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

搜索文档
“智驾险”能给人们的出行安全兜底吗
中国青年报· 2025-07-03 07:20
智能驾驶保险("智驾险")的兴起与现状 - 车企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智驾险",旨在为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使用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提供保障,减轻消费者顾虑 [2] - 智能泊车辅助、车道巡航辅助等功能逐渐成为汽车标配,推动"人机共驾"新时代到来 [2] - 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在复杂场景下的可靠性仍存疑虑,直接影响对技术的信任度和安全体验 [2] "智驾险"的市场实践与问题 - 小鹏汽车推出"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年费239元,最高赔付100万元,但需先启动传统车险理赔 [6] - 鸿蒙智行提供"智驾无忧服务权益",保障额度达300万至500万元,但理赔流程复杂 [5][6] - 当前"智驾险"实质是车企提供的增值服务或用车权益,而非正规保险产品 [5][7] 责任认定与法律争议 -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法律规定不完善,智能驾驶场景下的人机责任划分缺乏明确规范 [8] - 车企掌握事故核心数据并参与责任判定,可能影响结论的客观公允 [9] - 现行法律框架下,驾驶员仍是车辆最终控制主体与法定责任人 [9] 数据主权与技术发展 - 车辆事故数据的存储主体、调取权限及使用规则缺乏法律规定 [10] - 确立清晰的数据规则对保障责任认定公正透明至关重要 [10] - 智能驾驶技术尚未达到可独立承担驾驶责任的水平,全自动驾驶(L4/L5级)才能实现责任主体转移 [9] 行业发展趋势 - 小鹏、鸿蒙智行、阿维塔、宝骏、广汽等车企已推出相关服务,保障额度100万至500万元不等 [5] - "智驾险"的兴起反映智能驾驶商业化进程,但需警惕其成为技术不成熟期的"遮羞布" [8][10] - 行业需要清晰界定责任边界、夯实数据规则、推动技术迭代,而非过度营销"赔付"噱头 [10]
雷军,冲上热搜!
证券时报· 2025-05-10 11:13
小米SU7交通事故及后续影响 - 3月29日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发生严重交通事故 引发公众对智驾系统安全性和宣传方式的质疑 导致品牌信任危机和股价波动 [1][7] - 事故后雷军4月1日承诺公司将全力配合调查并回应社会关切 随后在社交媒体沉寂一个多月 取消会议和出差计划 [2][3] - 5月10日雷军发文称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时期 情绪低落 但已逐渐恢复信心和状态 [1][6] 小米汽车业务表现 - 4月小米汽车交付量超28000台 SU7 Ultra双风道前舱盖版开始交付 全国门店增至269家 服务网点达132家覆盖79城 [10] - 5月计划新增29家门店 覆盖宜昌/芜湖等8座城市 显示销量未受事故明显影响 [10] - 小米手机业务十年后重回中国市场第一 [11] 股价变动情况 - 事故初期股价下滑 随后稳步回升至50港元以上 [8] - 最新交易数据显示股价51.35港元 较前日上涨0.55港元(+1.08%) 成交额50.93亿港元 [9] 行业规范调整 - 工信部4月16日会议要求车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 禁止夸大宣传 小米5月4日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 [14] - 小鹏/岚图/上汽通用五菱等车企相继调整智能驾驶相关术语表述 小鹏推出239元/年的辅助驾驶责任险 [15][16][17] - 公安部交研中心发文强调辅助驾驶≠自动驾驶 指出"脱手脱眼"属危险驾驶行为 建议强化用户培训和法律监管 [17][18]
汽车视点丨“全民智驾”被“下架” 车企辅助驾驶回归安全第一
新华财经· 2025-04-30 10:08
文章核心观点 汽车智能辅助驾驶正从喧嚣回归安全第一性,行业存在技术狂奔但配套不足、用户教育缺位等问题,车企和第三方机构采取理性营销、保险赋能等措施,主管部门出手规范行业,长期看有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 [1][2][3][4][6] 行业现状 - 智能辅助驾驶是汽车产业热点,超50家相关企业参加2025上海车展,包括国际巨头和本土明星企业 [2] - 行业存在技术狂奔但配套不足的安全隐患,部分电动汽车交通事故及社交媒体“脱手”开车等视频暴露问题 [2] - 当前智能辅助驾驶存在技术走得快但用户未“毕业”、教育缺位且讲解不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3] 车企行动 - 华为联合11家车企代表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涉及技术先行、营销透明、用户为本、标准共建四方面 [4] - 小鹏汽车开启AI智能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强化辅助驾驶功能边界说明及新功能体验说明 [4] - 小鹏汽车上线售价239元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最高保险赔付100万元,覆盖场景全、保险公司广、赔付不限次、全车系可享 [4] - 鸿蒙智行、阿维塔等车企此前推出过类似智能辅助驾驶保险产品,最高赔付额数百万元 [5] 第三方机构行动 - J.D. Power君迪与专业媒体AutoLab共同发起辅助驾驶评价体系,构建科学、透明、贴近用户真实需求的评价体系 [5] 行业影响 - 主管部门出手规范行业,短期内给汽车智能辅助驾驶发展降温,长期有利于行业走得更稳 [6] - 车企态度转变,严格执行最新指导原则,强调现阶段是辅助驾驶而非“自动驾驶” [6] - 高级辅助驾驶更注重安全性和系统可靠性,市场回归技术第一性原理 [6] - 规范智能辅助驾驶对行业可持续发展利好,企业需在规范和安全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动 [7] - 行业规范让用户对L2、L3、L4之间差异有更好认知,利于L4级以上无人驾驶发展 [7]
智能汽车|监管加强行业规范,智驾头部公司有望受益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4-30 08:06
工信部规范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 工信部发布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强化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供给,重点包括驾驶辅助(L2)和自动驾驶(L3)的标准制修订 [1][3] - 驾驶辅助(L2)方面,加快组合驾驶辅助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推动倒车辅助等标准研制 [3] - 自动驾驶(L3)方面,推动自动驾驶设计运行条件、自动泊车、仿真测试等标准批准发布及实施,加快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研制 [3] - 工信部召开行业会议,规范产业链公司对辅助驾驶的宣发、测试、OTA升级等活动,明确责任界定和产品安全性为监管重点 [3][4] 行业规范与责任划分 - 监管明确L2和L3的宣传界限和责任认定,L2需要驾驶员随时接管,L3级别有条件自动驾驶则无需驾驶员介入,系统为责任主体 [4] - 产业链公司已开始规范表述,如华为调整为L2组合驾驶辅助,地平线将Horizon SuperDrive表达为城区辅助驾驶 [4] - 车企通过多种方式保障安全,华为发布商用L3解决方案,小鹏推出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定价239元/年),对交通事故承担赔付责任 [4] - 工信部推进试点工作,2024年6月发布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名单,共有9个联合体入选 [4] 技术演进与产品趋势 - 主机厂将收敛软硬件架构以提升产品成熟度,加速数据收集 [1][3] - 激光雷达因夜间识别能力强、精度高、障碍物识别多,有望加速渗透,提升系统鲁棒性与安全性 [5][6] - 理想L6智能焕新版/i8等车型已将激光雷达由选配转为标配,零跑B10搭载禾赛科技激光雷达,价格下探至11.98万元 [6] - 2024年激光雷达国内渗透率提升至6%(同比+4.3pcts),预计2025年渗透率将达12.5%以上 [6] 产业链投资机会 - 智能驾驶研发进展领先的主机厂有望受益 [8] - 激光雷达头部供应商(如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因高性价比产品(单价低至1200元)放量,迎来增长机会 [6][8] - 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仿真测试服务头部公司及其他智能驾驶头部零部件供应商也将受益于行业规范 [8]
小鹏汽车20250428
2025-04-28 23:33
纪要涉及的公司 小鹏汽车[1]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特点**:行业内唯一在 NGP 退出后 5 秒内仍可享受权益,涵盖行车到泊车全场景,用户年付 239 元享最高 100 万补偿,提升用户信任,体现技术底气,加速智能驾驶平权[4] - **选择直接向车主提供服务原因**:监管要求自驾保险在交强险和商业险基础上补充赔偿,直接提供 ToC 服务符合要求;与头部保险公司合作确定条款和费率并承保转移风险;设计 5 秒接管空间提升用户体验[5] - **确保 5 秒内接管的依据**:基于人因研究,人类平均接管反应时间 2 - 3 秒,设计 5 秒让用户有充分时间规避风险;大量回溯过往安全数据,验证 NGP 软件考虑用户安全性,确认 5 秒可接受、可实现;积极配合主管部门落实标准并分享经验[6] - **推动智能辅助驾驶保险业务发展背景**:人大代表会上小鹏总提出相关建议,建议加快修订道路安全法,鼓励车企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智驾保险产品;安心服务助力 L3、L4 发展,东吴证券看好小鹏自驾领域领先能力[7] - **自驾险对用户的价值**:补偿自驾事故导致车险索赔后的保费上涨,一万以下补偿 800 元,一万以上补偿 10%,覆盖续保费用上涨,让客户放心索赔[10] - **ADAS 保险理赔范围及流程**:用户支付给小鹏,小鹏向多家保险公司投保;出险时客户向小鹏报案,小鹏收集资料向保险公司索赔,赔款支付给车主或第三方;小鹏无风险敞口,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服务有效期与商业险一致,仅限小鹏官方渠道购买且含全额车损险及三者险 100 万以上用户[11] - **自驾险定价逻辑**:与保险公司通过场地测试和路测数据建立定价模型确定价格,反映小鹏自驾技术实力;依法合规提供数据给保险公司,由第三方进行责任判定;100 万最高限额覆盖大部分风险,提供最优性价比保障[13] - **与友商赔付额差异**:友商宣传的 300 - 500 万赔付额在交强险和商业险基础上,超过 100 万风险几乎不存在,提高赔偿限额意义不大且可能使价格上升,小鹏追求最优性价比[14] - **自驾保险对车型销量影响**:注重用户体验,提升用户满意度促进销售;引入纯视觉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降低自动驾驶成本 50%,全系标配 Max 加速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渗透率拐点到来;进行安全教育和新手培训,保险兜底让用户建立信心,带来销量增长[15][16]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新老车主购买 ADAS 保险情况**:新老车主满足条件可同时享受 ADAS 保险服务[12] - **避免主观故意骗保措施**:车辆车险承保公司进行风险检测,兜底保险公司通过专业第三方评估自驾是否属安心服务责任,骗保概率较小[17] - **自动泊车碰低矮障碍物理赔情况**:在理赔范围内,补偿在商业险之外,用户先出险商业险覆盖提前部分,刻意出险影响第二年商业险费用[18] - **商业险和自驾险赔付情况**:正常驾驶事故商业险赔付,自驾险补偿商业险因理赔导致的费率增长,一万以内补偿 800 元,一万以上补偿 10%,极端大事故车内人员 20 万补偿,第三者最高 100 万补偿[19] - **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事故赔付情况**:商业险和交强险出险与驾驶员责任无关可赔付,但违法行为、用户手册无法应对工况、未按说明操作等不在保障范围内,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有脱手和拖延策略并提前警告[20] - **推出保险产品目的**:并非让用户忽略智能辅助驾驶责任,要规范车主辅助驾驶习惯,注意力不集中情况不在 239 元保险保障范围内[21]
【快讯】每日快讯(2025年4月28日)
乘联分会· 2025-04-28 16:31
国内新闻 - 十部门发布指导意见,目标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新能源营运重卡规模化应用,交通运输绿色燃料供应体系基本建成 [5] - 深圳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汽车销售3.9万台,销售金额97.7亿元,家电和数码产品销售619.8万台,销售金额117.5亿元 [6] - 哈弗品牌宣布全面聚焦新能源四驱技术研发,未来新能源车型只做四驱 [7] - 小鹏汽车推出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年费239元,提供全场景保障,至高补偿100万元 [8] - 宝马中国宣布接入DeepSeek,功能将应用于国产宝马新世代车型,三季度开始率先应用于多款搭载第9代操作系统的中国在售新车 [9] - 奇瑞汽车计划2026年初在欧洲推出新量产品牌Lepas,以SUV车型为主,面向年轻买家 [10] - 零跑汽车将向一汽红旗提供电动车平台,助力红旗开拓海外市场,新车将于2026年下半年投产 [11] - 华为联合11家车企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内容包括技术先行、营销透明、用户为本、标准共建 [12][13] 国外新闻 - 美国2月纯电动汽车注册量同比增长14%至89,728辆,市场份额从6.1%增长至7.2% [14] - 特斯拉计划6月在美国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已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部署约300名测试操作员 [15] - 丰田3月全球销量同比增长11%至1,043,423辆,日本市场销量同比大幅反弹36% [16] - 奥托立夫与电动方程式合作,重点关注提升安全设备使用率、激励人才、开发电动汽车安全技术 [17][18][19] 商用车 - 比亚迪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客车出口945辆,同比增长55.43%,市场份额达31.53%,连续两年保持出口销量冠军 [20] - 江淮汽车推出新能源轻卡ES9,配备行业最宽2090mm驾驶室、宁德时代120度单包大电池、350公里超长续航 [21] - 长征氢能重卡亮相长城汽车全球经销商大会,搭载未势能源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储氢系统,续航里程突破500公里 [22] -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与九识智能达成战略合作,推进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等技术在物流配送场景的商业化应用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