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苯三酚注射液

搜索文档
国家医保局明确了,55种药品拟纳入第11批集采范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6 12:47
国家药品集采政策与第十一批集采概况 - 国家药品集采坚持"新药不集采、集采非新药"原则,自2018年以来已开展十批集采,覆盖435种药品,第十一批集采已启动 [1] - 第十一批集采拟纳入55种药品,480家企业提交资料,平均每个品种15家企业竞争,3个品种超40家企业竞争,最多达45家 [1] - 集采规则优化包括:医疗机构可报具体品牌需求量,价差计算锚点不以最低价为参考,最低价企业需公开说明合理性并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 [6] - 质量要求提升:投标药品生产线需两年内无违反GMP记录,药监部门对中选企业检查和产品抽检实现"全覆盖" [6] 第十一批集采品种结构与竞争格局 - 第十一批集采剂型分布:口服常释剂型23个品种(占比41.8%),注射剂22个品种(占比40%),另有颗粒剂、吸入剂等其他剂型 [6] - 竞争激烈品种:头孢唑肟、法莫替丁等注射剂超30家企业竞争,美索巴莫等注射剂及达格列净等口服剂型超20家企业竞争 [7] - 大品种市场规模:头孢唑肟注射剂2024年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42亿元,洛索洛芬贴剂销售近15亿元(同比增长10.92%) [7] - 首次纳入品种:头孢唑肟注射剂为首批集采品种,洛索洛芬贴剂为首个化药贴膏剂集采品种 [7] 集采政策转型与产业影响 - 集采累计节省医保基金4400亿元,其中80%(3600亿元)用于创新药支付,实现"减负担、腾空间、促改革"目标 [10] - 政策导向从"低价竞争"转向"质量竞争+成本控制+合理利润"模式,强化产业生态调节功能 [10] - 价格治理进展:已完成2.7万余个药品品规价格规范,启动注射剂"三同"价格治理,建设全国挂网药品价格一览表 [12] - 违规案例:第十批集采中因GMP不达标取消海梦智森间苯三酚注射液中选资格,涉事企业暂停18个月集采资格 [11] 地方执行与企业要求 - 多地发布通知推动集采结果落实,要求医疗机构和企业履行"带量"核心要求,促进"采、供、用、报"衔接 [2] - 企业需科学核算成本收益,理性报价并抵制围标串标行为,药品联采办将核查企业资质及关联关系 [2]
不再锚定最低价国家药品集采明确反内卷
证券时报· 2025-07-25 02:24
集采规则优化 - 第11批集采启动 国家医保局优化中选规则 不再简单以最低报价为参考 要求最低报价企业公开说明合理性并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 [1] - 规则调整标志着中国药品集采进入"质价平衡"新阶段 对医药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风向标作用 [1] - 优化价差计算"锚点" 后续应不会出现类似间苯三酚注射液报价争议事件 行业将从"价格战"转向"价值导向" [2][3] 行业影响分析 - 规则优化有助于防止非理性竞争 推动资源向高质量仿制药和创新药倾斜 加速产业升级 [3] - 消除唯低价中标可能性 对研发能力深厚、质量管控严格的企业形成长期利好 促进高质量发展 [3] - 华东医药表示将凭借创新实力和质量保障能力 为患者提供更优质产品和服务 [3] 资本市场反应 - 政策调整后化药板块7月15日至24日累计上涨近5% 跑赢上证指数3个百分点 [4] - 仿制药企一品红最高上涨近40% 奥赛康股价创近十年新高 [4] - 分析师认为新规则大概率会给企业留有一定利润空间 不用以负毛利博取订单 [4] 集采成效回顾 - 2018年以来国家层面已开展10批药品集采 覆盖435种药品 累计节省医保基金4400亿元 [6] - 前九批集采平均降幅55% 第10批超50个药品降幅超90% [6] - 部分细分赛道降价影响已出清 生物类似药、化学发光等领域未来将逐步纳入集采 [6] 企业应对策略 - 部分仿制药企积极转型仿创结合 如石药集团、丽珠集团在创新药领域取得成绩 [7] - 甘李药业通过集采快速扩大市场份额 2023年营收同比增52.31% 净利润达3.4亿元 [7] - 第11批集采新增举措包括医生可按品牌报量、提高投标资质门槛、强化质量监管等 [7]
万邦德医药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5-07-15 10:40
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 - 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 - 业绩预告期间为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1] - 业绩预告相关数据未经审计机构审计[1] 业绩变动原因 - 间苯三酚注射液集采落标导致业绩下降[2] - 其他集采产品实施区域扩大影响业绩[2] - 创新药研发投入加大[2] 新药研发进展 - 全资子公司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5] - 专利涉及"人参-银杏叶-千层塔"的1类新药复方组合物[5] - 该组合物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整合调节优势[6] - 专利形成干预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网络的创新疗法[6] - 组合物安全性高、用药剂量小且疗效优于现有单剂制药[5][6] 专利影响 - 专利不会对公司近期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6] - 有利于保护新药研发知识产权[6] - 促进公司自主创新能力[6] - 加速新药研发进程[6] - 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6]
为快速推进商业化 科伦药业拟1175万元收购一家药品B证标的公司 后者行业面临严监管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9 16:45
公司交易 - 华世通拟将孙公司江苏华世通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出售给科伦药业,交易价格为1175万元,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1] - 江苏华世通2024年前四个月营业收入为223.72万元,净利润为105.35万元,总资产1253.12万元,净资产1141.16万元 [2] - 科伦药业拟以江苏华世通作为B证公司主体进行药品生产和经营,看重其可对外委托生产相关产品的资质 [2] B证公司行业现状 - B证公司数量从2021年1月的140家增长至2024年底的1249家 [3] - 第十批国采拟中选的385个产品中118个为B证公司中标,占比近1/3;234家拟中选企业中90家为B证公司,占比近四成 [3] - B证公司采取轻资产运营模式,江苏华世通2024年员工人数为14名 [2] 行业监管变化 - 国家药监局2023年11月发布征求意见稿,对B证持有人和C证企业提出更严格准入要求,严格限制B证公司批文转让 [4] - 第十批国采规定不同企业委托同一家生产企业生产的视为同一申报企业,B证公司与C证企业可组成联合体申报 [4] - 2024年3月海梦智森因不符合GMP要求被取消集采中选资格,引发对B证公司低价抢占市场现象的担忧 [3] 战略考量 - 科伦药业收购江苏华世通是为了补强区域板块战略规划,B证公司可以快速推进商业化 [1][4] - 在监管趋严背景下,B证公司主要对外委托仿制药生产的阶段或成为过去,创新药企业或成为主要需求方 [4]
国务院研究优化集采:第11批药品集采将至,报价机制调整在即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7 12:38
集采政策优化动态 -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强药品和耗材集采政策评估 推动集采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开展 强调全链条质量监管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1] - 2025年国家层面计划开展第11批药品集采和第6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 预计国家和联盟集采品种将达到700个 [1] - 第11批集采启动时间可能晚于预期 需等待《进一步优化药品集采政策的方案》正式落地 [2] 报价机制调整 - 第10批集采62种药品平均降价超60% 出现多款注射剂单价不足1元 阿司匹林3分钱/片的极端低价现象 [3] - 征求意见稿调整报价规则 从价差不超过1.8倍改为引入报价纠偏机制 避免简单以最低价计算价差 [4] - 专家建议以中位价或平均价为基准划定报价区间 避免唯低价论导致质量风险 [4][5] 药品质量监管 - 第10批集采中四川海梦智森因GMP不符合要求被取消资格 其间苯三酚注射液曾以0.22元/支中标 降幅超92% [6] - B证企业数量从2021年140家飙涨至2023年1249家 第10批集采30%中标产品为B证企业委托生产 [7] - 低价可能导致企业利润空间不足 影响研发投入和长期供应稳定性 [7][8] 集采成效与挑战 - 集采累计节省医保基金4400亿元 其中3600亿元用于创新药 占比超80% [10] - 第11批集采144个品种符合条件 涉及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超920亿元 含20余个超10亿品种 [9] - 专家建议建立全国统一采购平台 实施动态价格调整机制 将创新性和临床获益纳入评分标准 [10][11] 原研药与创新激励 - 第10批集采中原研药全部退出 专家认为应尊重其挂网权 同时优化医保支付标准 [9] - 需平衡质量与创新关系 提高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标准 支持创新药差异化竞争 [10][11]
医药市场新风向:石家庄四药多款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含两款热销注射液
格隆汇· 2025-05-26 09:18
药品获批情况 - 石家庄四药提交的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和间苯三酚注射液同日获批并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2] 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 - 属于临床必需易短缺药 国家医保甲类品种和基药品种 主要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体外循环 嗜铬细胞瘤切除等引起的低血压 [4] - 2023年全国院内市场销售额超15亿元 [4] - 此前有12家药企拥有生产批文 32家企业报产在审 [6] - 目前有9家药企通过一致性评价 包括远大医药(首家) 天津金耀药 合肥亿帆生物医药 海南倍特药业 石家庄四药等 [6] 间苯三酚注射液 - 用于治疗消化道和胆道功能障碍引起的急性痉挛性疼痛 以及泌尿系统和妇科痉挛性疼痛 [7] - 2023年全国院内市场销售额超8亿元 同比增长11.08% [7] - 此前有27家企业拥有生产批文 38家企业报产在审 [9] 石家庄四药过评情况 - 2024年至今已有36个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 包括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 硫酸镁注射液 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等 [9] - 其中利奈唑胺干混悬剂 卡左双多巴缓释片 恩他卡朋双多巴片(Ⅱ)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4个品种为首家过评 [9]
津药药业:“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产品矩阵持续丰富
全景网· 2025-04-30 18:12
公司行业地位 -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甾体激素类药物生产企业之一,也是全球领先的氨基酸原料药制造商 [1] - 2024年度被认定为天津市先进智能工厂、企业重点实验室,彰显行业领先地位与示范效应 [1] 产品矩阵 - 公司拥有70余个原料药品种,覆盖地塞米松系列、泼尼松系列、甲泼尼龙系列、倍他米松系列、氨基酸等 [2] - 拥有10余个剂型药品,包括注射剂、软膏剂、乳膏剂、硬胶囊剂、丸剂、冻干粉针剂、吸入制剂、片剂等 [2] 研发投入与成果 - 2024年研发投入达2.4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7%,研发实力在行业内脱颖而出 [3] - 公司荣登《2024中国药品研发综合实力排行榜》、《2024中国化药研发实力排行榜》百强榜单 [3] - 通过"创新线"与"仿制线"双轨并行策略,近期10个品种共11个品规通过一致性评价,5个品种获得《药品注册证书》 [4] 重点产品市场表现 - 间苯三酚注射液2022年国内销售额7.56亿元,2023年增长至8.21亿元 [5] - 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为国家医保乙类药物,市场空间巨大,预计未来保持稳定增长 [5] 未来发展战略 - 公司将继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开展新品研发及一致性评价工作 [6] - 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药物,同时为股东创造更丰厚价值回报 [6]
ESG年报解读|太极集团同比去年减碳近五成;子公司因质量违规,被暂停国家集采申报资格一年半
搜狐财经· 2025-04-16 11:38
公司概况 - 太极集团以中西成药制造为核心业务,拥有13家制药厂、20余家医药商业公司,是国内医药产业链最完整的公司之一 [3] - 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123.86亿元,同比下降20%,净利润0.27亿元,同比下降96.76% [13] 集采违规事件 - 子公司四川太极制药因受托生产的间苯三酚注射液不符合GMP要求,被取消集采中选资格,与持有人四川海梦智森一起被列入"违规名单",暂停一年半内参与国家集采资格 [4] - 违规原因是受托生产企业部分批次产品关键生产过程出现偏差,未按规范开展偏差处理,持有人未能有效监控 [4] - 该药品在第十批集采中以每支0.22元的最低价中标,此前已引发对成本覆盖能力的质疑 [4] - 太极集团在第十批集采中另有自行申报的两款药品中标:氟尿嘧啶注射液和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 [5] 质量管理体系 - 公司将"产品质量安全"认定为2024年ESG报告中最重要的议题 [6] - 下属企业所有药品生产线均已通过GMP符合性检查,实行"三检制"管理制度 [5] - 2024年2853家供应商中近20%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6] - 但质量管理绩效披露透明度不足,关键质量活动信息缺失 [7] 公司治理与合规 - 董事会由13名董事构成,已超期服役,换届选举延期 [8] - 子公司西南药业和中药材公司需补缴税款及滞纳金共计约1亿元 [8] - 公司正在搭建财税一体化管理平台提升合规能力 [9] ESG表现 - Wind ESG评级为BBB级,位列国内制药行业前20% [10] - 2024年运营碳排放总量11.3万吨,同比下降45.65%,营收排放强度下降31.43% [12] - 减排措施包括能源管理体系优化、设备改造和清洁能源利用 [12][13]
太极集团2024年净利暴跌超九成 子公司接连暴雷 明星大单品销量失速难撑大局
证券之星· 2025-04-11 10:29
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123.86亿元,同比下滑20.72%,归母净利润2665.27万元,同比骤降96.76% [1] - 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增长2.35倍,但2024年业绩急刹车 [1] - 2024年医药工业收入同比下降32.25%,医药商业收入下降9% [6] 税务与合规风险 - 子公司西南药业和中药材公司需补缴税款及滞纳金共计约1亿元(西南药业8000万元,中药材公司2000万元) [2] - 孙公司太极制药因GMP不合规被列入集采"违规名单",暂停2025年3月至2026年9月参与集采资格 [3][4] - 税收合规问题可能影响西南药业参与国家集采的资格 [2] 核心产品问题 - 藿香正气口服液2024年销量9236.79万盒,同比下滑35.34%,产量腰斩51.2% [6] - 2021-2023年藿香正气库存量分别增长78.06%、32.49%、112.30%,2024年库存同比下降20.81% [6] - 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销量暴跌54.7%,急支糖浆与鼻窦炎口服液销量微增 [8] 研发与产品储备 - 2022-2024年三年合计研发费用约6.2亿元,不足同期销售费用131.53亿元的1/20 [7] - 近十年仅新增10个生产批件、4个临床批件,新药研发成果近乎停滞 [7] - 西南药业撤回缩宫素注射液一致性评价补充申请 [3] 战略目标与挑战 - 公司提出"十四五"末实现营收500亿元目标,但2024年营收仅123.86亿元 [1][8] - 面临产品断层、市场份额流失、集采资格受限等多重挑战 [8] - 藿香正气面临超600家竞品厂商竞争,缺乏新的大单品支撑增长 [7]
2毛钱的仿制药暴雷,问题出在哪儿?
虎嗅APP· 2025-03-29 17:59
核心观点 - 第十批集采出现超低价中标现象,部分仿制药价格低至0.22元/支,引发行业对成本与质量的担忧 [1][4] - B证药企数量激增,通过"立项+外包研发+委托生产"模式参与集采竞争,但存在质量管理风险 [2][10] - 监管趋严背景下,部分B证企业因生产管理问题被处罚,暴露出行业野蛮生长的隐患 [5][8][12] - 仿制药研发周期大幅缩短,企业为抢占集采窗口期压缩流程,可能影响药品质量稳定性 [16][18][19] - 行业成本压力加剧,企业通过原料国产替代、裁员、转战海外市场等方式应对集采冲击 [21][22][23] 集采低价现象 - 第十批集采间苯三酚注射液出现0.22元/支的"地板价",较最高有效申报价暴降92.36% [4] - 阿司匹林肠溶片低至3分钱/片,行业测算实际成本至少需五六毛钱 [1] - 有药企报价0.53元/支已引发哗然,0.22元/支直接击穿行业心理底价 [11] B证企业问题 - 全国B证企业数量从2021年140家激增至2023年1172家,增长率达465% [10] - 第十批集采中选药品30%为受托生产,间苯三酚注射液9家中标企业有6家是B证企业 [11] - 部分B证企业参保人数波动异常,如海梦智森2022年从十余人骤增至255人又降至31人 [6] - 受托方四川太极曾因生产劣药被罚,此次再因生产过程偏差被列入违规名单 [3][8] 行业影响 - 集采导致仿制药研发项目紧急叫停,企业前期投入可能血本无归 [16][17] - 仿制药研发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12个月,稳定性观察期被大幅缩减 [18][19] - CRO机构为多家企业提供同款药品研发服务,存在质量差异风险 [19] - 注射剂企业加速原料国产替代,进口辅料使用率明显下降 [21] 企业应对策略 - 部分药企裁员30%并停止仿制药研发,转向海外市场寻求出路 [22] - 技术人员需兼职管理岗位,人工成本成为重点压缩对象 [21][22] - 行业人员薪资结构调整,15%纳入绩效导致实际收入下降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