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柞水木耳
icon
搜索文档
陕西柞水书写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
环球网· 2025-09-12 16:44
柞水县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扎实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持续强化建设用地准入管理、耕地保 护,加强危废规范化管理,定期开展工矿企业地下水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和监测,督导有主尾矿库规范建 设监测井、视频监控设施,筹措资金推进无主尾矿库治污、监测、监控设施建设,土壤环境安全利用率 100%。 柞水县积极推进矿山恢复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构建起"拦、蓄、灌、排"相结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体系,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机制,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 通过实施栖息地修复、生态廊道建设等措施,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生态系统结构更加完整、 功能更加稳定,建成5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18.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91.2%,植被覆盖率高达 88%,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成为生态"代言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柞水县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柞水县依托生态优势, 大力发展生态康养、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终南山寨、阳坡院子等一 批特色民宿声名远扬,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柞水木耳"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朱家湾村被联 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命名为"最佳旅 ...
陕西杨凌示范区:让“中国味道”香飘海外
陕西日报· 2025-09-12 12:47
最近,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斌和团队格外忙碌,刚从云南考察完果品企业, 回到杨凌又马不停蹄规划新的产业布局。"我们计划在阿拉山口等口岸设立分公司,在俄罗斯莫斯科成 立子公司,进一步畅通出口渠道,推动出口动能向优向新。"王斌说。 "这是我们村的木耳首次进军迪拜市场。"9月8日,谈及与杨凌示范区合作让柞水木耳加速走向国际市 场,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说,"村民都盼着我们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国门,让全世界的 朋友都尝尝来自秦岭的好味道。" 7月29日,一辆满载1000公斤木耳的货车从金米村的木耳加工厂房驶出,这批木耳将通过海运发往迪 拜。到今年底,杨凌示范区将帮助金米村销售2.5万公斤木耳,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这是杨凌示范区外贸动能强劲的一个缩影。 今年1月至7月,杨凌示范区进出口总值9.7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58%,增速位居陕西省第一。 成绩背后,是杨凌示范区立足国家使命和农业科技优势,打好外贸拓展硬仗,全力推动外贸稳进提质的 扎实行动。 此次出口由杨凌国合跨境贸易有限公司负责。6月初,该公司选派专业团队前往柞水县考察木耳产业, 从等级、规格、品质等方面严格挑选,最终选出了符合 ...
陕西柞水:小木耳撑起亿元级产业
科技日报· 2025-09-05 09:28
在科技部帮扶下,柞水先后引进27个适生菌种,培育出7个本土良种,全县木耳良种覆盖率达 100%。如今,柞水木耳的年种植规模突破1亿袋,品牌价值达53.23亿元。柞水县委常委、副县长王书 华表示,木耳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品质日益提升,已成为柞水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柞水自古以来就有种植木耳的传统,但长期面临技术落后、产量低、品质不稳定等问题。2012年, 科技部到此开展帮扶工作后,柞水木耳产业迎来转机。如今,木耳大棚角落的温度、湿度传感器和二氧 化碳浓度监测仪正不停运转,当地种植户通过学习先进的种植理念和技术,将小木耳变成了致富大产 业。 科技日报讯 (记者王禹涵)眼下,正值秋季木耳的种植关键期。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下梁镇西川 村的木耳大棚里,农户们正忙着搬运菌包、悬挂菌袋。 ...
【商洛】深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陕西日报· 2025-09-01 06:41
旅游业发展带动村民收入增长 - 朱家湾村超过80%人口从事旅游业 村集体经济从几万元发展至70多万元 人均收入达32665元[2] - 李双双民宿定位研学团建游 年收入超20万元[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推进 - 商洛市成为西北唯一国家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 全国共12个试点地区[2] - 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模式推动生态产业化[2] 特色农产品出口与产业链发展 - 柞水木耳首次销往中东市场 1000公斤干木耳发往迪拜 继乌兹别克斯坦后第二次出口[5] - 洛南县核桃栽植面积产量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十 建成全国首家核桃单品大宗交易平台西北核桃物流园[5] - 全市72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5] 工业绿色转型与资源综合利用 - 陕西岭南佳泰公司年消耗硅质尾矿20万吨、粉煤灰3万吨、工业石膏2万吨 尾矿综合利用率60% 原料本地化利用率超90%[7] - 通过尾矿综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10% 年节约尾矿库维护费用超千万元[7] - 商洛已探明矿产61种 其中国家战略性矿产13种 推进矿山"五化"转型[7] 康养旅游新业态快速发展 - 商州区东坡院子康养度假农庄规划22个旅居空间和9个餐饮空间 配备书吧咖啡厅等设施[9] - 山阳天竺山森林康养基地、丹凤葡萄酒罐民宿等新业态呈现链式裂变效应[9] 生态价值转化金融支持 - 柞水终南山寨获VEP项目贷4000万元[10] - 商洛绿色信贷余额200.76亿元 同比增长11.4%[10] - 丹凤与南京达成"零碳会议"碳票交易意向[10]
如何建设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国家知识产权局解读陕西样本(新华网)
新华网· 2025-08-27 10:56
创新能力提升 - 陕西省发明专利有效量达12.5万件 有效商标注册量87.9万件 地理标志产品96个 [2] - 全省83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盘点存量专利近9万件 其中6.3万件进入全国可转化专利资源库 [2] - 全省地理标志深加工产品及红色文旅产业总规模达2500亿元 [3] 产业赋能与运用 - 拓展陕西省和西安市2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利预审产业领域 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产业核心竞争力 [2] -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专利赋权 贯通确权评估、交易对接、金融服务闭环 [2] - 聚焦3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开展专利导航 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和关键技术攻关 [3] 区域协调发展 - "柞水木耳"地理标志产品带动全县木耳总产值13.3亿元 [3] - 按照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升级、陕南绿色循环的区域定位加强分类指导 [3] - 实施地理标志+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 推出延安苹果花海观光+红色研学等文旅线路 [3] 知识产权金融 - 设立"秦知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金 为3000万以内贷款额度中小微企业提供最高50%风险补偿 [4] - 全省科创板上市公司达15家 成为国家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试点首批企业入围的5个省份之一 [4] - 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和专利产业化提升科技金融改革成效 [4]
如何建设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国家知识产权局解读陕西样本
新华社· 2025-08-27 00:06
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 - 陕西省发明专利有效量达12.5万件 有效商标注册量87.9万件 地理标志产品96个[2] - 83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盘点存量专利近9万件 其中6.3万件进入全国可转化专利资源库[2] - 通过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专利赋权 贯通确权评估 交易对接 金融支持服务闭环[2] 产业赋能与创新驱动 - 拓展陕西省 西安市2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利预审产业领域 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能源 人工智能产业核心竞争力[2] - 聚焦3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开展专利导航 促进创新资源整合与关键技术攻关[3] - 全省地理标志深加工产品及红色文旅产业总规模达2500亿元[3] 区域协调发展 - 柞水木耳地理标志产品实现总产值13.3亿元 成为乡村振兴重要引擎[3] - 按照关中协同创新 陕北转型升级 陕南绿色循环区域定位加强分类指导[3] - 实施地理标志+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 推出延安苹果花海观光+红色研学等文旅线路[3] 知识产权金融创新 - 设立秦知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金 为3000万以内贷款额度中小微企业提供最高50%风险补偿[4] - 全省科创板上市公司达15家 成为国家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试点首批企业入围的5个省份之一[4] - 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提升专利产业化潜能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4]
陕西:柞水县构建四位一体体系 推动政策直达快享
中国发展网· 2025-08-22 13:39
数字化转型政策体系 - 构建政务加税收加就业加产业四位一体政策送达体系 推动惠企利民政策落地零障碍 [1] - 依托微信打造掌上办平台 集成超1000项政务服务 通过AI政务大脑实现语音问答和材料预审功能 办结满意度达98% [1] - 平台嵌入生活服务插件 融合政务查询加旅游攻略等场景 通过AI图像识别实现电子证照3秒核验 10类证明免提交 [1] 政务服务效率提升 - 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2小时 高频业务秒批秒办 事项时限平均压缩超80% [1] - 平台覆盖2.2万用户 实现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 [1] - 构建数据画像加动态推送加分类监管全链条服务模式 为纳税人建立标签体系 [2] 税务管理优化 - 通过电子税务局覆盖80%纳税人与税企微信群双线触达6604户 触达率达98.5% [2] - 针对医药行业开展风险扫描加政策辅导 推动21户企业自查补缴税款20余万元 [2] - 对跨区域企业按合同额实施红黄分级管理 带动预缴税款1500万元 [2] 就业支持措施 - 人社局实施引企入驻加灵活工时加技能培训加子女保障加场所配套组合措施 破解搬迁妇女就业难题 [2] - 引入劳动密集型企业获苏陕资金300万元支持 通过日直播带岗加周定向招聘加月入村送岗模式招募劳动力 [2] - 开展6期订单培训260人次 配套员工餐厅与活动中心 带动润安玩具厂吸纳周边妇女就业 [2] 产业政策发展 - 印发知识产权计划 组织柞水木耳专题培训 培育11家专用标志企业和3项发明专利 [3] - 推动22类98种深加工产品研发 2个产品通过专利备案 柞水木耳2024年获欧盟商标注册 品牌价值达53.23亿元 [3] - 加强执法监管与科技投入引导 拓展电商等渠道 推动产业政策实效化 [3]
“土特产”走向大市场!十部门联手促农产品消费
新华社· 2025-07-31 06:26
政策核心内容 - 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 明确9方面23条举措 从优化供给端 创新流通端 激活市场端共同发力扩大农产品消费[2] - 政策旨在推动农产品供需结构升级 释放多样化 品质化 差异化消费潜力 对持续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具有重要意义[2][4] - 当前国内农产品消费总体稳定但结构有待调整 土特产仍具较大消费潜力 需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3] 供给端优化措施 - 提高绿色 有机 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及原料基地建设水平 大力推广绿色食品 有机农产品等质量标准实现优质优价[6] - 开发新型加工产品 创新地方特色食品 推进全链条协同监管 重点监管保鲜储运中食品添加剂 推动批发市场准入系统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对接[6][7] - 国内农产品供应体系正适应居民品质化需求 表现为草莓园沉浸式采摘 西北滩羊冷链南运 武夷山茶农直播古茶树认养等新形态[5] 流通端创新举措 - 创新节庆展会消费平台 持续打造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 开展百名主播+千个乡村+万种产品公益助农促销及土特产集中推介活动[9] - 支持农产品经营企业深入对接餐饮等消费细分领域 满足婴幼儿 青少年 孕产妇 老年人等多样化需求 推动省际间建立产销优势互补合作机制[9] - 提升城乡消费设施水平 从产地到销售端针对性提出举措 同时挖掘电商平台网络销售潜力 提升直播电商水平[10][11] 市场端激活策略 - 强化健康消费宣传引导 深入推进健康饮食合理膳食专题科普宣传 多形式引导居民营养健康消费[12] - 科学确定学生餐计划优化营养搭配 推动豆制品优质豆奶进养老机构及儿童福利机构 鼓励扩大学生饮用奶推广 研发推广营养健康食谱[13] - 推进农文旅融合拓展消费新空间 开展乡村四时好风光 游购乡村等活动 支持举办村跑 村舞 村BA 村歌等村字号活动 组织美食品鉴非遗大集农事体验[14] 特色农产品案例 - 政策涉及云南咖啡 柞水木耳 延安苹果 新疆棉花 茂名荔枝等有特色农产品 这些是广大消费者的心头好[1]
新华鲜报丨“土特产”走向大市场!十部门联手促农产品消费
新华社· 2025-07-27 12:34
农产品消费促进方案 核心观点 - 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9方面23条举措,旨在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扩大农产品消费并推动经济稳中向好[3] - 方案聚焦"土特产"消费潜力挖掘,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供需结构升级,释放多样化、品质化、差异化消费需求[3][11] 供给端优化 - 提升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及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水平,推动优质优价标准落地[6] - 开发新型加工产品与特色食品,强化全链条质量监管,重点监控保鲜储运环节的食品添加剂使用[6] - 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接入国家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筑牢质量安全底线[6] 流通端创新 - 打造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等节庆活动,组织"百名主播+千个乡村+万种产品"公益助农促销[8] - 建立省际间产销互补合作机制,支持农产品企业对接餐饮等细分领域,满足不同人群需求[8] - 强化电商平台作用,提升直播电商水平,挖掘网络销售潜力[8] 市场端激活 - 开展"健康饮食 合理膳食"科普宣传,推广学生营养餐计划及养老机构豆制品供应[10] - 鼓励研发营养健康食谱,增加优质蛋白与膳食纤维食品消费[10] - 推进农文旅融合,通过"乡村四时好风光"等活动推出旅游线路及农特产品,支持"村字号"文体活动带动消费场景创新[10] 产业融合案例 - 列举草莓采摘体验、西北滩羊冷链南运、武夷山茶树认养直播等新型消费模式[4] - 展示山东蓝莓直播销售、海南木耳晾晒等具体实践案例[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