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瓦特
icon
搜索文档
粤企组队“出征”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机器人能聊能打鼓
广州日报· 2025-07-28 10:17
广东人工智能技术展示 - 广东企业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示最新机器人、机械臂、对话模型产品,并展示AI技术在工业、制造业、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1] - 腾讯Robotics X具身智能开放平台Tairos搭载的宇树机器人G1具备出色的语音对话、环境感知和行动决策能力 [2] - 智平方的通用智能机器人爱宝展示"打架子鼓"技能,仅学习24小时即可演奏,每0.375秒完成一次敲击,鼓间切换仅需0.75秒 [6] 具身智能技术进展 - 具身智能技术对人的指令、意图理解更为深入,多家前沿科技企业与互联网大厂推动技术进步 [6] - 网易发布全球首个专为露天矿山挖掘机装车场景打造的具身智能模型"灵掘",并开源数据集,目标2027年实现超30座矿山无人化运营 [6] - 南方电网自主研发的"大瓦特"人形机器人深度融合大模型技术与机器人硬件,重新定义电力场景下的"新生产力" [7] 人形机器人应用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创下国内人形机器人最大规模展示纪录,超150台人形机器人同台亮相 [7] - "大瓦特"人形机器人具备电力环境精准感知、流畅语音问答、自然肢体交互及稳定导航行走能力,可自主完成变电站专业任务 [7] - 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研制的MR遥操作带电作业机器人"悟空"可替代传统人力完成高风险带电作业,为十五运会保供电提供科技支撑 [8] 行业技术突破 - "大瓦特·驭电"大模型是全球首款电力系统智能仿真专业大模型,1小时内可完成全年8760个运行方式的仿真计算,分析速度与精准度大幅提升 [7] - 金山办公的Office办公智能体入选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镇馆之宝" [6] - 广东企业越来越重视AI生态建设,目标是让AI进一步普及 [6]
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能源领域电力方向)发布
搜狐财经· 2025-07-27 22:21
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能源领域电力方向)发布 - 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能源领域电力方向)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正式发布,旨在打通电力AI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1] - 基地已与中国华电、华能、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百度等19家企业及科研院所达成合作意向 [1] - 预计到2027年将形成超10大类典型行业应用场景的中试成果,服务超150家AI上下游企业,实现AI应用市场规模年均增长25% [1] 中试基地功能与价值 - 中试基地提供测试认证、成果转化、产品开发、生态支撑等多元服务,解决电力AI行业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脱节问题 [3] - 基地搭建电网数字孪生仿真环境,企业可在逼真场景中训练验证AI技术并快速迭代,实现从基础研发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闭环 [3] - 基地聚焦解决电力行业共性应用瓶颈的技术成果,建立测试验证机制为新技术提供客观权威检测认定 [5] 中试基地运营模式 - 基地采用开放协同的行业生态模式:政府提供政策资金支持,研究院负责运营管理,科技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电网企业落地应用场景 [5] - 通过吸引电力产业链上下游共建,促进数据、算力、算法模型等创新要素开放流动,让各类参与者受益 [5] - 基地采用"揭榜比武"、"项目路演"等方式精准对接电力企业需求,加速供需匹配 [7] 南方电网AI发展成果 - 公司建成覆盖五省区的能源大数据中心,实施"揭榜挂帅"科研创新模式,培养电力与数字技术复合型人才 [8] - 打造行业首个自主可控电力大模型"大瓦特",覆盖10余个领域近300个"AI+"创新应用场景 [8] - AI已成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下一步将围绕新能源功率预测等高价值场景加快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 [11] 具体应用案例 - 自主研发全国首台重负载轮足机器狗"吠云·泰坦"在大会现场展示 [7] - 大瓦特AI具身机器人与来宾现场互动,展示AI在电力场景的应用潜力 [9] - 创业团队可通过基地仿真环境测试输电线路巡检算法,电网部门可快速匹配适用AI产品 [7]
深化产业融合 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6-10 05:55
交通银行数字化战略 - 以数字化新交行建设作为战略突破口,推动高质量发展[1] - 创新"1+N"科技型企业评价模型,打造"科创易贷"产品线,提升"股贷债租托"综合服务能力[1] - 推出"交银惠贷"品牌及"惠民就医""地铁闪付过闸"等便民产品,将2100余项政务事项嵌入网点自助终端[1] - 算力大幅增长,关键业务自主可控增强,完善数据服务体系及人工智能"1+1+N"体系[2] 中国中车智能化布局 - 构建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双赛道双集群"产业格局[3] - 打造智能高铁、电动大巴、风机及储能设备,动车组空气动力学仿真大模型将仿真时间从天级缩短至10秒级[3] - 推动"研产供销服管"数智转型,目标实现仿真误差小于5%[3] - 培育"四化融合"数智产业,打造"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系统解决方案[4] 国家电网数智融合 - 建成一体化数字基础设施和"云—管—边—端"电力大数据体系,获DCMM5级认证[5][6] - 发布千亿级多模态光明电力大模型,强化电力数据作为经济"晴雨表"功能[6] - 提升电源、储能、负荷与电网协同互动能力,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6] 山东港口智慧化实践 - 科技研发投入连续4年增长超25%,建成1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7] - 实现全货种自动化作业,构建"一朵云、一张网、一套安全体系"基础设施[8] - 与全球100余家科技企业合作,形成"1+N"开放共享共建模式[8] 广东省交通集团智能交通 - 深汕西项目研发"桩梁一体机",深中通道首创沉管钢壳智能制造生产线[9] - 2023年构建省域最大高精数字底图,2024年通过AI稽核追缴通行费超3500万元[10] - 推进重大灾害监测预警机制,提升路网智慧管控能力[9][10] 山东重工数字化转型 - 纯电动无人驾驶重卡批量落地,智慧农场方案打通农业数据全链条[11] - 潍柴动力建成数字化无人工厂,发动机订单交付周期缩短30%,每15秒下线一台[11] - 为下游提供实时监测、故障预警服务,故障诊断效率持续提升[12] 南方电网智能调度 - 研发"大瓦特—天璇—阿度"智能体,监控600余厂站、90多断面,雷暴事件中1小时处理11条线路故障[13] - 采用强化学习算法,实现智能告警与多目标断面调控,模型更新机制支持人机协同[14] 百度智能云产业应用 - 提供昆仑芯P800芯片及百舸GPU算力平台,发布金融大模型"千帆慧金"[16] - 电力领域智能体生成供电方案,交通领域将应急处置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30分钟[17] - 医疗智能体生成电子病情卡,环境监测智能体秒级生成质量分析报告[17] 黄浦中央科创区建设 - 与百度共建大模型集聚区,基于昆仑芯P800构建国产算力池[18][19] - 在金融科技、健康医疗等领域打造示范应用,建设互动体验中心与人才培育体系[20][21]
南网数研院胡荣:这场大会是广东AI与机器人产业发展里程碑
南方都市报· 2025-06-06 09:31
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联盟大会 - 大会将成为行业重要里程碑,促进前沿技术动态和行业趋势的交流对接 [2] - 强化产学研用深度协作,加速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 [2] - 激发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需求,推动技术规模化应用 [2] - 展示产业发展活力和潜力,增强投资者信心,吸引更多资本投入 [2] 南网数研院的技术突破与成果 - 上线全栈自主可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发布电力行业首个自主可控大模型"大瓦特" [3] - 建成电力行业领先的380P国产算力集群,构建成规模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3] - 开发340个实用算法,支撑291个业务场景的智能化落地 [3] - 牵头组建人工智能联盟,汇聚55家上下游伙伴,覆盖发电、用电、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 [3] - 培育一家人工智能细分领域链主企业及三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3] 人工智能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案例 - 支撑全网超100万公里输电线路实现"机巡为主、人巡为辅"的新运维模式 [4] - 超1400座220kV及以上变电站实现无人值守,超5万间配电房实现智能监控 [4] - 使用"大瓦特"体系打造电网安全控制智能体,推动南方五省区调度领域"人机协同,机器代人" [4] - 国际首创系列AI+应用场景,解决电网调度事前预测、事中调控、事后反馈难题 [4] 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机遇 - 大模型与机器人深度融合,催生更智能自主的系统 [5] - 政策支持叠加珠三角人才与创新活力,持续完善产业生态 [5] - 大湾区核心引擎优势,链接国际资源、开拓全球市场 [5][6] - 全球领先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善供应链体系,为智慧制造、医疗、城市等领域提供应用土壤 [6] - 预计到2030年南方五省区算力能耗规模达800—19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4%—9.4% [6] - 南方电网将加速构建电力与算力协同规划、建设、调度、交易的新基建模式 [6]
高质量发展能源行丨“新”动大湾区 点亮千万家
国家能源局· 2025-05-31 10:16
5月29日,"高质量发展能源行"网评引导活动调研团继续能源之旅。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南方电网如何全方位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 展,助力大湾区向新而兴,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高质量发展典范?一起来看! 风起伶仃洋 绿电赋能未来 三角岛及桂山海上风电场鸟瞰图。(南方电网广东珠海供电局供图) 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海域中心区域的 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 海上风电项目 装机20万千瓦,每年可提供 超过4.93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 节约标煤约16.02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约38.25万吨 调研团在110千伏桂海三角岛站,了解桂山海上风电建设运行情况。(姚纯铭 摄) 该风电场于2016年开工建设 是广东省首个开发建设和投入运行的 南方电网公司加快构建加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进一步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 (南方电网 广东珠海供电局供图) 南方电网公司进一步完成 海上"风电+储能"并网研究实验室 建设 致力于建设并完善南方电网区域 海上风电机组及风电场的并网标准 至今已完成了5种新机型并网测试 运维船驶入桂山海上风电场。(林强 摄) 除了珠海,在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建设正酣。该工程是全国首个由电网 ...
高质量发展能源行丨探访粤港澳大湾区里的大“充电宝”
国家能源局· 2025-05-29 11:08
"一个新型储能站就可满足20万户居民每年的用电需求。"这个判断能刷新不少人的认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宝塘储能站是南方电网公司服务"双碳"目标、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 转型的一个生动缩影。 放眼南方五省区,矗立着的"大风车"和"闪光板",不仅仅是风景线,更是能量场。今年2月28日、 3月1日,南方电网经营区域新能源单日发电量连续两天创新高,最高达11.5亿千瓦时,占当日各类 型电源总发电量的27%,相当于每用4度电就有超过1度来自"风光"等新能源。 截至今年4月底,南方电网经营区域的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超过2.2亿千瓦,稳居南方区域第一电源地 位,新能源最大电力渗透率达到56%、发电量占比达到21%。 5月28日,"高质量发展能源行"网评引导活动来到广东佛山,探访粤港澳大湾区最大新型储能电站 ——宝塘电网侧独立电池储能站(下称"宝塘储能站"),深入感受能源低碳转型对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的有力促进。 宝塘储能站里的储能电池舱。中国青年网记者 高蕾 摄 宝塘储能站里,一排排形似集装箱的储能电池舱整齐排列着。这是粤港澳大湾区规模最大的新型储 能电站,也是我国一次性建成最大的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储能站占地面积58亩, ...
企业培训 | 未可知x上海电气:共探AI赋能电气行业新未来
人工智能与电气行业融合 -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与上海电气联合举办AI主题高级研修班,聚焦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产业应用,助力企业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 [1] - 研修班旨在为上海电气管理层和技术骨干提供深度AI知识培训,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20] 杜雨博士的课程内容 - 杜雨博士作为人工智能领域专家,讲解了AI技术的核心原理、创新趋势及行业应用案例,涵盖从基础理论到生成式AI技术如DeepSeek等大模型的应用 [3][4] - 课程深入剖析了AI在电气行业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指出生成式AI技术为电气行业带来变革机遇,可提升电力设备运维效率、优化电网调度及新能源接入稳定性 [6] 电气行业AI应用案例 - 深圳供电局"祝融2.0"大模型通过AI辅助巡检线路,精准识别外力破坏隐患,显著提升电网运维效率与安全性 [10] - 国家电网"光明电力大模型"集成电力全产业链数据,将大型保供电方案编制时间从10小时缩短至10分钟,提升电网调度智能化水平 [10] - 南方电网"大瓦特"AI大模型每分钟处理100张问题图像、识别20类缺陷,效率是传统算法的10倍,广泛应用于发、输、变、配、用电领域 [10] 华为云与国产AI大模型的应用 - 华为云盘古大模型与国网重庆永川供电公司合作开发的电力巡检大模型,通过预训练和少量样本微调,提升电网缺陷识别效率和准确性 [13] - 华为联合中国华电和玖天气象利用AI大模型技术,实现对多种新能源的精准功率预测,提升新能源并网效率和电网调度稳定性 [13] - 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凭借高性能、低成本优势,可优化电力设备能源管理、减少浪费,并通过智能控制带电作业机器人降低作业风险、提升效率 [17] 上海电气的AI布局与反馈 - 上海电气作为国内电气行业领军企业,积极拥抱AI技术,通过此次研修班明确了如何将AI应用于实际运营以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20] - 杜雨博士点评了上海电气在AI领域的三个布局案例,学员反馈课程内容实用,尤其是电气行业实际案例提供了直观认识,有助于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22]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使命 - 研究院通过举办研修班和培训课程,为企业提供前沿AI知识和实践指导,此次与上海电气的合作彰显了其在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 [24] - 未来研究院将继续携手更多企业探索AI技术,助力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24]
五个问题,看清人形机器人应急落地之路
机器人圈· 2025-05-15 18:54
以下文章来源于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 ,作者编辑部 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 . 聚焦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和落地需求开拓,搭建具身智能移动机器人产需、产业链企业对接平台,传播人形机器 人案例、产品、技术、企业最新资讯。 2024年初,应急管理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应急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要 研发一批先进应急机器人,逐步完善应急机器人发展生态。政策信号十分明确: "机器人上场",不再是科幻式畅 想,而是一项现实工程。 其中,人形机器人被寄予厚望。它们形态灵活、结构通用,似乎天然适合进入那些"人不能、也不该深入"的高风 险应急场景。火灾、塌方、爆炸、化学泄漏等,都被纳入了宣传和展示的" 首选剧本 "。 图源 : 豆包 AI文生图 从市场侧来看,也确实有越来越多企业将"城市应急"纳入产品目标场景。但现实真的走到这一步了吗?这些人形 机器人,在真正的城市应急体系里拥有位置了吗? 本文将从" 谁在做 "" 为什么难 "" 是否可能 "" 如何定位 "四个关键问题出发,结合产品现状与应急体系机制, 梳理人形机器人"进城"的真实路径。 01 谁在瞄准"城市应急"?又做到哪一步了? 中国城市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