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纯视觉方案
icon
搜索文档
自动驾驶Ask Me Anything问答整理!VLA和WA的路线之争?
自动驾驶之心· 2025-10-09 07:33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现状与路径 - 特斯拉在自动驾驶体验和效果上被多位专家认为是行业领先者 [9][14] - L4级别自动驾驶已由Waymo和萝卜快跑实现,但L5级别可能还需至少5年时间 [4] - 端到端模型已能解决约90%的驾驶问题,特斯拉将其做到极致,安全性基本得到保证 [5] 技术路线与核心模型 - 视觉语言动作模型被认为是自动驾驶的终局方案,因其能利用语言模态进行推理,处理需要认知推理的长尾问题 [5][6] - 世界模型是对物理空间和运行规律的更本质建模,但技术难度更大 [9] - 端到端模型存在多种架构:一段式端到端、一段式模块端到端以及OneModel端到端 [11][12] 关键技术与传感器 - 4D毫米波雷达被视为纯视觉系统的良好冗余,当系统复杂度达到几千几万MPI时冗余的重要性凸显 [5] - 激光雷达在成本下降后与纯视觉方案相比无明显劣势,提供精确距离感知冗余的融合方案可能是终极方向 [17] - 语言模态对于自动驾驶至关重要,缺乏语言推理能力将导致车辆无法理解世界而出错 [5] 人才与专业发展 - 人工智能是未来研究自动驾驶的首选专业方向,因自动驾驶问题可能在4年内基本解决,但AI方向长期正确 [4] - 对于职业发展,建议先进入大型智驾公司培养体系化工程思维,机器人领域在产品化和工程成熟度上仍处于探索阶段 [16] 市场与区域对比 - 中国智能驾驶发展态势远优于国外市场,目前除特斯拉外,没有国外智驾方案能在中国市场发布 [10] - 国内公司与特斯拉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算法和软件工程的流程规范上,但从用户体验角度看差距不大 [14][15] 机器人及具身智能 - 在机器人领域,实用功能的发展速度和商业价值远高于身体协调性和美感 [7] - 大模型背景的研究人员转向具身智能领域相对容易,真正的竞争力在于模型规模、创新和真机跨本体泛化能力 [5]
L2强标下,激光雷达与纯视觉谁更胜一筹?
第一财经· 2025-09-22 20:05
技术路径分歧 - 智能化驾驶领域激光雷达与纯视觉两大技术路径的分歧愈发明显 [1] - 特斯拉、小鹏等厂商坚持通过高算力芯片和高精度摄像头提升自动驾驶技术的纯视觉路径 [1] - 华为、速腾聚创等厂商坚持搭载激光雷达提高安全冗余的多传感器融合路径 [1] L2强标与路径合规性 - 激光雷达首次被纳入《智能网联汽车组合辅助驾驶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标体系 [1] - 两种技术路径的从业者均认为在L2级别辅助驾驶下均可满足强标要求 [2] - 激光雷达被肯定在夜间及隧道等复杂光线环境下对组合驾驶辅助功能有积极作用 [2] - 视觉方案从业者认为通过迭代AI模型、视觉感知和高算力结合同样能够符合强标要求,并将激光雷达视为补充 [3] 安全性争议 - 特斯拉CEO马斯克认为激光雷达会因传感器数据不一致而降低驾驶安全性 [4] -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称视觉传感方案的响应速度可比融合方案快数倍到10倍 [4] - 华为方面认为在晴转雨、团雾等突发场景下,当前辅助驾驶因“看不见”而能力不足,需要分布式雷达等传感器 [6] - 小马智行CEO彭军认为L4级别纯视觉很难实现完全安全,并指出激光雷达价格已与摄像头处于相同档位 [6] 成本与市场趋势 - 中国激光雷达企业占据全球超90%的汽车激光雷达市场份额 [6] - 纯视觉所需的高算力芯片厂商仍以英伟达等国外厂商居多 [6] - 禾赛科技的远距激光雷达产品在大规模出货前提下售价或能减半降至200美元 [7] - 今年1至4月激光雷达安装量超过48万颗,同比增幅超50%,其中自主品牌安装量超28万颗 [7] - L3以下智能辅助驾驶车型销量超66.7万辆,其中60%的车型搭载了激光雷达 [7] 技术路径的演变 - 元戎启行CEO周光认为激光雷达对通用障碍物识别短期仍重要,但长期视觉将扮演更重要角色 [5] - 小鹏汽车在去年战略转向纯视觉路线,并重申将坚持该路线,但同时搭载毫米波雷达等其他传感器 [4] - 针对纯视觉路径,不少主机厂或Tier 1已布局研发高算力芯片以提升自动驾驶能力 [6]
马斯克暴论,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对自驾来说除了碍事,没有好处......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9-01 07:33
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之争 - Uber CEO支持激光雷达方案 认为成本低且安全系数高 而特斯拉CEO坚持纯视觉路线 认为多传感器会降低安全性[1] - 百度同样坚持激光雷达方案 认为其能更好保证行车安全 纯视觉技术尚处早期阶段[2] - 全球头部自动驾驶公司存在明显技术路线分歧 Waymo和百度采用多传感器融合 特斯拉坚持纯视觉方案[6] 特斯拉纯视觉方案分析 - 特斯拉在2019年采用8V1R12S方案 2021年取消毫米波雷达转向纯视觉 2022年推出纯视觉Occupancy方案[8] - 方案基于"人类仅靠双眼驾驶"的理念 依赖海量车队数据训练神经网络 形成数据闭环[8] - 采用低成本摄像头有助于降低整车成本 更利于方案大规模普及[8] - 但存在场景优化难题 包括恶劣天气与光照条件 准确距离感知 算法和数据依赖度过高等问题[9] - 曾发生多起事故 如2019年佛罗里达州致1死1伤事故 2023年宾夕法尼亚州撞卡车事故 2025年Robotaxi试运营擦碰事故[9] Waymo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 采用13V+4L+6R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实现360度无死角感知 最远识别500米路况[12] - 通过逼真仿真器生成各类案例 在多模态感知中持续突破[12] - 在复杂路况下保持良好性能 每周付费服务量从2月20万次增长到4月底超25万次 平均每车每天约24次[12] - 出现重大事故概率较小 更多是人为破坏 如2025年抗议者打砸烧事件[12] 百度自动驾驶布局 - 2013年开始布局 2017年推出Apollo平台 2021年推出萝卜快跑服务平台[14] - 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典型车型传感器配置为4L12V5R-12S[16] - 2024年5月发布L4级自动驾驶大模型Apollo ADFM 安全性高于人类驾驶员10倍以上[16] - 总服务订单量超1100万次 总行驶里程超1.7亿公里 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出险率为人类驾驶员1/14[16] -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2024年获香港自动驾驶测试牌照 2025年与迪拜合作部署超1000台无人车[17] - 2025年7月与Uber建立战略合作 将数千辆无人车接入Uber全球出行网络[18] 技术方案对比分析 - 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在极端天气 光照 截断等场景下感知性能优于纯视觉方案[21] - 在nuScenes等数据集上 多模态融合方案在3D检测等任务上性能高于纯视觉5-10个百分点[22] - 激光雷达成本大幅下降 从十年前8万美元降至现在千元级别 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车4颗激光雷达成本仅3.5万元人民币[24] - 国际测试显示配备激光雷达车型可避免25%碰撞事故 事故影响缓解能力提升29%[26] 激光雷达技术优势 - 最远感知距离达150-200米 最新产品可达300米 远超摄像头80-100米的有效距离[29] - 帧率达10-20Hz 部分产品提升至30Hz 与摄像头帧率保持一致[32] - 在暴雨环境中测距精度仅下降8%-12% 仍能准确识别50米内行人[34] - 具备三维感知能力 能准确判断目标高度 大小和位置信息[36] - 采用905nm或1550nm波长 抗干扰性强 配备疏水性镀膜和加热除雾模块[37] 市场应用情况 - 2025年比亚迪十余款车型将搭载禾赛激光雷达 采用3激光雷达或单激光雷达方案[42] - 奇瑞iCAR 零跑B10 理想i8等车型均搭载禾赛激光雷达 零跑B10将激光雷达硬件下探到12万级别[43] - 速腾聚创2024年销量达519,800台 成为全球乘用车激光雷达销量冠军[45] - 与全球30家整车厂及Tier1达成合作 定点车型超百款 包括比亚迪 极氪 上汽智己等[45] 政策与安全要求 - 工信部等部门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 明确L3 L4级别商业化路径[55] - 美国NHTSA要求2029年所有乘用车标配含行人AEB系统 欧洲日本有类似法规[55] - 国内2025年将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国标从推荐性升级为强制性[56] - 联合国R157法规要求L3级系统提供10秒接管缓冲期 依赖激光雷达超视距感知能力[56]
激光雷达VS纯视觉 两年后迎来终极对决?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22 18:32
技术路线阵营分布 - 激光雷达路线获得多家车企支持,包括坦克500配备激光雷达及Coffee Pilot Ultra系统、理想i8搭载26个智能传感器、小米YU7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奥迪Q6L e-tron采用"2激光雷达+5毫米波雷达+13摄像头+12超声波雷达"方案 [2] - 激光雷达向中低端市场渗透,零跑B01激光雷达版起售价11.38万元、长安汽车计划在10万元级别车型搭载激光雷达,上半年国内乘用车激光雷达前装交付量达104.39万颗(同比增长83.14%) [3] - 纯视觉路线阵营扩大,大疆卓驭科技推出7摄像头无图纯视觉方案,与大众、上汽通用五菱、奇瑞达成合作;华为乾崑智驾ADS SE基础版采用视觉为主融合方案,应用于深蓝L07(售价13.59-15.59万元);蔚来子品牌乐道L90采用7颗800万像素摄像头纯视觉方案;小鹏全面转向纯视觉并在MONA M03及新P7上应用 [3][4] 技术路线核心争议 - 成本方面:纯视觉方案依赖成熟低价摄像头便于大规模推广,激光雷达成本大幅下降,禾赛科技L2级主激光雷达价格降至200美元(较三四年前下降99.5%),但系统级成本仍需考虑高性能芯片及域控制器等配套 [5][9] - 安全方面:纯视觉方案通过BEV+Transformer及占用网络技术提升精准度,但在强光、弱光或复杂色差场景存在识别局限;激光雷达在极端天气下有效探测距离骤降(暴雨环境降至30米内且噪点增5倍),但被行业认为对L3+自动驾驶不可或缺 [5][6][8] 技术发展驱动因素 - 算力提升成为纯视觉方案关键推力,当前辅助驾驶算力较5年前提高10倍,小鹏、长城、吉利、理想及华为、商汤等企业自建超算中心推动算力军备竞赛 [8] - 激光雷达通过技术迭代与规模效应持续降本,预计未来成本将降至80美元以下,同时需优化特定场景高精度识别能力 [6][9] 未来发展趋势 - 2027年技术路线可能并行发展,纯视觉方案在城市通勤场景适用,激光雷达在复杂路况承担安全冗余角色,两者考虑融合发展 [9][10] - 算力持续进化(5-10年后或提升10倍以上)将释放纯视觉潜力,但激光雷达在L3+自动驾驶中仍被视作必要传感器 [8]
为智能汽车健康发展蓄力护航——中国汽研华东总部基地落户苏州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7 17:04
智能驾驶行业发展现状 - 智能驾驶技术成为车企实力重要体现但无序发展引发行业乱象和安全事故 [2] - 工信部发布通知要求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2] - 中国汽研启动华东总部基地建设并与苏州市政府合作成立新能源汽车公共服务平台 [2] 智能驾驶发展三大瓶颈 - 技术层面:视觉派与激光雷达派路线之争分散企业精力 纯视觉方案在复杂场景性能下降 激光雷达方案成本高且算力要求高 [3] - 检测层面:测试资源分散与重复建设 车企自建测试设施导致共性技术资源重复投入 [4] - 生态层面:上下游联动缺失 芯片/软件/整车协同不足影响技术迭代速度 用户认知与市场教育不足 [4] 中国汽研华东总部基地建设 - 投资超23亿元在苏州建设华东总部基地 覆盖"材料-芯片模组-零部件-整车"全链条一站式研发测试评价体系 [5][6] - 搭载1000余套先进装备 拥有行业首个可吊装飞行汽车的超大型EMC整车暗室及上限频率18GHz的整车电磁混响室 [6] - 建成行业首个融合安全研究中心 开发汽车垂域大模型测评体系和整车级预期功能安全百题测评挑战体系 [7] 产业协同与技术创新 - 苏州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一体化检测认证体系 联合苏州优质检测资源打造全链条一站式服务中心 [8] - 协同985/211高校加强车规级芯片/线控底盘/氢能技术/智驾智舱等技术研究 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8] - 与吉利/奇瑞等车企建立联合创新实验室 与华为/科大讯飞等科技公司合作探索新技术新应用 [9][10] 区域产业优势 - 华东地区汽车产业规模占全国35%以上 苏州集聚上汽/吉利等龙头企业和5000家零部件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 [5]
车企“倒戈”纯视觉,激光雷达为何“失宠”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16 15:10
技术路线选择 - 激光雷达方案存在能量衰减与点云密度问题 200米外回波信号强度和点云密度仅为近距离探测的千分之一[3] - 激光雷达存在多径效应与低帧率缺陷 10Hz刷新率仅为摄像头帧率的1/5 时速120公里时200米外移动目标物在两次扫描间隔中位移超3米[3] - 激光雷达在极端天气下性能受限 暴雨环境下有效探测距离骤降至30米以内且近场噪点增加5倍[4] - 纯视觉方案在能见度50米工况下识别准确率比融合感知方案高出12%[4] - 800万像素摄像头在200米距离仍能捕捉丰富纹理和颜色等语义信息[3] 成本因素 - 纯视觉方案成本显著低于激光雷达方案[5] - 小鹏MONA M03 MAX在15万元级别车型实现满血版智能辅助驾驶[5] - 成本优势促使更多中低价位车型采用纯视觉方案[5][10] 技术发展趋势 - 大模型技术提升使纯视觉方案效果改善 图像视频数据更易嵌入大模型[5] - 车企自研芯片更适合处理图片视频数据 与纯视觉方案结合效果更佳[6] - 纯视觉方案从图片型感知向4D维度感知升级[6] - 行业预计2027年初纯视觉方案将成为行业共识[4] 方案融合趋势 - 激光雷达作为纯视觉方案的安全冗余件存在必要性[4] - 多传感器融合可实现设备功能取长补短 毫米波雷达弥补激光雷达雨雾短板 摄像头提供语义信息[10] - 自动驾驶终极方案应是摄像头为主多传感器冗余的融合体系[10] - L3/L4级别自动驾驶需要激光雷达参与[10] 企业战略布局 - 小鹏汽车2024年率先转向纯视觉路线[6] - 华为蔚来等车企从激光雷达转向纯视觉方案[2][4] - 理想小米等品牌高端车型仍将激光雷达作为标配[10] - 华为将激光雷达方案装载于问界享界尊界等旗舰车型[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