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现金流指数基金

搜索文档
牛市来了,该如何优化持仓?
雪球· 2025-08-29 21:01
核心观点 - 市场情绪好转但投资者焦虑情绪加剧 建议保持理性并渐进优化投资组合而非激进调整 [4] - 长期来看主动偏股基金相对沪深300年化超额收益仅1.49% 短期超高收益不可持续且伴随高风险 [5] - 通过阶梯式提升风险偏好(如债基升级、红利策略优化、宽基指数调整等)平衡收益与风险 [9][10][13][15][19][22] 债券持仓优化 - 纯债基金可转换为含转债仓位的一级债基(权益仓位接近零) [13] - 一级债基可转换为含权益仓位的二级债基 [13] - 低波动固收+产品可转换为中高波动固收+产品 [13] 红利持仓优化 - 传统红利指数或红利低波指数在牛市中表现滞后 建议升级为红利质量指数或自由现金流指数 [15] - 红利质量全收益指数(921468)年内收益11.83% 中证红利质量全收益指数(932315CNY010)收益6.49% [16] - 自由现金流指数年内上涨4.61%(优于中证红利的4.51%)且不含银行股 银行板块同期涨幅16.96% [16] - 可替代选择深度价值风格基金经理(如姜诚、徐彦等) 其对估值容忍度高于纯红利指数 [17] 宽基指数优化 - 上证指数或沪深300可转换为行业更均衡、成长行业占比更高的中证A500 [19] - 中证A500可进一步选择对标偏股基金指数的指数增强产品 [20] - 创业板指/科创50可升级为创业50ETF、创业板成长ETF或科创成长50ETF以增强弹性 [20] - 通过市值下沉提升进攻性(如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中证2000→微盘股) [20] 主动基金优化 - 风格转换路径:深度价值→均衡偏价值→均衡偏成长→成长型 [22] - 成长风格基金内部可轮动 卖出短期涨幅较大品种并买入滞涨品种 [23] - 举例:在当前时点将姜诚(深度价值)置换为田瑀(更进取风格) [23] 长期投资视角 - 2007年至今纯债基金指数(无权益仓位)长期回报与沪深300接近且投资体验更优 [9] - 重点在于长期留在市场并坚持有效策略 而非追逐短期波动 [9]
行情好了,心里痒痒?劝你一句:别瞎折腾,这样也许更好...
雪球· 2025-08-27 21:01
市场情绪与投资策略 - 市场情绪好转但投资者焦虑情绪加剧 部分投资者希望提高权益仓位 部分投资者希望加速利润增长[4] - 长期来看主动偏股基金相对沪深300年化超额收益仅1.49% 2010年至今沪深300全收益上涨61.38% 主动偏股基金回报102.04%[6] - 建议采取渐进式风险偏好提升策略 避免组合180度大转弯 当前配置权益市场属于右侧布局[11] 债券持仓优化 - 纯债基金可转换为一级债基 一级债基可转换为二级债基 低波固收+可转换为中高波固收+[15] - 纯债基金长期回报与沪深300相近 2007年至今平均权益仓位30%以下产品投资体验更优[10] - 风险偏好提升应循序渐进 避免直接抛弃债券拥抱权益[14] 红利持仓优化 - 传统红利指数可升级为红利质量指数 自由现金流指数或深度价值风格基金[18] - 红利质量全收益指数年内收益11.83% 中证红利质量全收益指数收益6.49%[19] - 自由现金流指数年内上涨4.61% 优于中证红利的4.51% 且不含银行股[19] - 深度价值风格基金经理包括姜诚 徐彦 伍旋及杨鑫鑫 对估值容忍度高于纯红利指数[20] 宽基指数优化 - 上证指数及沪深300可转换至行业更均衡的中证A500[23] - 可进一步选择偏股基金指数增强产品或进行市值下沉[23] - 市值下沉策略包括创业板指升级创业板综指 科创50升级科创100 沪深300升级中证500等[23] 主动基金优化 - 深度价值风格可转换为均衡偏价值 均衡偏价值转均衡偏成长 均衡偏成长转成长型[25] - 成长风格基金内部可进行轮动 卖出短期涨幅较大品种 买入滞涨品种[26] - 举例建议将姜诚置换为田瑀 因后者风格更进取[26]
自由现金流指数基金大爆发 七月以来已成立四十一只
证券时报· 2025-08-11 01:37
自由现金流指数基金成立高峰期 - 7月以来共有41只自由现金流指数基金成立,全市场数量增至73只,跟踪指数达6种 [1] - 8月7日兴业中证全指自由现金流ETF成立,募集规模3.55亿元,获2686户有效认购 [2] - 7月成立32只自由现金流指数基金,数量超过此前总和,8月前8天再成立9只 [2] 基金成立时间分布与指数类型 - 自由现金流指数基金最早成立于今年2月,4月出现小高峰(19只),5月和6月分别成立7只和4只 [2] - 跟踪指数类型包括国证自由现金流、中证800自由现金流、中证全指自由现金流、沪深300自由现金流等,7月新增中证500自由现金流指数 [2] 基金成立规模亮点 - 73只自由现金流指数基金中12只募集规模超10亿元,其中7只为7月以来成立 [3] - 华宝沪深300自由现金流ETF联接A募集16.89亿元,嘉实国证自由现金流ETF联接A募集14.36亿元,长城国证自由现金流指数A募集14.12亿元 [3] 自由现金流指数策略特点 - 自由现金流指数聚焦扣除必要开支后仍能产生充沛现金流的企业,规避高杠杆企业财务风险 [4] - 布局自由现金流类指数基金的公募超过35家,涵盖普通指数基金、ETF、ETF联接基金等品种 [4] - 平安中证全指自由现金流ETF联接基金和鑫元中证800自由现金流指数正在发行,金鹰基金、博时基金等产品待发 [4] 基金收益率表现 - 运行超3个月的基金平均收益率约4.05%,6只产品收益率超10%,包括南方中证全指自由现金流ETF、华泰柏瑞中证全指自由现金流ETF等 [5] - 国泰富时中国A股自由现金流聚焦ETF、富国中证800自由现金流ETF等收益率超9% [5] 基金规模变化与市场影响 - 华夏国证自由现金流ETF规模从7亿元增至近40亿元,国泰富时中国A股自由现金流聚焦ETF规模增长近20亿元至34亿元 [6] - 20多只ETF类现金流产品上市后规模下降,包括大型公募旗下产品 [6] - 自由现金流ETF资金净流入与底层成份股自由流通市值占比较低,未对个股价格构成实质性冲击 [6][7]
指数基金研究系列之十一:自由现金流选股策略与风格因子增强
平安证券· 2025-08-01 18:07
自由现金流因子及选股效果 - 自由现金流因子通过自由现金流收益率和自由现金流利润率两种方式构建,其中自由现金流收益率在全市场样本空间分组效果更优[3] - 实证显示自由现金流因子高低组合收益单调性良好,近5年经营净现金流和盈利质量要求对分组效果有贡献但非必要条件[3][16] - 中证现金流指数复现结果显示2014年以来年化收益率差异仅0.1%,成分股数量偏差率10%,经营净现金流+盈利质量等条件对指数收益有正向贡献[20][22] 风格因子体系与指数基金产品 - 海外主流风格因子分为规模、价值、质量、动量、红利、低波六类,国内以中证/深证系列指数为主导[25][28] - 国内被动权益基金中规模指数产品占比超60%,沪深300、中证500等中证系指数占据主导地位[28][33] - 成长价值风格基金仅占0.3%,投资工具主要依赖科创板/创业板指数及红利策略产品[39][42] 自由现金流因子的复合运用 - 自由现金流因子在中证全指、中证800、中证2000样本空间选股效果更优,2000指数小盘风格增强效果显著[51][53] - 低波因子和红利低波因子对现金流策略年化超额收益分别为0.7%和1.0%,增强效果稳定[62][65] - 在27个申万一级行业中自由现金流选股均能创造超额收益,计算机、商贸零售等行业超额收益显著[66][72]
6月份新基金“吸金”近1200亿元, 创今年以来单月新高
深圳商报· 2025-06-30 20:58
6月份基金新发市场热度回升 - 6月份新成立154只基金,合计发行规模1185.45亿元,创上半年单月纪录 [1] - 债券型基金发行规模占比最高,34只产品合计发行579.27亿元,占比48.87% [1] - 股票型基金发行65只,规模205.9亿元,占比17.37%;混合型基金发行40只,规模283.48亿元,占比23.91%,创2023年1月以来新高 [1] - FOF发行10只规模97.1亿元,REITs发行3只规模13亿元,QDII发行2只规模7亿元 [1] 上半年基金发行整体情况 - 上半年共成立677只基金,总规模5267.68亿元 [2] - 债券型基金发行132只,规模近2500亿元,占比47%;股票型基金384只规模1861.99亿元,混合型基金112只规模514.87亿元 [2] - REITs发行10只规模48亿元,FOF发行31只规模327.52亿元,QDII发行8只规模45.32亿元 [2] - 所有产品发行规模同比环比均实现增长 [2] 主动权益与指数型基金表现 - 上半年成立124只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516.17亿元;403只指数型基金规模2753.04亿元,同比均增长 [3] - 行业创新产品包括科创综指指数基金、自由现金流指数基金、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基金、港股通消费主题指数基金 [3] - 10家公募抢报首批科创债ETF,债券ETF切入硬科技赛道 [3] - 证监会支持编制更多科技创新指数,开发科创主题公募产品 [3] 下半年行业布局方向 - 权益基金预计成为管理人布局重点,指数增强产品可能对标主流宽基指数 [3] - 指数增强产品管理费高于普通指数产品,对管理人更具性价比 [3] - 指数基金、混合基金和债券基金被分析师列为未来重点布局方向 [3]
想赚1.5%管理费有多难?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6-06 15:03
公募基金浮动费率产品竞争格局 - 2023年9月后公募基金营销重点转向A500指数、科创综指等指数产品,2024年5月首批26只浮动费率基金快速获批并上线,东方红周云产品迅速募满20亿上限[1] - 易方达刘健维等非头部基金经理产品获机构追捧,但行业仍依赖朱红裕、农冰立等明星经理吸引资金[1][2] - 新型浮动费率采用非对称收费:年化超额6%时收1.5%管理费,跑输基准3%时仅收0.6%,其他情况1.2%[2] 基民持有行为与费率机制矛盾 - 41%基民持有单只基金不足1年,主动权益基金因波动大导致短线交易更频繁[4] - 若多数持有人不满1年,基金公司仍可获取1.2%基础管理费,与原有固定费率模式差异有限[5] - 近一年仅24%(1155只)主动权益基金年化超额达6%,北交所主题基金因基准错配(对标沪深300)占据超额前十中五席[7][8] 主动权益基金业绩表现分化 - 近一年1988只基金跑输基准3%以上,东兴数字经济混合超额-51.68%位列最差[9][10] - 近三年仅259只基金实现年化超额6%且正收益,48%产品落后基准超10%,行业平均超额-7.17%[11] - 2023年前批20只浮动费率产品中仅5位经理达标超额6%,新批26只产品的经理代表作仅9/25只达标[14][15] 业绩基准约束与风格漂移问题 - 美国主动基金因标普500基准强势,近三年仅37%产品跑赢基准[18] - 35只主动股基与基准相关系数低于0.1,部分以存款为基准,嘉实回报灵活配置等甚至与基准负相关[20] - 2023年超50%权益基金跟踪误差超10%,《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强化基准约束力[20][21] 浮动费率产品设计创新 - 新批产品基准严格对标沪深300(13只)、中证800(7只)等宽基指数,2013年来主动基金战胜概率约57%[22][23] - 非对称机制促使基金经理优先控制下行风险,景顺长城农冰立透露公司风控会强制要求靠近基准配置[24] - 相比博取超额0.3%费率,管理人更注重避免0.6%惩罚性费率,形成利益绑定机制[25][28] 行业历史与现状对比 - 浮动费率基金发展曲折:2001年首推后遭禁,2016年因股灾暂停,2020年仅兴全新视野等少数产品表现突出[27] - 前批20只浮动费率基金规模普遍低于10亿,新批产品虽热度不及A500指数基金,但规范了产品定位与基准匹配[28] - 当前行业面临信用重建挑战,1.5%高费率获取难度大,但机制设计体现了与投资者风险共担姿态[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