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罗娜啤酒

搜索文档
涨价后,百威在中国的销量还在跌
搜狐财经· 2025-05-16 20:39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4.61亿美元,低于市场预估15.2亿美元,同比下滑7.5% [1] - 净利润2.34亿美元,低于市场预估2.35亿美元,同比下滑18.47% [1] - 总销量19.741十万公升,同比下降6.5%,中国市场销量减少9.2% [2][3] - 毛利率51.0%,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中国市场每百升收入下滑3.9% [2][10] - 正常化除息税前盈利331百万美元,同比下降18%,盈利率22.7% [2] 中国市场困境 - 中国地区收入减少12.7%,主因即饮渠道疲弱及库存管理措施(占销量跌幅25%) [3] - 高端市场份额受青岛啤酒、华润啤酒挤压,毛利率从2021年53.9%降至2024年50.4% [9][12] - 渠道策略失灵,中高端餐饮及夜店需求不振,固有"夜店之王"优势削弱 [7][9] - 三四线市场布局弱于本土品牌,经销城市仅235个,青岛啤酒覆盖40多家工厂及11622个经销商 [18][20][21] 区域表现分化 - 亚太东部(韩国为主)销量及收入同比增11.9%和11.7%,西部(中国、印度)收入降13.8% [3][11] - 韩国市场实现双位数增长,与中国市场形成鲜明对比 [3] 成本与战略调整 - 销售成本减少7.5%,每百升成本降1.5%,主因大宗商品价格利好及成本管控 [5] - 员工数量从2023年2.5万减至2024年2.1万,裁员约4000人 [6][7] - 转向中低价位市场,推广8-10元价格带产品,与餐饮品牌联名(如"鱼酷") [15][16] - 拓展非即饮渠道,与太古可口可乐合作覆盖家庭及中餐厅场景 [17][18] 行业竞争与趋势 - 中国啤酒行业产量连续下滑,2024年规模以上企业产量3521.3万千升,同比下降0.6% [22] - 本土品牌高端化加速,青岛啤酒毛利率40.11%,华润啤酒41.1%,逼近公司水平 [9] - 市场份额向全国性品牌集中,公司面临年轻消费群体吸引力下降挑战 [23][24] 管理层变动 - 2025年4月程衍俊接任CEO,为首位中国籍CEO,强调渠道与品牌组合优化 [22] - 2024年11月Fabio Sala出任中国区总裁,刘竹西接任首席销售官 [22]
百威啤酒遇“中国式困局”,换帅裁减难掩颓势 | 酒业内参
新浪财经· 2025-04-14 08:54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62.46亿美元,同比下降7%,净利润同比下降14.8%,总销量减少8.8% [2] - 第四季度销量下滑12.7%,收入减少11.0%,主要受去库存影响 [7] - 中国市场收入占比大,其下滑抵消了印度和韩国市场的增长 [7] 裁员与成本控制 - 2019年末至2024年末员工数量从2.8万降至2.1万,裁减25% [2][3] - 计划2025年削减15%运营成本,可能通过销售和营销费用节省实现 [14] - 区域业务代表负责范围扩大,拜访频率降低 [16] 产品与渠道挑战 - 对百威、科罗娜等产品提价,每箱上调3-7元,以巩固高端化 [9] - 中国高端啤酒市场占有率降至40%,被本土品牌如燕京U8和喜力挤占 [11] - 核心渠道(餐厅、酒吧等)市场份额同比减少1.49% [11] - 渠道库存消化慢,淡季动销速度不及本土品牌 [10] 管理层变动与战略调整 - 原CEO杨克离任,由程衍俊接任,后者曾任青岛啤酒高管,更熟悉国内市场 [4][16][19] - 杨克任内推动百威亚太港股上市,募资50亿美元,确立高端化、数字化、可持续化战略 [19] - 行业分析认为2025年中国啤酒需求难改善,需拉回中国市场增长并寻找新营收支柱 [19] 行业竞争格局 - 啤酒行业自2018年全面进入高端化阶段,本土品牌通过关闭低效工厂、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盈利 [11] - 燕京U8实现全国化布局,喜力销量增长近两成,挤压百威市场份额 [11] - 消费者偏好转向单价20元左右的国产精酿,高端啤酒(50元以上)需求减少 [12]
突然官宣!他将彻底退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6 12:36
高端啤酒市场表现 - 2024年百威亚太收入62.46亿美元同比下滑7% 销量848.1万千升同比下滑8.8% 正常化EBITDA 18.07亿美元同比下滑6.3% [1] - 中国区表现疲软 销量下滑11.8% 其中四季度下滑18.9% 收入全年下滑13% 四季度下滑20.1% [10][11] - 高端渠道受冲击明显 夜场及高端餐饮场景消费疲软导致吨价优势减弱 中国每百升收入内生口径同比下滑1.4% [13][14] 财务数据变化 - 毛利率保持50.4%但EBITDA利润率从29.5%降至28.9% 正常化每股盈利从6.94美分降至5.90美分 [8][9] - 股价从2019年27港元发行价跌至8.82港元 市值从3800亿港元缩水至1100亿港元 [7] - 销售及营销开支连续两年下滑 2024年支出11.29亿美元同比降6% 低于上市初期水平 [19] 管理层变动与战略调整 - CEO杨克任职23年后离任 供应链专家程衍俊接任 强调简化流程与科技提效 [3][17] - 2025年中国战略聚焦百威/哈尔滨双品牌 加强非现饮渠道高端化 目标重获市场份额 [18][19] - 新任中国区总裁Fabio Sala就位 需解决总部费用控制与市场投入的平衡问题 [20] 行业竞争格局 - 重庆啤酒吨价接近5000元 青岛啤酒超4000元 与百威价差持续缩小 [15] - 行业产量同比降0.6%但重庆啤酒(-0.75%)/珠江啤酒(+2.62%)表现优于百威 [11] - 同行增加拉罐产品应对消费降级 百威被指面临"领先者困局" 吨价提升触及拐点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