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电动车
搜索文档
北水动向|北水成交净卖出3.99亿 北水节后两日累计抛售中芯国际超50亿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10-10 18:03
港股通资金流向总结 - 10月10日港股市场北水资金整体成交净卖出3.99亿港元,其中港股通(沪)净卖出12.2亿港元,港股通(深)净买入8.21亿港元 [1] - 北水资金净买入最多的个股是小米集团-W、泡泡玛特、中兴通讯 [1] - 北水资金净卖出最多的个股是中芯国际、阿里巴巴-W、华虹半导体 [1] 个股净买入详情 - 小米集团-W获净买入9.33亿港元,受电动车业务推动,9月交付量超4万辆,花旗指出其订单积压可能超过40万辆,全年出货量有望接近40万辆 [4] - 泡泡玛特获净买入6.69亿港元,新品开售即售罄,摩根士丹利预期其将受益于多个消费旺季,销售势头将持续 [5] - 中兴通讯获净买入4.9亿港元,国信证券认为公司是全球稀缺的DICT端到端通信设备解决方案提供商,有望受益AI发展及自研芯片能力 [5] - 美团-W获净买入3.85亿港元,平台超级黄金周出行订单量较2024年国庆假期增长超30%,"必吃榜"、"必玩榜"搜索量同比大幅提升 [5] - 上海电气获净买入2.09亿港元,中海油获净买入3677万港元 [7] 个股净卖出详情 - 阿里巴巴-W遭净卖出18.1亿港元,腾讯控股遭净卖出9.51亿港元,市场担忧AI相关估值过高及金融状况可能突然转向 [6] - 中芯国际遭净卖出27.08亿港元,华虹半导体遭净卖出11.44亿港元,北水节后两个交易日累计抛售中芯国际超50亿港元,主要因融资融券折算率调整为0,其静态市盈率均超过300倍 [6] 具体成交数据(港股通沪) - 阿里巴巴-W买卖总额77.88亿港元,净流出4.67亿港元 [3] - 中芯国际买卖总额48.07亿港元,净流出12.39亿港元 [3] - 腾讯控股买卖总额26.41亿港元,净流入2.09亿港元 [3] - 小米集团-W买卖总额22.53亿港元,净流入3.98亿港元 [3] 具体成交数据(港股通深) - 阿里巴巴-W买卖总额140.49亿港元,净流出13.44亿港元 [2] - 中芯国际买卖总额86.63亿港元,净流出14.69亿港元 [2] - 腾讯控股买卖总额42.68亿港元,净流出11.60亿港元 [2] - 小米集团-W买卖总额33.06亿港元,净流入5.35亿港元 [2] - 泡泡玛特买卖总额17.66亿港元,净流入6.70亿港元 [3]
北水动向|北水成交净卖出3.99亿 北水节后两日累计抛售中芯国际(00981)超50亿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10-10 17:59
智通财经APP获悉,10月10日港股市场,北水成交净卖出3.99亿港元,其中港股通(沪)成交净卖出12.2亿港元,港股通(深) 成交净买入8.21亿港元。 北水净买入最多的个股是小米集团-W(01810)、泡泡玛特(09992)、中兴通讯(00763)。北水净卖出最多的个股是中芯国际 (00981)、阿里巴巴-W(09988)、华虹半导体(01347)。 | 股票名称 | 买入额 | 卖出额 | 买卖总额 | | --- | --- | --- | --- | | | | | 净流入 | | 阿里巴巴-W | 63.53亿 | 76.96 乙 | 140.49亿 | | HK 09988 | | | -13.44 Z | | 中芯国际 | 35.97 乙 | 50.66 Z | 86.63亿 | | HK 00981 | | | -14.691Z- | | 腾讯控股 | 15.54 Z | 27.14 Z | 42.687 | | HK 00700 | | | -11.60 亿 | | 小米集团-W | 19.21亿 | 13.85 乙 | 33.06亿 | | HK 01810 | | | +5.35 乙 ...
港股评级汇总:交银国际维持阿里巴巴买入评级
新浪财经· 2025-09-28 17:00
阿里巴巴-SW - 交银国际维持买入评级并上调目标价至195港元 阿里云大会展示多款模型突破与生态布局 积极推进3800亿元人民币AI基建投资 预计2032年数据中心能耗提升10倍 全栈式布局已成型 推动国内AI应用加速落地 [1] - 中金公司维持跑赢行业评级并上调目标价至197港元 阿里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计划未来十年数据中心能耗提升10倍 通义大模型生态领先 衍生模型超17万个 看好阿里云商业价值释放及估值提振 [1] 快手-W - 瑞银华宝维持买入评级 目标价95.37港元 可灵2.5 Turbo模型在文本理解方面实现重大飞跃 能解析复杂多步骤指令 提升视频生成创意控制精度 结合合理估值 AI上行潜力及低投资者持仓 [1] 小米集团-W - 大和证券维持买入评级 目标价76港元 小米电动车周交付量已提升至1万至1.2万辆 第二阶段工厂正待审批 预计2027年进入欧洲市场 未来三年目标营收达7000亿元 电动车年交付达100万辆 基于2025-2026年36倍市盈率 [2] 长风药业 - 中国光大证券国际认为公司具备良好成长前景 专注于吸入技术与药物研发 在呼吸系统疾病领域已有六项产品获中美监管批准 全球呼吸药市场规模预计2033年达1572亿美元 内地市场潜力大 计划2026-2030年推出至少五款新药 利用现有渠道加速商业化 [3] 玖龙纸业 - 美银证券维持买入评级 目标价6.5港元 公司2025财年净利润17.67亿元人民币 符合盈喜指引 销量同比增长9.7%至2150万吨 受益于客户基础稳固及新产能释放 木浆产能扩至800万吨 强化浆纸一体化优势 [3] - 申万宏源维持买入评级 FY25业绩符合预期 吨纸毛利与净利显著提升 浆纸一体化及产品结构升级效果显著 下半年箱板瓦楞纸供需有望改善 纸价企稳回升 上调2026-2028年归母净利润预测 分别同比增长76.4%/20.6%/17.7% [4] - 国泰海通维持增持评级并上调目标价至7.37港元 FY25销量增长9.6% 毛利率大幅提升1.9个百分点至11.5% 主要得益于原材料成本下降及浆纸一体化推进 广西、湖北新产能爬坡及废纸价差扩大 盈利有望持续修复 调整2026年PE至11倍 [4] 心动公司 - 招商证券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伊瑟》国服已于9月25日公测 海外表现优异 有望为下半年贡献增量 TapTap平台收入同比增长37.74% 用户活跃度提升 广告系统优化带动变现能力增强 自研游戏《出发吧麦芬》《心动小镇》表现亮眼 后续储备丰富 [5] 蜜雪集团 - 中信证券维持买入评级 依托五大生产基地与29个仓库构建高效供应链体系 会员规模突破3亿 IP效应与产品创新推动门店运营稳健 幸运咖签约门店有望年底破万 东南亚调整后将重启增长 中亚与美洲打开全球化新篇章 凭借深厚护城河 [6]
大摩:小米集团-W新手机及电动车客制化服务或成正面催化剂 目标价62港元
智通财经· 2025-09-26 15:44
小米17系列产品发布 - 公司发布旗舰智能手机小米17系列包括三款型号17、17Pro及17Pro Max [1] - Pro及Pro Max型号配备全新后置屏幕创新设计 [1] - 结合优良产品质量及吸引人价格 销售表现很可能超预期 [1] - 新产品可能加速公司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增长 [1] 投资评级与目标价 - 摩根士丹利维持公司增持评级 目标价62港元 [1] - 该股被定位为行业内首选 [1] 电动车客制化服务启动 - 公司已在电动车业务启动客制化服务 [1] - 服务推出五种新定制颜色、两种新内饰设计及定制标志和安全带等功能 [1] - 初期数量非常有限 每月仅40辆 [1] - 该服务将成为电动车业务关键竞争优势 [1] - 新电动车工厂利用率提升后 服务很可能扩展至大多数型号 [1] - 客制化服务有助于维持稳健新订单流 [1]
大和:小米集团-W未来三年目标收入达7,000亿人民币 电动车年交付量100万辆
智通财经· 2025-09-25 14:36
电动车业务 - 第一阶段工厂技术升级推动周付运量从7月至8月初的7000-8000辆提升至8月下旬以来10000-12000辆 [1] - 第二阶段工厂设计产能与第一阶段相当 现正等待最终政府批准 [1] - 2026年推出新车型并计划推出SU7或YU7变种 [1] - 预计2027年开始将电动车出口至欧洲市场 并研究欧洲本土化生产 [1] - 公司现阶段以抢占市场份额为优先目标 未来5-10年不进入15万元人民币价格带 集中于中高端市场 [1] - 2025年电动车交付目标维持35万辆不变 整体业务目标进度良好 [1] - 未来三年电动车年交付量目标达100万辆 营收贡献2500亿人民币 [2] 智能手机业务 - 因内存成本上升 预期2025年下半年手机毛利率11%-12% 2026年上半年压力可望纾缓 [2] - 正研究升级手机规格如转用DDR5 并考虑将成本转嫁予消费者 [2] - 预测下半年手机补贴将逐步退出 但影响有限因70%手机于海外销售 [2] - 计划未来三年智能手机年出货量增加1000万台至2亿台 [2] - 手机业务营收目标达2500亿元人民币 [2] 物联网与AI业务 - IoT业务量与均价增长优于同业 [2] - 物联网营收目标未来三年翻倍至2000亿人民币 [2] - 利用AI模型提升各类产品功能并降低营运成本 AI已负责30%-40%代码撰写 [2] - 推进AI商业化闭环 [2] 整体财务目标 - 公司营收目标在三年内达成7000亿元人民币 [2]
小米集团涨4%创近3个月新高,宣布2027年将在欧洲销售电动车!雷军:五十来岁正是闯的年纪!小米17系列今晚发布
搜狐财经· 2025-09-25 14:05
股价表现 - 小米集团-W(1810 HK)盘中上涨4%至59 2港元 创7月3日以来股价新高 [1] 欧洲电动车市场拓展计划 - 公司宣布2027年将在欧洲市场销售电动车 [3] - 考虑在欧洲设立汽车展示室 未来可能在当地设厂 [3] - 首款进军欧洲的车款未明确 但指出未必会为出海全新设计车款 [3] 现有车型销售表现 - 小米SU7在首15个月累计交付30万辆汽车 [3] - 小米YU7在开售3分钟内锁单量达20万辆 [3] 全球零售网络扩张 - 计划2030年在全球开设10,000家自营小米之家 [3] 智能生态全球化战略 - 即日起向海外增加销售智能物联网家电 [3] - 结合现有手机销售和2027年电动车计划 将"Human x Car x Home"智能生态面向全球客户 [3]
港股异动丨小米涨4%创近3个月新高,宣布2027年将在欧洲销售电动车
格隆汇· 2025-09-25 13:59
股价表现 - 公司股价盘中上涨4%至59.2港元,创7月3日以来新高 [1] 欧洲电动车市场战略 - 公司计划于2027年在欧洲市场销售电动车 [1] - 公司考虑在欧洲设立汽车展示室,并未来考虑在当地设厂 [1] - 进军欧洲市场的车款未必会全新设计 [1] 现有汽车产品交付表现 - 小米SU7在首15个月累计交付30万辆 [1] - 小米YU7在开售3分钟内锁单量达到20万辆 [1] 全球零售与智能生态扩张 - 公司计划到2030年在全球开设1万家自营小米之家 [1] - 公司即日起向海外增加销售智能物联网家电 [1] - 通过手机、电动车及智能家电构建“Human x Car x Home”智能生态面向全球客户 [1]
富瑞:降小米集团-W(01810)目标价至69.85港元 维持“买入”评级
智通财经网· 2025-08-07 16:41
智能手机业务 - 全球智能手机需求疲软 除美国市场出现部分提前需求 [1] - 安卓设备库存高企 特别是在东南亚和印度等新兴市场 [1] - 小米智能手机收入预测下调约5% [1] - 智能手机毛利率预测下调0.5%至11.8% [1] - 长期智能手机毛利率预测略微下调至12%以下 [1] 电动车业务 - 电动车交付进展顺利 维持第二季交付量8.1万辆 [1] - 电动车毛利率按季上升至23.9% 主要因SU7 Ultra车型交付占比提升 [1] - 第二座电动车工厂尚未开始商业化生产 但一旦投入营运将能迅速提升产能 [1] - SU7和YU7车型等待时间依然较长 [1] 市场情绪与竞争 - 投资者对中国汽车行业情绪变得更为谨慎 因其他本地品牌新推出车型需求低于预期 [1] - 对全球智能手机需求和竞争格局持更悲观看法 [1] 评级与目标价 - 富瑞维持小米集团"买入"评级 [1] - 目标价由73港元下调至69.85港元 [1]
富瑞:降小米集团-W目标价至69.85港元 维持“买入”评级
智通财经· 2025-08-07 16:41
智能手机业务 - 2025年第二季全球智能手机需求疲软 仅美国市场出现部分提前需求[1] - 安卓设备库存高企 新兴市场如东南亚和印度情况尤为严重[1] - 小米智能手机收入预测下调约5% 毛利率预测下调0.5%至11.8%[1] - 长期智能手机毛利率预测略微下调至12%以下 反映对全球需求和竞争格局的悲观看法[1] 电动车业务 - 第二季电动车交付量维持8.1万辆预测 毛利率按季上升至23.9%[1] - SU7 Ultra车型交付占比提升带动产品组合改善[1] - 第二座电动车工厂尚未开始商业化生产 但投入营运后将能迅速提升产能[1] - SU7和YU7车型等待时间较长 显示需求保持强劲[1] 行业环境 - 投资者对中国汽车行业情绪转为谨慎 因其他本地品牌新车型需求低于预期[1] - 智能手机行业面临全球性需求挑战 安卓阵营库存压力显著[1]
大行评级|杰富瑞:下调小米目标价至69.85港元 智能手机需求疲弱或拖累第二季业绩
新浪财经· 2025-08-07 12:04
智能手机业务 - 全球智能手机需求疲软 除美国市场出现部分提前需求 [1] - 安卓设备库存高企 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如东南亚和印度 [1] - 小米智能手机收入预测下调约5% 毛利率预测下调0.5%至11.8% [1] - 智能手机长期毛利率预测略微下调至12%以下 [1] 电动车业务 - 电动车交付进展顺利 维持第二季交付量为8.1万辆 [1] - 毛利率因产品组合改善而上升 按季上升至23.9% [1] - SU7 Ultra车型交付占比提升 [1] - 第二座电动车工厂尚未开始商业化生产 但能迅速提升产能 [1] - SU7和YU7车型等待时间依然较长 [1] 行业环境 - 投资者对中国汽车行业情绪变得更为谨慎 [1] - 其他本地品牌新推出的车型需求低于预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