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Digit
icon
搜索文档
UC Berkeley池宇峰: 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 人形机器人成本不超35000元!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05 12:09
人形机器人行业现状 - 当前限制规模化落地的两大因素:泛化能力不足导致技术迁移困难,以及制造成本过高(主流产品价格50万-百万级)[1] - 商业产品与研究原型存在价格壁垒(数万美元级)和制造门槛(依赖CNC加工等专业设备)[3] Berkeley Humanoid Lite创新突破 - 采用3D打印+现成电子元件实现低成本(BOM成本5000美元/3.5万人民币,仅为市场同类产品1/10)[2][8] - 开源硬件/软件设计提供完整设计文件、嵌入式代码及训练框架,支持深度定制化[5][6] - 模块化结构实现易制造(全部部件可桌面3D打印)和易升级(电子元件可主流渠道采购)[8] 技术细节与性能 - 机械设计:0.8米身高/16kg体重,摆线齿轮箱关节(机械效率90%+)搭配铝型材躯干框架[10][12][14] - 电子系统:Intel N95迷你PC控制+CAN总线通信+手机级IMU姿态反馈[16] - 实测表现:复杂地形行走(斜坡/台阶)、遥操作任务(书写精度±1mm、抓取成功率95%)[20][22][24] 产业链相关企业 - 人形机器人代表厂商:优必选科技、宇树科技、逐际动力等32家[32] - 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绿的谐波(谐波减速器)、思岚科技(激光雷达)等25家[35]
人形机器人“发疯”警报:1.8米巨物安全失控,新安全设计亟待出台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14 12:27
砰! 在一场热闹的展会上,人形机器人 Digit 前一秒还在流畅地搬运箱子,下一秒就毫无征兆地脸朝下狠狠 砸在水泥地上!箱子散落一地 …… 这一幕直观暴露了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风险: 人形机器人的 " 类人形态 " 使其具备独特的安全挑战 , 物理不 稳定性带来的巨大安全隐患。 技术故障 下,人形机器人不仅需要对于交互物体的保护,也 敲响了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的安全警钟 。 若 人形机器人摔倒或者故障的一幕, 发生在 人机交互 作业区, 人类 喉咙等脆弱部位被机械臂撞击的风险将 不堪设想。 IEEE 人形机器人研究组主席 Aaron Prather 指出关键差异:传统工业机械臂遇险可紧急断电停摆。但对靠 动力维持平衡的动态稳定人形机器人 可能很难接近 按下急停键 。 此前不少实验室传出的视频都显示,在机 器人出错过程中,人类很难去控制它们。 "即使按掉急停键, 结果可能是它直接砸向你,风险更大。 " Agility Robotics CTO Pras Velagapudi 也 警 示 认为 : 金属 轻微碰撞人体脆弱部位,后果也可能很严重。 当人形机器人动态性能越来越强,趋于人,甚至超越人类,我们也应该开始考虑 ...
外媒:亚马逊正在训练人形AI机器人,用来“送快递”!
搜狐财经· 2025-06-07 13:14
亚马逊机器人项目进展 - 公司正在加快类人机器人测试以推进"最后一公里"配送自动化 建立专门培训中心进行高强度场景测试 [2] - 已测试多款机器人包括Agility Robotics开发的"Digit"(用于货车内搬运包裹)和中国Unitree生产的1 6万美元机型 [2][5] - 采用多平台测试策略 同时评估不同价格(1 6万至更高成本)和性能的机器人解决方案 [5] 自动化战略布局 - 机器人计划是公司全流程自动化的一部分 2020年以超10亿美元收购自动驾驶公司Zoox [5] - 仓库试点与门口投递技术同步推进 目标整合无人车与类人机器人建立端到端自动化系统 [6] - 测试策略显示公司对解决复杂空间穿越 包裹搬运 用户互动等技术难题具有信心 [5] 行业影响与趋势 - 公司动作可能引领行业走向 若成功将迫使其他物流企业加速投资同类技术 [5] - 技术突破可能重塑快递行业面貌 推动数百万包裹投递方式根本性变革 [6] - 当前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司机短缺问题使机器人成为具吸引力的低成本替代方案 [3] 业务模式转型 - 尽管人工仍是配送关键环节 但巨额投入显示自动化变革可能早于预期 [6] - 潜在模式为无人车进入社区后由机器人完成最终投递 彻底改变现有流程 [6]
CB Insights预测: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一年翻番 | Jinqiu Select
锦秋集· 2025-05-21 21:04
人形机器人市场概况 - 2024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融资金额创下12亿美元纪录,预计2025年将达到23亿美元规模,一年内翻倍增长[1] - 工业类人形机器人2024年融资额飙升至9.04亿美元,交易量达40笔峰值,2025年迄今12笔交易吸金6.44亿美元,单笔规模显著扩大[2][5] - 前十大企业融资合计近72亿美元,Meta、小米、优必选、特斯拉四家上市公司吸走近60%资金,私募领域Figure以8.54亿美元融资规模突出[2][11][12] 融资与估值趋势 - Figure和Skild AI成立不足3年估值分别达27亿和15亿美元,Apptronik在A轮融得4.03亿美元[2][18] - Figure的27亿美元估值已超过2024年独角兽公司16亿美元中位估值,市场传言其计划以395亿美元估值进行新一轮15亿美元融资[19][20] - 过去15年工业类人机器人领域典型退出案例仅10起,估值跨度从Addverb的2.44亿美元到优必选的48亿美元[10] 技术发展路径 - Physical AI突破重新定义硬件与软件的杠杆,多模态感知、语言理解与运动控制融合推动估值飙升[2][18] - 产业路线出现"开源协同"和"封闭垂直"两极分化,Boston Dynamics等开放模型快速迭代,Figure、Tesla选择软硬深度耦合[2][34] - 基础模型在复杂物理推理方面仍有局限,需要大量计算资源和训练数据,大公司依靠AI基础设施获得优势[47] 商业化应用 - 企业部署场景从"替代人工"转向"嵌入式协同",BMW、奔驰、Amazon等已在实际场景中应用[2][36][38] - 中美竞争格局清晰,美国占32%企业数量依托芯片优势,中国厂商以1.37万-2.75万美元超低定价撬开市场[23][25][31] - Figure与Agility Robotics建设年产万台级工厂,Tesla计划年产数百万台Optimus机器人,售价2万美元以下[26] 科技巨头布局 - Google推出Gemini Robotics强调通用性、交互性与灵巧度,Nvidia用Isaac GR00T映射自然语言到机器人操作[2][41][42] - 三星收购Rainbow Robotics,现代并购Boston Dynamics,苹果、Meta保密式研发,科技公司通过"基础模型+并购+内部孵化"三管齐下[2][41] - 百度、华为、Meta、微软开发Physical AI基础模型,Nvidia在基础模型领域领先[41]
Amazon says new warehouse robot can ‘feel' items, but won't replace workers
CNBC· 2025-05-07 15:05
亚马逊新型机器人Vulcan - Vulcan是亚马逊最新推出的具备触觉感知能力的仓库机器人,能够完成以往只能由人类完成的工作 [3] - 该机器人由亚马逊机器人团队开发,团队规模从最初几人扩大到250多名员工 [8] - Vulcan每天可运行20小时,能够处理仓库中75%的100万种独特物品 [1] - 机器人采用AI驱动的传感器感知物品,精确控制抓取力度和扭矩 [2] 技术特点 - Vulcan的抓取器创新性地结合了触觉感知,相比2019年依赖摄像头和吸力的旧型号有显著提升 [1] - 机器人工作速度与人类相当,可处理最大8磅的物品 [5] - 为安全考虑,Vulcan在围栏后独立运行,与人类员工隔离 [5] - 另一版本正在德国汉堡测试,能够从库存中挑选特定物品 [10] 运营效率与成本 - Vulcan专注于处理货架顶层物品,减少人类员工攀爬需求,降低受伤风险 [4] - 机器人错误率低于人类,可减少因错放物品导致的退货成本 [9] - 项目代表重大商业机会,可降低客户成本并加快交付速度 [8][9] - 公司计划2026年在美国和德国更多设施部署Vulcan [10] 人力资源影响 - 公司强调Vulcan不会取代人类员工,而是创造更高技能的工作岗位 [4] - 自2019年以来已投入12亿美元对35万名员工进行技能升级 [6] - 参与机电一体化与机器人学徒计划的员工薪资平均增长约40% [7] - 人类员工反馈在"动力区"(中高度货架)工作可显著减轻身体负担 [5] 行业观点 - 专家认为未来仓库仍将保持人机协作模式,完全自动化成本过高且风险巨大 [6] - 触觉感知被视为机器人实用化的关键转折点,使机器人能在高接触、杂乱环境中工作 [10] - 亚马逊人形机器人Digit尚未实现规模化部署,运营效率有待验证 [9]
2025-2035年人形机器人发展趋势报告(英文版)-
Abundance360· 2025-04-30 16:5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人形机器人市场将呈指数级增长,有望重塑全球经济和社会结构,带来丰富机遇,但也会对就业产生重大影响 [27][32] - 技术融合、劳动力短缺和成本下降是推动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在各行业广泛应用,实现大规模普及 [27][30][3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领导观点 - 埃隆·马斯克认为有感知能力的人形机器人能推动经济无限增长,到2040年地球上将有100亿个人形机器人 [4][21] - 图灵AI首席执行官布雷特·阿德科克指出全球GDP的50%用于人力劳动,人形机器人可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4] -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称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像汽车一样普遍,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机械系统 [4] - 科斯拉风险投资公司的维诺德·科斯拉预测到2040年将有10亿台双足机器人,该行业规模将超过汽车行业 [6] 人形机器人仪表盘 - 潜在市场规模预测差异大,高盛预计到2035年为380亿美元,麦格理集团预计到2050年达3万亿美元,方舟投资预计可达24万亿美元 [8][10][12] - 当前单位成本约为25万美元,埃隆·马斯克预测未来将降至2万美元 [14][16] - 受影响最大的前五大行业为农业、建筑、老年护理、物流和制造业 [19] - 2025年的前五大参与者为图灵AI、特斯拉Optimus、敏捷机器人、波士顿动力和宇树科技 [19] 开篇思考 - 即将到来的人形机器人浪潮将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20] - 预计到2040年,人形机器人数量将在10亿至100亿之间,价格将降至2万至3万美元,租赁成本约为每月300美元 [21][22] - 多模态生成式AI、高扭矩执行器、计算能力提升、电池寿命增强、摄像头和触觉传感器等五大技术领域的融合,推动了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 [23] - 人形机器人可承担人们不愿从事的工作,有望创造一个物资丰富、消除贫困的未来 [23][24] 人形机器人的7个关键要点 - 市场将呈指数级增长,预计到2035年市场规模在380亿美元至24万亿美元之间,到2050年美国可能部署6300万个,到2040年全球可能有10亿至100亿个 [27] - 技术融合推动发展,多模态生成式AI增强了机器人的适应性和决策能力,硬件成本下降 [30] - 成本下降趋势明显,高端模型成本在一年内从25万美元降至15万美元,特斯拉目标售价为2万美元 [31] - 可解决全球劳动力短缺问题,特别是在老年护理、制造业和危险工作领域 [28] - 吸引大量投资,图灵AI最近获得6.75亿美元融资,摩根士丹利的“人形机器人66”名单为投资者提供了路线图 [29] - 广泛应用将带来前所未有的丰富时代,降低商品和服务成本,改变工作和经济结构 [32] - 发展速度快且缺乏公众讨论,将导致重大的就业破坏和社会动荡,需解决相关问题 [33] 塑造未来愿景的机器人 - 过去100年中,许多标志性机器人塑造了人们对机器人的认知,如《大都会》中的玛丽亚、《禁忌星球》中的罗比等 [34][44] 人形机器人的历史背景 - 20世纪60年代,SRI国际推出的“Shakey”是开创性的移动机器人,被誉为“第一个电子人” [47] - 2000年,本田的ASIMO引起全球关注,展示了跑步、踢球和跳跃等能力,但早期机器人成本高,实用性有限 [50] 推动创新的技术 - AI进步是市场驱动力,多模态生成式AI使机器人具备视觉、听觉和语言能力,可自主优化操作 [55][56] - 硬件进步是物理基础,执行器、传感器等组件的发展使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移动和交互,LiDAR传感器成本大幅下降 [59][61] - 电池存储技术为机器人革命提供动力,现代机器人电池续航时间为1至3小时,预计到2028 - 2030年固态电池将商业化,电池成本有望降至每千瓦时80美元 [62][63][69] 有利的市场条件 - 老年护理危机推动需求,预计到2030年,美国、日本、西欧和中国的老年抚养比将分别达到25%、50%、35%和40%,人形机器人成为必要解决方案 [72][74][75] - 制造业和危险工作领域存在劳动力短缺,高盛预计全球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可达110万至350万台 [77] - 中国和日本老龄化严重,对自动化需求巨大,日本机器人密度高但劳动力短缺仍存在,中国创业社区积极响应 [82] 可承受性 - 生产成本迅速下降,建造人形机器人的成本估计在1万美元至30万美元之间,特斯拉Optimus Gen - 2的物料清单成本约为5万至6万美元 [84] - 成本下降速度快于预期,从去年的5万美元至25万美元降至现在的3万美元至15万美元,特斯拉目标售价为2万美元,宇树科技G1售价为1.6万美元 [86] 第一性原理思考与人形机器人 - 制造业成本方面,未来人形机器人可自行制造,降低劳动力成本 [91] - 智能成本方面,大型科技公司承担多模态生成式AI系统的开发成本,将免费应用于人形机器人 [92] - 投资资本方面,人形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领先公司将获得大量资本支持 [93] - 市场需求方面,出生率下降、老年人口增加、制造业回流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推动了人形机器人的投资、生产和应用 [93][95][96] 市场规模 - 投资和研究公司对市场价值的预测差异大,高盛预计到2035年为38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预计美国市场到2030年、2040年和2050年分别为40亿美元、2400亿美元和1万亿美元,麦格理集团预计到2050年达3万亿美元,方舟投资预计可达24万亿美元 [100][101][102][105] - 关于部署数量,高盛预计到2035年为140万台,摩根士丹利预计美国到2050年为6300万台,行业领袖预计到2040年全球将有10亿个 [107][110] 16家主要参与者 - 市场领导者包括特斯拉、图灵AI、敏捷机器人、波士顿动力和宇树科技,它们在技术成熟度、财务支持和市场估值方面具有优势 [113][114] - 后起之秀包括1X Technologies、Agibot、Apptronik等11家公司,它们积极创新,有望在市场中崭露头角 [115] 投资环境与机会 - 人形机器人行业吸引了大量投资,图灵AI获得6.75亿美元融资,估值达26亿美元 [212] - 高盛指出供应链、初创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参与度增加,政府支持力度可能加大,为投资者创造了机会 [213] - 摩根士丹利的“人形机器人66”名单涵盖了开发人形机器人或其组件的公司,以及可能从人形机器人劳动力中受益的公司 [214] 主要影响:就业与丰富 - 人形机器人将进入农业、建筑、老年护理、物流和制造业等九个关键领域,这些领域适合机器人应用 [218][220] - 人形机器人可接管重复性、危险和繁琐的任务,使人类能够追求更有创造性和激情的事业,降低商品和服务成本,实现前所未有的丰富时代 [222][223] 如何跟上、生存和繁荣 - 未来十年技术进步将加速,AI、机器人、虚拟现实、量子计算和生物技术将重塑各个行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226] - 要通过获取早期知识和加入积极的社区来应对变化,Abundance360提供了相关支持和交流平台 [227][230][232]
获3.5亿美元投资,谷歌押注的人形机器人进厂造奔驰
创业邦· 2025-03-01 11:03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背景 - 2013年DARPA机器人挑战赛(DRC)因福岛核电站事故暴露机器人应对灾难不足而举办 旨在探索机器人未来 [1] - NASA为参赛打造的Valkyrie类人机器人仅用9个月完成雏形 外观设计刻意模仿真人以降低距离感 [2] - Valkyrie实际表现不佳但影响深远 部分开发成员后来创办的初创公司成为具身智能浪潮先驱 [4] Apptronik公司起源 - 2010年斯坦福教授Luis Sentis在德克萨斯大学建立人本机器人实验室 提出新型全身控制框架理论 [8] - 2013年实验室与NASA合作开发Valkyrie机器人 技术商业化硕士Jeff Cardenas被其吸引加入团队 [8][9] - 2016年团队分拆成立Apptronik 初期拒绝外部融资 通过NASA等政府合同获得750万美元研发资金 [10] Apollo机器人技术特点 - 2023年推出的Apollo人形机器人高173cm/重73kg 可举25kg物体 续航4小时 模块化设计包含32个专利执行器 [14] - 采用串联弹性扭矩控制架构实现人机安全交互 各部件可更换适配不同场景需求 [14] - 硬件能力突出 已迭代15版原型机 执行器领域积累超300项专利 [14] 商业化进展 - 2024年与梅赛德斯-奔驰合作试点 数据显示提升配送效率40% 降低人力成本32% [16] - 计划2025年商业化 目标售价低于5万美元 已与特雷克斯/GXO等十余家企业达成协议 [15][26] - 2024年完成3.5亿美元A轮融资 资金用于扩大生产 预计2024年量产近百台 2025年达数百台 [26] 技术合作路径 - 选择与大模型厂商合作路线 先后与NVIDIA GR00T模型/谷歌Gemini 2.0 Pro达成技术整合 [20][21] - 与Figure AI自研路线形成对比 行业尚未形成统一技术路径 [22] - 当前重点解决训练数据获取问题 工业场景成为最佳数据来源和商业化突破口 [24] 产能扩张计划 - 与制造业巨头Jabil达成战略合作 未来可能实现机器人自主生产机器人 [27] - 计划2026年实现真正规模化 正在与约60个潜在客户进行商业谈判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