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骁龙
icon
搜索文档
高通AI芯片,大猜想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30 09:07
高通与Humain AI的战略合作 - 高通与沙特阿拉伯的Humain AI初创公司签署正式协议,合作开发边缘和数据中心的AI技术,Humain成为高通未来AI加速器的首个客户[2][3][5] - 合作范围包括开发推理AI芯片、搭载骁龙和Dragonwing系统级芯片的边缘设备,以及针对这些SoC调整Humain的阿拉伯语大型语言模型[3] - 谅解备忘录要求高通开发并提供最先进的数据中心CPU和AI解决方案,这意味着高通将重返服务器CPU业务[3] 高通AI加速器产品线与技术演进 - 高通AI 100 XPU于2019年发布,2021年上半年发货,2023年11月推出AI 100 Ultra版本,将四块AI 100芯片互连在一个封装中[5][7] - 2024年10月高通开始发售AI 100的低配版AI 80,并推出PCIe卡形式的AI 100 Ultra,其SRAM容量从每芯片126 MB提升至144 MB[7] - 未来路线图包括2026年推出的AI 200 Ultra(采用3纳米工艺,128个AI核心,1,024 MB片上SRAM)和2027年初的AI 250 Ultra(采用2纳米工艺,192个AI核心,1,536 MB片上SRAM)[11][12] - AI 200 Ultra将配备768 GB的LPDDR5主内存,使用PCIe 5.0 x16实现机架内扩展,以太网实现跨机架扩展,功耗为250瓦[11][12] - AI加速器架构基于智能手机CPU中的Hexagon神经网络处理器,在同一核心上集成标量、矢量和张量单元,张量单元拥有8,192个INT8乘法累加器阵列和4,096个FP16乘法累加器阵列[14][15] 性能基准与能效对比 -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基准测试显示,在GPT-2和Granite 3.2测试中,单个AI 100 Ultra(4个高通芯片)比4个Nvidia A100 GPU的单位功耗少60%[8] - 在部分模型上,相同数量的高通显卡比相同数量的英伟达显卡单位功耗表现更佳,例如在GPT-2模型上,高通AI 100 Ultra的每瓦令牌数为5.7368,而Nvidia A100为2.1685[9] - 计算密度方面,需要1到4个高通加速器机架(假设每5U服务器放16张卡)才能匹配4个或8个Nvidia A100 GPU的性能[10] 市场机遇与财务影响 - 高通已赢得200兆瓦的部署,假设每张AI 200 Ultra卡功耗250瓦,需要80万张卡,总计1,250个机架(每机架512台设备)[19] - 以每张卡4,000美元计算,AI加速器部分价值32亿美元,加上机架等基础设施总价值可能达52亿美元[19] - 在FP4精度下,高通AI 200 Ultra机架计算能力达983 petaflops,每petaflops成本2,604美元,每千瓦每petaflops为16.30美元,相比Nvidia B300 NVL72方案有约35%的每瓦功耗优势[19][20] 高通重返服务器CPU业务 - 高通曾于2017年推出48核Arm服务器CPU"Amberwing" Centriq 2400,但项目于2018年搁置,2021年收购Nuvia获得其"Phoenix"(现Oryon)内核[17] - 与Humain的合作明确高通将再次开发数据中心服务器CPU,未来AI 200和AI 250设备可能在封装中集成服务器级Oryon Arm内核[18] - AI 250将采用近内存计算创新内存架构,提供超过10倍的有效内存带宽和更低功耗[18]
可控核聚变或迎产业化加速推进
2025-11-04 09:56
行业与公司 * 可控核聚变行业与模块电源行业、军贸行业 [1] 核心观点与论据 可控核聚变产业化加速 * BEST项目杜瓦底座于10月1日成功安装至主装置,标志着项目进入新阶段,预计下半年将加速招标电源和超导材料等关键部件 [2][3] * 国内除BEST项目外,中核集团的中国聚变能源公司也值得关注,预计明年将有更多招标活动,影响2026年及以后的市场 [1][4] *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核心在于五大结构部件:真空室、偏滤器、包层冷屏、磁体和杜瓦,其中磁体系统价值量占比约28% [5][7] * 电源系统(加热电源和磁控电源)价值量占比约8%,是下一阶段招标的重点方向之一 [8] * 上游材料涉及低温超导线材、高温超导带材、钨材料和碳化硅复合材料,代表性公司包括金达股份(上海超导)、永鼎股份(东部超导)、西部超导等 [9] * 西部超导主要供应低温超导线材,在BEST项目2025年招标中预计价值量约5亿元,并在B系氧化物和二硼化镁高温超导路线上有优势 [10][11] 模块电源行业高景气 * 模块电源行业受益于防务需求恢复和AI应用增长,预计到2028年军用市场总量将达590亿元人民币,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0亿元,2028年突破150亿元 [1][13] * AI服务器功耗显著提升(如英伟达芯片从H系列700瓦提升至GB200系列2700瓦),推动对高性能、高密度、高可靠性供配系统的需求 [14][16] * AI服务器机柜功耗从6.5千瓦增至14.3千瓦,加速模块化和集成化电源应用,并提升单价与整体市场规模 [14][16] * 全球AI相关供配设备市场2025年预计达74亿美元,2027年将增长至325亿美元,复合增速超过100% [17] 全球军贸需求与中国机遇 * 全球军贸需求增加源于安全局势动荡(如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中国武器装备因表现超出预期,市场份额有望提升 [22] * 中国武器装备实现高端化、自主化,且欧洲产能受限优先满足自身需求,为中国提供更多市场机会 [23] * 军贸过程中主机厂环节因价格提升而毛利率显著提高,是最核心受益环节,应关注飞机(中航沈飞、西飞、成飞)、导弹(洪都航空)、雷达(国睿科技)等方向 [24][25] * 中国战机型号从仿制走向自主研发,如歼10、骁龙已实现出口,歼35因性价比和国产化具备未来出口潜力 [19][24] 其他重要内容 2025年投资展望与选股思路 * 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之年,"一年补三年欠账"的逻辑有效,应关注原材料及元器件订单变化 [26] * 选股思路应关注补欠账(如导弹领域的航天电器、菲利华)和产品力提升(如中航光电、中航高科),以及结构调整与个股反转机会 [26] 产业链公司角色 * 中游设备领域,联创光电使用上海超导的高温超导带材制造高温超导磁体,合锻智能和上海电气在真空室制造方面有贡献 [9] * 国光电器和安泰科技在真空室内构件如包层材料、偏滤器等领域具有优势 [9] * 下游主要为科研院所(中科院、西南物理研究院)及民营企业(新奥能源、能量起点)进行研发 [6][9]
高通组局,宇树王兴兴说了一堆大实话
是说芯语· 2025-10-11 07:38
具身智能与机器人发展路径 - 公司目标是实现通用AI与通用机器人的结合,使其能在工厂或家庭中完成各种任务 [9] - 机器人发展的ChatGPT时刻定义为:能在陌生环境中根据自然语言指令完成任务 [10] - 技术路线图分为四个阶段:固定动作演示(已实现)、实时生成任意动作(预计2024年底/2025年初实现)、陌生场景执行任务(预计2025年底实现)、高成功率精细操作(需数年,目标成功率99.9%) [11] 机器人硬件与芯片挑战 - 行业目前可能低估了芯片对机器人的重要性 [15] - 通信协议优化是减少线缆的关键,工业机器人60-70%的故障源于线缆问题 [16] - 机器人硬件面临空间限制,高算力芯片难以安装,同时存在电池容量和散热难题 [20] - 具身智能设备峰值功耗需控制在100W以内,平均功耗20-30W,手机芯片在机器人应用上具有想象空间 [21][22] 行业协作与开源策略 - 行业处于黎明前夜,因技术路线差异大导致整体进展缓慢 [23] - 在模型尚无法直接部署的阶段,倡导开放态度,公司已开源其世界模型,包括权重、数据集及训练代码 [23][25] - 在AI领域需保持谦卑和学习态度,避免被过往经验限制创新 [28] 端侧AI与Agent发展 - Agent形态正从云端向端云协同演进,端侧模型具备“永远在线”、响应快和隐私保护优势 [31][32] - 端侧模型将成为Agent系统的核心编排者,负责感知用户需求并与云端模型协同 [34] - 端侧模型需持续提升知识密度,目标每三个月提升一倍,与芯片、终端深度协同至关重要 [35][36][38] Agent的服务本质与生态整合 - Agent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提供服务的能力,选择Agent如同选择操作系统,取决于其服务生态 [42][43] - AI基于对话的自然交互模式有望打破PC、手机等终端的生态孤岛,成为统一交互模态 [41] 行业标准与基础设施共建 - 当前AI应用碎片化严重,缺乏跨终端的统一AI OS或Agent Framework [44] - 未来可能形成以Cloud OS为核心、终端Agent协同的新时代操作系统架构 [45] - 行业需通过产业共建推动基础设施发展,例如通过联合实验室优化混合AI方案 [46][47]
2025 ChinaJoy骁龙主题馆开幕 展现数字娱乐技术与生态实力
人民网· 2025-08-02 09:50
展会概况 - 2025年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于8月1日在上海开幕,高通(中国)第六次打造"骁龙主题馆" [1] - 高通携手75家行业重量级合作伙伴,包括运营商、手机、PC及XR终端厂商、游戏工作室、技术厂商和发行商、电商等 [1] - 高通公司代表与合作伙伴代表共同开启为期四天的数字娱乐狂欢 [3] 技术展示与创新 - 骁龙主题馆展示覆盖10大品类的超过100款终端和超过50项多终端游戏大作及应用演示 [3] - 全新骁龙8至尊版搭载第二代定制高通Oryon CPU、切片架构Adreno GPU及增强的Hexagon NPU,提升重负载游戏性能与能效 [3] - 骁龙技术支持AI图像运动引擎、超级分辨率等技术,兼顾画质与帧率 [3] - 主题馆内展示十余款骁龙技术赋能的热门手游作品 [3] XR与数字娱乐生态 - 主题馆带来15款搭载骁龙平台的XR设备,覆盖AR、VR和MR全品类 [4] - 专为ChinaJoy打造的AR游馆互动体验活动覆盖移动、娱乐和购物等多种场景 [4] - 骁龙携手生态合作伙伴展示"骁友装备库",包括30余款安卓旗舰手机、10余款AI PC等十大品类设备 [4] 跨终端互联与创新 - 高通联合小米打造全链路跨端生态,覆盖手机、平板、耳机、AR眼镜、Wi-Fi路由器及车机等多款设备 [4] - 基于连接、终端侧AI、高性能低功耗计算等关键技术,骁龙在赋能跨终端互联体验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4] 互动与活动 - 骁龙主题馆设置游戏互动环节和粉丝水友赛,玩家有机会与人气职业电竞选手并肩战斗 [4] - 骁龙至尊游戏小课堂为玩家科普骁龙至尊游戏等产品技术 [4] 公司战略与展望 - 骁龙主题馆全面展现高通在数字娱乐领域的技术实力与生态布局 [5] - 高通将继续坚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共创,携手合作伙伴推动未来数字娱乐体验的发展 [5]
长城汽车5月销量解读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公司和行业 - 公司:长城汽车 - 行业:汽车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产品策略与更新 - 新车定价维持市场竞争力,保持现有定价策略[1] - 二代大狗在混动系统、性能和智能化方面有提升,换用二代hi4混动系统,提升燃油经济性,后桥差速锁可能下放到部分车型,新座舱平台优化智能化[2] - 坦克品牌增加智能化属性,提升二排舒适性,适配城市用户需求,保持越野能力[5][6] 销售情况与预期 - 500Z销量受市场环境制约,后续有提升弹性[4] - 蓝山日均订单约150单[7] - 枭龙MAX月初受假期和月初淡季影响,保守预期6月销量8000台,内部挑战目标破万[11][12] 行业毛利率趋势 - 汽车行业竞争压力大,整体毛利率难大幅改善,可能维持当前水平或有有限下移空间[8][9] - 自主品牌市场渗透率和销量规模上升,不同车企因规模差异和产品结构变化,毛利率会有个体差异,长城汽车产品结构优化,高端车型推出或增强毛利率[9][10] 销量提升举措 - 针对枭龙MAX销量问题,通过宣发改善用户认知,提升终端销售能力,进行渠道管理和人员培训,开展新媒体活动[13][14] 直营渠道情况 - 二季度直营渠道扩张速度放缓,已达可观规模,一季度直营门店建设和经营费用同比增长约7亿多[16][17] - 直营门店首要目标是提升品牌形象和产品露出,依托指引体系考核,提升高山等产品销量[18][19] 公司未来展望 - 下半年新品持续推出,6月新车推出将提升二季度销量,相比一季度更乐观[21] - 三季度魏牌、坦克、哈弗、欧拉等都有新产品推出,将提升高端市场销量规模、优化产品结构和盈利能力,三四季度逐季度环比改善[22]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关于中欧之间最低价政策进展无更多信息[7] - 电话端参会者按话机信号键再按数字1提问,网络端参会者可在直播间互动区域文字提问或点击举手按钮申请语音提问[7]
骁龙与中国国家地理连续携手六年,以影像科技之力探索未至之境
环球网· 2025-05-23 12:17
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概况 - 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已连续举办六年,获得全球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的关注,累计收到157,125部参赛作品和超过60,000分钟的自然影像 [2] - 2025年赛以"未至之境"为主题,聚焦极端环境、城市湿地等鲜为人知的自然生态,通过技术创新探索未知领域 [2] - 年赛与抖音平台达成战略合作,线上推出挑战赛和作品展映,线下联合"遇见博物馆"在5个城市举办巡展,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特别展览持续3个月 [9][11] 骁龙影像技术合作 - 骁龙连续六年作为独家影像技术合作伙伴,其移动平台技术助力摄影师突破视觉局限,捕捉山巅生灵、深海生物等特殊场景 [1][2] - 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搭载AI ISP,支持三颗4800万像素传感器以30fps录制零延迟视频,并提升自动对焦、白平衡和曝光功能,精准再现野生动物毛发细节 [5] - 技术合作首次推出"未至之境"系列完整影片,涵盖珠峰秘境和海洋生灵两大主题,展示AI赋能移动影像的前沿应用 [3][6] 行业影响与技术创新 - 通过手机影像技术降低专业拍摄门槛,使普通用户也能探索身边的自然奇观,推动"用影像保护自然"理念普及 [6][8] - AI夜视、实时肤色校正等功能突破光线限制,实现深海幽光、花开瞬间等微观生命现象的清晰记录 [5][8] - 合作模式结合科技与自然保护,为行业树立技术标杆,拓展了移动影像在生态记录领域的应用边界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