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智能体
搜索文档
服贸会|投资北京的“服务包”和独角兽
中国经营报· 2025-09-13 00:45
北京市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 - 2024年北京市GDP达4.98万亿元 人均GDP超3.2万美元 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约80% [2] - 服务贸易实现增加值9324.9亿元 同比增长5.1% 占全市GDP比重22% [2] - 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3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及7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4] 服务贸易发展态势 - 2024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8.7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9% 增速显著高于全球贸易3.7%的增速 [3] - 中国服务贸易总量1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14.4% 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八分之一 [3] - 北京服务贸易总额1300亿美元 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八分之一 但占本地贸易总额16.4% 较全球占比低10个百分点 [3] 政府引导基金投资成效 - 北京市设立8只政府引导基金 总规模1000亿元 聚焦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领域 [4][6] - 截至2025年8月底累计投资256亿元 出资213亿元 撬动社会资本867亿元 杠杆率达4.08倍 [4] - 培育独角兽企业16家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7家 连续创业者企业34家 [4] 科技创新资源与成果转化 - 汇聚35所"双一流"高校、14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及69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5] - 发布140个招商合作项目 招商金额1397.5亿元 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领域 [1] - 推出2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1] 制度开放与营商环境优化 - "两区"建设累计实施140余项突破性政策 其中70余项为全国首创(含数据出境负面清单等) [2] - 推出1700余项改革措施 上线政策平台"京策" 实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 [7] - "服务包"机制覆盖企业达1.5万家 外资企业丹纳赫集团在华业务规模约30亿美元 [7] 企业案例与产业协同 - 人工智能企业智谱华章推出政务智能体及文旅大模型"潭柘智空" 实现校企数据联动 [8] - 外资企业丹纳赫在京津冀布局3家工厂 受益于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及人才资源 [7] - 北京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及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城市首位 [4]
服贸会 投资北京的“服务包”和独角兽
中国经营报· 2025-09-12 23:01
当前,服务贸易已成为全球贸易的关键支柱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是北京市的主导产业。 2024年,北京市GDP达4.98万亿元,人均超3.2万美元;服务贸易实现增加值9324.9亿元,同比增长 5.1%,约占全市GDP的22%。 "4.98万亿元是GDP总量,其中大约80%来源于服务业的增加值。"北京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唐文弘表 示,未来,北京市将立足城市战略定位,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全球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标杆 城市。 据悉,北京市正在持续推动"两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 设,已累计实施140多项突破性的政策,其中70多项为全国首创,包括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国际职业资 格认可等重大开放举措,并已落地多家外资研发中心。 中经记者 封莉 北京报道 9月11日下午,服贸会"北京日"暨投资北京大会在首钢园举行。《中国经营报》记者在会上获悉,在新 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领域,北京市发布140个招商合作项目,招商金额1397.5亿元;推出20个"人 工智能+"应用场景,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北京市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潘金峰表示,当前,北京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 ...
发布140个招商合作项目 “北京日”成果颇丰
北京商报· 2025-09-12 01:16
北京投资大会活动 - 北京市在首钢园召开"北京日"暨投资北京大会活动 释放合作机遇与政策红利 [1] -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领域发布140个招商合作项目 招商规模达1397.5亿元 [1] - 推出2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1] 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 2024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8.7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9% 占全球贸易总额26.4% [3] - 2024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量1万亿美元 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1/8 占中国贸易总额14.6% [3] - 北京服务贸易总额约1300亿美元 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1/8 占北京贸易总额16.4% [3] 医药健康产业优势 - 北京是全国首个医药健康产业破万亿的城市 [3] - 跨国药企丹纳赫在华业务规模约30亿美元 拥有9家工厂 其中3家位于京津冀地区 [3] - 北京拥有众多科研机构和顶尖人才 为医药健康产业创新提供支持 [3]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 北京被称为"人工智能第一城" [3] - 智谱华章公司2019年通过清华大学成果转化成立 推出政务智能体和京西文旅大模型 [4] - 北京市累计设立8只政府投资基金 总规模1000亿元 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 [4] 政府投资基金成效 - 截至2025年8月底 8只基金累计完成投决金额256亿元 累计出资约213亿元 [5] - 基金投资培育出独角兽企业16家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7家 [5] - 吸引社会资本867亿元 是基金实际出资额的4.08倍 [5]
“北京日”发布140个招商项目规模近1400亿元
北京商报· 2025-09-12 00:32
"数据说明,服务贸易增长很快、占比较高,在国民经济当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同时也说明中国服务贸 易和北京服务贸易发展的空间、发展的潜力巨大。"蔡兴华表示。 除了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外,北京还是全国首个医药健康产业破万亿的城市,也是"人工智能第一城"。 9月11日,由北京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承办的"北京日"暨投资北京大会活动在首钢园召开,大会围绕全 球投资趋势、国际技术合作、高端资源聚合等维度,阐释服务贸易与制造业、服务业融合价值,为北京 产业协同发展锚定方向,传递开放合作强信号。大会上,释放合作机遇与政策红利,在新一代信息技 术、医药健康等领域发布140个招商合作项目,招商规模达1397.5亿元;推出2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 景,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集中呈现北京的合作机遇、"两区"建设开放成果、惠企政策,向全球释放 开放合作商机与务实举措。 北京服务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当前,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全球贸易的关键支柱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当日的会议中,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行长蔡兴华介绍道,2024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8.7万亿美元, 增长9%,而同期,全球贸易的增速仅3.7%;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的26.4%。 从我国来看, ...
2025服贸会|“北京日”成果颇丰:140个招商合作项目发布 规模近1400亿元!
北京商报· 2025-09-11 23:21
北京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 2024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8.7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9% 占全球贸易总额26.4% [4] - 中国服务贸易总量1万亿美元 占全球1/8 北京服务贸易额约1300亿美元 占中国总量1/8 [4] - 北京服务贸易占本地贸易总额16.4% 较全球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 [4] 产业集群建设成果 - 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 科技服务业 医药健康3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8] - 智能制造等7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同步发展 [8] -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独角兽企业数量全国首位 [8] 政府投资基金运作 - 设立8只政府投资基金 总规模1000亿元 [7] - 累计完成投决金额256亿元 实际出资213亿元 [7] - 撬动社会资本867亿元 杠杆率达4.08倍 [7] - 培育独角兽企业16家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57家 [7] 科技创新资源集聚 - 聚集35所"双一流"高校 14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8] - 拥有69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8] - 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条 [8] 重点项目招商发布 - 新一代信息技术 医药健康领域发布140个招商项目 [1] - 招商总规模达1397.5亿元 [1][10] - 推出2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1][10] 龙头企业投资布局 - 跨国药企丹纳赫在华业务规模约30亿美元 设有9家工厂 [6] - 其中3家工厂落地京津冀地区 [6] - 智谱华章推出政务智能体和"潭柘智空"京西文旅大模型 [6] 国有资本运营成效 - 北京国管总资产突破3.5万亿元 [9] - 全年营业收入1.33万亿元 利润总额420亿元 [9] - 在管基金约50只 总规模1800亿元 [9] - 累计投资440余个项目 重点聚焦科技领域 [9] 区域协同发展 - 朝阳 海淀 石景山 通州四区进行特色产业推介 [10] - 投资洽谈环节汇聚8只政府引导基金管理机构及投资机构 [11] - 通过项目路演和一对一洽谈打通资本通道 [11]
“北京日”成果颇丰:140个招商合作项目发布,规模近1400亿元!
北京商报· 2025-09-11 23:14
北京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 2024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8.7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9% 占全球贸易总额26.4% [2] - 中国服务贸易总量1万亿美元 占全球1/8 北京服务贸易额约1300亿美元 占中国总量1/8 [2] - 北京服务贸易占本地贸易总额16.4% 较全球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 显示巨大发展潜力 [2] 产业集群建设成果 - 北京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5] - 智能制造等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步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 [5] - 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突破万亿 成为全国首个达成此目标的城市 [2] 政府投资基金运作 - 北京市设立8只政府投资基金 总规模1000亿元 重点投向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 [4] - 截至2025年8月底累计完成投决金额256亿元 实际出资213亿元 [4] - 基金投资培育独角兽企业16家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7家 [4] - 吸引社会资本867亿元 杠杆效应达4.08倍 [4] 科技创新资源集聚 - 北京拥有35所"双一流"高校、14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69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5] - 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条 为科技企业提供成长土壤 [5] - 智谱华章等AI企业依托清华大学科研资源 推出政务智能体等应用场景 [3] 招商引资项目发布 - 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领域发布140个招商项目 总规模1397.5亿元 [1][7] - 推出2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1][7] - 投资北京大数据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数字化投资服务 [7] 跨国企业投资案例 - 丹纳赫在华业务规模约30亿美元 设有9家工厂 其中3家落户京津冀 [3] - 外资药企看好北京创新药支持政策、科研机构和顶尖人才资源 [3] - 北京国管总资产突破3.5万亿元 年营业收入1.33万亿元 利润总额420亿元 [5] 资本体系构建 - 北京国管打造"5+1"基金投资体系 覆盖天使、VC、PE、并购等全阶段 [5] - 在管基金数量约50只 总规模1800亿元 累计投资440余个项目 [6] - 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先进制造、新材料等科技领域 [6] 区域协同发展 - 朝阳、海淀、石景山、通州四区分别围绕商务、绿色金融、科技创新进行主题推介 [7] - 政府引导基金与银行、风投机构及各区投资促进机构开展精准对接 [8] - 通过项目路演和一对一洽谈构建"产业+资本"协同发展生态 [8]
2025服贸会|“北京日”成果颇丰:140个招商合作项目发布,规模近1400亿元!
北京商报· 2025-09-11 22:16
北京投资大会核心观点 - 大会释放开放合作强信号,围绕全球投资趋势、国际技术合作、高端资源聚合等维度阐释产业协同发展价值 [1] - 发布140个招商合作项目,招商规模达1397.5亿元,并推出2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1][12] 服务贸易发展概况 - 2024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8.7万亿美元,增长9%,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6.4% [5] - 2024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量为1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8,占中国贸易总额的14.6% [5] - 2023年北京服务贸易总额约1300亿美元,占中国服务贸易的1/8,占北京贸易总额的16.4%,较全球占比低10个百分点 [5] - 服务贸易增长迅速且占比高,显示中国及北京服务贸易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 [6] 北京产业优势与集群 - 北京是全国首个医药健康产业破万亿的城市,也是"人工智能第一城" [7] - 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3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和智能制造等7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10] - 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方面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 [10] - 拥有35所"双一流"高校、14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69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完整创新链条 [10] 政府投资基金支持 - 北京市累计设立8只政府投资基金,总规模达1000亿元 [9] - 截至2025年8月底,8只基金累计完成投决金额256亿元,累计出资约213亿元 [9] - 投资成果包括涌现16家独角兽企业、5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34家连续创业者及其他创业企业 [9] - 吸引社会资本867亿元,是基金实际出资额213亿元的4.08倍 [9] - 北京国管在管基金数量约50只,在管基金总规模约1800亿元,累计投资440余个项目 [11] 企业案例与产业生态 - 跨国药企丹纳赫在华业务规模约30亿美元,有9家工厂,其中3家落地京津冀,看好北京的政策支持和科研人才资源 [8] - 人工智能企业智谱华章源自清华大学,推出政务智能体和"潭柘智空"京西文旅大模型等应用 [8] - 北京国管总资产突破3.5万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3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20亿元,构建"5+1"基金投资体系 [10] 区域发展与资本对接 - 朝阳、海淀、石景山、通州四个区域进行主题推介,彰显区域特色产业优势 [12] - 投资洽谈环节汇聚政府引导基金管理机构、银行、风投机构等,通过项目路演和一对一洽谈进行精准对接 [13]
新点软件: 新点软件关于公司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的半年度评估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7 17:20
核心观点 - 公司发布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半年度评估报告 聚焦主业经营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财务管理优化、公司治理完善、信息披露质量提高及股东回报重视[1] 经营主业实施情况 - 实现营业收入66,990.19万元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217.71万元[1] - 通过AI物料治理、AI编标、AI公平竞争审查等智能化产品加速央企及大型国企采购领域数字化转型[1] - 联合发布《公共资源交易领域AI大模型白皮书(2025)》 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垂直领域大模型研发[1] - 创新推出"政务智能体"服务体系及公共数据授权运营2.0解决方案 在江苏、上海、广州等重点区域落地[1] - 数字住建领域推出AI大模型产品"筑小服"和"住政通"智能平台 发布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2.0[2] - 数字建造领域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平台 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智能防控体系[2] - 数字造价领域持续优化新点清单造价软件、新点造价云产品及新点量筋合一产品[2] 科技创新能力实施情况 - 研发费用达20,135.99万元 同比下降12.98%[3] - 申请发明专利3件 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件 累计授权专利154件及软件著作权1037件[3] - 发布基于动作流的智能编排引擎V1.0 升级前端技术栈并设计新一代编码模型[2] - 推出鸿蒙移动框架v1.1beta版 深入研究元宇宙与三维可视化高级特效技术[2] - 发布交易行业大模型2.0、政务行业大模型2.0及造价行业大模型2.0[2] - 发布智能体Agent平台2.2 重构知识归档及RAG检索底层功能[2][3] - 募投项目"基于新技术的智能化设备及应用平台升级项目"已结项 其他项目进展顺利[3] - 入选省级大学生企业实习实训基地 与华为云等在招采数字化、云计算等领域开展合作[3] - 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构建全公司知识管理和分享体系[4] 财务管理实施情况 -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9.07亿元 同比下降6.16%[5] - 加强应收账款催收力度 通过函证确认、专员回访等方式降低坏账风险[5] - 对闲置募集资金及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 投资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低风险产品[5] - 以"分灶吃饭、单元盈利"战略优化内部管理体系 深化IPD、LTC、BLM等流程建设[4] 公司治理实施情况 - 形成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公司治理架构[5] - 独立董事出席董事会4次 参加审计专项沟通会议2次 对重大事项发表独立意见[6] - 新增制定《市值管理制度》和《舆情管理制度》 完善组织机构和责任落实机制[6] - 开展董监高专业培训5次 提升合规意识及履职能力[7] 信息披露实施情况 - 建立健全内部信息审核及多轮复核机制 确保披露信息准确合规[8] - 通过业绩说明会、上证e互动平台、投资者邮箱等多渠道与投资者沟通 问题回复率达100%[8][9] - 采用图文简报等可视化形式解读年报 降低投资者信息获取成本[9] 股东回报实施情况 - 完成2024年度权益分派 以321,981,975股为基数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6元(含税)[9][10] - 派发现金红利总额115,913,511.00元(含税) 占2024年度归母净利润比例未披露[9][10] - 完成股份回购8,018,025股 占总股本2.43% 支付资金总额未披露[10]
新点软件: 新点软件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7 17:11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57%至6.70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至-0.62亿元,主要因收入下滑及研发投入增加[3] - 公司聚焦智慧招采、智慧政务、数字建筑三大领域,通过AI技术赋能产品升级,但受宏观经济及行业周期影响短期业绩承压[4][6][19]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30.06%,同比提升0.55个百分点,重点布局大模型、数据要素等前沿技术[3][19]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6.70亿元,同比下降14.57%[3] - 归母净利润-0.62亿元,同比亏损扩大162.73%[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14亿元,同比改善7.08%[3] - 研发投入2.0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30.06%[3] 业务分领域表现 智慧招采 - 收入3.42亿元(占比51.43%),同比下降4.50%[19] - 招采运营收入1.58亿元,同比下降8.21%[19] - 累计服务170余家国有企业,包括27家央企[20] - 中标长沙银行智慧评标系统、四川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等重点项目[21] 智慧政务 - 收入1.97亿元(占比29.61%),同比下降32.71%[19] - AI相关收入2,500万元[27] - 累计服务超4,700家客户,报告期新增129家[26] - 推出政务智能体、三维知识图谱等创新解决方案[23][24] 数字建筑 - 收入1.26亿元(占比18.96%),同比下降2.20%[19] - 发布AI大模型产品"筑小服"和"住政通"[29] - 升级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2.0[30] 技术研发与创新 - 获得10项AI相关专利,包括深度学习辅助评审、大模型数据配比等技术[19] - 参编《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指南》等国家标准[28] - 构建PaaS平台实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产品中台化架构升级[25] - 通过CMMIL5、ISO27001等国际认证[40] 市场与客户拓展 - 在全国设立5大区域总部、2大资源中心及23个区域运营中心[38] - 采用"铁三角"营销模式(客户经理+方案行销+交付)提升客户粘性[38] - 参与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发布《公共资源交易领域AI大模型白皮书(2025)》[21][22] 行业发展趋势 - 国家数据局发布《数字中国建设2025年行动方案》,要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超10%[4] - 政务大模型从试点探索迈向规模应用,与数据要素开发深度融合[4] - 智慧招采行业聚焦"五化"方向(交易监管智慧化、公共服务标准化等)[21] - 数字建筑领域加速向全要素数字化、全链条智能化转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