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业绩基准
icon
搜索文档
基金退出业绩线上分享会即将启动
FOFWEEKLY· 2025-07-17 18:01
一级市场结构性复苏 - 2025年以来一级市场在政策红利与市场活力驱动下呈现结构性复苏迹象 [1] - 并购交易强势增长 港股IPO呈井喷式增长为退出提供新通道 [1] - 募资端数据呈现回升趋势但LP对GP的项目把控度 业绩确定性 退出路径清晰度要求更高 [1] 基金退出及业绩基准研究 - 研究解析近年PE VC基金退出规模及退出方式变化 [4] - 从年份 规模 行业等维度拆解数百支PE VC基金业绩指标 [4] - 最终形成行业基准参考 [4] LP出资诉求演变 - 重点探讨国资LP的变化与挑战 [9] - 分析财务LP的变化和需求 [9] - LP出资背后的诉求调整成为研究重点 [1] 行业活动与趋势 - FOFWEEKLY将举办线上分享会解析基金业绩指标及LP诉求调整 [1] - 2025投资机构软实力排行榜评选启动 [10] - 2025母基金年度论坛报名启动聚焦中国力量 [10] - 上市公司热衷设立并购基金成为行业新趋势 [10]
公募新规下,主动权益基金如何应对?
2025-06-30 09:02
纪要涉及的行业 国内公募权益基金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国内公募权益基金业绩基准设定问题**:国内公募权益基金业绩基准设定重市场认可和公司布局,轻投资风格适配,导致基准高度集中于沪深300和中证800,难以区分产品赛道[1][4][5] - **主动权益产品表现欠佳**:年化超额跟踪误差较高,稳定性欠佳,中位数维持在10% - 15%区间;三年期正超额收益产品占比远低于指数增强和被动指数基金;截至2024年底和2025年5月,三年期跑输业绩基准10%的基金经理比例分别高达66%和54%[1][5] - **主动权益基金表现欠佳原因**:与业绩基准存在风格错配,市场偏向红利价值,主动管理侧重景气成长[8] - **风格偏离带来超额收益情况**:短期内可能带来超额收益,但长期效果参半,牛市中高风格偏离对应更高超额收益,熊市相反;随着持仓偏离程度增加,相对风险指标同步抬升,承担风险所获得的相对收益因时而异;三年期拉长至五年,风格偏离带来的超额收益差异逐渐弱化[9][10] - **应对跟踪偏离欠佳的方法**:一是调整或变更业绩基准,使其更好反映实际投资策略及风格,减少偏离;二是通过组合管理优化方式,使投资组合更好跟踪既定业绩基准,实现更好超额回报[6] - **调整业绩基准示例**:将沪深300调整为300成长指数,可显著收窄持仓偏离,提升超额表现稳定性[1][11] - **控制业绩基准偏离的优化方案**:方案一参考指数增强模型,优化股票权重,约束行业和市值偏离,成长风格优化持有数量效果更佳,价值风格最大化股票总市值表现更优;方案二结合主动管理与指数跟踪,部分仓位标配基准指数高权重股票,剩余部分主动管理,该方法逻辑清晰、操作简便,超额收益胜率和年化收益率表现更出色[13][15] - **模拟组合构建及优化**:使用基金季度持仓数据,筛选两类基金总持仓市值前20或前50名股票,考虑持仓市值和持有数量两种加权方式;为提高超额收益表现,可采用约束行业和市值偏离、结合主动管理与指数跟踪两种优化方案[1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内容**:强化业绩基准的重要作用,明确设定、修改、披露等机制;建立以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涉及基金产品业绩、投资者盈亏情况,影响基金公司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以及监管分类评价,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基准超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绩效薪酬应明显下降;实行浮动费率机制,挂钩相较于业绩基准表现[3] - **主动权益产品市场表现及特点**:在数量和规模上占据约70%的市场份额;业绩基准指数集中度高,聚焦沪深300和中证800;运作管理以相对排名为主导,淡化与基准的跟踪偏离,长期配置特征偏向小市值、高估值、高成长,随市场阶段性变化[7] - **模拟组合与实际基金净值走势及超额表现**:模拟组合与实际基金净值走势较为相似,成长风格自2016年以来拟合效果较好,价值风格在2017 - 2018年略有偏离但总体趋势近似;整体三年超额表现欠佳,价值风格超额收益优于成长风格,其三年超额大于基准负百分之值胜率约80%[14]
中金:公募新规下,主动权益基金如何调整与跟踪业绩基准?
中金点睛· 2025-06-19 08:06
业绩基准的监管指引与行业实践 - 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强化业绩基准在基金评价、考核及薪酬机制中的作用,要求明确设定、修改、披露及纠偏机制 [1][11] - 方案提出建立以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将基金相对业绩基准表现纳入分类评价与薪酬管理,并推动浮动费率试点常态化 [11][13][14] - 当前主动权益基金业绩基准高度集中,沪深300和中证800占比达60%,行业主题类基准近年快速扩容至20%以上 [17][18] 持仓与净值偏离特征分析 - 持仓偏离方面,行业/板块偏离中位数稳定在6.5%/13%,但部分产品偏离显著(行业偏离>15%的基金占比7.7%)[20] - 净值偏离呈现牛熊分化:牛市年化超额中位数超10%,熊市半数基金跑输基准;2024年底65.9%的基金3年期跑输基准10%以上 [22][23] - 风格偏离短期可能带来超额收益,但长期效果弱化,高偏离组合在熊市跑输基准概率显著提升 [26][27] 基准适配性优化方案 - 调整基准可改善偏离:将成长风格基金的基准从沪深300调整为300成长指数,风格偏离从17%降至13.3%,跑输基准比例从81.2%降至28.3% [31][32][39] - 组合优化方案一:约束行业/市值偏离(行业偏离<10%),价值风格基金年化收益率提升至9.1%,超额胜率超94% [51][55] - 组合优化方案二:40%仓位跟踪基准前十大权重股,成长组合3年超额胜率从63.8%提升至97.8%,年化收益达4.9% [57][58] 主动权益基金的市场表现解读 - 超额收益波动与市场风格强相关:2021年成长风格占优时年化超额达21.1%,而2023年红利价值主导阶段表现弱势 [29][30] - 基准设定与投资策略脱节是核心问题,60%基金采用沪深300/中证800基准,但实际持仓侧重科技制造(占比68.9%)[31][32] - 主动管理优势未消失,但需通过基准适配或组合约束降低偏离风险 [30][41]
想赚1.5%管理费有多难?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6-06 15:03
公募基金浮动费率产品竞争格局 - 2023年9月后公募基金营销重点转向A500指数、科创综指等指数产品,2024年5月首批26只浮动费率基金快速获批并上线,东方红周云产品迅速募满20亿上限[1] - 易方达刘健维等非头部基金经理产品获机构追捧,但行业仍依赖朱红裕、农冰立等明星经理吸引资金[1][2] - 新型浮动费率采用非对称收费:年化超额6%时收1.5%管理费,跑输基准3%时仅收0.6%,其他情况1.2%[2] 基民持有行为与费率机制矛盾 - 41%基民持有单只基金不足1年,主动权益基金因波动大导致短线交易更频繁[4] - 若多数持有人不满1年,基金公司仍可获取1.2%基础管理费,与原有固定费率模式差异有限[5] - 近一年仅24%(1155只)主动权益基金年化超额达6%,北交所主题基金因基准错配(对标沪深300)占据超额前十中五席[7][8] 主动权益基金业绩表现分化 - 近一年1988只基金跑输基准3%以上,东兴数字经济混合超额-51.68%位列最差[9][10] - 近三年仅259只基金实现年化超额6%且正收益,48%产品落后基准超10%,行业平均超额-7.17%[11] - 2023年前批20只浮动费率产品中仅5位经理达标超额6%,新批26只产品的经理代表作仅9/25只达标[14][15] 业绩基准约束与风格漂移问题 - 美国主动基金因标普500基准强势,近三年仅37%产品跑赢基准[18] - 35只主动股基与基准相关系数低于0.1,部分以存款为基准,嘉实回报灵活配置等甚至与基准负相关[20] - 2023年超50%权益基金跟踪误差超10%,《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强化基准约束力[20][21] 浮动费率产品设计创新 - 新批产品基准严格对标沪深300(13只)、中证800(7只)等宽基指数,2013年来主动基金战胜概率约57%[22][23] - 非对称机制促使基金经理优先控制下行风险,景顺长城农冰立透露公司风控会强制要求靠近基准配置[24] - 相比博取超额0.3%费率,管理人更注重避免0.6%惩罚性费率,形成利益绑定机制[25][28] 行业历史与现状对比 - 浮动费率基金发展曲折:2001年首推后遭禁,2016年因股灾暂停,2020年仅兴全新视野等少数产品表现突出[27] - 前批20只浮动费率基金规模普遍低于10亿,新批产品虽热度不及A500指数基金,但规范了产品定位与基准匹配[28] - 当前行业面临信用重建挑战,1.5%高费率获取难度大,但机制设计体现了与投资者风险共担姿态[29][30]
2024年主动基金产品全部持股的行业偏离度分析:显著低配金融和红利资产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5-21 21:1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5月7日证监会印发方案,吴清主席总结公募基金改革要点“四个突出”两项涉及业绩基准,报告对2024年主动型公募基金产品全部持股进行行业偏离度分析 [3][8] - 接近70%主动权益产品业绩基准为沪深300、中证800和中证500三大主流宽基指数,行业指数中医药等为基准的产品数量占比在3%左右,14.0%数量、16.3%规模的主动产品以港股相关指数为业绩基准 [3][10][14] - 对标2024年业绩基准,金融、红利和计算机等是主要低配行业,银行和非银分别相比业绩基准低配1900亿元左右,电子超配近1400亿元;剔除行业指数产品后,银行和非银低配8个百分点以上,电子超配5.8个百分点 [3][17][2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70%产品以沪深300、中证800和中证500三大宽基为基准,约18%的产品基准为行业指数 - 主动型公募基金产品业绩基准设置一般由多个指数加权构成,为统计方便仅考虑前两大权重指数,偏离度测算以第一权重股票指数为主 [9] - 4403只主动权益基金样本中,接近70%产品业绩基准为沪深300、中证800和中证500三大主流宽基指数,产品规模占比也接近70%;行业指数中,医药、消费等为基准的产品数量占比在3%左右,先进制造2%、周期0.7%、金融地产0.3% [3][10] - 随着内地主动公募基金增配港股热情提升,未来港股相关指数作为业绩基准潜力大,2024年报显示14.0%数量、16.3%规模的主动产品以恒生指数等为业绩基准,行业偏离度将沪深港三地公司统一纳入测算 [3][14] 对标2024年各自业绩基准,金融、红利和计算机等是主要低配行业,剔除行业指数产品后依然是绝对金额欠配方向 - 在保持当前仓位假设下测算,银行、非银金融等是相对低配行业,低配程度高的多为金融和红利资产;超配幅度接近或超过1个百分点的行业有基础化工、社会服务等 [17] - 绝对金额层面,银行和非银分别相比业绩基准低配1900亿元左右,公用事业等也低配;电子超配近1400亿元,汽车、机械等也超配 [18] - 剔除基准为行业指数的产品,以沪深300等指数为基准的产品规模约2.38万亿,占全样本约83%;测算显示银行和非银低配8个百分点以上,电子超配5.8个百分点,传媒、机械和汽车超配2个百分点左右;银行和非银分别相比业绩基准低配1800 - 2000亿元左右,电子超配约1300亿元 [23][24]
我们还原了近期金融股暴涨的真相,结果有些意外
金融板块集体爆发原因分析 - 近期金融板块集体爆发带动沪指站上3400点,市场关注焦点在于大举买入资金的来源[2] - 市场传闻包括公募调仓、量化因子触发、险资配置潮三种主流解释[4] 公募调仓传闻分析 -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业绩低于基准10个百分点以上的基金经理降薪,引发市场对公募调仓的猜测[6] - 公募在银行板块配置比例3.49%,较沪深300指数权重低配9.99个百分点,存在补仓空间[7] - 业内调研显示基金经理更追求超额收益而非贴近基准,且政策给予三年缓冲期,短期集中调仓逻辑不成立[8][9] 量化交易参与证据 - 金融板块暴涨伴随外资放开准入传闻,符合量化交易的舆情监测因子操作特征[11] - 保险券商成交量显著高于银行,与量化动量因子对前期涨幅差异的捕捉高度契合[12] - 券商观察证实量化策略存在偏好泛金融板块的倾向[13] 险资配置行为澄清 - 《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修订虽放宽权益类风险因子,但险资对银行股的配置保持平稳节奏,与暴涨无直接关联[15] - 多家险资证实未进行大比例调仓操作[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