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值医用耗材
icon
搜索文档
上海医保局进博会上集中签约采购,意向采购金额约20.7亿元
搜狐财经· 2025-11-07 17:05
签约活动核心信息 - 在第八届进博会现场举行部分带量采购中选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采购意向集中签约仪式暨医保政策政企交流会[1] - 签订采购意向的产品主要包括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和上海市高值医用耗材集采的部分外资企业中选产品[1] - 意向采购金额总计约20.7亿元人民币[1] - 赛诺菲、雅培器械等外资医药企业分别与上药控股、上海市药事所签订采购意向书[1] 政策交流与行业参与 - 国家医保局官员围绕深化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等方面作致辞[1] - 医保政策政企交流会上聚焦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促进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等主题[1] - 罗氏、葛兰素史克、勃林格殷格翰、美敦力、上药控股等企业代表参与交流发言,分享生物医药产业前沿发展动向[1] 带量采购历史与现状 - 上海医保部门在国内最早探索开展药品带量采购,并承担国家药品联采办的日常工作[2] - 国家医保局共开展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成功采购490种药品[2] - 借鉴药品带量采购经验,上海市探索对高值医用耗材开展带量采购[2] - 已执行国家组织冠脉支架、人工关节、骨科脊柱类等五批次国家集采结果,目前正参与国家第六批次药物涂层球囊类及医用耗材集采[2] - 积极参与省级联盟集采,并按照"一品一策"原则组织开展上海市人工晶体、冠脉球囊等集采[2] 未来政策方向 - 上海医保部门将继续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完善价格形成机制[2] - 借助进博会平台推介相关政策,畅通政企交流,优化医保领域营商环境[2] - 目标为释放改革红利,满足人民群众就医用药需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2]
上海市医保局在进博会举行采购意向签约 意向采购金额超20亿元
第一财经· 2025-11-07 15:46
采购签约活动 - 11月7日上海市医保局在进博会现场举行带量采购中选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采购意向集中签约仪式 意向采购金额总计约20.7亿元 [1] - 签约产品主要包括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和上海市高值医用耗材集采的部分外资企业中选产品 赛诺菲和雅培器械分别与上药控股、市药事所签订采购意向书 [1] - 活动同期举行医保政策政企交流会 罗氏、葛兰素史克、勃林格殷格翰、美敦力、上药控股等企业代表参与交流 分享生物医药产业前沿发展动向 [1] 集采政策与成效 - 国家医保局已开展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 成功采购490种药品 [2] - 上海市探索对高值医用耗材开展带量采购 已执行国家组织冠脉支架、人工关节等五批次耗材集采结果 [2] - 上海市正参与国家第六批次药物涂层球囊类及泌尿类医用耗材集采 并按照"一品一策"原则组织市级集采 有效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2]
国科恒泰前三季度实现营收53.53亿元
证券日报网· 2025-10-28 20:46
公司财务表现 -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3.53亿元 [1] - 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735.65万元 [1] - 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75亿元 [2] - 第三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26.1万元 [2] 行业市场环境 - 中国高值医用耗材市场受带量采购覆盖加速及降价影响显著承压 [2] - 高值医用耗材行业整体增速放缓 [2] - 骨科、心血管等疾病患病率与人口年龄显著正相关 [2] 行业未来展望 - 随着政策影响逐渐出清,高值医用耗材需求将不断释放 [2] - 国内老年人口的持续增加将释放骨科、血管介入等高值医用耗材需求 [2] - 骨科、血管介入等高值医用耗材未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2]
蓝帆医疗:公司产品不涉及第十一批集采是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09 09:03
公司业务与集采参与情况 - 公司确认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不涉及公司产品 [1] - 公司正在积极参与国家组织的第六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 [1]
建发致新:多元战略驱动,上市开拓增长新空间
证券时报网· 2025-09-15 12:17
发行基本信息 - 公司于9月16日开启网上申购 发行价格为7.05元/股 发行市盈率为13.01倍 即将登陆创业板 [1] 公司业务定位 - 公司是全国性医疗器械流通商 主要从事医疗器械直销及分销业务 并为终端医院提供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SPD)等服务 在医疗器械流通领域拥有一定市场地位 [1] - 公司业务高度聚焦高值医用耗材领域 2024年血管介入业务收入99.67亿元 外科医疗器械业务收入38.47亿元 两项合计超过138亿元 [4] - 公司经营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产品 包括美敦力、泰尔茂、微创医疗和归创通桥等 [4]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79.23亿元 净利润2.74亿元 五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20% [1] 业务模式创新 - 公司打造"全国一体化医疗器械流通枢纽" 为行业上下游提供渠道管理、合规管理、商务管理、仓储管理、数据管理等综合服务 [2][3] - 公司实现直销、分销和SPD三大业务模式全覆盖 直销业务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超过3300家终端医疗机构 提供上万种规格型号的直销服务 [2] - 分销网络辐射全国 与国内外超过100家知名医疗器械生产厂商保持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2] - SPD业务发展迅速 截至2024年末已签约60家医院的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服务 其中三级医院近30家 医疗耗材管理规模超100亿元 [7] - 2025年上半年SPD服务业务营业收入达1.20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 [7] - SPD业务通过自主研发的管理系统实现院内医用耗材的集中化和精细化管理 提高采购计划准确性 减少院内库存 优化管理效率 [7] - SPD业务与直销和分销业务产生协同 强化与医疗机构服务黏性 为获得更多直销配送业务提供基础 [8] - 募投项目包括"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服务项目" 将搭建软件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智能设施设备 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耗材采购和管理效率 [8] 行业背景与市场空间 - 高值医用耗材是医疗器械行业第三大细分市场 2024年占比达到16% 低于美国30%的占比 显示较高增长空间 [4] - 高值医用耗材主要包括血管介入、外科、骨科、眼科等产品 受人口老龄化、居民支付能力和医疗水平提升等因素影响 是快速增长的细分领域 [5] - 预计未来以骨科、血管介入等为代表的高值医用耗材将会有更大市场空间 [6] - 终端医院对医疗器械采购需求具有小批量、高频次、多品规等特点 [6]
重磅!2025年中国及31省市生物医用材料行业政策汇总及解读(全)
前瞻网· 2025-09-12 10:45
政策发展历程 - 中国生物医用材料政策从早期基础研究支持逐步转向产业化推动、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 通过国家规划、专项计划、监管改革等多维度措施推动技术突破与国产化进程 [1] 国家层面政策汇总 - 2015年以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多部门陆续印发支持规范生物医用材料行业的发展政策 内容涉及技术发展方向、产业升级、质量审核规范、国家集采等 [3] - 2024年5月国家医保局发布通知要求深入推进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 按照"一品一策"原则适时开展新批次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 开展人工关节全国统一接续采购 [4] - 2023年8月国务院发布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着力提高医药工业和医疗装备产业韧性和现代化水平 增强高端医疗器械、关键技术和原辅料等供给能力 [4] - 2023年5月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开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 利用3年时间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性 提升重大疾病诊疗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 [4] - 2022年12月药监局制定企业落实医疗器械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 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4] - 2022年5月国务院明确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 国家层面开展一批脊柱类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 [4] - 2022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 围绕生物医用材料等方向增强生物医药高端产品及设备供应链保障水平 [4] - 2022年4月国家卫健委明确第一批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重点治理清单 包括18类耗材如单/多部件金属骨固定器械、导丝、耳内假体、脊柱椎体间固定置换系统等 [4] - 2021年9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 持续扩大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 [5] - 2021年4月国家医保局等八部门发布指导意见 探索完善集采政策逐步扩大覆盖范围 促进高值医用耗材价格回归合理水平 [5] - 2020年10月国家医保局推进构建全国性联盟采购机制 冠脉支架成为首批国家层面带量采购品种 [5] - 2020年1月国家卫健委印发第一批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重点治理清单 列示18种待清理的高值医用耗材 [5] - 2019年10月国家药监局发布指导原则 推动和规范个性化增材制造医疗器械的创新发展 [5] - 2019年7月国务院发布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 正式拉开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序幕 [5] - 2019年5月国务院要求制定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系统规则 逐步统一全国医保高值医用耗材分类与编码 [5] - 2018年8月国务院推进医疗器械国产化 促进创新产品应用推广 [5] - 2018年3月国家卫计委等六部门要求实行高值医用耗材分类集中采购 逐步推行高值医用耗材购销"两票制" [6] - 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将"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关键技术产业化"认定为九大重点领域之一 推动全降解冠脉支架、心室辅助装置等创新介入产品产业化 [6] - 2016年12月国务院开展高值医用耗材、检验检测试剂、大型医疗设备集中采购 统一高值医用耗材编码标准 [6] - 2016年11月工信部等部门重点发展全降解冠脉支架、心脏瓣膜、人工关节和脊柱、3D打印骨科植入物等产品 [6] - 2016年3月国务院鼓励国产医疗器械企业加强技术创新 发展人工关节和脊柱等高端植介入产品 [6] - 2015年5月国务院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 [6] 国家层面发展规划 - 2023年8月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着力提高医药工业和医疗装备产业韧性和现代化水平 增强高端医疗器械、关键技术和原辅料等供给能力 [9] - 2023年5月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利用3年时间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性 提升重大疾病诊疗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 [9] - 2022年1月"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支架瓣膜、心室辅助装置、颅骨材料、神经刺激器、人工关节和脊柱等高端植入介入产品 发展重组胶原蛋白类、可降解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 [9] - 2021年12月"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完善创新医疗器械审批流程 建立公立医疗机构医疗器械配备标准 推进国产替代进程 [9] - 2017年5月"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重点开发可承载骨诱导修复材料、可吸收骨固定产品、高耐磨长耐久新型人工髋、人工膝及人工椎间盘等产品 [9] - 2017年1月将"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及服务"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 [9] 国产替代政策支持 - 2016年国务院明确国产药品和医疗器械能够满足要求的 政府采购项目原则上须采购国产产品 [10] - 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为国产神经介入器械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10] - 逐步推行高值医用耗材购销"两票制" 即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 [10] - 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底 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 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 [10] 省市层面政策汇总 - 北京2023年9月提出重点发展石墨烯材料、超导材料、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等 发展新型骨科、口腔和心脑血管等方面的修复与材料制造技术 [13] - 上海2021年12月推进生物医用材料迭代提升和前沿技术研究 加快高端影像诊断装备、高性能体外诊断设备等配套关键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突破 [13] - 广东2022年11月着力做优做强生物医用材料等细分领域 打造特色产业链条 [13] - 深圳2023年9月重点聚焦植介入治疗器械及关键原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 对依托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研发项目给予不超过3000万元资助 [13] - 云南2022年3月开展骨科器械等高端耗材的研发和生产 [13] - 安徽2015年2月实行药品耗材全省统一招标或集中限价、网上集中采购交易 [13] - 重庆2021年7月推进骨科、心血管、眼科、微创介入与植入高值耗材产品产业化 [13] - 江苏2019年7月全面实施阳光采购 积极推进组团联盟集中采购 [14] - 江苏2020年3月建立全省统一的医用耗材阳光采购目录 [14] - 湖南2023年9月全面实施阳光采购 推进带量采购 开展组团联盟采购 [14] - 浙江2021年7月采用省级集中带量采购和市级联合集中带量采购两种形式 [14] 省市发展目标 - 安徽、广西、江苏、湖南、浙江均出台政策推进骨科植入医疗器械等生物医用材料集中采购 [14] - 北京、上海、广东、云南、重庆等地出台政策鼓励加强生物医用材料研发生产 [14]
职工医保基金支出近2万亿,全国医保最新“年报”透露哪些信息
新京报· 2025-07-16 18:47
医保基金运行情况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132662.08万人,参保率巩固在95% [2] - 2024年全国基本医保基金总收入34913.37亿元,总支出29764.03亿元,当期结存4639.17亿元,累计结存38628.52亿元 [2] - 职工医保基金支出19102.54亿元,同比增长7.6%,收入23732.47亿元,同比增长3.5% [2] 职工医保参保结构 - 职工医保参保人数37948.34万人,同比增长2.3%,其中灵活就业等其他人员参保6615.91万人,同比增加555.91万人 [2] - 2024年职工医保待遇享受53.08亿人次,同比增长9.9%,其中药店购药22.71亿人次占比最高 [3] - 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医药总费用20587.46亿元,同比增长3.6% [3] 城乡居民医保与生育保险 - 城乡居民医保参保94713.73万人,基金收入11180.91亿元,次均住院费用7408.08元(三级医院11956元最高) [4] - 生育保险参保25299.52万人,同比增长1.6%,待遇享受3690.80万人次,同比增长30.2%,基金支出1402.93亿元 [4] - 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 [4] 长期护理保险与异地就医 -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参保18786.34万人,待遇享受人数从2020年83.5万人增至2024年146.25万人 [5] - 2024年异地就医3.97亿人次(职工医保2.62亿人次),费用7867.74亿元,2020-2024年人次从8238万增至39657万 [5] 药品集采进展 - 国家已开展十批药品集采覆盖435种药品,第十批集采涉及62种药品,第五批高值耗材集采覆盖外周血管支架等 [6] - 第十一批集采启动,拟采购55种药品,聚焦抗感染、抗肿瘤等领域,要求企业具备2年以上生产经验 [6][7] - 集采规则优化:限制过低报价,要求最低价中选企业发布"低价声明",强化质量监管 [7] 医保目录动态调整 - 连续7年调整医保目录累计新增835种药品,2024年协议期内谈判药品报销2.8亿人次 [8] - 2024版医保目录收载药品3159种(西药1765种),新增91种,2025年调整首次增设商保创新药目录 [8][9] - 商保创新药目录聚焦临床价值显著但超出医保保障能力的药品,与医保目录同步调整 [9]
集采常态化下的“落地考”:如何打通执行堵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18:35
集采政策进展与执行情况 - 自2018年以来国家已组织10批药品集采和5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累计采购435种药品,第11批药品集采即将开展[1] - 第十批集采于2024年4月30日落地执行,88个中选品规中部分医疗机构存在"报而不采"、"采购进度滞后"问题[1] - 多地建立数据核查机制和追溯码全流程监管,但整体协同效率和精细化管理仍有提升空间[2] 医疗机构执行难点 - 医院报量不合理包括单位差错(粒/片与盒混淆)、规格错误(50mg按12.5mg报量)、库存量误判等[3] - 临床用药习惯固化、患者对原有药品接受度高,新中选药品推广难度大[3] - 疾病谱变化导致药品滞销,如抗结核药需求下降、新生儿用药因出生率减少而需求降低[4] - 非集采产品存在更高回扣等隐性利益,导致医疗机构不愿采购中选品种[4] 监管与考核优化 - 国家医保局要求集采执行第3个月起开展排查梳理,督促医疗机构完成进院工作[4] - 天津市动态监测采购进度,对低于序时进度的品种自动示警并按季度出具报告[5] - 北京市优化考核方式,对因公共卫生事件等导致需求变化的品种豁免采购量考核[7] - 建议设置豁免清单,允许因特殊情况未完成采购量的医疗机构免于考核[6] 企业供应端问题 - 部分企业因配送覆盖面有限、产能不足导致供货不及时[8] - 原料涨价导致企业不愿签约或选择性供应,冷链要求高的生物制品配送意愿低[8] - 建议加强信用评级惩戒机制,建立供应能力预判和弹性调配系统[8] 资金结算改进 - 医保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使货款周期从6个月缩减至30天左右[9] - 天津市累计实现126.7亿元货款直达医药生产企业,缓解回款压力[9] - 建议探索预付金制度、周转金制度,打通税务平台实现全流程线上结算[10]
事关医药反腐,14部委划重点!
第一财经· 2025-06-16 16:51
医药反腐纠风工作要点 - 2025年医药反腐纠风工作将持续深入,系统纠治医疗服务乱象,14部委联合发布通知强化监管 [1] - 监管重点包括紧盯"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加强医药卫生领域新型、变异和隐形问题研判预警 [1] - 产业端将加强医药行业专项审计,穿透式监管向药品生产端覆盖 [1] 医药购销领域穿透式监管 - 聚焦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医用设备、基建和信息化项目招投标等监管重点,规范检测样本外送、外配处方等关键环节行为 [2] - 鼓励医药企业参考《医药企业防范商业贿赂风险合规指引》加强合规管理,推动医药代表在医疗机构内的合规管理 [2] - 利用穿透式审计打破信息壁垒,审计部门联合纪检监察、市场监管、医保等机构建立联合工作机制 [2][3] 药品追溯与销售端监管 - 全面推进药品耗材追溯码全场景采集应用,打通从原材料采购到招标采购的监管通路 [3] - 紧盯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职业骗保人,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和整治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行为 [3] 医疗服务乱象专项治理 - 重点聚焦患者隐私保护、基因检测、辅助生殖、医疗美容、儿童近视防控、医学证明开具等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5] - 深入开展整治殡葬领域腐败乱象,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 [5] - 互联网诊疗监管聚焦互联网处方等重点环节,打击网络"医托"、违规医药广告及虚假营销行为 [5] 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与医德医风 - 落实公立医疗机构行风管理制度要点,压实医疗机构医德医风管理主体责任 [6] - 对个别医务人员违背医德、败坏医风的行为"零容忍",严肃处理 [6] - 探索医德考评结果与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等联动机制,营造风清气正行业环境 [7] 纠风工作整体部署 - 通知共4部分15项内容,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党的建设 [7] - 持续深化医药购销领域治理,压实各部门全流程监管主体责任,加强对医药行业社会组织的督促指导 [7]
14部委为今年医药反腐纠风划重点,系统纠治医疗服务乱象
第一财经· 2025-06-13 22:03
医药反腐纠风工作要点 监管重点与措施 - 14部委联合发布通知,2025年将紧盯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医用设备、基建和信息化项目招投标等关键领域,持续规范检测样本外送、外配处方等环节[2] - 推动医药购销领域"穿透式"监管,加强医药行业专项审计,重点覆盖药品生产端,审计部门将联合纪检监察等多机构建立联合工作机制[3][4] - 全面推进药品耗材追溯码全场景采集应用,打通从原材料采购到招标采购的监管通路,强化生产端覆盖[4] 医疗服务乱象治理 - 重点整治患者隐私保护、基因检测、辅助生殖、医疗美容、儿童近视防控等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6] - 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打击网络"医托"、违规医药广告及假借医学科普"引流带货"等不法行为[6] - 强化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压实医德医风主体责任,对违背医德行为"零容忍",探索考评结果与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等联动机制[7] 行业长效机制建设 - 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加强医药卫生领域廉政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党的建设[8] - 完善跨部门统筹协作,以药品追溯码和多部门联合惩戒机制为抓手,形成全流程监管合力[4][8] - 深化医药购销领域治理,发挥穿透式审计优势,加强对医药行业社会组织的督促指导[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