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深海燃冰取火背后:十五运会成科技应用“超级场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3 21:25
十五运会作为科技创新超级场景 - 十五运会成为科技创新应用的超级场景,推动新需求与新供给对接[3] - 赛事场馆应用安防机器人、数字人实时讲解、运动员高精度技术诊断、元宇宙云上全运村等多元科技[3] - 赛事发布科技赋能场景机会清单,推动巡检机器人、AI数字人志愿者、元宇宙全运村等技术应用[14] 深海可燃冰采集技术突破 - 全球首次通过深海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燃烧采集圣火火种,从1500多米深海冷泉中燃冰取火[2][5] - 采集过程依托4500米级“海马”号ROV在深海冷泉区采集甲烷气体,并原位合成可燃冰[5][6] - 使用高效光伏追光系统和特种电缆组合,将甲板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精准输送至1522米海底[7][11] - 在透明玻璃燃烧室内实现甲烷气体与氧气混合点燃,“海马”号携带稳定“源火”返回甲板[7][15] 海洋科技产业链与实力 - 广东形成从深海探测、装备制造到资源开发的海洋创新链和产业链雏形[2][8] - 全省拥有超100个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8万家涉海企业[9] -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五分之一[9] - 涌现“海马”号遥控潜水器、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等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5][9] 光伏与清洁能源技术应用 - 珠海高景太阳能BC高效光伏组件与追踪系统为“源火”采集提供清洁能源支持[11][12] - 光伏组件采用无主栅背电极设计,实现“零改造、高适配”安装,复杂天气下稳定输出电能[12] - 该实践为未来海上科考和深海探索的绿色能源供应提供可复制解决方案[12] 体育设施与装备技术升级 - 天河体育中心采用国产顶级6级(VI)照明系统,成为首个全面采用国产顶级照明设备的全国性综合赛事[13] - 同欣体育将可循环运动面层材料技术应用于十五运会标准场地,提升运动性能和使用寿命[13]
南财V快评:深海火焰 护航全运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19:38
深海科技与可燃冰产业化 - 全运会火种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在南海1522米深的“海马冷泉区”采集可燃冰并成功引燃,是一次深海高技术装备的集中检验 [1]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启动建设,建设周期5年,目标之一是为可燃冰的绿色开发提供支撑 [1] - 可燃冰被视为未来潜在的清洁能源,其产业化将带动从勘探开发、装备制造到能源应用的整条产业链 [1] 区域协同与模式创新 - 赛事筹备首创“一赛事一次跨三境”和“前置查验、封闭运作、无感通关”等新模式,探索解决不同法律体系下人员、物资高效流动难题 [1] - 跨境协同经验未来可复制到商贸物流、供应链管理等领域,有助于降低区域内部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大湾区一体化注入活力 [1] 体育科技融合与产业机遇 - 大型赛事成为科技应用的“超级试验场”,带动场馆升级、数字转播、智能装备需求,AI导盲眼镜、无人驾驶救生艇等产品已亮相 [2] - “体育+科技”融合为相关技术提供落地场景,能催生新的消费业态 [2] 蓝色经济发展与海洋产业 - 2024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 [2] - 近五年广东省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到16.8% [2] - 从“梦想号”超深水钻探船到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广东正从“靠海吃海”转向“科技强海” [2]
一簇火苗映照万亿蓝色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9 15:36
深海科技创新与应用 - 深海采火任务由"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搭载"海马"号ROV在南海1522米深海冷泉区完成,实现了甲烷气体采集、可燃冰原位合成与太阳能引燃[1][6] - "海马"号ROV是4500米级无人遥控潜水器,标志着中国在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自主研发领域实现零的突破[6] - 技术攻关包括甲烷气泡采集(通过机械臂收集气体并合成固态可燃冰)、能量跨介质传输(光伏追光系统通过特种电缆输送太阳能至深海)及深海燃烧(在160倍大气压环境下稳定引燃)[8] - 全过程由自主研发的深海超高清4K相机记录,凸显技术可视化与科普价值[10] 广东海洋经济规模与产业布局 -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2] - 广东已形成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涵盖"梦想号"超深水钻探船、海底机器人、漂浮式风电平台等重器,并培育超8万家涉海企业[2][12][14] - 近五年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16.8%,专项资金投入近20亿元,突破281项关键技术,带动产业规模超218亿元[18] -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形成"研发-制造-转化"闭环,如香港大学与深圳前海联合研发AI无人船"海擎一号"[19] 深海装备制造与商业化进展 - 南沙企业深海智人自主研发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批量化出口并服务海上风电、油气开发等领域[13][14] - 广船国际、黄埔文冲等造船企业订单排期至2029年,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型,如建造全球载车量最大的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14] -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拥有8艘3000吨级以上科考船及ROV、AUV等设备,形成完整海洋探测体系[17] 政策支持与区域协同 - 广东提出锻造兴海科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并通过《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深化粤港澳在海洋产业、科技等领域的合作[2][19] - 粤港澳三地优势互补:深圳推动AI等陆上技术下海,广州珠海主导装备制造与海试,香港对接国际资本,形成"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协同[18][19]
一簇火苗映照万亿蓝色经济:全运圣火背后的“海上新广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9 12:09
深海科技与海洋经济 - 广东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2] - 广东近年将“向海图强”战略与科技创新结合,在深海探测、机器人、工程装备等领域形成从研发到应用的产业链雏形 [10] - 广东拥有超过100个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过8万家涉海企业,构成海洋科技创新矩阵 [11] 关键技术与装备突破 - “海马”号ROV是4500米级无人遥控潜水器,实现了我国在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自主研发领域“零”的突破 [4] - 可燃冰海底原位采集分解及引燃装置实现了甲烷气体稳定控制和高效燃烧,成功在1522米深海引燃“源火” [1][7] - 全球最先进、钻探能力最强的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建成入列 [11] 海洋工程装备与产业集群 - 广州、珠海形成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深远海养殖平台“格盛1号”等海洋重器频频亮相 [2][10] - 以广船国际、黄埔文冲为代表的造船巨头手握排期至2029年的巨额订单,正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智造”升级 [11] - 南沙企业深海智人自主研发的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打破国外垄断,产品实现商业化应用并批量化出口 [11] 产业政策与资金支持 - 自2018年起,广东连续7年累计安排近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创新发展,突破281项关键技术瓶颈 [13] - 专项资金直接带动配套研究投资17亿元,产业带动超218亿元,推动海洋六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13] - 近五年广东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16.8%,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13]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 - 粤港澳三地协同推动技术创新,形成深圳(AI与高新科技)、广州/珠海(装备制造与海试)、香港(国际金融与资本对接)的优势互补闭环 [14] - 香港大学与深圳前海联合研发的AI无人船“海擎一号”启动运营测试,是“香港研发、前海转化”模式的标杆案例 [14] - 今年6月发布的《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明确提出深化与香港、澳门在海洋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 [15]
深海智人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云泽资本独家领投
机器人圈· 2025-07-02 18:50
公司融资与背景 - 深海智人于2025年4月完成由云泽资本独家领投的数千万Pre-A+轮融资 [1] - 公司核心团队出身全球头部深海工作级设备公司,曾主导国际头部深海机器人技术引进及多个全球领先项目研发 [4] - 公司两年内从3人发展到近百名技术研发团队,成为国内唯一成功商业出售深海机器人整机的民营企业 [4] 产品与技术 - 产品线包括工作级ROV、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通用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 [4] - 除标准件和声学传感器外,所有核心零部件实现自研自制,包括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光纤多路复用系统等高端设备 [6] - 70%供应链来自大湾区,具备全球最快供货和售后速度 [6] 市场表现 - 客户覆盖国际油气承包商、海光缆通信承包商、风电承包商三大高门槛领域 [4] - 市场遍布英国、埃及、阿联酋、澳大利亚等数十个国家 [4] - 团队具备国际标准对接转化能力,能用中国标准体系说服客户 [6] 行业动态 - 2025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IRCTC)将聚焦专家报告、学术征文、青年交流等活动 [1] - 大会提供9大期刊联合征文机会,年底可正刊发表 [1] - 行业近期关注点包括人形机器人量产爆发、价格战、AI与机器人技术融合等 [8]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重磅发布!解读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4 21:19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核心内容 - 2025年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数量由2022年版的117项缩减至106项,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宽 [3][4] - 清单分为"禁止准入类"(6项)和"许可准入类"(100项),涵盖制造业(19项)、金融业(3项)等重点行业 [5][6] - 实行"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禁止各地区各部门另行制定准入负面清单 [3] 准入放宽具体措施 - 直接删除全国性措施:公章刻制业由许可制改为备案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改为检测认证制度 [7] - 部分放开全国性措施:取消电视剧制作单位设立、药品批发零售企业筹建等管理措施 [7] - 取消地方性措施:推动各地放开交通物流、货运代理等管理措施,取消船舶设计修造等地方性准入限制 [7] 新业态新领域准入优化 - 规范无人驾驶航空器、电子烟、医药网络销售等新领域准入条件 [10] - 重点推动深海、航天、人工智能等新业态准入环境优化,按领域制定实施方案 [11] - 低空经济领域开展试点探索,合肥成立全国首个城市级低空飞行联合服务中心,实现飞行报审"即报即飞" [13] 试点地区创新成果 -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广州南沙等地在航空航天、深海装备等领域取得突破 [12] - 广州南沙"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船载实验室覆盖九大科研领域,推动深海资源开发 [14] - 深海智人公司依托南沙示范区政策支持,2024年底获得多个海外市场订单 [14][15] 未来政策方向 -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出"超级场景",形成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的正向循环 [15] - 选择重点地区开展放宽准入试点,推动成熟措施上升为全国性制度 [15]
四度瘦身!2025年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减至106项,特别举措加码新兴产业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4 19:47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修订 - 2025年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数量由2022年版117项缩减至106项 体现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宽和市场准入管理优化 [1] - 清单分为禁止准入类6项和许可准入类100项 禁止类包括不符合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的开发活动及违规金融、互联网经营活动 许可类覆盖农林业、制造业、金融业等19个行业领域 [2][3] - 全国版清单自2018年版151项持续缩减至2025年版106项 累计减少45项 降低准入门槛和交易成本 [5] 准入制度优化措施 - 直接删除全国性措施 如公章刻制业由许可制改为备案制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改为检测认证制度 [4] - 部分放开全国性措施 取消电视剧制作单位设立、药品批发零售企业筹建、医疗机构使用放射性药品等管理措施 [4] - 取消地方性措施 包括放开交通物流、货运代理、车辆租赁服务等 打通区域间市场壁垒 [4] 新业态新领域准入规范 - 将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核发、电子烟生产批发零售审批、药品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纳入清单管理 [6] - 聚焦深海、航天、人工智能等新业态 分领域制定市场环境实施方案 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6] - 在海南、深圳、横琴等地推出放宽准入特别措施 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 [7] 低空经济与深海产业发展 - 低空经济存在标准规则缺失和空域管理堵点 通过地方试点探索无人机低空航行、无人车上路等场景运营体制突破 [8] - 合肥整合10余家单位系统化谋划低空经济 成立城市级低空飞行联合服务中心 实现飞行报审时间大幅缩短至即报即飞 [8] - 广州南沙"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 船载实验室超3000平方米 覆盖九大科研领域 支持深海资源开发和国际科学合作 [9] - 深海智人公司海底机器人产品依托南沙政策支持和产业链配套 2024年底获得多个海外市场订单 [10] 未来政策方向 - 强化重点突破 通过超级场景加快"技术突破-场景验证-产业应用"正向循环 推动新产业发展 [10] - 选择重点地区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 分批推出特别措施 推动成熟措施上升为全国性制度成果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