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MIX Flip2

搜索文档
苹果折叠机倒计时,荣耀、vivo们抢抓窗口期
36氪· 2025-07-23 17:17
苹果折叠屏手机动态 - 苹果决定首款折叠iPhone采用三星显示方案 计划2026年下半年量产 放弃自研折叠屏和铰链技术以缩短研发时间[1] - 铰链部分选择与三星合作密切的供应商Fine M-Tec 此前唯一确认的核心组件是三星显示提供的折叠屏[1] - 此举可能是为避免再次"跳票" 作为全球主流手机中唯一未推出折叠屏的厂商 其进展备受市场关注[1] 安卓阵营应对策略 - 小米/vivo/荣耀在10天内密集推出新款折叠机型 形成对iOS系统的阻击态势[2][4] - 三款机型参数对比:荣耀Magic V5以8.8mm厚度成全球最薄 217克重量与vivo X Fold5并列最轻大折叠 电池容量6100mAh领先[5] - 价格优势明显:国产机型最高配置10999元 预计苹果起售价不低于2000美元(约14359元)[8] - 全系强调打破苹果生态壁垒 支持与苹果设备互联/传文件/兼容配件等功能[10] 折叠屏市场现状 - 2025Q1国内折叠屏出货量284万台 仅占智能手机总出货量7160万台的3.97%[9] - 硬件竞争白热化:厂商争夺"最薄/最轻"头衔 防冻能力需承受-20℃低温[18] - 第一梯队的华为/三星已布局三折叠形态 华为更将技术扩展至笔记本电脑[20] 苹果市场挑战 - 中国市场份额从2023Q4的21%下滑至2025Q1的15% 主因国产品牌崛起及AI/折叠屏布局迟缓[12] - 选择三星方案是曲线救国 结合三星技术优势与苹果生态 多家券商看好其需求潜力[14] - 需突破华为/三星建立的专利壁垒 在折叠形态创新上仍有差距[20][22] 行业竞争格局 - 折叠屏被视为高端化重要锚点 苹果入局可能推动小众市场向主流高端转型[9] - 第二梯队厂商需从软件生态/场景定义等维度突破 硬件参数竞争渐近物理极限[22] - 全员战争阶段来临 差异化用户需求洞察成为下半场竞争关键[11][22]
国产折叠屏集火苹果,库克很受伤
36氪· 2025-07-04 18:50
国产手机折叠屏战略 - 国产手机品牌(小米、vivo、荣耀)在10天内密集发布三款折叠屏手机(小米MIX Flip2、vivo X Fold5、荣耀Magic V5),目标是将折叠屏从"小众尝鲜"推向"大众主力机" [1][3] - 三家厂商统一话术聚焦"打破苹果生态壁垒",通过跨生态互联和低于万元售价(2024年中国折叠屏均价8500元)抢占用户心智 [3][6] - 安卓折叠屏手机均价年降18%,而苹果计划推出的2000美元折叠屏面临价格劣势,需技术碾压才能破局 [6] 苹果市场表现与挑战 - 苹果大中华区2025Q2营收下滑2%至160亿美元,中国市场份额从2023年19%锐减至2025Q1的13%,出货量同比下跌8%至920万部 [7][8] - 高端手机市场(600美元以上)苹果份额降至54%(近7年最低),华为以29%份额逼近断供前水平 [9] - 创新乏力导致消费者不满,AI功能缺位、供应链依赖三星(OLED面板采购价近千元/台)加剧风险 [4][8] 生态竞争升级 - 国产手机从硬件比拼转向生态渗透:vivo X Fold5支持与Apple Watch/Mac跨设备互联,行业首发安卓iCloud直通功能 [11][14] - 荣耀实现华为/苹果双生态互通,小米同步推进类似策略,开发者更倾向为安卓折叠屏开发应用(数量为iOS数倍) [11][14] - 苹果封闭生态在折叠屏形态上吸引力不足,面临"全生态分流"威胁 [11][14] 供应链与市场卡位 - 国产手机利用苹果折叠屏缺位期(预计2026年发布)加速技术迭代,供应链成本占比超60%但通过规模效应压低价格 [4][6] - 三星独占苹果折叠屏面板订单,同时以20.4%全球市场份额压制苹果(18.4%),形成"供应商+竞争对手"双重角色 [4][6] - 国产厂商通过成熟产品提前教育市场,塑造"折叠屏即国产"认知,迫使苹果未来产品需超预期 [3][6]
小米、荣耀等新产品频出,关注新材料国产化进程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7-02 14:43
政策支持与行业更新 - 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南》明确石化化工、电子元器件、锂电池、光伏等行业为重点设备更新领域,推动供给侧结构优化和落后产能出清 [1] - 超长期特别国债首批1730亿元资金已落地16个领域约7500个项目,第二批资金正在审核,将加速石化化工等行业设备更新 [2] 消费电子与新材料突破 - 小米发布SU7等十余款新品,荣耀推出MagicV5等产品,搭载青海湖刀片电池(硅含量25%,能量密度901Wh/L),显示国产电池技术突破 [3] - 消费电子龙头创新带动材料高端化,建议关注细分领域具备技术、资金和客户资源的龙头企业 [3] 行业数据表现 - 上周沪深300涨1.95%,申万基础化工指数涨3.11%跑赢大盘,石油石化指数跌2.07%跑输大盘 [4] - 子板块涨幅前五:膜材料(10.75%)、其他塑料制品(8.31%)、炭黑(5.80%);跌幅前五:油气及炼化工程(-7.03%)、油田服务(-5.57%) [5] - 价格涨幅前五:丁酮(华东,+6.96%)、苯胺(华东,+5.74%);跌幅前五:WTI原油(-11.40%)、布伦特原油(-10.58%) [5] 投资方向建议 - 供给侧改革下关注弹性较大板块:有机硅、膜材料、氯碱、染料,相关企业包括合盛硅业、东材科技等 [6] - 供需格局偏弱下关注优势品种:煤化工(宝丰能源)、氟化工(巨化股份)、农药(广信股份) [6] - 消费趋势驱动:健康添加剂(百龙创园、金禾实业)、化工新材料国产替代(金发科技、彤程新材等) [7]
小米集团-W(01810.HK):小米YU7大定数量亮眼 发布AI眼镜加速个人端智能化布局
格隆汇· 2025-07-01 02:09
产品发布 - 小米在6月26日举办"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推出小米YU7、小米MIX Flip2和小米AI眼镜等新产品 [1] - 小米YU7于6月26日晚十点正式开启下定通道 [1] - 公司推出首款AI眼镜,具备多模态智能交互能力,支持拍照、录像、问答、翻译等功能,并与支付宝合作实现语音操控支付 [2] - AI眼镜支持第三方App视频通话与直播,展现小米系统良好兼容性 [2] AI眼镜市场 - 2024年全球可穿戴AI市场规模为397亿美元,预计2025-2034年CAGR达27.7% [2] - 2024年全球AI眼镜销量152万副,预计2025年350万副,2029年6000万副,2035年可能达14亿副 [2] - 中国市场在AI眼镜领域占据重要份额 [2] - Meta、Google、Ray-Ban等厂商已推出多款AI眼镜产品 [2] 小米YU7性能 - 采用四合一域控制器模块,集成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整车控制器和通讯模块,提升控制效率并降低能耗 [2] - 智能座舱SoC芯片采用4nm第三代骁龙8移动平台 [2] - 辅助驾驶芯片采用NVIDIA DRIVE AGX Thor™车载计算平台,算力达700TOPS [2] - 标配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11颗高清摄像头、12颗超声波雷达 [2] - 开启大定通道后一小时订单突破28.9万台 [2] 技术整合 - 公司将端侧大模型超级小爱应用于眼镜、汽车等多场景,满足无网环境需求 [2]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5.47亿元、497.93亿元、596.65亿元 [3] - 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39倍、31倍、26倍 [3] 业务发展 - 手机、平板等基本盘业务稳固,出货量和市占率持续提升 [3] - 积极布局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有望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3] - "人车家全生态"集团战略稳步推进 [3]
小米集团-W(01810):小米YU7大定数量亮眼,发布AI眼镜加速个人端智能化布局
长城证券· 2025-06-30 19:19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4][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395.47/497.93/596.65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39/31/26倍 [8] - 公司手机、平板等业务基本盘稳固,出货量和市占率持续提升;积极布局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有望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8] - 随着“人车家全生态”集团战略推进,看好公司未来业绩发展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指标 | 财务指标 | 2023A | 2024A | 2025E | 2026E | 2027E | | --- | --- | --- | --- | --- | --- | | 营业收入(百万元) | 270,970.14 | 365,906.35 | 482,996.38 | 576,118.08 | 673,424.43 | | 增长率yoy(%) | -3.24 | 35.04 | 32.00 | 19.28 | 16.89 | |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 | 17,475.17 | 23,658.13 | 39,547.43 | 49,793.16 | 59,665.28 | | 增长率yoy(%) | 606.34 | 35.38 | 67.16 | 25.91 | 19.83 | | ROE(%) | 10.66 | 12.53 | 17.32 | 17.91 | 17.67 | | EPS最新摊薄(元) | 0.67 | 0.91 | 1.52 | 1.92 | 2.30 | | P/E(倍) | 87.54 | 64.66 | 38.68 | 30.72 | 25.64 | | P/B(倍) | 9.33 | 8.10 | 6.70 | 5.50 | 4.53 | [1] 事件 - 6月26日小米举办“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推出小米YU7、小米MIX Flip2和小米AI眼镜等新产品,并开启小米汽车YU7下定通道 [1] AI眼镜业务 - 小米推出首款AI眼镜,有多模态智能交互能力,可完成拍照、录像等任务,计划与支付宝合作实现语音操控支付,支持第三方App视频通话与直播 [2] - 2024年全球可穿戴AI市场规模397亿美元,预计2025 - 2034年间CAGR达27.7%;2024年全球AI眼镜销量152万副,预计2025年达350万副,2029年达6000万副,2035年可能达14亿副,中国市场占比大 [2] - 小米入局AI眼镜领域将推动市场信心,完善个人智能领域产品矩阵 [2] 汽车业务 - 小米YU7是高性能智能汽车,采用行业领先的四合一域控制器模块,智能座舱SoC芯片用4nm第三代骁龙8移动平台,辅助驾驶芯片用NVIDIA DRIVE AGX Thor™车载计算平台,算力700TOPS [3] - 小米将端侧大模型超级小爱应用于多场景,满足无网需求,YU7全套硬件配备含英伟达最新Thor芯片等 [3] - 6月26日晚十点小米YU7开启大定通道,一小时大定突破28.9万台,汽车销量订单有望增长,助力公司深耕智能智造领域 [3] 股价与市值信息 - 2025年6月27日收盘价58.950港元,总市值1,529,703.55百万港元,流通市值1,529,703.55百万港元,总股本25,949.17百万股,流通股本25,949.17百万股,近3月日均成交额11,594.34百万港元 [4]
小米集团(1810.HK):小米YU7正式发布 关注产能爬坡进度
格隆汇· 2025-06-29 10:08
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 - 小米正式发布小米YU7、小米MIX Flip2、小米AI眼镜等产品 [1] - 小米YU7搭载超级电机V6s Plus,零百加速3.23秒,最高时速253km/h [1] - YU7标准版续航835km,中大型纯电SUV中领先 [1] - YU7全系采用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10-80%充电最快12分钟,15分钟充电620km [1] - YU7智能座舱搭载高通骁龙4nm SoC芯片,辅助驾驶采用英伟达Thor芯片,算力700TOPS [1] - YU7/YU7 Pro/YU7 Max起售价分别为25.35/27.99/32.99万元,开售一小时大定超28.9万台 [1] 小米AI眼镜 - 小米首款AI眼镜重量仅40g,采用金沙江电池技术,电池容量比同类产品提升64% [1] - 搭载1,200万像素超透光学镜头和五麦克风阵列组合 [1] - 内置超级小爱AI助手并支持付款功能 [1] - 基础版/电致变色版/彩色电致变色版售价分别为1,999/2,699/2,999元 [1] 销量与财务预测调整 - 上调小米汽车2025/26年销量预测至40.0/70.0万辆(前值39.5/58.2万辆) [2] - 预测2026年YU7系列销量为SU7系列两倍以上 [2] - 上调2026/27年收入预测至6,462/7,785亿元(前值6,159/7,128亿元) [2] - 上调2026年经调整EPS至2.17元(前值2.14元) [2] 目标价调整 - 基于2026年手机x AIoT 26倍市盈率和汽车业务2.2倍市销率,上调目标价至67港元 [2]
小米集团-W(01810):小米YU7正式发布,关注产能爬坡进度
交银国际· 2025-06-27 20:2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交银国际对小米集团维持买入评级 [2][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6月26日晚小米召开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发布小米YU7、小米MIX Flip2、小米AI眼镜等产品,上调小米汽车2025/26年销量预测,上调目标价至67港元,维持买入评级 [2] - 小米汽车产能或为影响汽车业务收入的关键因素,预测小米三期工厂2026下半年开始贡献产能,三个工厂2026年分别提供30/30/10万辆产量,上调小米汽车2025/26年销量至40.0/70.0万辆,上调2026/27年收入预测至6462/7785亿元,上调2026年经调整EPS至2.17元,基于2026年手机x AIoT 26倍市盈率和汽车业务2.2倍市销率,综合汇率因素,上调目标价到67港元 [6] 各部分总结 财务数据 - 2023 - 2027E收入分别为270970、365906、504404、646164、778515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35.0%、37.9%、28.1%、20.5%;净利润分别为17475、23658、43233、53867、65250百万元人民币;每股盈利分别为0.77、1.10、1.80、2.17、2.61元,同比增长125.7%、41.6%、64.0%、20.5%、20.5%;前EPS预测值2025 - 2027E分别为1.87、2.14、2.46元,调整幅度分别为-4.0%、1.3%、6.3%;市盈率分别为69.5、49.1、29.9、24.8、20.6倍;每股账面净值分别为6.61、7.62、10.76、12.76、15.30元;市账率分别为8.15、7.07、5.00、4.22、3.52倍 [3] - 2023 - 2027E经营活动现金流分别为41300、39295、34582、31213、42674百万元人民币,投资活动现金流分别为-35169、-35386、-39619、-29878、-34355百万元人民币,融资活动现金流分别为-505、-3999、46394、3082、986百万元人民币 [14] - 2023 - 2027E毛利率分别为21.2%、20.9%、22.4%、23.4%、24.1%;EBITDA利润率分别为9.2%、8.4%、11.7%、11.6%、11.7%;EBIT利润率分别为7.4%、6.7%、10.0%、9.9%、10.1%;净利率分别为6.4%、6.5%、8.6%、8.3%、8.4%;ROA分别为5.8%、6.5%、9.6%、10.3%、11.3%;ROE分别为11.3%、13.4%、18.6%、17.8%、18.0%;ROIC分别为9.7%、11.5%、16.3%、15.9%、16.3%;流动比率分别为1.7、1.3、1.7、1.8、2.1;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81.1、67.4、64.6、60.0、55.5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16.1、13.3、12.6、13.0、13.3天;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98.5、101.2、95.4、78.9、64.9天 [14] 产品情况 - 小米YU7搭载小米超级电机V6s Plus,零百加速3.23秒,最高时速253km/h,标准版续航835km,全系采用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10 - 80%最快12分钟,最快15分钟充电620km,智能座舱搭载高通骁龙4nm SoC芯片,辅助驾驶搭载英伟达Thor芯片,拥700TOPS算力,YU7/YU7 Pro/YU7 Max起售价分别为25.35/27.99/32.99万元,开售后一小时大定超28.9万台 [6] - 小米首款AI眼镜重量轻至40g,采用金沙江电池技术,电池容量相比同类产品提升64%,搭载1200万像素超透光学镜头,内置五麦克风阵列组合,搭载超级小爱AI助手,支持付款功能,基础版/电致变色版/彩色电致变色版售价分别为1999/2699/2999元 [6] 股份资料 - 52周高位58.95港元,52周低位15.82港元,市值1262818.65百万港元,日均成交量481.22百万,年初至今变化70.87%,200天平均价46.06港元 [5] 估值情况 - 2026年手机x AIoT收入464479百万元人民币,经调整净利润44988百万元人民币,P/E 26.0,估值1280579百万港元;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收入181685百万元人民币,经调整净利润10839百万元人民币,P/S 2.2,估值437603百万港元;总计收入646164百万元人民币,经调整净利润55827百万元人民币,估值1718182百万港元,港元兑人民币0.9134,股数25762百万股,目标价67港元 [8]
小米集团-W(01810):YU7一小时大定28.9万台,开启新周期
华泰证券· 2025-06-27 10:42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 71.2 港币 [1][4][7][3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6 月 26 日小米召开人车家发布会,发布小米 YU7、首款 AI 眼镜、MIX Flip2 小折叠等产品,看好智能电动车和智能家电推动公司收入利润高速增长 [1] - 维持 2025 - 2027 归母净利润预测 410/513/632 亿,基于 SOTP 估值法维持目标价 71.2 港币,对应 41 倍 2025 年 PE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产品发布情况 - 小米发布 SUV YU7,三分钟大定 20 万台,一小时大定突破 28.9 万台,达 2025 年全年出货目标 82.5%,推出 9 款颜色,标准版 835km 续航,全系搭载 700TOPS 英伟达 THOR 芯片等,辅助驾驶方面全系标配 1000 万 Clips 版本,小米 XLA 大模型下半年升级,各版本定价低于特斯拉,在 SU7 基础上硬件性能全面升级,支持 SU7 Ultra 限时改配 [2] - 小米发布 AI 眼镜,起售价 1999 元,重 40g,搭载高通 AR1 旗舰芯片,支持第三方 app 视频通话及直播等功能,内置超级小爱,支持多种语音控制功能,发售当晚电致变色版本首发售罄,重量低于 Meta Rayban 系列,电池容量提升 64%,能遥控家中智能设备,看好其丰富“人车家”生态 [3] 盈利预测与估值 - 维持对小米现有业务估值为 25 倍 2025 年预测 PE,对应每股 44.9 港币,相比可比公司均值有溢价,因家电等 IoT 业务增速快且看好小米完整生态在 AI 时代价值;维持智能汽车业务 2.5 倍 2027 年预测 PS,对应每股 26.3 港币,估值倍数高于可比公司均值,因新工厂建设顺利、产能释放有望推动汽车业务增长,且“人 - 车 - 家”战略对汽车业务有助力 [32] 经营预测指标 |会计年度|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人民币百万)|270,970|365,906|495,074|605,814|727,778| |+/-%|(3.24)|35.04|35.30|22.37|20.13|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人民币百万)|19,274|27,314|40,987|51,321|63,249| |+/-%|127.03|41.72|50.06|25.21|23.24| |EPS(人民币,最新摊薄)|0.76|1.09|1.63|2.04|2.52| |ROE(%)|12.53|15.49|20.11|21.45|22.20| |PE(倍)|60.10|48.13|32.07|25.61|20.78| |PB(倍)|7.06|6.96|6.01|5.06|4.24| |EV EBITDA(倍)|53.30|48.99|28.80|23.08|17.76|[6] 基本数据 - 目标价 71.2 港币,截至 6 月 26 日收盘价 56.9 港币,市值 1476508 港币百万,6 个月平均日成交额 12094 港币百万,52 周价格范围 15.36 - 59.45 港币,BVPS 9.24 人民币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