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帮宝适
icon
搜索文档
三十年间攻守易势:“中国配方+平价”,宝洁携中国产纸尿裤登陆北美
观察者网· 2025-08-27 13:37
行业竞争格局 - 美国一次性纸尿裤市场规模达54亿美元 宝洁旗下帮宝适份额从2022年32.5%降至2024年32.3% 平价品牌Luvs份额从2019年9%下滑至6.9% [13] - 中国新锐品牌Millie Moon三年内在美国母婴连锁份额从0%升至2% 年复合增长率达三位数 Rascals与Millie Moon合计市场份额达3.5% [5][14] - 日系品牌花王/大王/尤妮佳在中国市占率从7-8%提升至22-23% 净增14-15个百分点 国产中高端品牌从2019年不足1%飙升至2024年8-10% [18][20] 产品创新策略 - Millie Moon采用三大核心卖点:热风无纺布克重提高15%的CloudTouch™云触感技术 高饱和马卡龙印花配合可撕式腰贴 芦荟精华成分营销为"spa-level pamper" [5] - 宝洁推出中国产BumBum纸尿裤定价0.27美元 完全复制Millie Moon核心卖点并以1美分差价实施贴身狙击 [3][10] - 中国本土品牌创新包括Babycare艺术家联名印花 碧芭3D立体云朵裙摆护围 露安适敏感肌专研概念 单片售价稳定在2.5-4.5元区间 [20] 供应链与成本优势 - 中国产纸尿裤进口量按重量计两年内增长逾两倍 产品质量与境外产地无差异 政府补贴与低成本劳动力形成价格优势 [14][15] - Zuru Edge仅300人团队实现比宝洁短7天的海运周转天数 终端加价率较Luvs高15个百分点 [8] - 日系品牌实现中国同线生产 零关税优势结合短物流半径 将"日本制造"光环转化为"中国速度" [18] 营销渠道变革 - Millie Moon在TikTok创建MilliMoonMom标签获5200万次播放 通过开箱视频和社交媒体传播实现病毒式增长 [5] - 中国市场竞争出现三波强度:拼多多9.9元包邮价格战 抖音直播间30分钟万人团将库存周期压至7天 小红书5万篇笔记种草营销 [17][20] - 90后/95后宝妈在高端纸尿裤消费占比超55% 对帮宝适品牌好感度仅37% 迫使传统巨头加速数字化转型 [20] 巨头应对策略 - 宝洁罕见在美国销售中国产BumBum产品 通过试销后可能将特性移植至美产帮宝适 金佰利推出中国研发的Snug & Dry平价款 [13][14] - 金佰利通过美国国家广告司投诉程序 迫使Zuru停播"世界最柔软"等5条广告主张 采用行政手段应对市场竞争 [11] - 宝洁在2023-2024年连续推出黑金帮/一级帮曜金等超高端SKU 单片定价3-7元以稳住一二线城市市场 [20]
宝洁换帅后公布2025财年业绩:定价与有机销量均增长1%
南方都市报· 2025-08-04 16:16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财年净销售额843亿美元 与上年840亿美元基本持平 [2] -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至160亿美元 [2] - 有机销售额同比增长2% 其中定价和有机销量各贡献1%增长 [2] - 毛利率同比微降0.2个百分点至51.2% [2] - 第四季度净销售额208.89亿美元 同比增长2% [3] 业务板块表现 - 织物和家庭护理板块销售额296.17亿美元持平 净利润增长3%至58.48亿美元 [5] - 婴儿、女性和家庭护理板块销售额202.48亿美元持平 净利润40.13亿美元持平 [6] - 美容板块销售额下降2%至149.64亿美元 净利润下降8%至27.15亿美元 [6] - 医疗保健板块销售额增长2%至119.98亿美元 净利润增长8%至24.40亿美元 [6] - 理容板块销售额66.62亿美元持平 净利润增长7%至15.77亿美元 [6] 管理层变动 - 首席执行官Jon Moeller将于2026年1月1日卸任 [1] - 首席运营官Shailesh Jejurikar将接任 成为公司首位印度裔CEO [1][8] - Jon Moeller将转任执行董事长 [8] - Shailesh Jejurikar于1989年加入公司 曾负责印度市场和织物及家居护理业务 [9] 战略举措 - 2025年6月宣布生产力计划 旨在改善成本结构和增强竞争力 [2][4] - 计划裁减最多7000个非制造岗位 约占非制造劳动力15% [4][14] - 预计产生10-16亿美元非核心重组成本 [4] - 计划通过弹性采购和创新定价应对关税影响 [13] 区域市场表现 - 北美市场有机销售额增长2% [13] - 欧洲重点市场增长3% [13] - 大中华区全年下滑5% 但第四季度增长2% [1][13] - 拉丁美洲增长4% 企业级市场增长2% [13] 财务展望 - 预计2026财年总销售额增长1%-5% [4] - 预计有机销售额增长4%或持平 [4] - 预测关税将导致2026财年税前成本增加10亿美元 [13] - 计划对美国25%商品实施个位数涨价 [14]
6050亿营收创新高,宝洁为何选择此时交棒?
FBeauty未来迹· 2025-07-29 23:45
宝洁集团CEO交接 - 现任首席运营官Shailesh Jejurikar将于2026年1月1日接替Jon R. Moelle担任宝洁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成为公司历史上首任印裔CEO [2] - 此次换帅是董事会有计划、有序过渡的一部分,现任CEO Jon R. Moelle将于61岁正常退休 [10][11] - 董事会高度评价Jon R. Moelle的4年任期,在其领导下公司股价上涨约13%,实现了疫情后的销售繁荣 [8] 2025财年业绩表现 - 2025财年营收842.84亿美元(约合6049.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29%,创近10年历史最高营收 [4][5] - 营业利润达204.51亿美元(约合1467.93亿元人民币),同比暴涨10.28% [5] - 净收益160.65亿美元,同比增长7.29% [5] - 各业务部门销售额保持有机增长,美妆板块有机销售额同比增长1% [12][13] 中国市场表现 - 中国市场成为2025财年核心增长来源,抵消了北美等市场的业绩下滑 [18][19] - SK-II线上交易额同比增长13.29%,大中华区销售额增长23% [22][28] - 海飞丝、潘婷、飘柔等核心洗护品牌保持增长,其中飘柔线上交易额增长高达39.01% [24] - 帮宝适增长达20%,验证了中国市场策略的有效性 [28] 未来战略调整 - 公司计划在2027财年前削减非制造业管理岗位7000人,预计产生1亿-1.6亿美元非核心重组费用 [11] - 预计2026财年全年总销售额增长1%至5%,有机销售额增长0%至4% [28] - 中国市场改革经验将成为全球策略重要参考,包括分销渠道、经营运作和消费者沟通等方面的创新 [26] - 新任CEO Shailesh Jejurikar拥有35年宝洁工作经验,曾主导关键业务转型,被视为重大调整期的有力领导者 [11][12]
业绩公布前夜,宝洁闪电换帅
36氪· 2025-07-29 16:48
管理层变动 - 首席执行官詹慕仁将于2026年1月1日卸任 由首席运营官谢莱什·杰朱里卡接任 [1][3] - 詹慕仁任期不足四年 任内公司股价上涨约13% 与标普500指数持平 [1] - 新CEO为内部晋升 杰朱里卡在宝洁工作36年 曾领导织物护理和家居护理业务 [1] 财务表现与指引 - 公司4月下调2025财年销售和利润指引 预计有机销售额增长2% 低于此前3%-5%的预测范围 [4] - 今年以来股价下跌约6% 7月28日收盘价为157美元 [4] - 摩根大通将评级从增持下调至中性 设2026年12月目标价170美元 因品类增长放缓和有机增长疲软 [3] 业务重组计划 - 公司启动"非核心业务重组计划" 削减产品组合 退出某些类别并剥离小品牌 [5][16] - 未来两年削减7000个非制造岗位(裁员15%) 截至2024年6月全球员工约10.8万人 [6] - 重组包含三项要素:产品组合选择、供应链重组和组织架构调整 [16] - 预计品牌停产将在未来两个财年对有机销售额增长造成30-50个基点的负面影响 [16] 业务表现与挑战 - 美容和医疗保健业务增长被婴儿和女性护理部门下滑所抵消 织物和家庭护理销售持平 [7] - 过去7年有机增长率从7%下滑至4%、2% [7] - 毛利率下降 因产品组合不利、商品成本上升抵消了生产力节省和涨价收益 [11] - 消费者对价格越来越敏感 涨价战略不再奏效 [11] 战略调整与并购 - 重组计划税前成本预计10-16亿美元 涉及削减管理团队、使用自动化数字化和调整供应链 [11][16] - 公司强调不需要转型性并购 增长战略以补强型收购为主(如Native品牌从5000万美元增至7.5亿美元) [16][14] - 近期出售中国沙宣品牌(年销售额超2亿欧元)及拉美、欧洲部分小品牌 [8][14]
宝洁“瘦身”,谁是下一个“弃子”
经济观察报· 2025-06-19 20:50
宝洁重组计划 - 公司宣布从2025年7月1日起实施为期两年的重组计划,包括裁员7000人(占非制造业职位15%),聚焦核心品牌并剥离非核心业务[2] - 重组涉及投资组合调整(退出特定市场品类/品牌)、供应链优化(调整生产布局)和组织架构变革(数字化提效)[6] - 这是公司近十年来最大规模调整,目标为应对消费不确定性/竞争加剧/地缘政治风险等挑战[2][6] 品牌精简历程 - 2014年启动品牌精简战略,累计出售卡玫尔/伊卡璐/蜜丝佛陀/沙宣中国等超100个品牌,当前保留79个核心品牌[1][3][10] - 保留的70-80个核心品牌贡献公司95%以上利润,织物与家居护理(36%)和母婴及家庭护理(24%)为最大收入来源[3][8][16] 业务表现分析 - 2025财年Q3销售额197.76亿美元(同比-2%),美容部门个位数增长被母婴护理下滑抵消[8] - SK-Ⅱ经历连续两年下滑后,2025财年Q2-Q3恢复增长,天猫618排名从第10升至第7[9][16] - 2024财年净销售额840亿美元(+2%),提价策略使美容部门增长1%至152亿美元,但个人护理业务因SK-Ⅱ高价承压[16][17] 中国市场战略 - 大中华区占全球销售额7%,电商渠道增长9%但占比18%低于欧莱雅(28.2%)[21][25] - 本土化措施包括:中国籍CEO上任、供应链中心迁至广东、北京研发中心实现95%产品本地化[26] - 加码抖音电商渠道,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但被指错失早期电商机遇[21][27][28] 组织架构调整 - 专业美容部门CEO将于8月卸任,2025年来已两次更换美容业务高管[13] - 五大事业群(SBU)管理架构调整,不再提"10个事业部"具体数字[14][15] - 2019年起划分重点市场(占80%销售额)与次重点市场,赋予中美市场更大自主权[23][24][26]
宝洁“瘦身”,谁是下一个“弃子”
经济观察网· 2025-06-19 13:09
重组计划 - 公司将于2024年7月1日启动为期两年的重组计划,聚焦核心品牌并剥离非核心业务 [1] - 计划在全球裁员7000人,占非制造业职位的15% [1] - 重组内容包括投资组合优化、供应链调整和组织架构变革,目标是通过生产力提升应对竞争环境 [3] - 具体措施包括退出特定市场的部分品类和品牌,调整生产规模和布局,利用数字化和自动化提高效率 [3] - 公司将在2025年7月财年会议中公布更详细的计划 [1] 业务表现 - 织物与家居护理业务是最大收入来源,占比36%,母婴及家庭护理业务占比24% [1] - 2025财年第三季度销售额197.76亿美元,同比下降2%,净利润37.7亿美元与上年持平 [3] - 美容部门2025财年第二、第三季度实现个位数增长,但护肤业务连续三个季度下滑,一季度下滑超20% [4] - 2024财年净销售额840亿美元,同比增长2%,其中美容部门增长1%至152亿美元 [7] - 产品提价是增长原因之一,2024财年各业务部门提价幅度3%-8% [7][8] 品牌调整 - SK-Ⅱ在2023和2024财年销售额下滑,2025财年第二、第三季度恢复增长 [4] - 天猫"6.18"预售中SK-Ⅱ"神仙水"排名从第10升至第7,成为李佳琦直播间预售首日成交过亿品牌之一 [4] - TULA Skincare和First Aid Beauty两个护肤品牌已退出中国市场 [5] - 公司官网显示目前品牌数量为79个 [5] 中国市场 - 大中华区占公司全球销售额7% [12] - 中国电商销售额2024财年增长9%,占总销售额18% [10] - 公司正在大力投资抖音平台以适应中国电商转变 [13] - 中国团队已获得更多自主权,95%产品实现本地研发,年均推出新品超100款 [12][13] - 宝洁国际贸易供应链控制中心已从欧洲迁至广东 [12] 管理层变动 - 专业美容部门首席执行官将于8月1日卸任 [6] - 2025年4月任命新任亚太、中东、非洲地区及企业市场美容部高级副总裁 [6] - 2024年3月全球护肤和个护品类董事长退休,由SK-Ⅱ首席执行官继任 [6] - 2021年任命首位中国本土培养的华人CEO [12] 行业背景 - 公司面临消费者不确定性增加、竞争加剧、地缘政治环境变化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挑战 [1] - 需要与零售商自有品牌产品竞争 [5] - 中国消费市场正在经历品牌升级和聚焦细分市场的转型阶段 [5][13] - 全球通胀和消费紧缩背景下,公司利润率维持在7%-10% [5]
裁员7000人,中国高管群体出走的十年,“大而全”的宝洁是如何被时代抛弃的?
36氪· 2025-06-12 14:40
宝洁全球裁员与重组计划 - 公司计划未来两年内全球裁减约7000个非生产岗位,占此类岗位总数的15% [1] - 裁员举措是公司重组计划的一部分,还包括削减品牌组合和供应链优化 [1] - 这是公司为扭转业绩困境所做的"断臂求生"尝试 [1] 宝洁中国高管流失现象 - 近十年来公司大中华区多位核心高管相继离任,形成人才流失潮 [1] - 2012-2016年间销售体系最高负责人连续三任离职:2012年翟峰、2014年李红、2016年林小海 [2][4] - 市场与品牌高管同样流失,包括公关总监陈默和大中华区美尚事业部副总裁熊青云 [4] - 离职高管多转投竞争对手或互联网行业,如李红加入玛氏、林小海加盟阿里巴巴、熊青云先后任职京东和小鹏汽车 [2][4] 宝洁系人才发展现状 - 全球有逾100家大公司的CEO出自宝洁 [5] - 在中国互联网和新消费行业尤为常见:靖捷任天猫总裁、冯佳路任唯品会副总裁、崔广福曾执掌艺龙网 [5] - 多位前高管创业成功:肖国勋创立WonderLab、冯秋婉创办每鲜说、李瑞创立满分牛牛、许浩创办凯诘电商 [6] 高管流失原因分析 - 公司业绩增长乏力,市场地位下滑削弱人才吸引力 [7] - 全球战略调整与本土市场错配,中国区经理人决策自主权受限 [9] - 薪酬激励机制保守,无法与本土企业提供的股权和高位竞争 [11] - 组织文化封闭,与互联网行业快速试错文化不兼容 [12] 公司面临的行业挑战 - 传统优势品类集中在利润率较低的大众消费品,受成本上涨和竞品冲击 [7] - 数字化消费新时代下,小而美细分品牌借助电商和社交网络崛起 [13] - 信息透明和渠道扁平化使"大而全"模式不再具备优势 [13]
手机买不起、炸鸡吃不起、宠物养不起?这届美国人活得好难
央视新闻· 2025-05-27 08:34
美国加征关税对科技行业的影响 - 特朗普提议对在美国销售的国外制造苹果手机征收至少25%关税,预计6月底实施 [1] - 苹果公司将生产链转移到美国需5-10年时间筹备,且手机价格可能从当前水平上涨至3500美元(当前价格的三倍多) [1][2] - 转移10%供应链需耗资约300亿美元和3年时间,全部转移成本更高 [2] - 加州总检察长罗布·邦塔表示准备对美国政府提起诉讼以保护苹果等加州企业权益 [2] 零售与消费品行业涨价趋势 - 沃尔玛首席财务官表示关税成本超出零售商承受能力,5月末起消费者将看到价格上涨,6月涨幅更明显 [3] - 美泰玩具公司因关税将提高玩具售价,但计划保持40%-50%产品价格不高于20美元 [3] - 宝洁公司考虑提高部分品类价格,阿迪达斯也因成本增加计划涨价 [5] 汽车行业应对措施 - 福特汽车预计下半年在美汽车售价提高1.5% [4] - 斯巴鲁汽车为抵消成本增加将提高在美售价,但未公布具体幅度 [4] 小企业经营压力 - 内布拉斯加州餐厅因铝箔烤盘价格上涨50%改用平底锅,努力避免转嫁成本给消费者 [6] - 马里兰州宠物用品商店最畅销产品若本土生产价格将从33.5美元涨至114.29美元,可能导致店铺倒闭 [7]
下调全年增长预期!宝洁:调整价格、弹性采购等抵消关税影响
南方都市报· 2025-05-05 15:28
财务表现 - 2025财年Q3净销售额同比下滑2%至197 76亿美元,有机销售额同比增长1%,归母净利润微降至37 69亿美元 [2] - 产品价格整体上涨1%,但销量下滑1%,其中美容板块价格涨幅最大达3%,婴儿女性及家庭护理板块销量下滑最显著达2% [3][5] - 前三大业务板块净销售额均下滑:织物和家庭护理板块下滑3%至69 48亿美元,婴儿女性及家庭护理板块下滑4%至47 55亿美元,美容板块下滑2%至34 90亿美元 [2] 业务板块分析 - 医疗保健板块表现稳健,净销售额持平为28 80亿美元,净利润同比增长8%至5 69亿美元 [2] - 理容板块净销售额下滑2%至15 05亿美元,但净利润逆势增长6%至3 21亿美元 [2] - 美容板块中SK-II在大中华区实现双位数增长(11%),Olay增长2% [5] 大中华区市场 - 大中华区有机销售额下滑2%,但较前两季度(Q1下滑15%、Q2下滑5%)有所改善 [5] - SK-II因超高端LXP创新产品及营销活动推动销售额增长11%,成为亮点 [5] - 公司认为中国市场复苏需时间,将持续波动,策略是逐步提升品类正增长比例 [5] 成本与关税影响 - 美国关税预计增加年成本10亿-15亿美元,占成本3%,影响利润率140-180个基点 [6] - 受影响最大的是中国进口原料及包装材料(占比超10%),公司将通过弹性采购、生产力改进及选择性定价缓解 [1][6] - 定价策略将结合创新方式与直接调价,具体方案仍在评估中 [6] 业绩预期调整 - 因关税不确定性,公司将2025财年有机销售额增长预期从3%-5%下调至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