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寒武纪1A
icon
搜索文档
寒武纪调整定增方案 募资39.85亿元加码大模型芯片与软件平台
巨潮资讯· 2025-07-18 08:57
7月17日,寒武纪发布公告,宣布调整2025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方案。根据最新方案,公司拟 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2091.75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9.85亿元。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主要 用于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项目、面向大模型的软件平台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近年来,寒武纪的智能芯片产品在运营商、金融、互联网等多个垂直行业加速落地,并与大模型领域企 业展开深度适配与合作,获得行业客户的高度认可。公司掌握的智能处理器指令集、微架构、编程语 言、数学库等核心技术,具备高壁垒、强生态价值,对人工智能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ChatGPT等大模型的爆发,全球AI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高端智能芯片市场迎来黄金发展期。寒 武纪此次募资加码大模型相关技术,不仅顺应行业趋势,也有望进一步提升国产AI芯片的自主创新能 力,在未来的全球AI算力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寒武纪作为国内少数具备全栈AI芯片技术能力的企业,此次定增若顺利实施,将 显著增强其在大模型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并为国产AI芯片生态的完善注入强劲动力。 寒武纪表示,当前大模型的快速发展正推动人类社会加速迈向强人工智能时代 ...
江西两兄弟,干出3000亿
创业家· 2025-05-14 18:00
寒武纪发展历程 - 公司脱胎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由陈云霁、陈天石兄弟创立,两人均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并参与"龙芯"项目研发,2010年提出AI芯片构想[7][8] - 2015年团队研发出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2016年正式成立公司并命名为"寒武纪",寓意开启AI新时代[8] - 2017年通过华为麒麟970芯片搭载寒武纪1A处理器实现大规模商用,2017-2018年华为贡献公司98%以上营收[9] - 2019年因华为转向自研AI芯片导致营收锐减,公司战略转型为"云—边—端"全场景布局[10] - 2020年7月登陆科创板,首日市值突破1000亿元[10] 财务与股价表现 - 2020-2023年持续亏损,归母净亏损分别为6.59亿元、11.11亿元、15.79亿元、10.43亿元[13] - 2022年股价跌至46.59元/股,较历史高点下跌84.35%[14] - 2024年股价暴涨387%,市值增长超2000亿元,最高达3200亿元[15] - 2024Q4和2025Q1首次实现连续盈利,净利润分别为2.82亿元和3.55亿元,2025Q1营收同比猛增4230.22%至11.11亿元[17] - 2025Q1存货余额27.55亿元,预付款项9.73亿元,显示积极备货应对需求增长[17] 行业机遇与战略 - 英伟达H20芯片出口受限及国内AI算力需求缺口扩大,推动国产替代机遇[17] - 公司拟募资50亿元投向大模型芯片平台和软件平台项目,目标成为"中国版英伟达"[18] 投资机构布局 - 元禾原点在2017年A1/A2轮追加投资,看好AI芯片作为产业链顶端的核心地位[20] - 联想创投参与全部四轮融资,从A轮陪伴至IPO,初期估值争议通过尽调化解[20] - 国科投资参与A轮和B轮融资,B轮时估值达25亿美元[21] - 越秀产业基金2018年起连续两轮投资[21] - 科大讯飞创始人刘庆峰天使轮跟投1000万元[20] 硬科技投资逻辑 - 投资机构曾因2022年市值跌至200亿元考虑减持,但坚守12个月后市值回升至千亿[22] - 硬科技投资需5-10年蛰伏期,初期"十分耕耘一分回报",拐点后可能爆发式成长[22] - 寒武纪与宁德时代并列过去十年人民币基金超级回报案例,验证硬科技投资可行性[22]
寒武纪回应存货和预付款为何激增
经济观察报· 2025-05-13 19:43
业绩表现 - 公司连续两个季度实现盈利 2024年第四季度净利润2.72亿元 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3.55亿元 [2][3] - 2020年至2024年累计收入26.18亿元 累计亏损38.16亿元 [3] 存货与预付款 - 存货水平持续攀升 2024年半年报存货2.35亿元 2024年三季度末10.15亿元 2025年一季度达27.55亿元创历史新高 [3] - 预付账款2025年一季度末达9.73亿元 同样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4] - 存货增长主因委托加工物资增加 预付款增长源于对供应商预付款项增加 [5] 现金流与资金状况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6.18亿元 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13.99亿元 [6] - 2025年一季度末货币资金余额6.52亿元 为上市以来最低水平 [6] - 2024年9月将5.65亿元募集资金变更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6] 研发投入与融资计划 - 2020-2024年每年研发投入超10亿元 五年累计56.17亿元 远超同期营收 [7] - 2025年计划持续加强研发投入 推动芯片产品向大模型及垂直领域延伸 [8] - 拟发行不超过2087.28万股募资49.8亿元 为上市以来最大规模融资 [8] - 募资用途包括29亿元投向大模型芯片平台项目 16亿元投向大模型软件平台项目 [9] 产品线 - 已研发终端智能处理器系列(1A 1H 1M) 云端智能加速卡系列(思元100/270/290/370) 边缘智能加速卡(思元220) [10]
江西两兄弟,干出3000亿
36氪· 2025-05-12 21:07
核心观点 - 寒武纪作为中国AI芯片领军企业,凭借技术突破和战略转型实现市值从千亿到3200亿元的跨越,成为人民币基金在硬科技领域的超级回报案例[4][5][17] - 公司创始团队脱胎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兄弟创始人陈云霁、陈天石凭借前瞻性AI芯片研发构想奠定技术基础[7][8][10] - 2024年股价暴涨387%源于首次连续两季度盈利(Q4净利2.82亿元、Q5净利3.55亿元)及营收同比激增4230%[17][18] 公司发展历程 - **技术起源**:2010年提出AI芯片构想,2015年研发全球首款深度学习处理器原型芯片,2016年正式成立公司[7][8] - **关键转折**:2017年通过华为麒麟970芯片IP授权实现商业化突破(2017-2018年华为贡献超97%营收),2019年华为自研芯片倒逼公司向"云-边-端"全场景转型[11] - **资本里程碑**:2020年科创板上市首日市值破千亿,2024年市值峰值达3200亿元[12][17] 财务与市场表现 - **亏损阶段**:2020-2023年累计净亏损43.92亿元,主要因高研发投入(2023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超150%)[15] - **业绩爆发**:2025年Q1营收11.11亿元(同比+4230%),存货余额27.55亿元反映备货充足,预付款项9.73亿元预示订单增长[17][18][19] - **股价波动**:2022年股价较历史高点跌84.35%,2024年反弹至777.77元/股[16][17] 行业机遇与战略 - **市场机遇**:英伟达H20芯片出口受限叠加国内AI算力需求激增(如DeepSeek推理需求),推动国产替代[19] - **战略布局**:拟定增募资50亿元投向大模型芯片/软件平台,目标成为"中国版英伟达"[19] - **投资逻辑验证**:硬科技投资需5-10年蛰伏期,寒武纪与宁德时代并列A股十年超级回报案例[24][25] 投资机构布局 - **早期支持者**:元禾原点连续追加A1/A2轮,联想创投独家参与四轮融资至IPO,国科投资/越秀产业基金多轮跟进[21][23] - **校友资本**:科大讯飞刘庆峰天使轮跟投1000万元[22] - **坚守回报**:2022年市值低谷期机构未减持,12个月后市值回升至千亿[24]
江西两兄弟,干出3000亿
投资界· 2025-05-11 15:50
寒武纪发展历程 - 公司由中科院计算所陈云霁、陈天石兄弟创立,两人均从中科大少年班毕业并获计算机博士学位,早期参与"龙芯"团队研发[3] - 2015年团队研发出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2016年正式成立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3] - 2017年通过华为麒麟970芯片搭载寒武纪1A处理器实现大规模商用,当年华为贡献98%营收[6] - 2019年华为转向自研AI芯片导致公司营收锐减,随即战略转型为"云—边—端"全场景布局[6][7] - 2020年7月登陆科创板,首日市值突破1000亿元[7] 财务与股价表现 - 2020-2023年累计归母净亏损达44亿元,其中2022年单年亏损15.79亿元[10] - 2022年股价较历史高点下跌84.35%至46.59元/股,2023年重新突破百元[10] - 2024年股价暴涨387%,市值增长超2000亿元,最高达3200亿元[12] - 2024Q4和2025Q1首次实现连续盈利,其中2025Q1营收11.11亿元同比激增4230%[12][13] - 2025Q1存货余额27.55亿元,预付款项9.73亿元显示备货充足[14] 行业机遇与战略 - 英伟达H20芯片出口受限叠加国内AI算力需求缺口扩大,推动国产替代机遇[15] - 公司拟募资50亿元投向大模型芯片/软件平台项目,目标成为"中国版英伟达"[15] - 2024年与DeepSeek合作带动推理需求增长,加速产品商业化落地[15] 投资机构布局 - 元禾原点2017年连续参与A1/A2轮融资,看好AI芯片产业链顶端价值[17] - 联想创投全程参与四轮融资,2017年尽调后确认创始人商业能力[18] - 国科投资2017-2018年参与A/B轮融资,B轮时估值达25亿美元[18] - 越秀产业基金2018年起连续两轮加注,2022年市场波动期间选择坚守[18] 行业意义 - 公司证明中国硬科技投资可获超额回报,与宁德时代并列近十年人民币基金标杆案例[19] - AI芯片领域需5-10年蛰伏期,突破拐点后呈现指数级增长特征[19]
寒武纪拟募资50亿元,加码大模型芯片
环球老虎财经· 2025-05-06 17:30
定增募资计划 - 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资不超过49.8亿元 [1] - 募资用途分为三部分: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项目拟投资29亿元、软件平台项目拟投资16亿元、补充流动资金4.8亿元 [1] - 此次为2020年上市后的第二次融资,2022年首次募资从24.72亿元调整至16.72亿元,主要用于芯片项目和通用智能处理器技术研发 [1] 产品与技术进展 - 公司业务聚焦人工智能核心芯片研发,已推出终端智能处理器系列(1A/1H/1M)、云端智能加速卡系列(思元100/270/290/370)及边缘智能加速卡(思元220) [1] - 思元590训练芯片性能达英伟达A100的80%,下一代产品需突破3nm工艺 [1] 研发投入与财务表现 - 近五年研发费用累计超57亿元,2020-2024年分别为7.68亿元、11.36亿元、15.23亿元、11.18亿元、12.16亿元,均超过当年营收 [2] - 同期营业收入为4.59亿元(2020)、7.21亿元(2021)、7.29亿元(2022)、7.09亿元(2023)、11.74亿元(2024) [2] - 归母净亏损分别为4.35亿元(2020)、8.25亿元(2021)、12.57亿元(2022)、8.48亿元(2023)、4.52亿元(2024) [2] 业绩转折点 - 2024年Q4营收9.89亿元(同比+75.51%),净利润2.72亿元(同比+768.58%),首次单季扭亏为盈 [2] - 2025年Q1营收11.11亿元(同比+4230.22%),净利润3.55亿元(同比+256.82%),连续两季度盈利 [2]
半导体“妖王”,暴涨1565亿
商业洞察· 2024-10-24 17:23
寒武纪发展历程 - 公司成立初期凭借与华为合作迅速崛起,2017年华为发布搭载寒武纪1A处理器的"麒麟970"芯片使其一战封神 [7][8] - 2020年登陆科创板成为"AI芯片第一股",但同年失去第一大客户华为导致营收增长受限 [9] - 2022年中旬以来受益全球AI风口,股价两年内从46.59元/股暴涨至503.33元/股,涨幅超1000%,市值增长超1900亿元 [10] 财务表现 - 2019-2023年营收长期停滞:4.44亿元→4.59亿元→7.21亿元→7.29亿元→7.09亿元,2024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43%至6476.53万元 [13] - 同期净利润持续亏损:11.79亿元→4.35亿元→8.25亿元→12.56亿元→8.48亿元,2024年上半年亏损5.30亿元 [13] - 经营现金流恶化:2021-2023年分别为-8.73亿元、-13.30亿元、-5.96亿元,2024年上半年达-6.31亿元 [13] - 现金储备告急:2024年6月末现金及等价物余额13.83亿元,环比减少25.71亿元 [13] 市场质疑与挑战 - 公司成立至今累计融资71亿元(含IPO),但从未实现盈利 [13] - 2023年起多家机构减持,创投股东清仓式减持引发市场非议 [16] - 2024年智能驾驶芯片业务行歌科技被曝大裁员,新项目暂停 [17] - 当前市值缺乏业绩支撑,与英伟达相比(上半年营收560.84亿美元+170.95%,净利润314.80亿美元+282.41%)存在明显差距 [13] 战略动向 - 2024年7月推出2000-4000万元股份回购计划,价格上限297.77元/股 [17] - 实控人陈天石承诺2024年底前不减持股份(但受减持新规限制本已无法大额减持)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