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麒麟970
icon
搜索文档
36氪精选:5000亿元市值的寒武纪背后,是一对中国的天才兄弟?
日经中文网· 2025-09-06 08:34
公司背景 - 创始人来自江西南昌的学霸兄弟 哥哥陈云霁14岁上大学 19岁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硕博连读 29岁成为博导 弟弟陈天石几乎复制哥哥的升学路径[6][7] - 2010年提出研发AI专用芯片想法 当时AI芯片领域属于冷门方向[10] - 2016年3月公司正式成立 由弟弟陈天石担任CEO[13] 技术发展 - 2015年研发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 团队仅20人[11] - 2024年推出7nm制程思元590芯片 综合性能比肩英伟达A100 支持所有国内主流大模型[23] - 技术路线从IP授权转向独立芯片产品 连续四年投入数十亿研发资金[22] 商业合作 - 2017年9月华为麒麟970芯片搭载寒武纪1A处理器 通过IP授权获得市场认可[17] - 华为后续自主研发芯片 终止与寒武纪合作[21] - 在进口芯片管制背景下 国内AI厂商转向国产适配 公司迎来爆发式增长[24] 财务表现 - 2017年估值1亿美元 2018年达10亿美元 2020年科创板上市首日市值突破1000亿元[18] - 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8.8亿元 较上年同期0.65亿元增长4347.82%[25] - 实现净利润10.38亿元 上年同期为亏损5.3亿元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9.11亿元[2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67.55亿元 较上年度末增长24.58%[25] 市场表现 - 2024年因DeepSeek官方提及国产芯片参数 引发芯片股上涨 公司短暂成为A股市值第一[26] - 去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 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3倍[24] 行业竞争 - AI芯片领域面临英伟达、谷歌、微软等巨头竞争 2017年下半年台积电流片AI芯片超30款[21] - 思元590芯片与英伟达H100、B100仍存在技术差距[29]
寒武纪市值1日蒸发400亿,85后中科大天才,身家1800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30 13:46
公司股价表现 - 8月28日股价大涨15.73%至1587.91元/股 总市值达6643亿元 创历史新高并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新股王 [4] - 8月29日股价下跌6.01% 总市值回落至6244亿元 较前日蒸发400亿元 [3] - 盘中最高价达1595.88元 市值一度突破6670亿元大关 [6]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 [11] - 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 较上年同期亏损5.3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11] - 公司预计2025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0亿元至70亿元 [4] 创始人持股情况 - 创始人陈天石持股比例28.63% 按6643亿元市值计算持股市值约1900亿元 [6] - 按最新收盘市值6244亿元计算 持股市值仍逼近1800亿元 [6] - 北京中科算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为第二大股东 持股比例15.73% [7] 公司发展历程 - 2015年成立 注册资本1000万元 定位AI芯片研发设计与销售 [9] - 早期采用技术授权模式 2017年与华为合作麒麟970芯片NPU [9] - 2020年7月登陆科创板 发行价64.39元/股 开盘价250元/股涨幅288% [9] 行业影响与市场观点 - 带动AI芯片板块整体上涨 产业链公司估值重估创造显著财富效应 [4] - 当前市场处于科技牛市行情 科技龙头股绝对股价超越传统消费龙头 [15] - AI算力需求持续增长 应用加速落地及国产化推动行业表现亮眼 [16] - 第四次科技革命聚焦人工智能 人形机器人/芯片半导体/算力算法成为最受益方向 [16]
从亏16亿到半年赚10亿,芯片奇才带领寒武纪冲到A股之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20:58
公司发展历程 - 寒武纪2025年8月实现单半年净利润10.38亿元 股价突破1500元大关成为A股新股王[2] - 公司2017-2019年累计亏损16亿元 2020年科创板上市时发行价64.39元/股[8][10] - 创始人陈天石1985年出生 16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师从陈国良院士与姚新教授[5] - 2015年成立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 注册资本1000万元 早期采用技术授权模式[6] - 2017年与华为合作麒麟970芯片NPU 2019年华为终止终端IP授权合作[6][10] 技术研发突破 - 专注于神经网络计算ASIC芯片设计 采用软硬件协同优化策略[13][14] - 2019年推出云端AI芯片思元270 峰值处理能力128TOPS[14] - 2021-2022年发布思元370芯片 采用7nm制程和Chiplet技术 最大算力256TOPS[14] - 构建统一软件平台 布局边缘计算市场 提供端云一体全栈解决方案[14]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17] - 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 相比上年同期亏损5.3亿元实现逆转[17] - 云端智能芯片及配套产品收入28.7亿元 占总收入99.6%[18] - 2023年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收入超过1亿元[15] 市场环境与机遇 - 2023年下半年AI热潮再起 大模型技术突破带来算力需求[15] - 2025年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收紧 国产算力替代加速[17] - 国家政策要求运营商AI服务器集采国产芯片占比超60%[18] - 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等大模型催生算力需求[18] 股东结构与市值 - 创始人陈天石持股28.57% 持股市值最高达1905亿元[22] - 中科算源持股15.7% 对应市值1047.31亿元[22] - 2025年8月28日总市值达6637.46亿元[21] - 员工持股平台艾溪科技持股7.33% 市值488.97亿元[23] - 牛散章建平持股1.45% 市值96.73亿元[23] 客户结构与行业拓展 - 2017-2019年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分别为100%、99.95%和95.44%[10] - 2025年成功拓展多个头部客户 实现客户类型多元化[18] - 产品在互联网、运营商、金融、能源等重点行业持续落地[15]
5000亿元市值的寒武纪背后,是一对中国的天才兄弟?
36氪· 2025-08-29 19:00
公司背景 - 创始人是一对来自江西南昌的学霸兄弟 创始人陈云霁14岁上大学 19岁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硕博连读 29岁成为博导 弟弟陈天石几乎复制了哥哥的升学路径 [3][6] - 兄弟二人在2010年提出研发专攻AI芯片的想法 当时AI芯片领域非常冷门 [9] - 2016年3月寒武纪公司正式成立 弟弟陈天石担任CEO [12] 技术发展 - 陈云霁带领20人团队在5年后研发出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 [10] - 2017年9月华为发布AI手机芯片麒麟970 搭载寒武纪1A处理器 此次IP授权使公司获得市场关注 [16] - 2024年寒武纪思元590芯片上市 采用7nm制程 综合性能比肩英伟达A100 支持所有国内主流大模型 [22] 财务表现 - 2017年公司估值1亿美金 2018年达10亿美金 2020年7月登陆科创板首日市值突破1000亿元 [17] - 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8.8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 上年同期仅6476万元 [24] - 2024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0.38亿元 上年同期亏损5.3亿元 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后进入爆发式增长 [23][24] 市场竞争 - AI芯片领域面临英伟达、谷歌、微软等巨头竞争 2017年下半年台积电生产线上排队等流片的AI芯片超过30款 [20] - 大客户华为在上市前开始自主研发芯片 不再需要外部供应商 [20] - 公司决定走独立芯片产品路线 连续四年投入高达几十亿的研发 导致净亏损 [21] 行业机遇 - 在进口芯片管制背景下 国内AI厂商必须布局国产适配和替代 寒武纪迎来爆发式增长 [23] - DeepSeek发布V3.1新版本模型后 官方留言国产芯片参数 直接推动芯片股上涨 [25] - 公司思元590芯片虽媲美A100 但相较英伟达H100、B100仍有差距 [28]
合肥能否跑出下一个寒武纪?
AI研究所· 2025-08-29 18:34
寒武纪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 [1] - 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 实现扭亏为盈 [1] - 公司自2020年上市以来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 [2] - 8月28日股价达1587.91元 超越贵州茅台股价9.8% [2] - 当前成为A股市场最贵个股 [3] 中科大校友企业生态 - 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与陈云霁均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 [9] - 科大讯飞1999年由中科大学生团队创建 2008年成为首家语音产业上市公司 [12] - 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毕业于中科大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 [13] - 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1999年考入中科大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14] - 中科大为人工智能领域持续输送顶尖人才 [5] 合肥芯片产业布局 - 2013年合肥率先发布芯片产业规划 [16] - 2015年晶合集成成立 [16] - 2016年合肥政府推动长鑫存储落地 [16] - 长鑫存储为国内唯一能量产DRAM的企业 2024年营业收入150亿元 同比增长30% [17] - 晶圆代工环节有晶合集成 封装测试环节有通富微电和长电科技 [21] 资本运作动态 - 寒武纪董事长陈天石身家超1400亿元 成为江西首富 [11] - 长鑫存储2024年初启动IPO筹备 拟募集资金约500亿元 [20] - 公司已完成上市辅导备案 进入招股书申报阶段 [20] - 若成功上市将成为合肥首家市值超千亿的半导体制造企业 [21] 技术研发合作 - 寒武纪2016年与华为合作 NPU技术应用于麒麟970/980芯片 [11] - 科大讯飞与中科大共建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2] - 长鑫存储2024年研发投入超200亿元用于19nm制程研发和产能扩张 [20]
40岁,身家1600亿,江西首富赢麻了
创业邦· 2025-08-29 18:33
公司股价表现 - 2025年8月27日股价盘中大涨近10%至1464元/股,一度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股价最高企业,收盘市值达5740亿元[5] - 2020年上市后经历三年低谷期,股价从历史高点297.77元/股暴跌至46.59元/股,跌幅超84%[5] - 2023年起开启逆袭,从不足50元/股飙升至超1400元/股,最大涨幅超25倍[5] - 2024年股价上涨387%,市值涨幅超2000亿元,获"2024年股王"称号[12] 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陈天石持股28.63%,按5740亿元市值计算身家超1600亿元[5] - 1985年出生,16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0岁本科毕业,25岁取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6] - 2010-2015年就职于中科院计算所,历任助理研究员至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算法[6] - 其兄陈云霁主攻计算机芯片,兄弟二人于2010年底提出AI芯片研发构想[7] 技术研发突破 - 2015年20人团队研发出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7] - 2022年推出思元590芯片,采用7nm工艺,支持512TOPS算力,推理场景能效比超越国际巨头[10] - 思元590在百度测试中表现接近英伟达A100,整体性能达A100的80%水平[12] - 2025年4月通过DeepSeek兼容性测试,成为国内唯一支持新一代FP8精度格式的芯片厂商[12] - 累计申请专利2774项,获授权专利1599项(含1526项发明专利),拥有65项软件著作权及6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2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14]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10.38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5.3亿元实现扭亏为盈[14] - 2024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1.11亿元(同比增4230%),净利润3.55亿元[16] - 2020-2023年归母净亏损分别为6.59亿元、11.11亿元、15.79亿元、10.43亿元[10] 融资与资本运作 - 2016年成立时注册资本90万元[7] - 成立半年后获科大讯飞等机构5000万元投资,估值达5亿元[9] - 2018年1月国投基金领投时估值达45亿元[9] - 2019年9月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获17.5亿元投资,估值达220亿元[9] - 2020年7月登陆科创板,从递交招股书到上市仅用116天,上市首日市值破千亿元[9] - 拟通过非公开发行A股募集资金不超过39.85亿元,用于大模型芯片/软件平台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22] 行业机遇与催化因素 - 地缘政治背景下寒武纪"英伟达平替"价值被市场重新发现[12] - 2025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预计增长超40%[18] - 产品已被应用于字节跳动、百度、阿里云等企业的云端大模型训练及省级智算中心项目[12] - 2025年8月DeepSeek-V3.1发布提及"新精度格式针对下一代国产芯片",市场解读为直接利好寒武纪[18] - 高盛将目标价上调50%至1835元/股,理由包括中国云服务商增加资本支出、芯片平台多元化需求及非公开发行获批[18] 研发投入与团队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4.5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1%[22] - 研发团队规模792人,占员工总数77.95%,其中80.18%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22]
“85后”陈天石与6000亿寒武纪:从象牙塔到A股之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17:35
公司发展历程 - 寒武纪于2015年成立 注册资本1000万元 定位AI芯片研发设计与解决方案提供[4] - 2017年通过华为麒麟970芯片NPU授权实现技术验证 声名鹊起[4] - 2020年7月登陆科创板 发行价64.39元/股 开盘涨幅达288%[10] - 2025年8月股价突破1500元 市值达6637亿元 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第一高价股[19] 财务表现 - 2017-2019年累计亏损16亿元 其中2019年单年亏损11.79亿元[5]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17]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10.38亿元 较上年同期亏损5.3亿元实现逆转[17] - 云端智能芯片及配套产品贡献营收28.7亿元 占比99.6%[18] 技术突破 - 采用ASIC芯片架构 专注神经网络计算 能效比显著优于通用GPU[13] - 2019年推出思元270芯片 算力达128TOPS[14] - 2021-2022年发布思元370芯片 采用7nm制程和Chiplet技术 算力256TOPS为前代产品2倍[14] - 构建软硬件协同优化体系 统一软件平台日臻完善[15] 市场机遇 - 2023年AIGC爆发带动高算力需求 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收入超1亿元[16] - 2025年大模型应用普及 算力需求指数级增长[17] - 美国芯片出口限制加速国产替代 运营商集采国产芯片占比超60%[18] - 成功拓展互联网、运营商、金融、能源等重点行业客户[16][18] 股东结构 - 创始人陈天石持股28.57% 持股市值达1905亿元[19] - 中科算源持股15.7% 市值1047亿元[19] - 阿里创投持股1.94% 科大讯飞持股1.19%[7][8] - 员工持股平台艾溪合伙持股7.33% 市值489亿元[19] 业务模式演变 - 早期采用IP授权模式 2017年华为合作占比46.65%[9] - 2019年华为终止合作后转向自主芯片研发[9] - 形成端云一体解决方案 覆盖智能驾驶、智能安防等边缘计算场景[16] - 客户集中度显著改善 从2017年前五大客户占比100%优化至多元化结构[9][18]
刚刚,“寒王”给火热的市场放了一记冷枪
凤凰网财经· 2025-08-28 22:00
公司股价与市值表现 - 2025年8月底股价达到1587.91元,成为A股第一高价股,取代茅台地位 [2] - 市值突破6643亿元,超越中芯国际并稳居科创板市值榜首 [2] - 创始人陈天石以1600亿元身家成为江西首富 [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 [49]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10.38亿元,去年同期亏损5.3亿元 [49] - 2025年全年预计营业收入50-70亿元 [4] - 2024年营收11.74亿元,同比增长65.6%,亏损收窄至4.52亿元 [52] - 2020-2024年累计扣非净亏损超50亿元 [58] 业务转型与技术发展 - 从IP授权模式转向云端AI芯片与智能计算集群系统 [36] - 2025年上半年99.6%收入来自云端产品线 [49] - 2024年推出7nm工艺思元590芯片,算力达512TOPS,能效比超越国际巨头 [52] - 思元590芯片性能对标英伟达A100但价格更具优势,获字节跳动等大厂采购 [52] 研发与团队变化 - 2023年研发人员从1205人减至752人,缩减超30% [46] - 2022年CTO梁军因商业化与技术路线分歧离职 [38][41] - 2015年实现首颗AI芯片流片测试成功,成为中国首个AI芯片架构原创突破 [11][14] 客户结构变化 - 2017-2018年华为收入占比超97% [29] - 2019年华为收入下降41.23% [33] - 近三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仍超80% [55] 行业环境与挑战 - 2022年12月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影响供应链稳定 [44] - 面临华为、摩尔线程、沐曦等国内竞争对手压力 [60] - 英伟达仍掌握全球技术和生态优势 [60] 融资与估值历程 - 2018年B轮融资后估值达25亿美元 [17] - 高盛将目标价调至1835元,看好未来三年AI芯片出货量 [50] 创始背景与早期发展 - 2010年陈天石与陈云霁在中科院30平米实验室启动AI芯片研究 [6][7] - 兄弟二人均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陈云霁23岁获博士,陈天石25岁获博士 [7] - 公司命名"寒武纪"寓意智能时代生命大爆发 [13]
中国最牛兄弟,5000亿
投资界· 2025-08-23 16:04
公司市值表现 - 寒武纪股价涨至1243.2元,市值突破5201亿元,成为A股历史上第二只站上5000亿元市值的千元股[3][11] - 2024年股价一年上涨387%,市值涨幅超过2000亿元,获"2024年股王"称号[11] - 上市首日市值突破1000亿元,但2022年4月股价跌至46.59元/股,较前期高点297.77元跌幅达84.35%[8][9] 创始人背景与研发历程 - 创始人陈云霁14岁入读中科大少年班,24岁博士毕业并参与"龙芯"团队;陈天石复制类似路径,获计算机博士学位后转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5] - 2010年兄弟二人提出AI芯片研发构想,2015年20人团队研发出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7][8] - 2017年华为麒麟970搭载寒武纪1A处理器,公司声名鹊起后战略转型"云—边—端"全场景布局[8] 财务与经营状况 - 2020-2023年归母净亏损分别为6.59亿元、11.11亿元、15.79亿元、10.43亿元[9] - 2024年第四季度和2025年第一季度首次实现连续盈利,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2亿元和3.55亿元[11]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1.11亿元,同比猛增4230.22%,接近2024年全年营收[11] 技术与产品突破 - 2024年寒武纪思元590芯片采用7nm工艺,推理场景能效比肩国际巨头,支持所有国内主流大模型[11] - DeepSeek-V3.1使用UE8M0 FP8参数精度,针对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成为股价大涨导火索[12] 行业环境与市场机遇 - 英伟达要求部分零部件供应商暂停生产H20芯片,国产替代价值凸显[13] - 2026年国内智算芯片市场空间约3230亿元,中性假设下国产芯片有望占据近一半市场份额[13] - 国内云计算公司转向采购寒武纪等国产AI推理芯片,满足AI推理计算需求[13] 投资机构支持 - 国投创业2016年以1.5亿元领投寒武纪,持续多轮押注;元禾原点看好人工智能芯片产业链顶端价值[15] - 联想创投从A轮参与四轮融资,陪伴至IPO;国科投资2017年A轮参投,B轮时公司估值达25亿美元[16] - 科大讯飞创始人刘庆峰天使轮跟投1000万元;越秀产业基金2018年起连续两轮投资[15][16] 硬科技投资逻辑 - 硬科技投资周期长,需耐心熬过蛰伏期,过拐点后迎爆发式成长[17] - 寒武纪证明在中国投资硬科技能赚大钱,激励更多人投身硬科技领域[17]
寒武纪爆发了,4100亿
36氪· 2025-08-20 08:44
公司里程碑与股价表现 - 寒武纪股价于8月19日盘中突破1001.1元/股,成为A股第二只千元股,盘中市值最高达4100亿元,收盘市值3907.31亿元 [1] - 近一个月股价区间涨幅达60.31%,市值增长约1500亿元 [1] - 自2020年7月上市至今,股价较发行价上涨1350.5% [3] - 7月以来股价从520.67元/股上涨至超1000元/股,仅用1个多月时间 [2] - 8月19日交易数据显示:最高价1001.10元,成交额100.75亿元,换手率2.52%,动态市盈率274.80倍 [4] 创始人背景与股权结构 - 创始人陈天石与陈云霁兄弟均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被称为"天才少年" [2] - 陈天石直接持股28.63%,合计拥有35.97%表决权,按3907亿元市值计算身家超1400亿元 [6] - 陈天石在胡润百富榜以870亿财富排名第195位,超过中国芯片首富虞仁荣 [6] 技术发展与产品布局 - 2016年推出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寒武纪1号 [2] - 当前核心业务为云端产品线(AI芯片、加速卡、训练整机),已迭代至思元590系列 [8] - 采用通用型智能芯片架构,适配云、边、端多场景,与英伟达GPU形成差异化竞争 [9] - 2024年研发投入达10.72亿元,2019-2023年累计研发投入超56亿元 [8] 财务表现与业绩突破 - 2024年Q4实现营收9.887亿元(环比+820.4%),归母净利润2.815亿元,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9] - 2025年Q1营收11.11亿元(同比+4230.22%),接近2024年全年11.74亿元 [9] - 云端产品线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为大模型训练推理专用 [9] 行业地位与市场预期 - 被称为"中国英伟达",是国产AI芯片稀缺标的 [6][12] - 中国AI算力市场规模2024年约190亿美元,预计2025年达259亿美元(+36.2%) [11] - 英伟达在华面临监管压力,为国产替代创造机会 [12] - 市场传闻2026年规划产能50万颗,全年营收或突破100亿元(公司已澄清) [1][10] 资本运作与战略规划 - 定增申请获上交所通过,拟募资39.85亿元用于大模型芯片/软件平台项目 [10] - 募资旨在巩固云端智能芯片市场优势,应对大模型技术快速发展 [11] - 公司名称寓意"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寄托对AI技术爆发式发展的愿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