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
icon
搜索文档
产品价格大滑坡 福安药业上半年净利或“腰斩”
中国经营报· 2025-07-25 15:46
业绩预告与下滑原因 - 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1亿元至1.3亿元,同比下降39.95%—53.81%,扣非净利润预计为9100万元—1.21亿元,同比下降40.50%—55.25% [3] - 业绩下滑主要由于国家集采中标产品价格下行,核心产品价格平均降幅达70%,抗感染药物降幅最大为84.27%,心血管药物降幅超60% [5][7] - 公司2024年净利润增长20.69%,扣非净利润增长1467.78%,主要受益于集采红利带来的销售费用下降,但2025年价格下降空间有限导致利润空间被挤压 [5][6] 公司业务与产品结构 - 公司成立于2004年2月,主要从事化学药品研发、生产、销售,拥有完整产业链布局,产品涉及抗生素类、抗肿瘤类、特色专科药类等 [4] - 核心产品包括头孢唑肟钠、头孢他啶、庆大霉素、盐酸昂丹司琼等,占整体收入的47.59% [7] - 2024年多个产品在国家集采中标,包括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等 [6][7] 研发与转型进展 - 2024年研发投入1.7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14%,多个原料药产品通过技术审评,制剂产品获得注册证书或通过一致性评价 [9] - 公司正尝试转型创新药和高端仿制药,但创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参股公司优诺金生长激素类创新药尚未获得生产批文 [8][9] - 国际化方面,尼麦角林原料药获得韩国药品注册证书,子公司通过美国FDA检查,但海外销售收入占比仅3.17% [9] 历史业绩波动 - 2023年归母净利润2.32亿元,同比增长13.32%,但扣非净利润仅1648.83万元,同比下降89.94%,主要依赖子公司拆迁收益2.19亿元和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损益 [5] - 2024年营业收入23.91亿元,同比下降9.68%,但归母净利润2.8亿元,同比增长20.69%,扣非净利润2.59亿元,增幅高达1467.78% [5]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总收入4.68亿元,同比下降42.22%,归母净利润6904.9万元,同比下降43.63% [5]
2024扣非归母净利同增近15倍 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的福安药业在“集采时代”韧性尽显
搜狐财经· 2025-04-29 19:52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全年营收23.91亿元,同比小幅下滑9.68% [5] - 归母净利润2.8亿元,同比增长20.69% [1][6] - 扣非归母净利润2.5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467.78% [1][6] - 整体毛利率保持52.96%的高位水平,较2023年基本持平 [6] - 归母净利率从2023年的8.76%增至2024年的11.7% [6] 核心竞争力 - 具备化学制药全产业链,涵盖研发、原料药、制剂生产销售 [2] - 头孢唑肟钠等主要制剂和原料品种收入占比超40% [2] - 研发费用率从2020年的3.67%提升至2024年的6.41% [4] - 拥有"研发-原料药-制剂-销售"全产业链闭环 [4] - 销售费率从2020年的45.06%连续降至2024年的23.56% [6] 研发与产品布局 - 研发团队由礼邦药物和各公司技术部门组成,坚持"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储备一代"方针 [3][4] - 产品涵盖抗生素类、抗肿瘤类、特色专科药类等八大治疗领域 [4] - 2024年有13个产品在国家集采中选 [3][9] - 多个原料药通过技术审评,制剂产品获得注册证书或通过一致性评价 [9] - 尼麦角林原料药获得韩国药品注册证书,子公司广安凯特通过美国FDA检查 [9] 财务优化 - 历史并购遗留商誉从13.2亿元降低至2.6亿元 [6] - 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的32.86%连续降至2024年的26.44% [6] - 2024年财务费用同比降低203.91%(465.64万元) [6] 行业政策与趋势 - 国家集采中标价格平均降幅达70%,具备成本控制能力的药企更具优势 [8] -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高性价比药品使用频率 [7] - 《药品标准管理办法》实施强化药品全生命周期标准化管理 [7] - 临床急需境外已上市药品审评审批加速,生物等效性评估标准统一降低研发成本 [8] 市场战略 - 制剂类产品逐步增加自主销售模式,减少代理商销售 [6] - 加大对非集采品种的市场开拓力度,降低集采降价影响 [9] - 海外注册取得新进展,拓展国际市场 [9]
ESG年报解读|太极集团同比去年减碳近五成;子公司因质量违规,被暂停国家集采申报资格一年半
搜狐财经· 2025-04-16 11:38
公司概况 - 太极集团以中西成药制造为核心业务,拥有13家制药厂、20余家医药商业公司,是国内医药产业链最完整的公司之一 [3] - 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123.86亿元,同比下降20%,净利润0.27亿元,同比下降96.76% [13] 集采违规事件 - 子公司四川太极制药因受托生产的间苯三酚注射液不符合GMP要求,被取消集采中选资格,与持有人四川海梦智森一起被列入"违规名单",暂停一年半内参与国家集采资格 [4] - 违规原因是受托生产企业部分批次产品关键生产过程出现偏差,未按规范开展偏差处理,持有人未能有效监控 [4] - 该药品在第十批集采中以每支0.22元的最低价中标,此前已引发对成本覆盖能力的质疑 [4] - 太极集团在第十批集采中另有自行申报的两款药品中标:氟尿嘧啶注射液和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 [5] 质量管理体系 - 公司将"产品质量安全"认定为2024年ESG报告中最重要的议题 [6] - 下属企业所有药品生产线均已通过GMP符合性检查,实行"三检制"管理制度 [5] - 2024年2853家供应商中近20%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6] - 但质量管理绩效披露透明度不足,关键质量活动信息缺失 [7] 公司治理与合规 - 董事会由13名董事构成,已超期服役,换届选举延期 [8] - 子公司西南药业和中药材公司需补缴税款及滞纳金共计约1亿元 [8] - 公司正在搭建财税一体化管理平台提升合规能力 [9] ESG表现 - Wind ESG评级为BBB级,位列国内制药行业前20% [10] - 2024年运营碳排放总量11.3万吨,同比下降45.65%,营收排放强度下降31.43% [12] - 减排措施包括能源管理体系优化、设备改造和清洁能源利用 [12][13]
2毛钱的仿制药暴雷,问题出在哪儿?
虎嗅APP· 2025-03-29 17:59
核心观点 - 第十批集采出现超低价中标现象,部分仿制药价格低至0.22元/支,引发行业对成本与质量的担忧 [1][4] - B证药企数量激增,通过"立项+外包研发+委托生产"模式参与集采竞争,但存在质量管理风险 [2][10] - 监管趋严背景下,部分B证企业因生产管理问题被处罚,暴露出行业野蛮生长的隐患 [5][8][12] - 仿制药研发周期大幅缩短,企业为抢占集采窗口期压缩流程,可能影响药品质量稳定性 [16][18][19] - 行业成本压力加剧,企业通过原料国产替代、裁员、转战海外市场等方式应对集采冲击 [21][22][23] 集采低价现象 - 第十批集采间苯三酚注射液出现0.22元/支的"地板价",较最高有效申报价暴降92.36% [4] - 阿司匹林肠溶片低至3分钱/片,行业测算实际成本至少需五六毛钱 [1] - 有药企报价0.53元/支已引发哗然,0.22元/支直接击穿行业心理底价 [11] B证企业问题 - 全国B证企业数量从2021年140家激增至2023年1172家,增长率达465% [10] - 第十批集采中选药品30%为受托生产,间苯三酚注射液9家中标企业有6家是B证企业 [11] - 部分B证企业参保人数波动异常,如海梦智森2022年从十余人骤增至255人又降至31人 [6] - 受托方四川太极曾因生产劣药被罚,此次再因生产过程偏差被列入违规名单 [3][8] 行业影响 - 集采导致仿制药研发项目紧急叫停,企业前期投入可能血本无归 [16][17] - 仿制药研发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12个月,稳定性观察期被大幅缩减 [18][19] - CRO机构为多家企业提供同款药品研发服务,存在质量差异风险 [19] - 注射剂企业加速原料国产替代,进口辅料使用率明显下降 [21] 企业应对策略 - 部分药企裁员30%并停止仿制药研发,转向海外市场寻求出路 [22] - 技术人员需兼职管理岗位,人工成本成为重点压缩对象 [21][22] - 行业人员薪资结构调整,15%纳入绩效导致实际收入下降 [23]
2毛钱的仿制药暴雷,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3-28 21:17
第十批集采低价竞争现象 - 第十批集采中标价出现极端低价现象 如阿司匹林肠溶片3分钱/片 间苯三酚注射液0.22元/支 较最高有效申报价暴降92.36% [2][4] - 部分企业报价已低于理论成本价 研发人员测算间苯三酚注射液成本至少需0.5-0.6元/支 [2] - 低价中标引发行业对药品质量的担忧 中标企业海梦智森因生产质量问题被取消资格 [4][5] B证企业快速扩张与监管问题 - B证企业数量从2021年140家激增至2023年1172家 增长率达465% 平均每天新增1.3家 [10] - 部分B证企业采取"立项+外包研发+委托生产"模式 对生产环节监管不足 导致质量问题频发 [10][13] - 第十批集采中B证企业中标占比接近30% 较第九批15.9%显著提升 间苯三酚注射液9家中标企业有6家为B证企业 [12][13] 行业竞争与研发模式变化 - 集采导致仿制药研发周期大幅缩短 从传统18个月压缩至12个月 稳定性观察期从6个月缩减 [18] - 部分CRO公司为多家企业提供相似仿制药研发服务 存在质量风险 新规要求提交研发差异性说明 [18] - 企业为应对集采压力 加速项目叫停决策 研发投入转向短期见效品种 [15] 企业成本控制策略 - 药企普遍采用国产原料替代进口 以降低生产成本 部分辅料质量已接近进口水平 [19] - 企业缩减研发投入和人员规模 有企业裁减30%研发人员 转向海外市场 [20] - 行业薪资结构变化 部分企业将15%薪资纳入绩效考核 技术人员面临转行压力 [20] 典型违规案例 - 海梦智森因生产管理问题被取消集采资格 涉及1541万支采购量 约339万元采购金额 [4][9] - 受托方四川太极曾因生产劣药"紫杉醇注射液"被处罚 本次事件非初犯 [7][8] - 第九批集采中珠海和凡医药的吡拉西坦注射液因生产缺陷被暂停销售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