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集中带量采购
icon
搜索文档
心脉医疗连续四个季度负增长背后:成长性堪忧?定增项目进度缓慢
新浪证券· 2025-07-18 16:32
业绩表现 - 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 08亿—7 87亿元 同比减少0—10 00% 归母净利润3 04亿—3 61亿元 同比减少10 52%—24 78% [1] - 2025年二季度营收同比下滑4%至12%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5%至21% 连续四个季度负增长 24年Q3营收增速骤降31 65% [2] - 主动脉支架类产品24年收入占比超7成 营业收入同比减少3 78% 毛利率减少2 85个百分点 外周及其他产品收入同比增长20 61% 但毛利率减少4 66个百分点 [9] 行业与市场 - 2021年我国心血管介入器械市场规模372亿元 预计2030年达1 402亿元 2021-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15 9% [4] - 主动脉支架类产品面临集采压力 河北省启动胸/腹主动脉支架省级集采 预计价格再降10%—20% [8] 销售模式与价格监管 - 公司销售模式转变为"公司→区域总经销商→普通经销商→终端医院" 2023年前两大总经销商收入占比近四成 [6] - Castor支架出厂价5万元 终端价超12万元 价差引监管关注 医保局要求终端限价不高于7 15万元 降价幅度40 42% [5][7] 研发与新产品 - 新产品Talos®直管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及Fontus®分支型术中支架系统终端植入量增长较快 [1] - 2025年上半年Cratos®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上市 Tipspear®经颈静脉肝内穿刺套件获批 Hector®胸主动脉多分支覆膜支架系统进入创新医疗器械审查程序 [9] 公司治理与财务影响 - 定增项目进展缓慢 外周血管介入项目几乎未投入 全球总部项目累计投入仅33 12% 完工时间延至2027年9月 [10][11] - 因未填报年度发展情况报表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 补缴税款及滞纳金6 913万元 影响最近一年净利润超10% [12]
集采常态化下的“落地考”:如何打通执行堵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18:35
集采政策进展与执行情况 - 自2018年以来国家已组织10批药品集采和5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累计采购435种药品,第11批药品集采即将开展[1] - 第十批集采于2024年4月30日落地执行,88个中选品规中部分医疗机构存在"报而不采"、"采购进度滞后"问题[1] - 多地建立数据核查机制和追溯码全流程监管,但整体协同效率和精细化管理仍有提升空间[2] 医疗机构执行难点 - 医院报量不合理包括单位差错(粒/片与盒混淆)、规格错误(50mg按12.5mg报量)、库存量误判等[3] - 临床用药习惯固化、患者对原有药品接受度高,新中选药品推广难度大[3] - 疾病谱变化导致药品滞销,如抗结核药需求下降、新生儿用药因出生率减少而需求降低[4] - 非集采产品存在更高回扣等隐性利益,导致医疗机构不愿采购中选品种[4] 监管与考核优化 - 国家医保局要求集采执行第3个月起开展排查梳理,督促医疗机构完成进院工作[4] - 天津市动态监测采购进度,对低于序时进度的品种自动示警并按季度出具报告[5] - 北京市优化考核方式,对因公共卫生事件等导致需求变化的品种豁免采购量考核[7] - 建议设置豁免清单,允许因特殊情况未完成采购量的医疗机构免于考核[6] 企业供应端问题 - 部分企业因配送覆盖面有限、产能不足导致供货不及时[8] - 原料涨价导致企业不愿签约或选择性供应,冷链要求高的生物制品配送意愿低[8] - 建议加强信用评级惩戒机制,建立供应能力预判和弹性调配系统[8] 资金结算改进 - 医保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使货款周期从6个月缩减至30天左右[9] - 天津市累计实现126.7亿元货款直达医药生产企业,缓解回款压力[9] - 建议探索预付金制度、周转金制度,打通税务平台实现全流程线上结算[10]
2025年中国高值耗材行业市场政策、下游发展情况、市场现状、重点企业分析及发展趋势研判:集采加速国产替代[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18 09:28
高值耗材行业概述 - 高值耗材是指直接作用于人体、对安全性要求严格、价格较高的医用耗材,包括血管介入类、骨科植入类、神经外科类等10大类[2] - 2024年中国高值耗材市场规模达2504亿元,同比增长12.84%,其中血管介入耗材占比最高达36.7%,骨科植入耗材占25.8%[1][11] - 行业受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技术进步驱动,关节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发病率上升推动人工关节、心脏支架等产品需求[1][11] 政策环境 - 2023-2025年国家密集出台14项政策,涵盖分类管理、医保支付、集采机制等,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要求加快创新医疗器械审批[4][6] - 医保政策明确优先将集采中选耗材纳入目录,探索高值耗材谈判准入机制[6] - 监管目标到2027年完善法规制度,2035年实现产业全球竞争力,近期优化进口医疗器械境内生产流程[6] 产业链结构 - 上游为金属/高分子/生物材料供应商,中游为研发生产企业,下游以医院为主,2024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达109.2万个(+2.0%)[7][8] - 医院采购决策受临床需求、价格、医保政策等多因素影响,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增速(+2.3%)快于医院(+1.7%)[7][8] 市场竞争格局 - 外资主导神经介入(国产化率5%)、电生理(10-15%)等高端领域,美敦力、强生等凭借技术壁垒占据优势[12][13] - 国产在中高端领域突破显著:骨科脊柱国产化率80%,关节70%,冠脉支架80%,心脏瓣膜介入80%[12][13] - 威高股份2024年营收130.9亿元(毛利率50.28%),乐普医疗营收61.03亿元(医疗器械占比54.5%)[16][18] 产品分类与国产化率 - 血管介入类细分差异大:心脏封堵器(先心)国产化率90%,但外周动脉介入仅10-50%[13] - 口腔科种植体国产化率11%,隐形牙套42%,眼科人工晶状体40%,而人工角膜仍依赖进口[15] - 外科吻合器、超声刀等国产化率不足30%,但等离子刀超40%[15] 行业发展趋势 - 集采常态化将加速行业整合,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心血管介入和骨科植入领域国产份额有望继续提升[20] - "两票制"等政策促使流通领域集中度提高,向规模化、信息化方向发展[20] - 创新方向包括可降解材料(如乐普生物可吸收支架)、AI辅助诊疗系统等[18]
国义招标(831039)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6-06 20:05
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特定对象调研,于2025年6月5日10:00 - 11:30在公司会议室举行 [3] - 参会单位及人员包括银河证券等机构及个人投资者共24人,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董事长王卫、财务总监崔倩仪、董事会秘书陈志杰 [3] 公司业务与竞争力 - 公司是招标采购服务商,为多领域客户提供招标代理及增值服务,收入源于服务费,以“一主两翼”为发展战略 [4] - 公司依托业务实践积累资源优势,在多领域获优质客户信赖,具备竞争优势 [4] - 研发围绕“国e平台”,已发展为综合型电子招标投标全流程数字化交易平台,2024年搭建智能合规管理体系,推出“招采e搜”小程序 [5] 业务拓展与布局 - 公司秉持业务相关多元化思想,寻求产业链上下游并购标的,自有资金充足但使用谨慎 [5] - 公司持续拓展省外业务,已在全国设53家分支机构,其中省外21家,但主要营收仍来自广东 [6] 盈利模式与毛利率 - 招标代理服务收费由“政府指导价”转向“市场调节价”,行业参考原标准下浮收费,部分业主单位建库选服务,公司入库报价 [6] - 近两年毛利率下滑,因大型投资项目落地放缓致业务量下滑,且代理机构竞争激烈,部分低价竞争压缩利润空间 [7] 各领域业务情况 - 能源、轨道交通、医疗卫生和民航机场建设是优势业务领域,受年度投资计划和项目落地进度影响,收入有波动但都占重要地位 [7] - 医疗“集中带量采购”主要针对药品和耗材,公司医疗业务是设备和工程建设招标采购,受行业建设投资影响 [8] 业务发展规划 - 全过程咨询业务构建“1 + N + X”服务体系,已搭建人才资源体系,2024年开拓新疆项目,持续物色优质团队 [8] - 公司关注数智化技术,借助科技赋能“国e平台”升级迭代 [9] - 公司关注同行业及上下游优质标的,探索外延式扩张,重点寻找与地区行业前列企业合作契机 [9]
赛诺医疗“低级”差错考验公司内控有效性?量增价减盈利不佳 遭多位高管集中减持
新浪证券· 2025-05-16 17:34
会计差错概况 - 2025年已有超40家上市公司进行会计差错更正,会计差错属于非故意过失,但近年部分公司滥用会计差错更正掩盖财务造假 [1] - 赛诺医疗在收购eLum Technologies时股权比例计算错误,导致投资收益误增2071.42万元,商誉虚增5945.18万元 [2] - 差错更正后调减投资收益958.82万元,归母净利润调减417.14万元,商誉调减1323.52万元 [3] - 公司采用追溯重述法对2024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财报进行调整 [5] 公司内控问题 - 公司多次出现会计差错,包括AlchiMedics未计提补缴税费事项,且对差错认定前后矛盾 [6][7] - 基础财务计算错误引发对内控有效性的质疑,内部复核程序可能存在缺陷 [6] 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公司主营冠脉支架(收入占比56.97%)和球囊产品(39.58%),2024年营收恢复增长但业绩波动与集采政策强相关 [9][11] - 2024年支架产品销量增长45.44%但单价下降8.26%,颅内支架销量增55.56%但单价降7.23%,呈现量增价减趋势 [13][15] - 第一大客户销售额占比达40.12%,集采中标对公司业绩持续性至关重要 [11][12] 高管减持动态 - 2024年3月六位高管拟减持90.53万股(占总股本0.219%),套现约983.16万元,其中五位曾在1月减持套现1004.3万元 [16]
汉森制药2024年财报:营收突破10亿,净利润增速放缓
搜狐财经· 2025-04-29 08:18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总收入10.04亿元,同比增长5.12%,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 [1][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0亿元,同比增长7.43%,较2023年的22.31%大幅下降 [1][4] - 扣非净利润2.11亿元,同比增长2.89%,较2023年的22.97%显著放缓 [1][4] - 营业总收入环比增长4.05%,略高于2023年的3.97%,但归属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环比分别下降2.56%和6.14% [4] 核心产品表现 - 核心产品四磨汤口服液为国家医保目录乙类产品,独家生产品种,在多个集中带量采购项目中获得中选资格 [4] - 缩泉胶囊、天麻醒脑胶囊等产品进入多个县域医共体目录,显示基层医疗市场布局成效 [4] - 四磨汤口服液、缩泉胶囊、银杏叶胶囊在市场中表现亮眼 [4] 行业挑战 - 医保改革深化和集中带量采购扩面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压缩利润空间 [5] - 医疗反腐持续推进对营销模式提出更高合规要求 [5] - 市场竞争加剧、成本上升以及政策环境变化导致2024年下半年盈利能力下滑 [4] 研发投入 - 2024年研发投入3932.23万元,同比下降7.28%,占营业收入比例3.91%,较2023年下降0.53个百分点 [6] - 恩格列净片25mg规格获得药品注册证书,碘帕醇注射液100ml规格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6] - 研发投入下降可能影响新产品推出和现有产品升级,削弱市场竞争力 [6]
奥精医疗2024年报解读:净利润骤降123.35%,现金流承压
新浪财经· 2025-04-26 10:02
文章核心观点 - 奥精医疗2024年年报显示营收、利润及现金流等关键指标显著变化,公司面临挑战与机遇,需加强成本控制、优化市场策略、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12] 营业收入 - 2024年营业收入2.06亿元,较上年减少9.03%,主要因骨科人工骨修复材料集采,产品产销量提升但单位出厂价格下降 [2] - 扣除无关业务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营业收入2.00亿元,同比下降8.24%,印证集采对营收的影响 [2] 净利润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266.22万元,2023年为5423.18万元,同比减少123.35%,受集采冲击、费用上升、信用减值、税负增加等因素影响 [3] 扣非净利润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 -2837.11万元,2023年为2576.62万元,同比下降210.11%,表明核心业务盈利能力面临较大挑战 [4] 基本每股收益 - 2024年基本每股收益为 -0.09元/股,2023年为0.41元/股,同比减少121.95%,反映每股盈利水平急剧恶化 [5] 扣非每股收益 - 2024年扣非每股收益为 -0.21元/股,2023年为0.19元/股,同比下降210.53%,凸显核心业务每股盈利严重下滑 [6] 费用 - 2024年销售费用4800.14万元,较上年增长27.35%,因集采后市场活动费用增加及收购德国公司拓展业务所致 [7] - 2024年管理费用7559.73万元,较上年减少10.38%,主要系股份支付减少 [7] - 2024年财务费用 -38.82万元,较上年减少27.13万元,主要系利息收入增加和利息费用减少 [7] - 2024年研发费用3876.79万元,较上年减少14.8%,因“矿化胶原/聚酯人工骨修复材料”项目进入注册阶段测试化验费减少,研发投入占比18.82%,较上年减少1.27个百分点 [7] 研发人员情况 - 2024年研发人员24人,较上年增加,占公司总人数比例8.86%,较上年略有下降 [8]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1397.82万元,平均薪酬58.24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8] - 学历结构为博士5人、硕士9人、本科7人、专科3人,年龄结构上30 - 40岁占比较大,有14人 [9] 现金流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1960.33万元,较上年减少137.93%,因收到其他往来款减少及现金流出增加,经营现金创造能力下降 [10] - 2024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422.01万元,较上年增加13.23亿元,因购买固定资产减少、投资理财赎回及理财收益增加 [10] - 2024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5.04万元,较上年增加103.26%,因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员工行权增加现金流入、偿债及分配现金减少 [10] 董监高报酬 - 董事长Eric Gang Hu(胡刚)税前报酬总额168.35万元,总经理崔孟龙159.5万元,副总经理宋天喜123.28万元、黄晚兰153.23万元,财务总监王玲83.71万元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