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魁1号

搜索文档
书写新篇章 共绘新蓝图
人民日报· 2025-09-16 06:06
金秋9月,广西南宁,朱槿花绽放在大街小巷,整个城市洋溢着喜庆的氛围。9月17日至9月21日,第二 十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下简称"峰会")将在 此拉开帷幕。 本届展会以"数智赋能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新机遇助建命运共同体"为主 题,展览总面积16万平方米,设南宁主会场和桂林旅游展区,60个国家3260家企业参展。 自2004年首届东博会、峰会举办以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从商品互通、贸易往来,逐步迈向数字互 联、产业互融的深度发展阶段。本届东博会、峰会聚焦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呼应全球科技产业变革 趋势,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智能引领、创新驱动"新时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人工智能成为合作引擎 步入1万平方米的人工智能专馆,在华为、阿里云、科大讯飞等近200家企业和团队的展台里,约1200项 前沿产品与技术在此集中亮相,从消费级智能设备到产业级解决方案,构成一条完整的创新链条。 灵伴科技展台前,观众将可以体验约49克的全球首款消费级AI+AR眼镜。这款眼镜通过光波导技术, 只需一个手势就能切换翻译、导航等多场景功能;阿里云展 ...
从竞技场到“消费创新场”“产业升级场”“城市营销场”
南京日报· 2025-09-05 10:57
赛事经济对文旅消费的拉动作用 - "苏超"助推南京荣登暑期十大热门旅游城市榜首 在8月17日主场比赛期间整体文旅消费额环比上涨超10% 五星级酒店订单人次环比增长17% [1] - 南京推出"票根福利"活动 参与经营主体增至409家 通过票根经济将观赛人群转化为旅游客源 [2] - 紫清湖野生动物世界推出赛果联动门票定价 5.1元门票话题浏览量超500万 售票超5万张 实现外地客源精准引流 [2] 赛事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 - 2025南京世界田联室内锦标赛带来直接经济影响1.02亿元 对吃住行游购娱拉动效应达9646万元 媒体传播价值超12亿元 [3] - 南京浦口马拉松吸引近70万人次游客 带动全区综合消费额5.23亿元 [3] - "苏超"比赛期间南京整体文旅消费额环比上涨超10% 餐饮休闲玩乐消费额同步增长 [1] 传统产业借势升级与创新 - 金陵金箔集团设计"球迷票根"文创产品 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箔锻制技艺提升赛事文化价值 [4] - 江苏高淳陶瓷推出融合足球元素的"苏超兄弟杯" 以陶瓷载体推动体育文化生活化传播 [4] - 溧水区开展农产品展销活动 富硒农产品 有机蔬菜 精品水果等特色产品获得市民集中关注与购买 [4] 科技企业参与赛事服务与产品验证 - 南大电子智慧型服务机器人创新研究院推出互动机器人"杜杜" 具备南京方言交互能力 [5] - 天创电子"天魁1号"人形机器人参与场馆电力保障 亿嘉和室外巡检机器人构建立体监控网络 [5] - 科控奇智能科技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实现空调按人流调节 照明分区控制 能量回收发电等功能 曾应用于杭州亚运会 [5] 赛事对城市形象与产业招商的提升 - 宝马全球信息技术研发中心落户南京 提及"苏超"赛事引发德国企业对南京的关注 [7] - 外国博主拉丁评价"苏超"现场管理到位 球员水平和比赛氛围获得国际认可 [6] - 南京推进文商旅体展融合发展 推动赛事经济由现象级热点向常态化发展转变 [7] 创新商业模式与全域消费激活 - 开辟观赛"第二现场" 栖霞古镇设置千人观赛屏与40个特色摊位 融合美食 农副产品与非遗传创 [3] - 乐队演出与市集活动结合 创造不输音乐节的氛围体验 延伸消费场景至街头巷尾 [2][3] - "跟着演出游南京"活动运行3个月市场反响良好 票根成为全域消费通行证 [2]
广博会成科技秀场,超400亿签约背后的新质生产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5 20:10
展会规模与成果 - 第33届广州博览会展览面积达18万平方米 达成83个意向签约项目 意向签约总额400.81亿元[1] - 广州天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在广州产值超过1300万元[4]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应用 - 广州机智云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推出AI水质检测仪和AI虾罾设备 农户可通过远程平台实时监测水质和控制设备[1] - 机智云增氧机控制器定价数百元 大幅减少农户重复性工作 该公司在物联网领域已有近二十年经验[2] - 品高股份云服务应用于广州地铁调度和客流分析 推动轨道交通数字化转型[3] - AI中医可实现精准把脉并提供饮食调理建议 AI眼镜可提供沉浸式智慧办公场景[1] 无人机与低空经济 - 慧飞智控专注无人机全产业链服务 提供工程测绘、救援、巡检等领域飞手培训 在海珠区设立实训基地并计划扩展[3] 机器人技术突破 - 天机智能展示全球首款特种人形机器人"天魁1号" 适用于危险复杂环境 移动充电机器人"天机充"解决充电桩配电容量问题[4] 政府政策与产业支持 - 南沙区提供免息、税费优惠等招商引资政策 广州科伊斯企业因政策优势从东莞迁至南沙[7] - 黄埔区开发"企服电波"平台 提供政策展示、企业推广和供需对接服务[7] - 展会举办新质生产力新品推介会和"双向赋能"项目签约活动 为企业提供交流合作平台[7] 行业增长数据 - 2024年上半年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4.7% 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增长42.2% 工业机器人增长34% 服务机器人增长23% 民用无人机增长58.2%[8] 区域产业战略 - 广州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领域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8]
五个问题,看清人形机器人应急落地之路
机器人圈· 2025-05-15 18:54
人形机器人在城市应急场景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政策与市场背景 - 2024年初应急管理部与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应急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研发一批先进应急机器人[2] - 政策明确将人形机器人作为高风险应急场景(如火灾、塌方、爆炸、化学泄漏)的潜在解决方案[2] - 城市应急解决方案应用场景广泛,包括政务、安全生产、自然灾害、交通、能源、水利及园区等[9] 当前市场参与者与产品状态 - 天创机器人"天魁1号"已取得防爆认证,应用于化工、电力等高危场景远程操作[9]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天工"在电力系统倒闸操作中已有现场测试记录[9] - 江苏省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祝融"主打消防演示,具有液压驱动和耐高温特性[10] - 南网数字集团"大瓦特"专注于电力服务,处于样机+试点阶段[10] - 中科深谷"城市卫士"采用模块化设计,已进入演示+现场测试阶段[10] - 多数产品仍处于样机或试点阶段,尚未进入城市应急常规调度体系[11] 落地应急场景的主要障碍 - 环境适应能力不足(仅★★☆☆☆),难以应对高温、浓烟、有毒气体等极端环境[15] - 实时响应与稳定性不足(仅★★☆☆☆),存在感知滞后和操控延迟问题[15] - 场景适配性差(仅★★☆☆☆),城市灾害场景碎片化严重且任务无标准化[15] - 系统接入机制缺失(仅★☆☆☆☆),应急体系无机器人调度口径和权限安排[15] - 成本可控性低(仅★☆☆☆☆),高功能产品单台造价仍在百万元级别[16] - 人机协同效率低(仅★★☆☆☆)[15] 潜在突破口与发展路径 - 政策引导明确,应急机器人成为国家重点方向,为人形机器人打开发展窗口[20] - 城市应急具备"刚需、高频、高风险"特征,是机器人最可能从功能走向刚需的领域之一[21] - 公众舆论转向支持机器人介入高危任务,社会心理接受度提升[23] - 建议从"全能幻想"转向"任务型突破",聚焦危化区远程巡检、灾后废墟探测等边界清晰的任务[28] - 推动人形机器人纳入城市应急演练体系,通过协同演练建立"战位"和调度依据[28] - 需建立"机器人协同接口标准",包括任务定义、权限分级、责任划分等[28] 未来角色定位 - 特种及应急类应用呈现"高关注+低落地"状态[26] - 更现实的路径是定位为"辅助型"或"任务型"工具,而非全能救援者[28] - 需从小任务突破开始,逐步嵌入实际作业链条[28] - 最终目标是成为应急体系能力的一部分,而非展演价值的附属[29]
人形机器人“赛马”,是“科技感”还是真科技?
南方都市报· 2025-04-22 16:40
人形机器人技术进展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举行 20支参赛队完成21.0975公里赛程 冠军"天工Ultra"成绩2小时40分42秒 广州机器人"小海"实现无跌倒无宕机零人工干预 [1] - 比赛通过陪跑人员提供遥控、冷却液喷洒和电池更换支持 体现技术实操需求 赛事旨在通过极端环境测试传感器精度、芯片运算和算法智能性 [1] 应用场景拓展 - 广交会首次设立服务机器人专区 魔法原子公司人形机器人"小麦"售价70万元 具备门店导购和工厂搬运能力 通过强化学习掌握工具使用 在工厂点胶工位成功率和效率提升数倍 [2] - 南京天创电子推出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机器人"天魁1号" 适用于石油化工等高风险环境 执行巡检和应急任务 已进入小批量试产阶段 [2] - 当前应用集中于工业场景的物料搬运和快递分拣 以及营业厅展览引导 功能呈现垂直化和碎片化特点 家用场景如叠衣做饭尚未成熟 [3][4] 产业发展规模 - 中国11家人形机器人整机厂商启动量产计划 其中6家厂商2025年产量规划超千台 包括宇树科技、优必选等企业 [6] - 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量预计超1万台 市场规模达82.39亿元 占全球50%份额 产业从技术验证向规模化商用过渡 [6] - 全球38%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企业位于中国 其中57%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 广东具备制造业基础和应用市场优势 [7] 政策与战略布局 - 广东发布《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 强化人形机器人技术攻关和产业布局 推出"机器人+"行动挖掘应用场景 [8] - 战略重点聚焦"大脑"(AI芯片与算法)、"小脑"(运动控制与实时反馈)和"肢体"(轻量化材料与精密执行器)三层技术架构 [8] - 产业有望复制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 广东机器人产业预计形成超万亿产值 3-5年内实现规模化落地 [7] 技术挑战与市场质疑 - 工业场景中轮式移动机器人在安全性和效率上优于人形结构 人形机器人需结合具体场景评估形态必要性 [10] - 当前均价70万元的人形机器人使用成本高昂 超过长期家政服务费用 常态化盈利能力尚未验证 [11] - 存在"恐怖谷效应"心理挑战 过度拟人化可能引发负面情绪 发展需以解决真实需求为核心导向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