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立企
搜索文档
艾为电子全球研发中心正式开工
证券日报网· 2025-10-23 21:44
公司研发投入与实力 - 公司始终坚持高质量研发投入,研发占比超过15% [1] - 公司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超过70% [1] - 公司荣获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上海市创新型企业总部等多项重磅荣誉 [1] 全球研发中心项目概况 - 公司全球研发中心园区于10月23日在上海闵行区正式开工,计划于2028年投入使用 [1] - 园区占地36.57亩,落成后将集研发设计、科技展示等功能于一体 [1] - 该项目是公司践行"技术立企"的里程碑,旨在打造绿色智能的现代化科技园区 [1] 全球研发中心设计理念 - 园区整体设计以打造"花园型园区"为核心理念,构建"云端芯城" [2] - 立面融入芯片与晶圆元素,彰显"科技芯城"的行业属性 [2] - 通过整合绿化与配套功能,使植被成为建筑有机部分,强化"生态芯城"的绿色印象 [2] - 以中心漂浮体的彩色玻璃与可编程灯光系统,塑造"炫彩芯城",打造兼具科技高度、生态温度与视觉亮点的标杆园区 [2] 公司战略与合作 - 公司将以"匠心筑基、创新驱动"为宗旨建设研发中心 [1] - 公司将与各方伙伴共同构建芯片产业创新生态圈 [1]
艾为电子全球研发中心园区正式开工
中证网· 2025-10-23 21:44
公司战略与发展 - 艾为电子全球研发中心园区正式开工,标志着公司“技术立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 [1] - 公司始终坚持高质量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占比超过15%,技术人员占比超过70% [1] - 全球研发中心是公司践行“技术立企”的又一里程碑,公司将全力打造绿色智能的现代化科技园区 [1] 研发中心定位与影响 - 该研发中心将成为汇聚全球高端研发人才的核心平台 [1] - 将进一步强化公司在汽车电子、工业互联等前沿领域的探索与创新 [1] - 研发中心落成后,公司将以更开放姿态和前瞻技术布局,夯实从芯片设计到系统级解决方案的全链路竞争力 [1] 行业合作与生态 - 公司将与各方伙伴共同构建芯片产业创新生态圈 [1] - 为芯片行业注入强劲的“艾为动能” [1]
上汽集团,技术+产品双爆发 深化改革显成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3 07:28
公司业绩概览 - 前三季度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40721.17亿元,同比增长5.5%,高于全国水平0.3个百分点 [1] - 公司9月销售整车44万辆,同比增长40.4%,环比增长21%,实现连续第九个月同比正增长 [1] - 公司1-9月累计批售319.3万辆,同比增长20.5%,终端零售337.8万辆 [3] - 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432.2%,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增长85.9% [4] 增长驱动因素:三驾马车 - 增长源于自主品牌、新能源和海外市场三驾马车的协同发力 [5] - 9月自主品牌销量29.4万辆,同比增长50.4%,1-9月累计销量204.4万辆,占总销量比重64%,较去年同期提升4.3个百分点 [5] - 9月新能源车销售近19万辆,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6.5%,环比增长46%,1-9月累计销售108.3万辆,同比增长44.8% [8] - 9月海外市场销售10.1万辆,同比增长12.2%,1-9月累计销售76.5万辆 [15] 自主品牌表现 - 上汽乘用车9月销售9.4万辆,同比增长72.4%,其中国内市场销量同比飙升245.3% [5] - 上汽大通销售2.1万辆,同比增长35.8%,上汽通用五菱销售15.8万辆,同比增长43.9% [5] - 智己汽车9月销售1.1万辆,同比增长77%,上汽乘用车新能源车销售4.1万辆,同比增长324.5% [8][9] - 上汽大通新能源车销售超7000辆,同比增长119.6%,上汽通用新能源车销售超1万辆,同比增长82.3%,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车销售10.6万辆,同比增长22.7% [9] 新产品与技术亮点 - 智己LS6上市27分钟锁单破万,搭载恒星超级增程系统和灵蜥数字底盘 [6][12] - 全新MG4上市40分钟订单破万,采用半固态电池和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架构 [6][12] - 尚界H5上市1小时大定突破1万台,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 4和鸿蒙座舱 [6] - 恒星超级增程系统拥有450公里纯电续航和800V超快充,灵蜥数字底盘具备三向六自由度运动控制能力 [12] - 全新MG4全球首发量产半固态电池,CTB架构实现93.8%空间得房率,整车重心高度仅490mm [12] 智能化与自动驾驶进展 - 公司在乘用车与商用车领域均获颁L4级自动驾驶示范运营牌照 [13] - 智己Robotaxi累计订单超30万单,自动驾驶行程达数百万公里,用户满意度接近99% [13] - 友道智途在港口等封闭场景无人化运输领域市场占有率行业领先 [13] - 全球首搭豆包深度思考大模型,并与OPPO合作推出手机桌面上车的手车互联系统 [14] 全球化与财务表现 - MG品牌在欧洲市场前9个月终端交付22万辆,保持两位数增长 [15] - 1-8月MG品牌在英国销量超5万辆,市占率4%,在西班牙销量同比增长58%,累计突破10万辆,在意大利销量突破3.5万辆,同比增长33%,在德国销量超1.5万辆,8月单月销量同比劲增260% [15] - 集团上半年合并营业总收入2995.9亿元,同比增长5.2%,归母净利润60.2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54.3亿元 [18]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10.4亿元,同比增长85.9% [18] 未来产品与战略布局 - 2025年上半年将推出荣威纯电D6、全新智己L6、别克GL8陆尚、宝骏享境等新品 [19] - 下半年将推出尚界H5、全新MG4、荣威M7 DMH、智己全新LS6、奥迪E5 Sportback、别克至境L7等 [19] - 展示一体化轻量智能底盘,集成VMC整车运动控制、EMB干式线控制动、四轮全域线控转向、智能悬架、固态电池等技术 [19] - 与宁德时代、OPPO、华为、Momenta等产业链领军企业深度合作 [19]
打造“研赛训”越野全生态,长城汽车沙漠越野基地揭牌
中国青年报· 2025-10-04 20:31
战略布局 - 公司在乌兰布和沙漠揭牌集培训、赛事、研发、测试于一体的沙漠越野基地 [2] - 基地涵盖沙漠越野测试基地、越野拉力赛车测试基地、越野学院训练基地三大核心功能 [2] - 该基地是公司深耕越野领域的战略落子 并以研发-测试-赛事-培训的全生态布局 [2] 技术研发 - 基地揭牌标志着公司技术立企 以赛促研战略的进一步深化 [2] - 公司35年来始终坚持全动力、全场景、全球化的自主研发路径 [2] - 极限环境下的实战检验能积累海量核心数据 为技术优化提供精准支撑 实现赛场经验向量产实力的高效转化 [2] - 沙漠越野基地是赛场到市场技术转化路径的关键载体 将持续为量产车型的越野性能赋能 [2] 赛事与文化推广 - 基地启用是公司推动中国汽车赛事运动大众化 带动汽车文化向上发展的重要举措 [3] - 公司从2025环塔拉力赛到2025敦煌耐力赛 以参与者、共创者身份推动越野赛事从小众竞技走向大众视野 [3] - 基地运营将完善赛事产业链布局 为赛事举办提供专业场地支撑 为赛事文化普及搭建平台 [3] - 基地内设立的越野学院将为广大越野爱好者提供科学、专业的技能培训 降低参赛门槛 [3] - 公司持续打造火炮等亲民型赛事级量产车 从技能培训到装备支持 全方位降低用户参与越野赛事的成本 [3]
二十八载造车史诗:解码奇瑞从“小草房”到中国品牌出海领航的竞争密码
财经网· 2025-09-28 14:03
上市概况 - 公司于9月25日以代码9973HK在香港交易所成功上市 成为今年港股市场最大的汽车企业IPO [1] - 本次IPO获得市场热烈反响 孖展超购逾238倍 并有13家知名基石投资者参与 [1] 企业文化 - 公司文化以徽商精神为基石 体现为坚韧不拔、知恩图报和尊崇知识的特质 支撑其在资金匮乏时期攻克技术难题 [2] - 公司内部实行阿米巴管理模式 通过分级核算体系激发组织活力 五大品牌精准卡位细分市场并形成良性竞合 [3] - 领导风格以温文尔雅的凝聚力为特征 倡导共学共进 在企业内部构筑起强大的向心力和信心 [2] 技术研发与创新 - 公司坚持技术立企理念 2022年至2024年研发投入从4128亿元飙升至1054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近60% [4][5] - 研发体系布局全球 拥有开阳创新联合体、瑶光实验室及多个海外研发中心 形成量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的技术迭代闭环 [4] - 截至2025年3月末 公司拥有14400名研发人员 占非生产员工半数以上 累计获得13900项专利 其中发明专利超过4400项 [5] 产品与技术成果 - 在动力系统领域持续突破 1999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国产乘用车专用发动机 当前鲲鹏天擎发动机热效率达48% 领跑全球 [1][5] - 公司实施油电并举战略 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激增2674% 燃油车销量增长29% 是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公司中唯一一家各项销量增速均超25%的车企 [5] - 通过T1X、T2X燃油平台与E0X新能源平台等模块化架构 将新车型开发周期压缩至18个月以内 零部件标准率超80% [6] - 智能化方面坚持智驾平权 2024年车辆辅助驾驶系统配备率达496% 远超356%的全球平均水平 并将功能渗透至6万元级别车型 [7] 财务与市场表现 - 公司营收实现三级跳 从2022年的9261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69897亿元 [4] - 产品力提升带动品牌溢价 2022年至2024年 国内和国外乘用车平均销售单价分别增长37%和194% 奇瑞和捷途两大品牌平均售价增长309%和395% [6] - 2024年公司有八款车型平均月销破万 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6] 全球化战略 - 公司连续22年保持中国乘用车出口冠军 产品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累计全球销量达1300万辆 [8] - 2024年在欧洲、南美、中东及北非等关键海外市场登顶中国自主品牌销量榜首 在北美及亚洲(中国除外)市场稳居第二 [8] - 通过本地化生产深化全球布局 2024年巴塞罗那工厂量产下线 使其成为首家在欧洲实现本地化生产的中国车企 [8] 未来展望 - 本次港股上市募资净额的20%将专项用于未来一至四年的海外拓展 包括在越南新建年产19万辆的工厂 在马来西亚扩建年产36万辆的产能 [10] - 公司计划在海外研发中心招聘1000-1500名研发人员 开发符合当地需求的产品 以提升全球市场渗透率与品牌认知度 [10]
华新精科郭正平:以工匠精神实现精密冲压领域新超越
上海证券报· 2025-09-05 03:12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从江阴一家小厂起步 以电气设备铁芯和微特电机铁芯为核心产品 为空调 电动工具 洗衣机等提供零部件[2] - 2016年成为关键转折点 通过参与西门子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样品开发 成功切入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市场[3] - 2018年后与新能源领域客户深化合作 通过自主研发点胶技术获得德国采埃孚和宝马集团认可 实现批量生产[3] - 将于2024年9月5日登陆资本市场 完成从区域企业到行业标杆的跨越[2] 技术优势与研发进展 - 硅钢材料厚度从0.5mm逐步迭代至0.2mm 成为业内少数具备0.2mm超薄硅钢批量加工能力的企业[4] - 点胶技术已迭代至第三 第四代 能确保硅钢表面约50%接触面通过胶水实现层间紧密连接[5] - 正在研发0.15mm和0.1mm超薄硅钢加工技术 与行业头部企业合作推进0.2mm以下产品研发[5] - 新一代超薄硅钢产品有望在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推向市场[5] 产能扩张计划 - IPO募投项目将新增年产100万套新能源汽车高端驱动电机定转子铁芯生产能力[6] - 2023年至2024年上半年已用自有资金投入部分产能建设 实现大量产能释放[6] - 募投资金到位后将新增多条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铁芯生产线[7] - 墨西哥产线正在推进0.2mm以下产品研发及量产工作 2024年将实现批量生产[5][7] 客户与订单情况 - 客户群体包括西门子 比亚迪 汇川技术 采埃孚 宝马等行业头部企业[3] - 截至2024年12月底 主要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铁芯客户需求预测达101.82亿元[6] - 2025年至2027年预计销售套数增长较快 新承接项目将带来更多交付需求[6] - 2024年海外销售额占比已达约27%[7] 生产工艺优化 - 增加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铁芯及高精密铁芯产线 形成可快速复制的标准化生产流程[5] - 引进先进冲压设备及自动化产线替换老旧设备 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5] - 通过尺寸精度控制 质量稳定性保障及模具开发积累技术优势[4] 发展战略 - 未来3到5年保持现有产品稳定增长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确保技术领先地位[2] - 研发方向聚焦精密冲压核心业务做精做专做强 同时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整合[7] - 通过产能扩张提升市场占有率 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7]
跃升152个位次 奇瑞集团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233位
证券日报网· 2025-07-29 18:57
公司排名表现 - 奇瑞集团在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位列第233位,较2024年跃升152个位次,成为年度跃升速度最快的车企 [1] - 在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上位居第59位,比2024年跃升41个位次 [1] - 自2023年首次参加《财富》中国500强排名以来,连续第三年登榜,从2023年的第168位到2024年的第100位再到2025年的第59位,排名持续大幅提升 [1] 经营业绩 - 2024年营收、销量、出口、新能源均创历史新高 [1] - 2025年上半年销售汽车126万辆,同比增长14.5% [1] - 2025年上半年出口汽车55万辆,占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约20%,继续稳居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平均每29秒就有一辆销往海外 [1] -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销量36万辆,同比增长98.6%,规模和增速行业领先 [1] 技术发展 - 2025年上半年通过"智能之夜""混动之夜""安全之夜"等活动发布了一系列先进智能技术、新能源技术、安全技术等硬科技、黑科技 [2] - 推动产品迭代升级,为用户带来更加智能、绿色、安全的出行体验 [2]
技术突破引领显示产业新纪元,海信以“科技之光”点亮全球舞台
齐鲁晚报· 2025-07-23 18:57
公司技术创新 - 海信集团发布全球首发的RGB-MiniLED显示技术,颠覆传统液晶显示依赖量子点膜转换色彩的局限,实现从"黑白单色背光"到"RGB多基色背光"的跨越,控光精度达传统液晶的3倍以上,色彩表现力远超OLED [3] - 该技术核心为海信历时十年研发的全球首颗光色同控AI画质芯片——信芯H7,标志着中国显示芯片技术从"追赶一代"到"定义一代"的跨越 [3][4] - 研发团队曾面临算力算法、光色协同控制等世界级难题,最终攻克色调、饱和度、亮度精准协同控制的世纪难题 [4] 公司发展历程与市场地位 - 海信从1969年青岛一家十几人的地方小厂起步,如今已成长为拥有完善品牌矩阵的跨国集团,智能家电市场地位全球领先 [5] - 电视出货量连续3年稳居全球第二,冰箱在7国销量登顶 [5] - 公司以"技术立企"为信仰,持续向半导体、智慧能源等高新领域拓展,构筑多元发展优势 [5] 公司全球化战略 - 海信早年放弃代工业务,坚持自主品牌,通过因地制宜的产品创新(如为南非家庭设计黑色镜面冰箱、为中东用户定制金色激光电视画框)融入不同文化语境 [6] - 赞助两届世界杯、三届欧洲杯及FIFA世俱杯等顶级体育赛事,缩短海外客户认知路径,传递"中国品牌,世界品质"的自信宣言 [7] 公司质量与品牌荣誉 - 海信内部流传"质量就是人品"的理念,从搭建家庭光照环境无极光控系统到运用AI视觉技术检验电视机装配质量,对品质极致追求 [5] - 连续斩获两次全国质量奖、一次亚洲质量卓越奖,成为"中国全球化品牌10强"九连冠 [5] 产业链与区域经济贡献 - 作为山东智能家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海信带动25家产业链企业来鲁投资扩产(2024年),2025年将增至28家 [8] - 通过搭建互利共生的产业生态,与上下游伙伴共同擦亮"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的金字招牌 [8] 未来发展规划 - 海信锚定"世界一流企业、世界一流品牌"目标,以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全球化布局为三大引擎 [8] - RGB-MiniLED技术的量产应用有望引领全球显示产业进入"光色同控"新时代 [8]
《人民日报》头版“任正非”之后,为什么是“魏建军”?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0 23:52
核心观点 - 《人民日报》头版专题报道长城汽车,彰显其"技术立企"发展理念与国家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度共鸣 [4] - 长城汽车"全球布局+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模式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标杆案例,拒绝参与价格战体现战略定力 [4][11] - 魏建军被视为"行业清醒者",其"价值竞争"理念与政策导向高度契合,敢于戳破行业泡沫 [7][9][13] - 长城汽车坚持自主研发创新,实现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与制造,专利授权量居自主整车集团首位 [16][29] 公司战略与成就 - 全球化布局:海外销售渠道超1400家,累计销量超200万辆,在泰国等地设整车工厂,巴西工厂2025年下半年投产 [20][21] - 技术创新:2025年上半年获授权专利2962项,其中新能源专利1118项,累计申请专利近5万项 [29] - 质量体系:构建"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多款车型获中国汽车健康指数五星认证 [25] - 试验体系:累计投入近百亿自建试验体系,拥有亚洲最大独立安全试验室 [26] 行业影响 - 魏建军针对"放血式"价格战的批评获政策呼应,商务部、工信部相继出台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的措施 [10] - 直指行业品质危机的言论与《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导向不谋而合 [11] - 坚持内燃机技术研发和"不卷价格卷价值"理念经市场检验显现远见 [14] 长期主义实践 - 百年企业战略定力:坚持"不做容易事,只做正确事"的经营哲学 [24] - 品质至上制造哲学:严格把关供应链到工艺流程各环节 [25] - 科技自主战略突围:突破"市场换技术"模式,建立核心技术话语权 [27][29] - 责任引领企业担当:2024年就业扶贫投入2775.29万元,获ESG价值奖 [30]
魏建军亲临,长城再战环塔
北京青年报· 2025-05-21 10:38
赛事参与与技术验证 - 公司携哈弗、坦克、长城炮三大子品牌以原厂量产车型征战2025环塔国际拉力赛T2组别,覆盖柴油、新能源、汽油动力[1][3] - 赛事地形涵盖沙漠、戈壁、雅丹等极限环境,成为产品耐久性与全动力矩阵的终极验证场[3] - 采用"以赛验车"策略,通过实战积累数据优化技术,形成赛事与量产的技术闭环[6] 动力技术突破 - 柴油动力:2.4T发动机最大扭矩490N·m,VGT增压技术提升热效率至41%,兼具低油耗与高耐久[3] - 新能源混动:Hi4-T架构实现油电双擎协同,坦克500 Hi4-Z搭载59.05kWh电池包,WLTC纯电续航201km,"真4L模式"使前后桥扭矩放大20倍[4] - 大排量引擎:自研4.0T V8发动机与水平对置8缸摩托引擎填补中国品牌技术空白[4] 技术路线与研发投入 - 坚持Hi4混联技术路线,效率较增程式提升13%-20%,适配全场景需求[7] - 专利布局:公司专利公开量达6888件,新能源领域专利公开量1838件,智能化专利1131件居民营车企第一梯队[7] - 质量验证体系:积累超120亿公里行驶数据,2.4T柴油发动机通过30余次极端工况测试无衰减[7] 全球化战略 - 构建燃油、柴油、混动全场景动力矩阵,为全球市场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9] - 目标2030年实现海外百万辆销售规模,推动品类、品牌、产品全面全球化[9] 企业理念与行业定位 - 通过极寒、高原、沙漠等极端环境测试验证产品可靠性,强调"马拉松式"技术积累[6][7] - 以全动力自主研发重构越野价值体系,打破"新能源车不越野"偏见[3][6] - 技术护城河:35年坚持全动力、全场景、全球化技术布局,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