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业
搜索文档
调查|“本升专”的时代里 他们靠微专业拿到了大厂offer
华夏时报· 2025-10-18 09:24
微专业定义与特点 - 微专业是高校以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的“小而精”课程,强调“复合型能力+行业适应性”,课程内容实用,贴近工作岗位需求 [4] - 与传统专业最大区别在于课程设置灵活,融合多学科专业知识 [4] - 微专业一般围绕主修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开发5-8门课程,招收非该专业学生,促进学生知识体系融通融合,大多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式教学,注重实战能力 [8] 微专业热门领域与案例 - 公务员微专业是典型例子,西南大学、黄冈师范学院等高校设置相关课程以回应“考公热”需求 [4] - 人工智能微专业是热门方向,安徽工程大学面向非人工智能专业学生设置该微专业,培养AI算法原理、模型模式识别训练和数据分析等技术 [4][5] -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25家企业共建21个微专业,其中智能机器人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直播营销与数字化转化3个特色微专业直接对接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缺口 [9] 微专业市场需求与受欢迎程度 - 微专业在开设高校中广受欢迎,报名人数众多,选拔条件严格,往往主修专业成绩较好的学生才有机会学习 [7] - 华东师范大学已开设32个微专业,学生报名踊跃,部分专业需进行二次选拔,2025年50名修读微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落实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就业学生主要前往华为、携程等500强企业 [7][8] - 安徽工程大学微专业报名情况较好,班级容量基本在35人左右,部分微专业超预期招生扩大至50人 [8] -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首批微专业招收学生529人,“AI+物联网技术应用”微专业报录比高达143% [9] 微专业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 微专业显著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问卷调查显示,91.3%的学生认为微专业课程“内容实用、贴近岗位需求”,88.7%的学生表示“学习目标更明确” [12] - 安徽工程大学就业统计显示,全校2023届本科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3.96%,而微专业学习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100%,其中物联网工程专业微专业学习后毕业生去向落实率100%,较专业平均水平93.9%提升6.1个百分点 [12] - 微专业学习经历使学生在求职简历和面试中具备显著优势,有学生表示凭借微专业所学知识在10进1的面试中胜出 [5][11] 企业参与与行业需求 - 微专业建设依赖企业深度参与,采取学校主导、企业深度合作的模式,通过课程共研、师资协同、实习闭环三大核心机制培养人才 [7][8] - 机器人等行业急需“一专多能”型人才,开发需要综合知识包括机械、电器、软件、机器人理论基础、算法及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前沿课题 [15][16] - 企业工程师担任微专业“企业导师”,将一线实操经验带入教学,虽然备课耗时但有助于知识梳理和框架建构 [14][16] 政策支持与发展背景 - 教育部推进“双千”计划,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以面向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人才急需 [18] - 中办、国办文件提出要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支持高校针对社会急需紧缺技能开展“微专业”建设,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18] - 地方积极响应支持微专业发展,如浙江省支持技工院校面向未就业大学生开设全日制预备技师班,广东省试点面向本科或研究生毕业起点设置1年制学制技师 [19]
上海高校微专业火了 瞄准AI+新赛道 就业buff叠满︱一探
第一财经· 2025-08-14 19:23
高校教育改革 - 上海高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推出微专业作为教育改革新亮点 [1] - 微专业采用"小而精"模式 本科生在学习本专业同时可辅修微专业 [1] - 华东师范大学自2022年启动微专业项目 已累计开设32个微专业 [1] 微专业覆盖领域 - 微专业覆盖人工智能 集成电路 空间治理 数字贸易等多个领域 [1] - 具体专业方向包括集成电路 人工智能 低空经济 碳管理等新兴领域 [1] 微专业培养模式 - 采用"双轨赋能"模式 以学术支撑交叉潜力 产业锚定就业出口 [1] - 使升学群体在交叉学科领域脱颖而出 就业群体有效破解专业错配困境 [1]
教育早餐荟 | 教育部鼓励高校围绕人工智能等方向开设“微专业”;昂立教育成立职业技术学院新公司
北京商报· 2025-07-03 10:17
教育部推动高校开设"微专业" - 教育部加快推进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帮助毕业生优化知识与技能结构,精准匹配企业对复合性人才需求 [1] -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已上线33个实用紧缺专业的138门一流课程和1455门应用技能型"微专业"等优质教学资源 [1] - 高校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12个急需紧缺领域的60个重点方向建设"微专业"和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1] - 全国高校共设置2025届毕业生修读的"微专业"2654个,修读毕业生达7.4万人 [1] 北京市开展校园安全教育活动 - 北京市教委等8部门将于2025年6月至10月联合举办中小学校园安全知识竞赛活动 [2] - 活动旨在强化"家校协同、多方联动、学生参与"共育理念,帮助学生提升安全责任意识及防护能力 [2] 西安交通大学成立创新港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牵头成立的创新港学院于6月30日揭牌 [3] - 该学院面向全省高校、科研院所、省内外龙头领军企业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示范区 [3] 教育行业公司动态 - 学大教育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回购217万股,占总股本1.78%,回购资金总额1.11亿元 [4] - 昂立教育成立上海徐汇新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有限公司,由昂立教育间接全资持股 [5]
“微专业”拓宽就业路
经济日报· 2025-06-15 05:43
高校"微专业"政策导向 - 中办国办发文引导高校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 强化行业企业实践培养 支持建设社会急需紧缺技能的"微专业"[1] - "微专业"是高校探索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由院系围绕特定领域开设课程组 面向在校生和职场人士双向培养[1] - 课程设置突出学科前沿和交叉内容 具有融合导向和实用导向特征 成为打破专业壁垒的重要方式[1] "微专业"发展优势 - 传统专业申报需2-3年审批加4-5年培养期 易错过行业风口 而"微专业"设置灵活可快速响应需求[1] - 优质"微专业"可能发展为正式专业 企业可通过该模式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实现教育需求与职业需求对接[1] - 已有多所高校开设"微专业" 有效打通学科壁垒和校企人才培养通道[2] 潜在问题与规范建议 - 需警惕专业设立追逐热度现象 应结合国家战略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控制总量并淘汰不适应行业发展的专业[2] - 当前存在收费标准不明确 修习证书的学历认证效力及求职认可度等实践问题待解决[2]
微专业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吗?
虎嗅· 2025-06-10 21:54
微专业定义与现状 - 微专业是大学本科专业目录之外的"小而精"课程模块,结合传统学科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旨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1] - 截至2024年底全国40多所高校和职业院校已创设近200个微专业,覆盖新兴产业和前沿技术领域 [3] - 教育部2025年启动"双千计划"推动1000个微专业建设,分为急需紧缺型、应用技能型、交叉复合型三类 [6] 微专业兴起背景 - 高校为应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主动调整培养体系,传统学科难以满足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重塑下的复合型人才需求 [4] - 典型案例包括上海理工大学"智能绿色车辆"微专业,课程融入动力电池检测、残值评估等企业实际需求,采用"理论+实践"教学模式 [5] - 南开大学"智能金融"微专业重构知识体系,融合金融科技、大数据分析与量化投资等跨学科内容 [6] 课程设置特点 - 学分控制在10-25分,修读年限1-2年,包含5-10门课程 [7] - 部分高校要求学科交叉,如陕西师范大学微专业申报需至少包含一门"AI+专业"融合课 [6] - 北京林业大学部分微专业对校外开放,如"自然教育""碳中和与智慧环保"无需考试即可报名,出现35名校外学员的班级 [9] 校企合作案例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无人机应用"微专业联合上海市航空学会及企业,结业可获得行业认证证书直接对接岗位 [12] - 华东政法大学"司法鉴定技术"微专业设置6门核心课程,学生可在司法鉴定实验室参与实验操作 [13] - 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微专业与科大讯飞合作,生物学院"生物育种科学"微专业与中科院植物所合作 [11] 市场认可度与局限 - 微专业证书不具备学历证明效力,企业招聘仍以主修专业、实习经历为主要考量指标 [14] - 部分学生反馈课程内容受时间限制难以精深,如中国传媒大学计算传播微专业被认为更适合增长见识而非求职 [16] - 就业市场岗位稀缺是根本问题,2024年高校毕业生超1000万,2025年国考竞争比达41:1,微专业难以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18]
《意见》解析:民生关切下的「上好学」之路
36氪· 2025-06-10 12:31
早幼教行业 - 政策明确提出10年内推动有条件的大城市实现嵌入式普惠托育覆盖80%以上社区[2] - 支持幼儿园延伸发展托育服务 鼓励社区嵌入式托育和家庭托育点模式[2] - 普惠托育将纳入企事业单位职工福利体系 相关支出可从职工福利费列支[2] - 嵌入式托育模式将社区作为服务载体 提升服务便利性与家长接送效率[3] K12教育行业 - 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将扩大优质中小学及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4] - 推动义务教育薄弱校纳入优质校集团化办学 5年内实现标准化建设全覆盖[4][5] - 新建改扩建1000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 重点改善县域高中办学条件[5] - 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 向农村学校倾斜以促进教育公平[5][6] 高等教育行业 - 新增高等教育资源向中西部人口大省倾斜 支持布局新型研究型大学[6] - 扩大优质高校本科招生规模 推动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发展[6] 职业教育行业 - 深化产教融合改革 引导高校根据经济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7] - 强化行业企业实践培养 推出"微专业"建设应对紧缺技能需求[7][8] - "微专业"提供短期集中培训 提升灵活就业人员技能适配性[8] 就业保障领域 - 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 惠及2.8亿农民工和8400万新业态从业者[9] - 以工代赈制度化优先吸纳低收入人口就近就业 将工程转化为增收平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