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阿戈美拉汀
icon
搜索文档
单胺深化与新机制探索并行,抗抑郁药市场与新药研发进展几何?
西南证券· 2025-11-14 13:5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如买入、增持等)[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现有主流抗抑郁药(如SSRIs)存在疗效有限、起效慢、精确化治疗不足等未满足的临床需求[5] - 抗抑郁药市场为超过80亿元人民币的院内大市场,SSRIs和SNRIs两类药物合计占据国内约60%的市场份额[5] - 新药研发呈现单胺类机制深化与氨基酸类等新机制探索并行的趋势,国内创新药已进入收获期,重点关注相关上市公司的研发与商业化进展[5] 抑郁障碍概述与临床需求 - 抑郁障碍核心症状为心境低落、兴趣或乐趣丧失、精力下降,诊断需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并符合特定标准[9][11][13] - 全病程治疗分为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三个阶段,治疗目标包括实现症状缓解及预防复发[19] - 现有治疗存在多项未满足需求:SSRIs等一线药物理论上仍有约三分之一患者无法达到缓解;起效慢(通常需1-4周改善,4-8周达目标);对特殊人群和不同亚型的精确化治疗不足;长期用药安全性及患者依从性仍是挑战[5][27][28] 抗抑郁药市场格局 - 上一年度(2024年)中国抗抑郁药样本医院销售额超80亿元,SSRIs类占比最大,达43.44%(35.8亿元),SNRIs类次之,占17.18%(14.2亿元)[5] - 样本医院销售额前五药物依次为:草酸艾司西酞普兰、阿戈美拉汀、舒肝解郁胶囊、盐酸舍曲林、盐酸曲唑酮[5] - 未来中短期,仿制药因价格优势仍将占据可观份额,而创新药在安全性、疗效改善后,通过进入医保可实现加速放量[5] 抗抑郁药作用机制与分类 - 单胺类抗抑郁药为临床主流,包括SSRIs、SNRIs、NDRIs、NaSSAs、SNDRIs、MMAs、MRA-5HT2CR等七类一线药物[45][47] - 早期药物如MAOIs和TCAs因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问题已退居二线或三线[50] - 新机制药物不断涌现:NMDA受体拮抗剂(如艾司氯胺酮)用于伴自杀意念亚型;GABAA PAM(如舒拉诺龙)用于产后抑郁;此外还有复方制剂、氘代新药等多种探索[45][59] 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 - 现有抗抑郁药的有效率(Response)通常在40%-65%之间[5] - 长期用药下安全性至关重要,常见不良反应涉及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心血管系统及性功能等[68][72][75][76][77][79][80] - 荟萃分析显示,阿戈美拉汀、艾司西酞普兰、伏硫西汀等在疗效和可接受性方面表现更优;艾司西酞普兰、伏硫西汀、阿戈美拉汀、托鲁地文拉法辛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63][69] 新药研发进展与方向 - 全球研发管线中,单胺递质相关靶点(5HTR, SERT, NET, DAR, DAT)在研药品合计达128个,单胺深化仍是主线之一;氨基酸类靶点(如NMDAR, GABAR)在研药品合计58个,研发火热[5] - 中国抗抑郁创新药/微创新药已有一款上市(绿叶制药的托鲁地文拉法辛),超过二十款获批临床[5] - 研发进展前列的品种包括:单胺类的吉贝尔JJH201501(III期)、石药阿姆西汀(III期);GABAA PAM类的迈诺威MI078、康弘药业KH607等(II期);NMDA拮抗剂类的恩华药业、贝特药业等(II期)[5] 相关上市公司 - 报告提及多家相关上市公司,包括翰森制药、恩华药业、康弘药业、绿叶制药、石药集团、信立泰、吉贝尔等,需关注其抗抑郁管线布局、研发进展与商业化进程[5]
聚焦国家药品集采:10月21日开标在即,碳酸氢钠注射液市场品牌与区域偏好大揭秘
格隆汇· 2025-09-25 02:38
集采规则与时间安排 - 国家药品联采办发布《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GY-YD2025-1)》,要求参与药品须于2025年9月28日前取得国内有效注册批件并完成信息填报,开标仪式定于2025年10月21日在上海举行 [1] - 集采方案遵循"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原则 [1] - 规则优化设立三条拟中选资格规则,特设同品种"锚点价格",取有效申报企业"单位可比价"平均值的50%与最低"单位可比价"中的较高值,企业报价低于锚点价格1.8倍即可获拟中选资格,改变往年"最低价1.8倍以下"模式 [3] 参与机构与报量结构 - 全国46,359家医药机构参与报量,其中77%按厂牌、23%按通用名报量 [3] - 达格列净口服常释剂型中,阿斯利康原研产品需求量占比约48%,翰森制药的阿戈美拉汀在国产品牌中需求量占比近60% [3] - 药品目录包含55个品种,标注各品种主流规格及价格,例如倍他米松注射剂最高有效申报价4.3941元至7.4700元,地氯雷他定口服液体剂4.7996元至16.4548元 [4] 碳酸氢钠注射液市场分析 - 全国31个省份对碳酸氢钠注射液总报量7,156.65万单位,其中未指定厂牌报量3,395.45万单位,占比高达47.45% [5][6] - 碳酸氢钠注射液2024年全终端医院销售额超6亿元 [6] - 已指定厂牌报量分布分散,报量超100万单位的厂家有6家,包括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965.42万单位)、河北天成药业有限公司(561.66万单位)、四川科伦药业系(337.78万单位)等 [7] 区域市场与品牌偏好 - 不同省份对厂家表现出明显地域偏好:云南省偏好河北天成药业(报量156.88万单位,占比22.90%),山东省偏好山东齐都药业(报量135.91万单位) [8][9] - 石家庄四药全国总报量965.42万单位,在江苏(占比29.61%)、河南(占比17.08%)等多省覆盖均衡 [8][9] - 河北天成药业总报量561.66万单位,在云南(156.88万单位)、新疆等西南地区优势显著 [9] - 山东齐都药业总报量484.22万单位,在山东及湖北区域优势强劲 [9] - 科伦药业系总报量337.78万单位,在湖南、广西等华南、西南地区认可度较高 [9] - 石药银湖制药总报量331.43万单位,在山西(报量47.94万单位,占比30.25%)、云南等地表现较好 [9][10] 集采影响与市场格局 - 医疗机构报量中的品牌偏好与未指定厂牌流向将共同塑造最终市场份额 [10] - 兼具产能、质量与临床认可度的企业有望成为集采赢家 [10]
3亿睡眠“特困生”有救了? 两款新型失眠药物先后获批进入中国市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4 21:02
失眠症患病人口与市场规模 - 中国失眠症成人患病人数从2016年2.5亿增至2020年2.7亿,预计2024年达3亿,2030年将增至3.3亿 [1] - 中国失眠药物市场规模2021年为122.8亿元,预计2025年达151.2亿元,2030年将达到211.9亿元 [1] - 中国目前患有睡眠问题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0%以上,但就诊率不足30% [2] 传统失眠药物市场与局限 - 2021年中国样本医院催眠/镇静药销售额为16.41亿元,全国公立医院购药金额为54.81亿元 [2] - 2021年样本医院销售额达过去5年最大值,2017年至2019年年销售额均呈两位数增长 [2] - 传统抗失眠药物存在日间嗜睡、认知损伤、药物依赖等副作用,且大多被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受到严格管控 [2] 新型失眠药物DORA的进展与优势 - 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止食欲素神经肽与其受体结合诱导自然睡眠,避免了传统药物广泛镇静大脑的方式,不属于第二类精神药品 [2][3] - 2024年有两款DORA类药物莱博雷生和达利雷生先后在国内获批,后者由先声药业引进 [3] - 上述两款药物均已申报2025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保创新药目录,有意通过国家医保谈判进入医保 [3] 失眠药物市场竞争格局 - 除DORA类药物外,作用于褪黑素受体的抗抑郁药物阿戈美拉汀2022年销售额达6.4亿元,同比增长29.6% [5] - 阿戈美拉汀获批适应证为成人抑郁症,对伴有睡眠问题的抑郁障碍患者有较多应用 [5] - 国内创新药企对失眠类创新药研发较少,已进入临床阶段的DORA失眠创新药包括扬子江药业的YZJ-1139和东阳光药的HEC-83518 [4] 新型DORA药物的临床应用 - 对于从未使用过相关药物的患者,莱博雷生和达利雷生均能有效改善睡眠总时长、缩短睡眠潜伏期并减少睡眠中的觉醒时间 [4] - 如果患者对日间功能要求较高,欧洲临床指南建议优先选择半衰期更短的达利雷生 [4] - 新型失眠药物更多面向普通失眠人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临床需求的缺口 [1]
3亿睡眠“特困生”有救了?国内就诊率不足30% 两款新获批的失眠药能带来哪些改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2 21:19
失眠症患病率与市场规模 - 中国失眠症成人患病人数从2016年2.5亿增至2020年2.7亿,预计2024年达3亿,2030年将增至3.3亿[1] - 中国失眠药物市场规模2021年为122.8亿元,预计2025年达151.2亿元,2030年将达到211.9亿元[1] - 中国目前患有睡眠问题的人数占总人口40%以上,但就诊率不足30%[2] 传统失眠药物市场现状 - 2021年中国样本医院催眠/镇静药销售额为16.41亿元,全国公立医院购药金额为54.81亿元[1] - 传统安眠药在2017年至2019年的年销售额均呈两位数增长,2021年样本医院销售额达最大值[1] - 传统抗失眠药物存在日间嗜睡、认知损伤、药物依赖等副作用,且大多被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受到严格管控[2] 新型失眠药物研发进展 - 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止食欲素神经肽与其受体结合诱导自然睡眠,避免了传统药物广泛镇静大脑的方式[2] - 截至今年,FDA共批准3款食欲素抑制剂类药物,按时间排序为默克公司的苏沃雷生、卫材公司的莱博雷生和Idorsia公司的达利雷生[2] - 莱博雷生和达利雷生分别于今年5月和6月在国内获批,后者由先声药业引进,目前已在电商平台销售并进入全国零售药店[3] 医保申报与市场竞争 - 莱博雷生和达利雷生均已申报2025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及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有意通过国家医保谈判降价进入医保目录[3] - 作用于褪黑素受体的抗抑郁药物阿戈美拉汀2022年销售额达6.4亿元,同比增长29.6%[4] - 国内创新药企对失眠类创新药研发较少,目前已进入临床阶段的DORA失眠创新药包括扬子江药业的YZJ-1139和东阳光药的HEC-83518[3] 药物临床应用与选择 - 新型失眠药物莱博雷生和达利雷生能有效改善睡眠总时长、缩短睡眠潜伏期并减少睡眠中的觉醒时间[3] - 对于日间功能要求较高的患者,欧洲临床指南建议优先选择半衰期更短的达利雷生[3] - 在新型失眠药物获批前,阿戈美拉汀在临床上对伴有睡眠问题的抑郁障碍患者被较多应用,但其获批适应证仅为成人抑郁症[4]
同和药业(300636) - 300636同和药业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829
2025-09-01 13:0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销售收入4.27亿元,同比增长11.88% [2] - 净利润5848.65万元,同比下降15.91% [2] - 毛利率31.45%,同比下降3.08个百分点 [2] - 净利率13.68%,同比下降4.52个百分点 [2] - 第二季度销售收入2.41亿元,同比增长36.98% [3] - 第二季度净利润3770.51万元,同比增长45.08% [3] 业务板块表现 - 国外销售3.48亿元,同比增长6.66% [2] - 国内销售7908.7万元,同比增长42.59% [2] - 新产品销售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7.16% [2] - 成熟品种销售收入2.32亿元,同比增长16.17% [2] - CMO/CDMO业务收入3229.71万元,同比下降19.05% [2] - 第二季度CMO/CDMO业务收入2735.62万元,同比增长339.28% [3] 市场区域表现 - 高端法规市场新产品销售额1.60亿元 [7] - 新兴市场新产品销售额0.35亿元 [7] - 国内销售毛利率同比上升9.30个百分点 [3] - 外销毛利率同比下降4.29个百分点 [3] 研发与产能 -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0.14% [2] - 二厂区二期建设7个合成车间和研发楼 [6] - 两个车间已完成设备安装调试,2026年贡献产能 [6][9] - 新增折旧预计近3000万元 [10] 发展战略 - 每年新立项10个左右原料药研发项目 [4] - 重点品种包括维贝格隆、罗沙司他、奥吡卡朋等 [10] - 未来3-5年总产能有望达到20亿元规模 [10] - 集中精力于高难度特种制剂研发 [10] 未来展望 - CMO/CDMO业务有望在2027-2028年快速增长 [9] - 新产品专利密集到期,增长趋势向好 [7] - 成熟品种价格低位企稳,销量恢复 [6] - 毛利率和净利率将持续改善 [9]
同和药业(300636):Q2业绩超市场预期,新产品驱动收入利润高增
太平洋证券· 2025-08-29 17:19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7] 核心观点 - Q2业绩超市场预期 营收和利润创历史同期新高 [4] - 新产品驱动收入利润高增长 法规市场注册持续推进 [4][5] - 二厂区产能持续释放 规模效应提升盈利能力 [4][6] 财务表现 - 2025H1实现营业收入4.27亿元(YoY+11.88%) 归母净利润0.58亿元(YoY-15.91%) [4] - 2025Q2单季度营收2.41亿元(YoY+36.98%) 归母净利润0.38亿元(YoY+45.08%) [4] - Q2毛利率34.46%(同比+2.45pct 环比+6.88pct) 净利率15.68%(同比+0.88pct 环比+4.56pct) [4] - 预测2025/26/27年营收8.50/9.80/11.70亿元 归母净利润1.31/1.59/1.99亿元 [7][10] - 对应PE估值26/22/17倍 [7][10] 业务分析 - 原料药及中间体业务营收3.95亿元(YoY+15.48%) 毛利率31.56%(同比-3.17pct) [5] - CMO/CDMO业务营收0.32亿元(YoY-19.05%) 毛利率30.08%(同比-2.67pct) [5] - 维格列汀国内完成注册 塞来昔布获欧洲药典适应性证书 [5] - 米拉贝隆、恩格列净等6个产品获得韩国药品注册证书 [5] 产能建设 - 二厂区一期4个车间正式投产 满产产值有望达5亿元 [6] - 二厂区二期规划7个车间 满产产值有望达19亿元 [6] - 已完成8亿元定增募集资金用于二期建设 [6] - 预计2个车间将于年内试生产 [6] 市场数据 - 总股本4.2亿股 流通股本3.67亿股 [3] - 总市值34.1亿元 流通市值29.83亿元 [3] - 12个月内最高价10.97元 最低价6.38元 [3] - 昨收盘价8.12元 [1]
同和药业:公司阿戈美拉汀、奥吡卡朋原料药获得韩国市场准入资格
快讯· 2025-07-22 17:35
公司业务进展 - 公司获得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颁发的阿戈美拉汀和奥吡卡朋原料药注册证书 [1] - 阿戈美拉汀和奥吡卡朋原料药正式获得韩国市场准入资格 [1] - 此次获批将对公司扩大国际市场业务产生积极作用 [1]
同和药业:阿戈美拉汀、奥吡卡朋药品注册证书获得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颁发
快讯· 2025-07-22 17:34
药品注册批准 - 公司获得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颁发的阿戈美拉汀和奥吡卡朋药品注册证书 [1] - 阿戈美拉汀适用于治疗成人抑郁症 奥吡卡朋为COMT抑制剂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 [1] 国际市场准入 - 公司阿戈美拉汀和奥吡卡朋原料药获得韩国市场准入资格 [1] - 此次注册将对公司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业务起到积极作用 [1]
花旗:第11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 官方支持行业创新及理性竞争 料药价降幅温和
智通财经网· 2025-07-18 10:07
国家药品集采政策优化 - 第11轮国家药品集采涉及55种仿制药,不包括创新药,医院需在7月16日至7月31日期间报告采购量 [1] - 政策优先考虑质量而非价格,预计价格降幅较温和,对主要药企影响有限(<3%) [1] - 为保护行业创新,明确排除两类药品:1)近期通过谈判进入医保且仍在协议期内的药品 2)2024年省级采购平台销售额小于1亿元人民币的药品 [1] - 竞标规则优化:1)医院可按药品品牌而非通用名报告采购量 2)医院需报告至少80%实际使用量,但可根据临床需求降低比例 3)承诺采购量为报告量的60-80%,特殊情况允许更低比例 4)改进计算方法控制企业间价格差异,最低价竞标者需证明报价合理性并承诺不低于成本价 [1] 主要药企受影响药品及销售额占比 - 恒瑞医药(01276)旗下加多宝罗占2024年预计销售额的<0.5% [2] - 翰森制药(03692)旗下阿戈美拉汀、福沙匹坦、达格列净、尼达尼布占2024年预计销售额的约3% [2] - 石药集团(01093)涉及13种药品占2024年预计销售额的约1% [2] - 中国生物制药(01177)涉及11种药品占2024年预计销售额的约1% [2] - 石四药集团(02005)涉及11种药品占2024年预计销售额的约1.5% [2] - 复星医药(02196)涉及10种药品占2024年预计销售额的约2% [2]
同和药业(300636):2024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点评:24年利润承压,新产品驱动公司步入成长周期
华创证券· 2025-05-04 17:59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强推”评级 [1][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公司利润承压,新产品驱动公司步入成长周期,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59亿元(+5.09%),归母净利润1.07亿元(+0.57%),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7亿元(-9.47%),归母净利润0.21亿元(-52.30%) [1] - 2024年新产品增长较快,成熟品种价格承压,非合同定制类收入同比增长17.27%,收入达6.76亿元,合同定制类业务因个别老客户提前中止合同收入同比下降43%,展望2025年,随着专利到期新品种放量,叠加下游客户去库存结束,公司业务有望逐季向好 [2] - 海外销售为主要贡献,2024年公司外销收入同比增长6.76%,达到6.14亿元,随着储备的原料药品种海外专利陆续到期,海外原料药业务开始步入持续增长周期,同时,2024年内销收入1.45亿元,同比下降1.46% [8] - 新产能落地,为公司产品放量提供充足保障,二厂区一期的投产为多个新原料药品种的放量提供了充裕的保障 [8] - 根据公司24年报及25年一季度最新经营情况,调整2025 - 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1.22、1.48和1.78亿元,同比增长14.8%、21.2%和20.1%,当前股价对应2025 - 2027年PE分别为24、20和17倍,给予2026年30倍PE,对应目标价为10.55元 [3][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主要财务指标 |指标|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总收入(百万)|759|850|982|1136| |同比增速(%)|5.1%|12.0%|15.5%|15.7%| |归母净利润(百万)|107|122|148|178| |同比增速(%)|0.6%|14.8%|21.2%|20.1%| |每股盈利(元)|0.25|0.29|0.35|0.42| |市盈率(倍)|28|24|20|17| |市净率(倍)|1.3|1.2|1.2|1.1| [3] 公司基本数据 |指标|数值| |----|----| |总股本(万股)|42152.74| |已上市流通股(万股)|36735.77| |总市值(亿元)|29.89| |流通市值(亿元)|26.05| |资产负债率(%)|31.91| |每股净资产(元)|5.53| |12个月内最高/最低价|11.12/6.59| [4] 财务预测表 -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多方面对2024A - 2027E进行预测,如2025E营业总收入850百万,归母净利润122百万等 [9] - 主要财务比率方面,成长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指标呈现不同变化趋势,如营业收入增长率2025E为12.0%,毛利率2025E为31.4%等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