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轿车

搜索文档
尹同跃厚积薄发锻造车企出海冠军 奇瑞汽车“上岸”加力追赶新能源
长江商报· 2025-09-29 07:08
公司上市里程碑 - 奇瑞汽车于2025年9月25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募资约91.45亿港元,成为2025年迄今港股规模最大的车企IPO [1] - 此次港股上市被公司视为迈进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一步和全新起点 [1] - 公司上市之路历经波折,曾于2004年、2008年、2011年及2016年多次尝试未果,最终在2025年成功 [3][4] 公司发展历程与领导 - 公司从1995年于芜湖起步,1999年12月18日首款车下线,并于2007年8月22日实现第100万辆汽车下线,成为国内首个跻身“汽车百万俱乐部”的自主品牌 [2] - 公司领导层强调科技创新,秉持“质量比销量更重要,创新比利润更重要”的理念 [5] 财务与研发投入 -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926.1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698.97亿元,同期净利润从58.06亿元增长至143.34亿元 [7] - 研发投入持续高增,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41.28亿元、68.49亿元、105.44亿元,公司毛利率保持在12.5%的行业较好水平 [5] 海外市场表现 - 公司连续22年稳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量第一,业务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 [1][6] - 2024年公司海外收入达1008.97亿元,占总营收的37.4% [6] - 2024年公司全年销量达260.39万辆,同比增长38.4%,其中出口114.46万辆,同比增长21.4%,占全年总销量约44% [6] 新能源业务进展与挑战 - 新能源汽车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3.2%波动至2024年的21.9%,2025年第一季度相关收入达186.65亿元,同比增长306.11%,占总营收比重升至27.3% [7] - 公司燃油车收入占比仍较高,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75.9%、87.8%、69.6% [7] 高端化挑战 - 核心高端品牌星途增长乏力,2024年全年销量14.1万辆,同比增长12.3%,远低于集团整体增速 [8] - 2025年8月,星途旗舰车型瑶光单月销量仅353辆,同比下降52.93%,1-8月累计销量同比下降86.58% [8] - 与华为合作的智界品牌在2024年12月销量达1.77万辆高点后,2025年8月总销量约为1705辆,较峰值下滑约9成 [8]
市值近2000亿,芜湖今年最大IPO诞生
36氪· 2025-09-28 08:12
公司IPO与市场表现 - 奇瑞汽车于2024年9月25日登陆港交所,股票代码9973.HK,发行价30.75港元,为发行价上限,募资91.45亿港元,有望成为2025年最大的港股车企IPO [4] - 上市首日股价高开近10%,报收34港元,市值达1964亿港元,近2000亿港元 [5] 公司财务与运营业绩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926.18亿元增长至2698.9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70.7%;净利润从58.06亿元增长至143.3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57.1% [6] - 2024年海外市场收入达1008.97亿元,占总营收的37.4%;2024年1-8月出口汽车79.88万辆,同比增长10.8%,保持中国汽车出口第一的位置 [6] - 2024年总销量为229.5万辆,其中114万辆销往海外,海外销量超越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出口54.8万辆,稳居中国整车出口企业第一名 [9] 公司发展历程与里程碑 - 公司起源于1997年在安徽芜湖成立的“小草房”,1999年第一辆汽车下线,标志着其具备独立生产能力 [8] - 2001年“风云”轿车上市,凭借高性价比和可靠质量获得市场欢迎;同年推出的奇瑞QQ累计销量超140万辆,使公司成为首个迈进“汽车百万俱乐部”的自主品牌 [9] - 2005年首次出口汽车,为后续海外拓展奠定基础 [9] 公司股权结构与资本运作 - 公司早期股权集中在芜湖国资手中,主要股东为芜湖财政局和芜湖经开区建投 [14] - 2019年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青岛五道口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以约144.5亿元获得奇瑞汽车18.5185%股权及奇瑞控股30.99%股权 [14] - IDG资本于2023年和2024年初两次投资奇瑞,并在国际技术合作、欧洲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赋能 [15] - 2022年,青岛五道口转让部分股权,其持有奇瑞及奇瑞控股的比例分别降至1.96%和4.96%,而IDG资本持续持有 [17] 地方国资角色与产业影响 - 芜湖投资控股作为单一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21.17%,按1964亿港元市值计算,其持股市值超400亿港元 [19][20] - 公司发展带动芜湖汽车产业生态形成,2023年奇瑞新能源二期工厂在芜湖开工,总投资100亿元,投产后可年产30万辆新能源汽车 [22] - 2024年公司与华为合作打造智界汽车生产超级工厂,进一步强化芜湖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的地位 [22] - 芜湖市已将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首位产业,目标到2027年该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 [23]
芜湖诞生今年最大车企IPO
盐财经· 2025-09-25 17:06
IPO概况与市场表现 - 奇瑞汽车于9月25日登陆港交所,股票代码9973 HK,发行价为30 75港元,为发行价上限 [4] - 公司此次IPO募资91 45亿港元,有望成为2025年最大的港股车企IPO [4] - 上市首日股价高开近10%,报收34港元,市值达1964亿港元,接近2000亿港元 [4]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926 1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698 9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70 7% [4] - 公司净利润从2022年的58 0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43 3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7 1% [4] - 2024年海外市场收入达到1008 97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37 4% [4] 业务运营与市场地位 - 2024年公司总销量为229 5万辆,其中海外销量达114万辆,海外销量超越比亚迪 [6] - 2025年1-8月,公司出口汽车79 88万辆,同比增长10 8%,保持中国汽车出口第一的位置 [4] - 2025年上半年,公司以54 8万辆的出口销量稳居中国整车出口企业第一名 [7]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1997年在安徽芜湖成立,1999年第一辆汽车下线,正式踏入中国汽车工业舞台 [6] - 2001年推出的奇瑞QQ累计销量超140万辆,使公司成为首个迈进“汽车百万俱乐部”的自主品牌 [6] - 公司2005年首次出口汽车,为后续海外拓展打下基础 [6] 股权结构与资本运作 - 公司早期股权集中在芜湖当地国资手中,主要股东为芜湖财政局和芜湖经开区建投 [10] - 2019年公司启动混改,青岛五道口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以约144 5亿元获得相关股权 [10] - IDG资本在2023年和2024年初两次投资奇瑞,并在国际技术合作、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赋能 [10] 主要股东与投资回报 - 上市后芜湖投资控股作为单一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21 17% [14] - 按1964亿港元市值计算,芜湖国资持有股权对应市值超过400亿港元 [14] - 芜湖市上市公司总数达30家,奇瑞上市将进一步刷新这一数字 [14] 产业影响与战略布局 - 2023年总投资100亿元的奇瑞新能源二期工厂在芜湖开工,投产后可年产30万辆新能源汽车 [14] - 2024年公司与华为合作打造智界汽车生产超级工厂,强化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的地位 [15] - 公司IPO募资用途包括提升安徽芜湖本地的生产设施 [15]
市值近2000亿,芜湖今年最大IPO诞生
投中网· 2025-09-25 10:53
IPO概况与市场表现 - 奇瑞汽车于9月25日登陆港交所,股票代码9973 HK,发行价为30.75港元,为发行价上限 [3] - 此次IPO募资91.45亿港元,有望成为2025年最大的港股车企IPO [3] - 上市首日股价高开近10%,报收34港元,市值达1964亿港元,接近2000亿港元 [4] 财务业绩与增长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926.1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698.9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70.7% [5] - 净利润从2022年的58.0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43.3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7.1% [5] - 2024年海外市场收入达到1008.97亿元,占总营收的37.4% [5] - 2024年总销量为229.5万辆,其中海外销量为114万辆 [9] 市场地位与出口表现 - 2025年1-8月,奇瑞出口汽车79.88万辆,同比增长10.8%,保持中国汽车出口第一的位置 [5] - 2025年上半年,奇瑞汽车以54.8万辆的出口销量稳居中国整车出口前十名企业榜首,持续超越比亚迪 [9] - 公司被誉为中国汽车“出口之王” [5][9]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起源于1997年在安徽芜湖的荒滩上建立的“小草房” [6][7] - 1999年第一辆汽车下线,标志着公司具备独立生产能力 [7] - 2001年推出的奇瑞QQ累计销量超140万辆,使公司成为首个迈进“汽车百万俱乐部”的自主品牌 [8] - 2005年首次出口汽车,为后续海外拓展奠定基础 [9] 股权结构演变与关键投资方 - 早期股权集中在芜湖当地国资手中,主要股东为芜湖财政局和芜湖经开区建投 [14] - 2019年,青岛五道口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企业通过两笔交易共计花费约144.5亿元获得奇瑞汽车和奇瑞控股的部分股权 [14] - IDG资本在2023年和2024年初两次投资奇瑞,并在国际技术合作、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赋能 [14] - 截至IPO,芜湖投资控股作为单一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21.17% [18] 对地方产业的影响 - 按1964亿港元市值计算,芜湖国资持有的21.17%股权对应市值超400亿港元 [20] - 奇瑞的发展带动了芜湖汽车产业链的集聚,例如2023年总投资100亿元的奇瑞新能源二期工厂开工,可年产30万辆新能源汽车 [20] - 2024年,奇瑞与华为合作打造智界汽车生产超级工厂,强化了芜湖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的地位 [20] - 芜湖市已将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首位产业,力争到2027年该产业突破万亿元 [21]
奇瑞汽车(09973):以“资本全球化”为桥,引领全球智能出行生态变革
智通财经网· 2025-09-25 10:17
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新能源与智能化深度变革的浪潮中,港股市场凭借其国际化资本生态与对新兴产业的 包容属性,成为车企对接全球资源的重要枢纽。中国汽车"出海"领军者——奇瑞汽车(09973),也将 在香港资本市场的助力下,踏上全球化发展的新征程。 智通财经APP获悉,9月25日,奇瑞汽车正式于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锣声敲响的一刻,这家中国自主 品牌车企成为中国汽车工业从"引进来"、"走出去"迈向"资本全球化"历史性跨越的靓丽名片。奇瑞汽车 上市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里程碑,更预示着中国将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加速迈进,引领全球智能出 行生态变革。 从芜湖到全球,28年深耕铸就"出海冠军" 1997年,奇瑞汽车在安徽芜湖诞生。彼时,中国汽车市场仍以"引进来"为主导,外资品牌在核心技术与 市场份额上占据绝对优势。但自创立之初,奇瑞便挣脱技术依赖的路径束缚,埋下"自主研发+全球化 布局"的种子。 1999年,公司首台自主研发发动机成功下线,一举打破外资品牌在汽车核心动力领域的长期垄断,为中 国自主品牌掌握"心脏"技术撕开缺口。2000年,首款轿车"风云"实现量产,以高性价比与可靠品质叩开 大众市场大门,让中国消费者看到自主品 ...
中国出海第一的秘密,就藏在这两根桩基里
凤凰网财经· 2025-03-26 21:30
核心观点 - 奇瑞汽车从1997年起步的小镇工厂发展为连续22年中国汽车出口冠军,核心驱动力在于"技术立企"战略和全球化布局 [1][3][16][26] - 公司正通过"全域智能"转型冲击全球智能出行第一梯队,智能化技术积累和全栈自研体系成为关键突破口 [3][23][25] - 当前面临盈利质量与高端化转型的结构性挑战,需平衡技术投入与品牌溢价能力 [18][19][20][22] 历史发展脉络 初创阶段(1997-2000) - 1997年3月18日以2500万美元引进英国福特发动机技术,后自主完成生产线建设,将原定18个月工期压缩至13个月 [4] - 1999年5月首台自主发动机下线,节省400万美元尾款 [4] - 2000年通过芜湖出租车市场突破目录准入限制,首年实现2000辆产销 [6] 技术突围阶段(2001-2009) - 2001年实现中国汽车出口零突破,200辆轿车销往叙利亚 [10] - 2003年在伊朗建立中东首条反向输出产线,完成技术出口 [12] - 2005年ACTECO发动机系列问世,后续开发国内首款TGDI发动机、CVT变速器等核心技术 [14] - 2009年以239亿元营收成为行业龙头,但净利率仅3.9% [16] 全球化加速阶段(2010-2024) - 2010年启动智能互联技术研发,早于行业布局智能化 [23] - 2014年建成巴西独资工厂,2023年落地欧洲合资工厂 [20] - 2024年出口1144588辆,占总销量40%以上,连续22年出口第一 [16][26] - 全球用户超1600万,覆盖100+国家地区,财富500强排名第385位(390.917亿美元营收) [26][28] 技术布局与智能化进展 - 累计240亿公里智驾数据积累,仿真平台日完成2000万公里模型学习 [23][25] - 2024年3月18日发布"猎鹰智驾"方案,计划2025年底前30余款车型全系搭载 [25] - 实现L4级自动驾驶技术储备,覆盖车规级芯片、全域OTA、车路云协同等领域 [28] 当前挑战 财务表现 - 2022-2024前三季度营收从926.18亿元增至1821.54亿元,但净利润率维持在6.3%-6.4% [20] - 2024年预估单车利润5760元,仅为比亚迪(1.6万元)的三分之一 [20] 高端化困境 - 欧美市场直营网点占比不足10%,售后体系薄弱 [22] - 产品受困"性价比"标签,技术差异化表现不足 [22] - 需借鉴日本车企80年代经验,通过本地化生产和技术输出突破贸易壁垒 [22] 战略方向 - 以智能化作为欧美市场突破口,加速技术势能向品牌溢价转化 [23][25][28] - 构建"体系化出海"能力,从单一产品输出转向生态规则制定 [22][26] - 保持研发投入强度,2025年实现全系车型智能化覆盖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