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制冷涂料

搜索文档
新制冷涂料为电力设备降温5℃至16℃
科技日报· 2025-07-23 09:17
技术突破 - 国网电力工程研究院成功研发出兼具优异降温性能和良好防腐性能的环保型辐射制冷涂料技术 该技术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1] - 技术通过涂层方案设计及组分调控实现 采用高带隙 高折射率的纳米复合颜填料替代传统材料 并优化成膜物质和助剂体系 [1] - 涂料可实现无须能源输入的高效被动散热 解决了电力设备和建筑物在极端炎热环境下的散热控温难题 [1] 应用效果 - 工程试点显示 应用该涂料后箱体等内部温升可降低5℃至16℃ 有效缓解设备过热并提升运行寿命 [2] - 涂料可直接涂装于GIS 汇控柜 变压器 建筑物等表面 施工简便且无须清除原有涂层 [2] 行业影响 - 技术对节能降耗 保障电力设备安全 建设零碳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1] - 推广应用将为低碳高效 安全可靠的电力系统提供技术保障 支撑绿色电网和零碳建筑建设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 行业背景 - 我国用电增长叠加极端天气导致电力设备及建筑物内部高温问题突出 影响效率 增加能耗 加速老化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1] - 传统散热方式存在设备多 能耗大 成本高 效果有限等缺点 [1]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隔热涂料行业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趋势分析:技术革新与环保赋能双轮驱动,隔热涂料行业迈向550亿蓝海[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21 10:17
行业概述 - 隔热涂料是一种具备阻挡、反射或辐射太阳光近红外热量功能的功能性涂料,通过降低物体表面温度实现隔热降温、节能降耗的效果,广泛应用于建筑、工业设备等领域 [2] - 根据隔热机理的不同,隔热涂料主要分为三类:阻隔型、反射型和辐射型,部分产品结合多种机理形成复合型隔热涂料 [2] - 阻隔型隔热涂料通过添加低导热系数材料或形成封闭孔隙结构阻碍热量传导,适用于高温窑炉、管道等场景 [3] - 反射型隔热涂料通过添加高反射率填料反射太阳光中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常见于建筑外墙、屋顶及储罐表面 [3] - 辐射型隔热涂料利用特定材料将吸收的热量以长波形式辐射到空气中,多用于航空航天等高温特种领域 [3] 行业发展历程 - 中国隔热涂料行业经历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历程,20世纪80-90年代行业处于萌芽期,以传统阻隔型涂料为主 [4] - 2000-2010年在建筑节能政策推动下进入初步发展期,反射型涂料开始普及 [4] - 2011-2020年伴随绿色建筑标准实施和纳米技术应用,行业迎来快速发展,国产企业实现技术突破 [4] - 2021年"双碳"战略实施后,行业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复合型、智能型涂料成为研发重点 [4] 产业链分析 - 上游涵盖树脂、颜填料、溶剂和助剂等原材料供应商,以及生产设备制造商 [6] - 中游为隔热涂料生产企业,大型企业凭借品牌、技术和资金优势占据高端市场,中小企业则通过细分市场和差异化竞争寻求发展 [6] - 下游应用市场包括建筑、工业、交通运输等领域,建筑领域是主要需求方 [6] 市场规模与需求 - 预测到2030年中国隔热涂料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50亿元,其中高端功能性产品与定制化解决方案将成为驱动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 [1][8] - 2023年全球辐射隔热涂料市场规模已达78亿美元,预计2025年突破百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2%以上 [10] - 建筑领域以67%的市场份额占据主导地位,工业领域占比约26%,特种应用等其他领域合计贡献7%的市场需求 [12] 竞争格局 - 外资巨头(PPG、巴斯夫等)凭借技术优势主导高端工业市场,本土龙头(三棵树、亚士创能等)通过差异化创新占据建筑领域主导地位(市占率超60%) [14] - 行业呈现"技术+渠道"双维竞争态势,外资企业平均持有专利超300项并绑定大客户资源,本土企业则通过工程渠道覆盖和性价比优势实现突围 [14] - 亚士创能2024年功能型建筑涂料业务收入同比下滑46.30%至11.25亿元,但正通过深化绿色建材布局等战略举措巩固市场地位 [16] - 三棵树2024年营业收入达121.05亿元(同比微降2.97%),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91.27%至3.32亿元,2025年一季度延续增长势能 [18] 发展趋势 - 技术革新与绿色转型双轮驱动,加速纳米材料、智能调温等前沿技术突破,推动产品向高效节能与环保化升级 [20] - 绿色环保型隔热涂料将成为市场主流,企业将加大在生物基材料、水性涂料等环保领域的研发投入 [22] - 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除了传统的建筑外墙、屋顶等部位,还将深入到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 [23]
渝三峡A: 关于收购重庆蔚蓝时代节能技术有限公司部分股权并对其增资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20 21:29
交易概述 - 公司拟以现金893.18万元受让晓满科技持有的蔚蓝时代11.91%股权,并以现金681.82万元对标的公司增资,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持有标的公司51%股权,渝富控股持有15%股权 [1] - 本次交易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已通过董事会审议且无需提交股东大会批准 [1] 交易相关方 - 其他投资人渝富控股为国有独资企业,注册资本1680亿元,实际控制人为重庆市国资委,与公司无关联关系 [1] - 交易对方晓满科技为有限合伙企业,注册资本111.11万元,与公司无股权或业务关联 [2] 标的公司基本情况 - 蔚蓝时代成立于2022年12月,注册资本4553.73万元,主营辐射制冷光学涂层技术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产品包括制冷涂料和薄膜等 [3][5] - 标的公司2025年3月末资产总额4250.08万元,负债1377.46万元,2025年1-3月实现营收842.98万元,净利润238.41万元 [6][7] - 评估机构采用收益法评估标的公司股东权益价值为7566万元,较账面价值增值4693.38万元,增值率163.38% [7][8] 交易定价与协议 - 交易定价参考评估结果,标的公司100%股权作价7500万元,对应每1元注册资本转让/增资价格为1.647元 [8] - 协议包含分阶段支付条款,35%款项在协议生效后支付,剩余款项与业绩承诺挂钩分期支付 [9][10] - 业绩承诺要求2025-2029年累计扣非净利润不低于3900万元,未达标将触发现金或股权补偿机制 [11][12][13] 交易影响 - 通过收购切入高端功能性涂料领域,实现传统化工向新质生产力转型,形成第二增长曲线 [15][16] - 标的公司技术可降低能源消耗,与公司现有工业防腐业务形成产业链协同 [16] - 交易将提升公司资产规模和营收,2025年1-3月标的公司已贡献净利润238.41万元 [16]
一层神奇薄膜的产业突破(科技视点·看科技成果如何“变身”新质生产力)
人民日报· 2025-06-16 05:51
核心观点 -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链和产业链的重要桥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 [4] - 辐射制冷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成功应用于电子产品、建筑、纺织等领域,并拓展至生态环保领域 [5][6][9][10] - 政策支持(如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和地方政府的助力(如场地支持、人才引进)对科技成果转化起到关键作用 [7][12] 技术突破与产业化 - 南京大学朱嘉团队基于"辐射制冷"原理,研发出可在太阳光波段实现低吸收率、在大气窗口波段实现高发射率的新材料,通过将热量以特定电磁波形式辐射出去,实现零能耗持续降温 [5][6] - 辐射制冷膜用于手机上可实现降温5至10摄氏度,提升电子产品使用寿命和稳定性40%以上 [5] - 团队从客户需求出发,统筹120多项指标,经过半年40多次迭代,最终实现"制冷、稳定、成本低"的平衡,良品率大幅提升50%—90% [8] 市场应用与订单情况 - 辐射制冷膜已用于小米、苹果的两款手机上,另有两个国产手机品牌的订单正在交付中 [5] - 电子产品辐射制冷膜在手订单超7000万元,辐射制冷涂料订单3000万元,纤维织物即将量产 [9] - 三大产线覆盖建筑、纺织、电子等万亿元级市场,预计今年营收超1亿元 [9] - 辐射制冷技术用于四川达古冰川保护工程,试点地区冰川消融速度已减缓80%,预计3到5年后将实现冰川正增长 [10] 政策与支持 - 科技部等9部门推出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鼓励科研人员利用成果作价入股,南京大学是江苏首批试点单位之一 [7] - 苏州高新区为公司提供了7000平方米厂房,并免去3年使用租金 [6] - 南京大学双创办公室以及江苏省科技厅组织了"产业经理人"培训班,对产业化过程中的市场拓展、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进行专项指导 [9]
材料“基因编辑”用到AI,学者称产品设计时间可缩到一周
第一财经· 2025-05-16 18:18
超材料行业概况 - 超材料是一种人工制造复合材料,具有自然界材料不具备的特性,包括电磁、力、光、热控等分支 [1] - 超材料技术被称为材料"基因编辑技术",是本世纪初开始被业界关注的年轻学科 [1] - 国内产业化较快的企业包括光启技术(电磁超材料)、华秦科技(声学超材料)以及创冷科技(辐射制冷技术) [1] AI技术在超材料设计中的应用 - AI技术显著提升超材料设计效率,传统设计需要研究生一年训练才能入门,而AI可在几天至十几天内完成设计 [1][3] - 东南大学研究显示AI设计的结构性能超越传统经验设计,使研究者难以用原有经验解释 [3] - 光启技术使用AI模型跳过复杂方程求解步骤,每年AI技术投入持续增长,2011-2015年仅人造物质数据库建设就投入1亿元 [3] - 国防科技大学利用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技术减少对专家经验的依赖,计划构建开源基础大模型作为智能体研究底座 [4] - 南京大学研究显示AI将声学超材料设计周期从2-3个月缩短至1周 [6] 超材料设计方法革新 - 超材料采用逆向设计流程:先拟定性能目标,再设计材料结构 [6] - 研究人员通过计算和实验数据构建数据库,结合AI算法和物理公式加速设计迭代 [6] - AI在科学计算领域不会产生明显幻觉问题,但计算结果与实际需求仍存在偏差 [6] 产业化现状 - 光启技术2023年营收15.58亿元,主要面向航空航天装备市场 [7] - 辐射制冷涂料领域头部企业预计2024年营收1亿元,全球5-6家企业中多数为近2-3年成立的国内企业 [7] - 超材料细分领域中热控、光电领域产业化相对成熟,但各领域能共享的经验有限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