字游戏,已发布声明道歉并解释"多半"产品是基于原70克面饼推出的110-120克大份量产品[3] - 公司决定即日起对"多半"和"多一半"系列产品更名,本月内停止生产原包装产品[3] - "多半"系列产品原为2018年推出的回馈消费者产品,当时宣传"加量不加价",现被部分消费者认为存在欺骗嫌疑[4] 渠道价格体系问题 - 线上零售价格与线下经销商拿货价格基本一致,导致部分经销商出现亏损[1] - 具体表现为:袋装汤好喝方便面批发价2.2元/袋,线上零售价2.38元/袋;桶装批发价3.83元/桶,线上同价[5] - 公司回应称线上销售的是专门产品,在克重方面与线下不同[6] - 专家指出线上价格体系扰乱线下市场,反映公司对渠道一体化经营管理的缺失[6] 渠道战略转型 - 2019年公司线上营收占比不足5%,但近年来加速线上布局[7] - 2021年成立独立电商公司,构建多维电商矩阵,拥有独立的生产中心和供应链体系[7] - 2023年推出专门针对线上销售的"网感"产品如"香菜面",成为网红产品[7] - 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白象品牌在全网销售额中排名第一[8]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康师傅以806.5亿元营收稳居行业龙头,统一营收303亿元但方便面业务增长乏力[8] - 白象凭借双位数增长,一跃成为行业第二[8] - 专家建议公司需要平衡好线上线下价格体系,避免为一方牺牲另一方[8]
白象“多半”风波后的坚守:老实人如何在商界书写担当?
搜狐财经· 2025-06-09 12:09
商标争议事件 - 公司旗下"多半袋面"和"多半桶面"系列因"多半"字样为注册商标引发舆论质疑 [1] - 公司迅速回应称"多半"是商标但产品质量无问题 具体克重以包装标注为准 [1] - 公司采取果断措施将产品更名为"面饼120克"和"面饼110克" 并承诺本月内停产旧包装 [1] - 此次包装变更预计造成数千万损失 但显著提升了品牌形象 [3] 企业价值观与历史 - 公司2000年即投入巨资建立独立检验室 二十多年保持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记录 [3] - 2008年率先修订严苛方便面标准 完成60多项工艺改进 [3] - 公司发展历程体现对品质的不懈追求和真诚承诺 [3] - 公司行为展现河南企业耿直实在勇于担当的特质 [4] 行业影响 - 公司行为打破行业潜规则 为整个方便面行业树立新标杆 [7] - 公司案例证明务实真诚才是企业真正的护城河 [3] - 在消费者日益理性背景下 虚假宣传行为将失去市场 [3] - 公司展现勇于自我革新精神 体现商业文明和诚信力量 [7]
白象食品“多半”商标玩文字游戏翻车 销售超百亿难掩渠道失衡终端渗透不足
长江商报· 2025-06-09 07:09
商标风波事件 - 白象食品因"多半"商标问题引发争议,被质疑玩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 [1][2][3] - 电商平台产品包装突出"多半""多一半"字样,实际面饼重量为100-120克,仅比基础款多40克 [10][11][12] - 公司解释"多半"商标用于区分常规产品,但2018年宣传文案曾使用"多半袋"表述 [12][13] - 商标申请记录显示"多半袋""多半桶"因易导致消费者误认被驳回 [13] 品牌营销与业绩表现 - 2022年借"土坑酸菜"事件营销,三天销量暴涨200%,推出"中国面"系列产品 [18] - 通过慈善捐赠塑造"国货之光"形象,包括设立救助基金、援建希望小学等 [18] - 2023年销售额91.75亿元,市场份额12%超越今麦郎,2024年收入突破百亿超越统一 [6][7][19] - 方便面行业排名从第三升至第二,与统一差距缩小至5亿元 [19] 产品与市场策略 - 2003年推出1元大骨面开创骨汤方便面品类,主打低端市场 [16][17] - 产品线包含多半袋面(110-120克)、多一半面(100克)等大份量系列 [10][12] - 线上销售占比过高,商超渠道能见度低于康师傅、统一 [20] 经营风险与挑战 - 终端渠道渗透不足,皖北、豫东等地小超市反映动销差 [20] - 价格体系混乱,线上百亿补贴价与线下批发价倒挂 [21] - 内部协同效率问题影响运营,需快速补齐渠道短板 [22] 行业竞争格局 - 方便面行业前三名为康师傅、白象、统一,白象2024年超越统一 [7][19] - 今麦郎市场份额10%被白象反超,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19]
方便面“命名通胀”:一袋“多半”面,折射出了行业的焦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6 20:07
白象食品商标争议事件 - 公司就"多半"商标造成消费者误解致歉,解释该商标产品为面饼大份量版本(110-120克 vs 原70克,"多一半"为100克 vs 原60克),承诺调整包装[1] - 消费者投诉"多半"仅为注册商标非实际份量描述,质疑公司玩文字游戏[1] - 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公司"汤好喝"系列产品份量普遍达100克/袋以上,与"多半"系列宣称的增量并无明显差异[3] - 公司称注册"多半"商标初衷是为与常规份量产品区分便于消费者选购[2] 方便面行业命名现象分析 - 行业存在"命名通胀"现象,包括今麦郎"1桶半"、康师傅"一倍半"等份量营销话术,反映品牌在激烈竞争下的焦虑情绪[2][5] - 专家指出此类命名策略短期吸引消费者但损害品牌形象,维护老顾客成本高于误导新顾客,不可持续[5][8] - 今麦郎"1桶半1袋半"产品自2015年累计销量超100亿份,显示性价比命名策略的市场接受度[8] 方便面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受外卖冲击、健康意识提升等因素影响,销量从2016年385.2亿包低谷回升至约430亿份/年[7] - 市场竞争白热化:康师傅布局高端产品"满汉大餐",今麦郎强化性价比产品,新锐品牌如拉面说持续创新[7] - 公司主打2-5元中低端"汤好喝"系列,主要面向价格敏感型用户,通过命名营造增量感刺激购买[7] 行业发展建议 - 专家建议行业需通过实质性创新摆脱"不健康"标签,而非依赖命名修饰[5][8] - 产品创新是突破生存困境的最佳路径,市场将通过洗牌淘汰特色不足的小品牌[8] - 在保持价格优势基础上改变固有形象是行业亟待解决的课题[1][8]
“多半”只是商标,企业就别再玩文字游戏了
新京报· 2025-06-05 14:13
产品包装争议 - 白象食品"多半袋面"和"多半桶面"系列产品因包装标注"多半"为注册商标引发消费者质疑,认为公司在宣传上玩文字游戏 [1] - 公司回应称"多半"是商标,产品克重以包装标注为准,并解释"多半"产品是基于原70克面饼推出的110-120克面饼,"多一半"是基于原60克面饼推出的100克面饼 [1] - 实际调查显示某款"多半"产品面饼仅增重25克(普通款85克,"多半"款110克),未达消费者预期的"多一半" [1] 营销策略问题 - 公司将日常用语"多半"注册为商标但未作出醒目提示,包装设计客观上误导了消费者 [2] - 2018年公司曾推出"多半袋面"促销活动并明确宣传"加量40克",强化了消费者对"多半"代表增量的认知惯性 [2] - 当前商标使用方式未调整宣传策略,导致新旧认知冲突引发质疑 [2] 行业普遍现象 - 速食面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通过包装创新寻求差异化,但类似"千禾0""壹号土"和"供港"等商标争议在食品行业并不鲜见 [2] - 当营销话术与消费者常识认知出现偏差时,即便符合法规也容易引发信任危机 [2] - 行业头部企业更应珍惜市场信誉,守住信息透明底线 [2][3] 改进建议 - 建议在包装设计上将商标说明文字与产品名称采用同等字号显示,或增加更明确的释义标注 [3] - 建议完善商标注册的语义审查机制,对具有量化含义的日常用语用作商标时要求提交使用规范说明 [3] - 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商品包装标识的动态监管,对可能产生误导的设计及时约谈整改 [3]
多半袋面的“多半”是商标?白象致歉!首个国产九价HPV疫苗获批上市!美联储褐皮书显示经济前景悲观!卡地亚证实部分用户数据遭泄露!
新浪财经· 2025-06-05 09:06
白象"多半"商标争议事件 - 白象食品旗下"多半袋面"、"多半桶面"系列产品因包装标注"多半"为注册商标引发消费者质疑[1][2] - 公司客服回应称"多半"确实是商标 产品克重以包装标注为准 强调产品质量无问题[2] - 白象官方声明解释"多半"产品为面饼增量款 其中"多半"系列在70克基础上增至110-120克 "多一半"系列在60克基础上增至100克[2] - 公司承认商标使用可能造成误解并致歉 承诺将尽快调整产品包装以避免误导消费者[2] 国产九价HPV疫苗获批 - 中国首款九价HPV疫苗4日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4][5] - 该疫苗为全球第二款九价HPV疫苗 打破了国外产品十余年的市场垄断[5] 美联储褐皮书经济展望 - 美联储4日发布的褐皮书显示美国经济活动略有下降 六个储备区报告经济小幅下滑 三个地区保持稳定 三个地区微弱增长[7][8] - 制造业活动减弱 消费者支出表现分化 部分企业因关税影响提前采购相关商品[8] - 住宅房地产市场基本持平 多数地区新屋开工和建筑活动停滞或放缓[8] 卡地亚用户数据泄露事件 - 卡地亚证实全球部分用户数据遭泄露 包括客户姓名、出生日期等信息 但不涉及银行数据[10][11] - 此次事件涉及中国市场在内的全球客户 公司已向监管部门报备并持续调查[11] - 这是继迪奥之后 一个月内第二起奢侈品巨头数据泄露事件[11]
多半袋面是“多半”+“袋面”,这样的套路格局太低
南方都市报· 2025-06-05 07:13
商标争议事件 - 白象食品"多半袋面"系列产品因包装上"多半"为注册商标引发消费者质疑,认为存在误导性宣传 [1] - 公司回应称"多半"确实是商标,产品克重以包装标注为准,强调产品本身没有问题 [1] - 实际产品规格为110-120克面饼,比原先70克面饼有所增加,但消费者认为这种表述存在文字游戏嫌疑 [2] 法律合规问题 - 该做法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知情权的规定,可能构成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 [1] - 包装上"大分量,倍满足"的标语被认为具有诱导性,可能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 [1] - 法律学者指出企业必须守住法律红线和道德底线,避免消耗多年积累的品牌美誉 [3] 行业现象 - 类似营销手法在行业内并非个例,此前壹号土+猪、千禾0+添加酱油等品牌也采用过类似策略 [2][4] - 行业头部企业参与此类文字游戏会损害企业形象,导致消费者用脚投票 [2] - 短期逐利的营销策略可能埋下长期隐患,最终损害企业利益 [2] 企业启示 - 诚信经营是企业做大做强、行稳致远的基础 [3] - 企业应避免在营销中玩文字游戏,而应通过正当方式吸引消费者 [3] - 该事件为行业敲响警钟,提醒从业者防范类似风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