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装备
icon
搜索文档
东南大学如东海洋研究院成立
新华日报· 2025-11-23 05:32
研究院成立与定位 - 东南大学如东海洋研究院于11月22日揭牌成立,旨在整合大学科教人才资源与如东海洋产业基础 [1] - 研究院构建“学术引领+工程实践+产业对接”的多层次创新体系,以促进如东海洋产业升级发展 [1] 人才与专家体系建设 - 研究院将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并组建海洋技术与工程专家库 [1] - 专家库计划汇聚不少于100位国内外专家,覆盖海洋工程、人工智能、深海采矿、海洋材料等多领域 [1] 产业对接与企业孵化 - 围绕如东主导产业及海洋经济重点领域,精准对接高校实验室成果、校友创新创业项目及行业优质团队 [1] - 目标为孵化培育一批扎根如东、引领产业升级的高成长性科创企业 [1] 科技创新平台与成果转化 - 研究院将聚焦海洋新材料、海洋装备、海洋能源等重点领域,打造研发转化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 [1] - 计划与如东龙头企业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并设立海洋产业技术概念验证与成果转化中心 [1] - 旨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群 [1]
航天发展股价涨9.99%,国泰基金旗下1只基金位居十大流通股东,持有1244.15万股浮盈赚取1169.5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1-17 09:52
公司股价表现 - 11月17日股价上涨9.99%,报收10.35元/股,成交额1.06亿元,换手率0.64%,总市值165.44亿元 [1] - 股价已连续3天上涨,区间累计涨幅达11.1% [1] 公司主营业务构成 -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电子蓝军、指控通信、电磁安防、发电设备、网络信息安全、数据采集分析等 [1]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海洋装备、电力装备等产品占32.51%,通信与指控类产品占32.01%,蓝军装备及相关产品占26.09%,数据安全应用类产品占9.19%,空间信息应用类产品占0.20% [1] 主要机构持仓动态 - 国泰中证军工ETF(512660)为十大流通股东之一,三季度减持239.21万股,当前持有1244.15万股,占流通股比例0.78% [2] - 该基金在11月17日股价上涨中浮盈约1169.5万元,连续3天上涨期间累计浮盈1169.5万元 [2] 相关基金产品信息 - 国泰中证军工ETF成立日期为2016年7月26日,最新规模141.09亿元,今年以来收益12.49%,近一年收益4.35%,成立以来收益17.18% [2] - 基金经理艾小军累计任职时间11年312天,现任基金资产总规模1690.29亿元,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265.64% [3]
航天发展涨2.86%,成交额7908.80万元,主力资金净流入287.94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0-28 10:05
股价表现与资金流向 - 10月28日盘中股价上涨2.86%,报8.27元/股,成交额7908.80万元,换手率0.61%,总市值132.19亿元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入287.94万元,特大单净买入376.55万元(占比4.76%),大单净卖出88.61万元 [1] - 公司今年以来股价上涨13.13%,近5个交易日上涨8.25%,近20日上涨7.68%,近60日微跌0.12% [1]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电子蓝军、指控通信、电磁安防、发电设备、网络信息安全、数据采集分析等 [1]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海洋装备、电力装备等产品占32.51%,通信与指控类产品占32.01%,蓝军装备及相关产品占26.09%,数据安全应用类产品占9.19%,空间信息应用类产品占0.20% [1]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国防军工-军工电子Ⅱ-军工电子Ⅲ,概念板块包括央企改革、智慧政务、卫星互联网、军民融合、智慧矿山等 [2] 财务业绩 - 2025年1月至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97亿元,同比增长42.59% [2] - 2025年1月至9月,公司归母净利润为-4.89亿元,亏损额同比收窄12.38%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5.60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5612.89万元 [3] 股东结构变化 - 截至10月2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15.49万户,较上期减少0.68%,人均流通股10256股,较上期增加0.69% [2] - 截至2025年9月30日,第六大流通股东国泰中证军工ETF持股1244.15万股,较上期减少239.21万股 [3] - 第八大流通股东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1032.20万股,较上期增加5288股,第十大流通股东广发中证军工ETF持股687.53万股,较上期增加148.17万股 [3]
会长话封关:“海南自贸港建设为鲁商开启机遇之门”
中国新闻网· 2025-10-23 20:37
核心观点 - 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为企业带来更自由便利的投资环境、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显著的成本优势 [1] - 鲁琼两地企业正积极顺应政策变革,通过深度协同实现资源互补与效益倍增,并布局新产业赛道 [1][2][4] 政策机遇 - 投资与资金流动便利化程度提升,便于拓展国际业务 [2] - 市场空间拓宽,通过海南可快速对接东南亚及全球市场 [2] - 经营与人才成本大幅降低,得益于零关税和15%的企业及个人所得税政策 [2] - 海南拥有全国最短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和最长的鼓励类产业目录,为对外合作与跨界投资打开新空间 [4] 产业协同与投资重点 - 海南省山东商会会员企业超过850家,投资集中在海洋经济、医疗康养、国际贸易、现代农业、高端制造和离岸金融六大领域 [1] - 海洋装备制造企业进口零部件成本降低12%到15%,加工增值后内销可再节省关税10%到20% [2] - 氢能装备基地凭借加工增值政策,产品内销关税减免每年超过500万元 [2] - 农业领域合作成果显著,耐盐碱水稻新品种亩产突破600公斤,石斑鱼繁育中心年产能达2000万尾,养殖周期缩短30% [2] - 海洋经济领域推行"北鱼南繁、南繁北养"模式,养殖周期缩短40%,成活率提升20% [3] - 企业在医疗器械、绿色能源等领域积极对接外资共建合资项目,并进入生物医药、数字经济、航空金融等自贸港重点扶持领域 [4] 企业行动与未来趋势 - 商会在政策宣讲、企业服务及推动跨区域合作方面持续加强,例如与保亭县签订协议推动产业资源导入与"双碳"人才培养 [4] - 企业在洋浦、海口等重点区域投资建设仓储物流中心,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并利用15%个人所得税优惠吸引高端人才 [4] - 未来合作将呈现"多领域、深层次"趋势,采取"山东研发+海南转化+全球销售"的产业协同模式,共同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5]
航天发展涨2.09%,成交额1.32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2111.33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0-22 13:55
股价与资金表现 - 10月22日公司股价盘中报7.80元/股,上涨2.09%,总市值124.68亿元,成交金额1.32亿元,换手率1.08%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入2111.33万元,其中特大单净买入601.99万元(买入2406.82万元,卖出1804.80万元),大单净买入1509.31万元(买入3419.94万元,卖出1910.63万元) [1] - 公司今年以来股价上涨6.70%,但近期表现疲软,近5日涨0.65%,近20日跌0.89%,近60日跌1.64% [1]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电子蓝军、指控通信、电磁安防、发电设备、网络信息安全、数据采集分析等 [1]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海洋装备及电力装备等产品占32.51%,通信与指控类产品占32.01%,蓝军装备及相关产品占26.09%,数据安全应用类产品占9.19%,空间信息应用类产品占0.20% [1] 行业与股东结构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国防军工-军工电子Ⅱ-军工电子Ⅲ,概念板块包括智慧政务、军民融合、央企改革、吸波材料、商业航天等 [2] - 截至10月1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15.59万,较上期微减0.06%,人均流通股10186股,较上期微增0.06% [2] 财务业绩 - 2025年1月至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89亿元,同比减少20.25%,归母净利润为-3.78亿元,同比减少4.05% [2] 分红与机构持仓 - 公司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5.60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5612.89万元 [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十大流通股东中,国泰中证军工ETF持股1483.36万股,较上期增加234.23万股,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1031.67万股,较上期减少24.88万股,广发中证军工ETF为新进股东,持股539.36万股 [3]
广联航空:核心竞争优势源于“跨领域技术迁移+全链条能力构建”的双重壁垒
证券日报网· 2025-09-03 17:11
公司核心竞争力 - 公司竞争优势源于跨领域技术迁移与全链条能力构建的双重壁垒 [1] - 将航空航天领域积淀的复合材料技术、精密制造工艺与系统集成经验创新性迁移至海洋装备领域 [1] - 实现船体结构轻量化与性能跃升 [1] 技术能力构建 - 构建工艺设计-工装研发-零件试制-整体装配-检测验证的全链条交付能力 [1] - 解决传统金属船体耐蚀性差与能耗高的痛点 [1] - 快速响应客户定制化需求并缩短产品研发与交付周期 [1] 产学研合作 - 与国内船舶领域权威院校共建联合创新中心 [1] - 持续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 [1] - 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并构筑市场竞争力 [1]
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被纳入天津临港综合保税区
证券时报网· 2025-08-22 20:33
公司动态 - 天津临港综合保税区于8月21日正式通过验收 [1] - 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位于该综合保税区内 [1] - 该基地是中国海油首个被纳入综合保税区的建造场地 [1] 战略意义 - 综合保税区地位将提升中国海油海洋装备的国际竞争力 [1] - 为公司在海洋装备制造领域提供有力支撑 [1]
周乃翔在东营调研时强调 全力稳增长强创新提质效 扎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大众日报· 2025-08-13 09:00
半导体行业 - 山东粤海金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被要求加大研发投入并提高工艺水平以强化产业链合作满足市场需求 [3] 新能源产业 - 东营时代零碳产业园项目需加快新能源产品和技术落地以打造绿色锂电池全产业链集群 [3] - 东营双瑞风电有限公司需加强运营管理并优化资源利用以提高海上风电叶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3] 油气装备制造 - 山东科瑞油气装备有限公司需坚持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并加强国际合作以提升核心竞争力 [3] - 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需丰富产品类型并提升附加值以实现创新发展的做大做优做强 [3] 区域经济战略 - 东营市需释放内需潜力并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推动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 [4] - 区域需深化改革开放并在绿色低碳转型上求突破以强化高质量发展动能 [4]
这些沿海大市,要开始“抱团”发展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2 00:11
海洋经济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规模达10.54万亿元,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0.5个百分点 [1] - 我国海岸线长达3.2万公里,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的海湾有150多个,多地正探索发展海湾经济 [1] 海洋城市群发展模式 - 全球约60%经济总量集中于港口海湾及其毗邻区域,75%大城市和70%工业资本分布在海岸带100公里范围内 [2] - 大湾区海洋城市群通过香港、深圳、广州"黄金三角"协同发展,形成多中心格局,三地直线距离不足100公里,实现"1小时产业闭环",响应速度较单核城市提升50% [7] - 大湾区海洋城市群目标包括2030年集装箱吞吐量1亿标箱、R&D占比超5%(2025)、氨燃料船舶占比15%(2035)、航运融资规模5000亿元(2030) [9] 区域协同与分工 - 香港定位国际航运中心,深圳定位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广州定位海洋创新发展之都,三地产业重点分别为高端航运服务、海洋高端装备和船舶制造 [17] - 珠海、东莞、惠州为二级节点,中山、江门、肇庆为三级节点,澳门、汕尾、阳江为四级节点,形成多层次协同网络 [21] - 深中通道将深圳与中山通勤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30分钟,深珠高铁规划中 [23] 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 - 上海拥有12家科研院所、13所涉海院校、20余家市级创新平台,支撑其"海洋经济第一城"地位 [23] - 深圳筹建海洋大学,办学规模约8000人,南方科技大学增设相关专业 [23] - 深圳探索与香港深度融合的海洋法律制度,最高人民法院支持建设国际海事仲裁中心 [24] 其他区域发展动态 - 山东以青岛为中心构建海洋城市群,青岛聚焦海洋前沿技术研发,烟台承接海工装备制造,威海发展"海上粮仓" [9] - 浙江推动宁波舟山共建海洋中心城市,甬舟铁路加速建设中 [9][10] - 2024年上海海洋生产总值11387亿元,天津5659.5亿元,青岛5513.2亿元,深圳5409亿元 [15]
中国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启动运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6-08 17:28
深海试验场启动运行 - 中国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于6月8日在海南海口启动运行 [1] - 深海试验场是自然资源部推动构建的"北东南,浅海+深远海"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聚焦提升"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能力 [1] - 集深海装备的技术研发、测试试验、成果转化、产品孵化、检验检测等功能于一体 [1] 深海试验场设施与功能 - 海上固定试验区位于甘泉海台西北部,距三亚东南约200公里 [1] - 试验区面积约400平方公里,水深约1300米至1500米 [1] - 具备典型深海水文环境特征 [1] - 可对海洋装备进行环境适应性、安全性、可靠性、兼容性等测试评估 [1] - 综合浮标、实时潜标、坐底观测平台等背景场观测设备已成功部署 [2] - 实现了对试验场海域海洋环境要素的实时动态监控 [2] 建设进展 - 深海试验场2024年正式启动建设 [2] - 岸基业务楼于2025年1月落成并投入使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