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苹果
搜索文档
黄土高原上的“金果果” 何以“出海”又“飞天”?
中国新闻网· 2025-11-10 17:48
产业规模与地位 - 延安市苹果种植面积达332.8万亩,规模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7] - 全市226万人口中,约100万人从事与苹果相关的种植、加工、物流、销售等工作,苹果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7]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产业实现从种植到销售、从品质到品牌的全链条升级,以产业发展为锚点[3] - 洛川县建成集保存、研究、培育于一体的苹果种质资源圃和新优品种选种场,大力推广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实现土地利用率与产量的双重提升[5] - 采用大数据溯源系统为每颗苹果建立"成长档案",有机栽培技术涵养土壤肥力,每一个环节都对标航天标准[3] - 自动化选果线配备光学传感器,能精准检测苹果的大小、色泽与糖度,甚至内部瑕疵,分拣效率远高于人工[5][7] 市场拓展与品牌影响力 - 延安苹果第十一次随"神舟"载人飞船奔赴"天宫","航天认可"成为推动当地果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1][3] - 苹果及其深加工产品通过冷链物流发往马尔代夫、印度尼西亚、加拿大、阿联酋、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5] - 组建跨区域物流运输联盟,打通从产地到港口的"绿色通道",运输效率不断提升[5]
从十八洞村到“十八栋村”(话说新农村)
人民日报· 2025-10-31 06:37
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策略 - 精准施策是推动乡村摆脱贫困、走向振兴的关键举措 [2] - 该策略包含科学理念和滴水穿石的韧性干劲 [2] -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均需运用精准思维 [2] 具体乡村案例与发展模式 - 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通过特色种植、乡村旅游、山泉水、苗绣等产业实现村民增收并举办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 [1] - 闽东寿宁县“十八栋村”通过修通村道、整修农房,打造古法制茶体验馆、户外观景台等发展旅游产业 [1] - 两村均依靠精准施策的科学理念实现兴产业、美村庄、富农民 [2] 产业振兴的实施路径 - 深挖资源禀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例如十八洞村利用溶洞山泉水发展现代化瓶装饮用水工厂,“十八栋村”利用农房发展民宿和农家乐 [3] -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需从自身发展水平、区位特点、特色资源出发,打造独有竞争力,案例如延安苹果、柞水木耳、来宾甘蔗 [3] - 找准定位,立足一域之能有机嵌入全域所需,例如“十八栋村”从当地全域旅游格局出发错位发展,十八洞村依靠好山好水实现农文旅融合 [4] 乡村差异化优势与市场定位 - 乡村有别于城市的独特优势包括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山清水秀的天然氧吧、康养休闲理想之所,是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的广阔天地 [4] - 案例如青海发展高原冷凉蔬菜从过去吃菜靠外调到现在成为多地菜篮子,云南凭借电商平台和冷链物流使鲜花24小时内抵达全国主要省会城市 [4] - 随着电网、水网、交通网、通信网四通八达,乡村需找准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定位和分工以释放隐形优势 [4]
乡村产业绘新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1 08:43
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10万家,营业收入约18万亿元[1] - 全国县级以上龙头企业9.4万家,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业的企业占比超过八成[3] - 农产品加工业持续提质增效,从水饺、汤圆等传统产品到酸辣粉、茶饮品等新兴产品频繁“出圈”[2] 农产品供给与产量 -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比2020年增产740亿斤[2] - 棉油糖产能持续提升,果菜茶、肉蛋奶和水产品供给充足、种类多样[2] 乡村新业态发展 - 2024年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近9000亿元,比2020年增加近500亿元[4] - 农村电商、乡村休闲等新产业新业态方兴未艾,到乡村住民宿、吃美食、买特产已成为城乡居民消费新时尚[4] - “村BA”“村超”“村舞”等乡村文化体育活动火热“出圈”[4] 产业带动与农民收入 - 832个脱贫县均培育形成2至3个特色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1.7万亿元[5] - 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逐步缩小[5] 农业现代化与改革 - 果园多功能机器人等先进农业装备亮相,彰显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7] -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扎实开展,农村宅基地规范管理、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7]
“十四五”亮点丨年收入约18万亿元!乡村产业绘新貌
新华社· 2025-10-20 16:46
行业总体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10万家,营业收入约18万亿元[1] - 2024年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近9000亿元,较2020年增加近500亿元[3] - 832个脱贫县均培育形成2至3个特色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1.7万亿元[4] 农产品生产与供给 -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较2020年增产740亿斤[3] - 棉油糖产能持续提升,果菜茶、肉蛋奶和水产品供给充足、种类多样[3] - 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逐步缩小[4] 加工业发展与创新 - 全国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9.4万家,其中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业的企业占比超过八成[3] - 行业产品从传统水饺、汤圆、火腿肠扩展到酸辣粉、茶饮品等新兴产品频繁“出圈”[3] - 先进农业装备如果园多功能机器人亮相,彰显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4] 乡村新业态与产业融合 - 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乡土产业,带动农村电商、乡村休闲等新产业新业态方兴未艾[3] - 到乡村住民宿、吃美食、买特产已成为城乡居民消费新时尚,“村BA”“村超”等文化活动火热[3] - 农村宅基地规范管理、集体建设用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为产业发展增添动力[4]
好评中国|延安金秋果满枝 “小苹果”映出振兴“大文章”
中国新闻网· 2025-10-19 14:18
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延安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333.5万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九分之一 [6] - 鲜果产值高达271亿元,成功带动果农增收致富 [6] - 南沟村集体资产超千万,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两万元 [2] 产业发展模式与技术创新 - 南沟村通过“三变”改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建成3160亩现代化苹果园 [2] - 矮化密植技术精准应用,水肥一体化设施高效滴灌,奠定产业坚实基础 [2] - 采用“支部引领、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创新模式,构建紧密的联农带农机制 [2] 产业链延伸与新兴业态 - 通过直播电商将苹果从“论堆卖”升级为“论个卖”,打开线上销路 [4] - 推出“我在南沟有棵树”的果树认养模式,将果园变为沉浸式消费体验场 [4] - 融合红色研学、农耕体验的农文旅综合体项目,推动从“卖产品”向“卖体验”“卖风景”转型升级,实现从“一季红”到“四季火” [4] 区域优势与品牌战略 - 延安坐拥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的天然优势,显著昼夜温差和充沛光照赋予苹果色泽艳丽、肉质脆密、酸甜可口的独特品质 [6] - 近年来持续通过科技赋能、政策扶持和品牌战略,推动苹果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 [6]
【省市场监管局】陕西坚持质量强省打造发展新优势
陕西日报· 2025-09-26 08:32
区域公共品牌建设 - 陕西省构建“4+1”质量品牌体系,以“陕西精品”区域公共品牌培育为引领,在农业、工业、服务业领域打造高质量品牌生态群 [3] - 富平县打造以“富平柿饼”地理标志为核心的区域公共品牌,推行“合作社+农户+标准”模式,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3万余亩 [2] - 富平县洋阳柿饼专业合作社标准化栽植柿子树1500亩,年加工柿饼2000吨 [2] - 延安市发布《“延安精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延安苹果”入选“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推广行动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名单 [2] 首席质量官与质量管理 - 全省累计培养首席质量官3000余人,实现重点园区规模以上企业首席质量官全覆盖 [6] - 每年入企帮扶1000余次,服务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开展“卓越质量三秦行”巡回培训覆盖2000余家企业 [6] - 西安吉利汽车有限公司通过首席质量官开展质量战略规划,并构建全员质量实名制和“双轮”驱动模型,制定12条质量红线 [5] - 中航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进首席质量官制度建设,提出基于“道术结合”的三循环四路径质量管理模式,辅导200余家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模式 [5] 国际质量管理融合创新 - 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发展订单农业150万亩,已收获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共50万亩 [7] - 该集团在哈萨克斯坦探索构建涵盖产地环境标准、种植技术规程、产品质量安全和检测标准4个层面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标准体系 [7][8] - 集团将中国食品相关国家标准翻译成俄文及哈文,在中亚食品供应商中宣传,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8] 质量奖项与产业聚焦 - 中航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获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获奖单位涉及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制造及新材料等领域 [1]
陕西延安:全力打造消费者最喜欢的苹果品牌
新华财经· 2025-09-18 15:01
行业核心观点 - 延安苹果产业发展指数在2024年达到221.34,同比大幅增长17.66% [1] - 行业正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目标是将“延安苹果”打造成消费者最喜欢的品牌 [1] 行业发展驱动力 - 坚持以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导向,发展现代果业 [2] - 创造性提出“543”重点方向,即实施五大工程、构建四大体系、搭建三大平台 [2] - 从市、县、镇、村等各层面达成共识,坚定发展信念 [2] - 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点,全面推动果业“鸿雁三论”,加大技术研发和农民培训力度 [2] 行业成本与挑战 - 2024年苹果产业单位面积成本上涨至5248元/亩,同比上涨444元/亩,涨幅为546元/亩 [2] - 成本上涨主要受化肥、农药、人工成本上涨及气候变化因素影响 [2] 行业应对措施 - 生产环节通过推广新优品种、新型栽培模式、机械化应用来降本增效 [3] - 运用金融手段规避风险,包括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推行贷款贴息、推出期货+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 [3] - 建立延安第一支苹果产业发展基金,引入社会资本服务产业发展 [3] 产业科技与创新 - 全力推进种业行动,培育新品种,推广矮化密植新型栽培模式和“以株代亩”新型经营模式 [3] - 数字化、智能化成为重要支撑,通过数字化描述为苹果质量“画像”,向消费者展示营养元素含量 [4] 品牌发展战略 - 全力打造延安苹果、洛川苹果“双子品牌”,使其“比翼齐飞” [4] - 利用新华·中国(延安)苹果产业指数作为产业发展指引,提升品牌认知度 [4]
如何建设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国家知识产权局解读陕西样本(新华网)
新华网· 2025-08-27 10:56
创新能力提升 - 陕西省发明专利有效量达12.5万件 有效商标注册量87.9万件 地理标志产品96个 [2] - 全省83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盘点存量专利近9万件 其中6.3万件进入全国可转化专利资源库 [2] - 全省地理标志深加工产品及红色文旅产业总规模达2500亿元 [3] 产业赋能与运用 - 拓展陕西省和西安市2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利预审产业领域 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产业核心竞争力 [2] -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专利赋权 贯通确权评估、交易对接、金融服务闭环 [2] - 聚焦3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开展专利导航 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和关键技术攻关 [3] 区域协调发展 - "柞水木耳"地理标志产品带动全县木耳总产值13.3亿元 [3] - 按照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升级、陕南绿色循环的区域定位加强分类指导 [3] - 实施地理标志+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 推出延安苹果花海观光+红色研学等文旅线路 [3] 知识产权金融 - 设立"秦知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金 为3000万以内贷款额度中小微企业提供最高50%风险补偿 [4] - 全省科创板上市公司达15家 成为国家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试点首批企业入围的5个省份之一 [4] - 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和专利产业化提升科技金融改革成效 [4]
【延安】进出口贸易总值较上年同期增长24.6%
陕西日报· 2025-08-27 07:45
外贸表现 - 延安全市上半年进出口贸易总值8.33亿元 同比增长24.6% 增速位列全省首位 进出口总值跃居全省第6 [1] - 苹果出口企业共5家 出口鲜苹果981.7吨 同比增长23.6% 出口浓缩苹果清汁576万元 同比增长104.5% [4] 企业动态 - 优洛果业上半年出口鲜果及果类制品2000多吨 交易额超1800万元 [2] - 优洛果业新建出口加工工厂满足欧美市场标准 满载苹果加工量达3.5万吨 [2] - 企业已接新加坡、越南市场3000多吨鲜果订单 预计新果上市后出口量大幅提升 [2] 产业支持 - 延安海关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 协助完成出口果园和加工厂认证 辅导海关AEO高级认证 [3] - 上半年新增8个出境水果果园和4家包装厂 累计注册出境果园83个 包装厂25家 注册果园面积超6万亩 [3] - 海关现场考核出境资质 指导农药检测和田间管理记录 帮助企业延续出口资质 [3] 开放平台建设 - 延安持续搭建对外开放平台 畅通软硬通道 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 [4] - 推动"延安苹果"和"延安制造"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 [4]
如何建设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国家知识产权局解读陕西样本
新华社· 2025-08-27 00:06
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 - 陕西省发明专利有效量达12.5万件 有效商标注册量87.9万件 地理标志产品96个[2] - 83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盘点存量专利近9万件 其中6.3万件进入全国可转化专利资源库[2] - 通过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专利赋权 贯通确权评估 交易对接 金融支持服务闭环[2] 产业赋能与创新驱动 - 拓展陕西省 西安市2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利预审产业领域 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能源 人工智能产业核心竞争力[2] - 聚焦3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开展专利导航 促进创新资源整合与关键技术攻关[3] - 全省地理标志深加工产品及红色文旅产业总规模达2500亿元[3] 区域协调发展 - 柞水木耳地理标志产品实现总产值13.3亿元 成为乡村振兴重要引擎[3] - 按照关中协同创新 陕北转型升级 陕南绿色循环区域定位加强分类指导[3] - 实施地理标志+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 推出延安苹果花海观光+红色研学等文旅线路[3] 知识产权金融创新 - 设立秦知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金 为3000万以内贷款额度中小微企业提供最高50%风险补偿[4] - 全省科创板上市公司达15家 成为国家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试点首批企业入围的5个省份之一[4] - 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提升专利产业化潜能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