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药品

搜索文档
为老百姓提供“质优价宜”用药清单!三“问”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
搜狐财经· 2025-08-07 23:18
集采规则变化 - 强调"集采非新药,新药不集采"以保护行业创新积极性 协议期内的国谈品种及竞价准入医保第一年的药品明确不纳入集采 [1] - 创新药因研发周期长成本高通过医保谈判进入报销 协议期内不降价保证合理回报 对上市时间长竞争激烈的品种进行带量采购 [1] - 临床用药特点被充分考虑 窄治疗窗药物、高风险替换及不良反应多的药品未纳入集采 [1] - 选择2024年采购金额超1亿元的药品进行集采 提高规模效益同时给企业更长时间培育市场 [1] 报价机制优化 - 不以最低价为参考 优化价差控制锚点规则避免异常低价淘汰正常报价企业 [2] - 增加未入围企业"复活"机制 主流厂家药品可通过主动降价获得中选资格 引导理性竞争 [2] - 要求所有投标企业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 最低报价中小企业需解释合理性 防止恶性低价竞争 [2] 用药可及性提升 - 按厂牌报量尊重临床需求 提高药品可获得性 [3] - 鼓励药店参与报量拓宽销售渠道 使群众更便捷购买质优价宜药品 [3] - 儿童药品获特殊独立分组 有助于提升儿童用药可及性 [3]
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工作启动丨盘前情报
搜狐财经· 2025-07-16 08:28
A股市场表现 - 7月15日A股三大指数涨跌分化,沪指跌0.42%至3505点,深成指涨0.56%至10744.56点,创业板指涨1.73%至2235.05点 [2][3] - 沪深两市成交额1.61万亿元,较前一交易日放量1533亿元 [2] - AI硬件股集体大涨,CPO、液冷服务器、AI智能体、游戏等板块领涨,煤炭、电力、油气等板块跌幅居前 [2] - 全市场超4000只个股下跌,个股呈现普跌格局 [2] 隔夜外盘动态 - 美股三大股指涨跌不一:道指跌0.98%至44023.29点,标普500跌0.4%至6243.76点,纳指涨0.18%至20677.8点 [4] - 欧洲三大股指全线下跌:英国富时100跌0.66%至8938.32点,法国CAC40跌0.54%至7766.21点,德国DAX跌0.42%至24060.29点 [4] - 国际油价下跌:WTI原油跌0.69%至66.52美元/桶,布伦特原油跌0.72%至68.71美元/桶 [4] 医药行业集采动态 - 第十一批国家药品集采启动,55个品种纳入报量范围,采购规则强调"稳临床、保质量"原则 [5] - 集采范围限定为过专利期的成熟药品,创新药及年采购额低于1亿元的品种被排除 [5] - 新增对企业质量管控能力要求,药监部门将对中选企业实施检查和抽检全覆盖 [5] - 国元证券认为医药细分赛道集采影响已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将加速 [6] 技术出口政策调整 - 商务部调整《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新增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限制条目 [6] - 涉及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等正极材料技术,以及锂辉石提锂等5项锂提取技术 [6] - 删除3项建筑技术条目,促进建筑技术成果全球共享 [6] 科技产业动态 - 中方回应美批准英伟达对华销售AI芯片,反对将科技经贸问题政治化 [7] - 工信部拟制定移动电源强制性国标,涵盖锂电池安全、生产工艺等要求 [8] - 爱建证券认为移动电源市场将进入品牌集中阶段,龙头公司受益安全性溢价 [8] 主力资金流向 - 主力净流入前五行业:互联网服务(29.32亿)、计算机设备(7.44亿)、汽车整车(5.86亿) [11] - 主力净流出前五行业:专用设备(-26.09亿)、小金属(-25.62亿)、电力行业(-24.69亿) [11] - 个股方面,利欧股份获主力净流入13.39亿(净占比39.84%),北方稀土遭净流出7.93亿 [14][15] 机构观点与公司公告 - 中金公司指出6月金融数据改善,M1增速环比止跌反映政策效果 [13] - 国盛证券认为AI行情将带动光模块、PCB等硬件需求激增 [13] - 中际旭创上半年净利预增53%-87%,金力永磁预增151%-180% [13] - 伯特利拟1.98亿元投资合伙企业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 [13]
集采常态化下的“落地考”:如何打通执行堵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18:35
集采政策进展与执行情况 - 自2018年以来国家已组织10批药品集采和5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累计采购435种药品,第11批药品集采即将开展[1] - 第十批集采于2024年4月30日落地执行,88个中选品规中部分医疗机构存在"报而不采"、"采购进度滞后"问题[1] - 多地建立数据核查机制和追溯码全流程监管,但整体协同效率和精细化管理仍有提升空间[2] 医疗机构执行难点 - 医院报量不合理包括单位差错(粒/片与盒混淆)、规格错误(50mg按12.5mg报量)、库存量误判等[3] - 临床用药习惯固化、患者对原有药品接受度高,新中选药品推广难度大[3] - 疾病谱变化导致药品滞销,如抗结核药需求下降、新生儿用药因出生率减少而需求降低[4] - 非集采产品存在更高回扣等隐性利益,导致医疗机构不愿采购中选品种[4] 监管与考核优化 - 国家医保局要求集采执行第3个月起开展排查梳理,督促医疗机构完成进院工作[4] - 天津市动态监测采购进度,对低于序时进度的品种自动示警并按季度出具报告[5] - 北京市优化考核方式,对因公共卫生事件等导致需求变化的品种豁免采购量考核[7] - 建议设置豁免清单,允许因特殊情况未完成采购量的医疗机构免于考核[6] 企业供应端问题 - 部分企业因配送覆盖面有限、产能不足导致供货不及时[8] - 原料涨价导致企业不愿签约或选择性供应,冷链要求高的生物制品配送意愿低[8] - 建议加强信用评级惩戒机制,建立供应能力预判和弹性调配系统[8] 资金结算改进 - 医保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使货款周期从6个月缩减至30天左右[9] - 天津市累计实现126.7亿元货款直达医药生产企业,缓解回款压力[9] - 建议探索预付金制度、周转金制度,打通税务平台实现全流程线上结算[10]
国药一致(000028) - 000028国药一致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430
2025-04-30 08:40
行业情况 - 医药流通行业发展模式从规模导向高增长向结构调整慢增长转变,因刚性需求呈弱周期特点,细分领域有阶段性分化 [3] - 集采扩面等政策影响流通企业利润空间,配送权竞争加剧;医保药品、耗材追溯码政策促使企业设备升级、人力成本上升,提高供应链透明度;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增加医疗设备耗材供应和信息化服务需求;医保基金管理加强专项整治,要求企业加强合规管理 [3] 公司经营业绩 分销板块 - 传统业务聚焦医院直销市场,保持份额领先,提升服务能力,巩固客户关系,优化产品和客户结构,加快引进创新药品种,控制应收账款风险 [4] - 分销业态专业药房截至2024年底在两广区域有162家门店,其中107家为双通道,承接处方外流效果好,销售快速增长 [4] - 零售直销深耕渠道、调整结构,通过一体化优势统筹资源,支持零售端客户业务发展 [4] - 创新业务多点增长,SPD服务费收入增长20% [4] 零售板块(国大药房) - 2024年战略性关闭1200多家药店,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门店共9,234家 [4] - 2024年自有品牌业务销售额突破10亿,增长超40%,毛利额提升44% [4] - 承接处方外流,实现处方实时共享与追溯,持续提升慢病管理体系 [4] - 终端品类结构中处方药占比提升,非药有所下降,致力于优化品类结构,拓展非药品类 [4] 交流问题及回复 政策影响与布局 - 促进健康消费行动方案等政策将加速药店向健康管理平台转型,国大药房将抓住机遇做好服务转型,拓展大健康品类 [5] - 国大药房各地门诊统筹政策差异大,北方区域医保统筹政策保守影响整体收入,门诊统筹与电子处方流转推进仍有机会,各地区子公司加大与政府部门沟通 [6] 业务发展空间 - 广东区域健康需求有未满足空间,公司注重医保政策友好、资金充分的核心地区;广西区域市场容量下滑,但公司市场份额稳步提升,未来聚焦经营良好、回款好的客户 [6] 利润率改善与趋势 - 国大药房去年采取战略性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加强内部管理等措施改善利润率,今年一季度客流同比下降,客单价上升,2025年在品类聚焦等方面会有较大进步 [6] 回款政策 - 广东医保直接结算在惠州试行,针对集采产品,对整体回款有保证,后续看其他城市推进情况 [7] 门店规划 - 2024年下半年开始关店进行结构性调整,2025年继续关闭不占区域优势、扭亏无望的门店,在传统优势区域伺机开拓市场 [7] 业务布局思路 - 分销业务占比持续提升,增加国产集采产品直接配送占比,加强与医院合作的SPD等业务,增加营销等转型项目,对未来持续增长保持乐观 [7] - 零售业务短期内以优化结构、夯实自身经营基础为主,加盟和并购短期内不作为重点 [7] DTP药房情况 - 自2024年起,DTP品种在品类和销售上显著提升,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未来将作为国大药房第二增长曲线,与传统社会药房结合,销量持续上升 [7] 提高毛利率举措 - 国大药房通过同款商品集中、自有品牌提量、前台折扣管理以及提高非药品类销售占比等举措提高毛利率,未来数据可能更好 [8] 新技术运用 - AI技术对药房行业影响深远,公司尝试在标准化流程中用AI代替人工,目前将其作为专业能力补充手段,未来会广泛运用 [8] 行业规模与前景 - 国内药店行业进入整合期,2024年全国约70万家药店,已超市场容量,短期调整,长期因老龄社会和健康需求增加利好,未来围绕精细化管理、多元化品类和专业化服务发展 [8] 医保政策影响 - 医保对药店门店资质收紧是行业进化过程,有利于医保资金安全和参保人员使用,加强合规管理和获取资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8] O2O发展影响 - O2O线上业务对药店线下业务冲击大,零售药店企业积极推进线上线下融合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