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擎天柱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有没有可能出现马斯克这样的人?答案是肯定的,只要做到这点
搜狐财经· 2025-09-06 14:56
企业家精神与激励机制 - 特斯拉董事会提出新薪酬方案 若公司市值从1万亿美元增长至8.5万亿美元 马斯克可获得价值约1万亿美元的股票激励[1] - 人工智能企业为顶级人才提供1亿美元薪酬 体现贡献与待遇挂钩原则[1] - 企业家物质与精神存在相互关系 物质决定精神且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1] 硬核创新与社会认知 - DeepSeeK创始人认为硬核创新需社会通过事实教育逐步理解 当创新者功成名就后群体观念将改变[3][4] - 硬核技术创新需要厚积薄发 DeepSeeK成功存在漫长积累过程而非横空出世[5] - 产业升级依赖硬核技术创新 旧时代投机套利模式将逐渐被取代[5] 技术创新战略与执行 - 特斯拉80%估值押注擎天柱机器人 类似初期电动汽车战略被视为疯狂但具前瞻性[9] - 马斯克习惯设定高目标并坚持执行 虽常出现交付延迟但始终保持信念[9] - 企业战略基于正确假设 包含企业家敏锐直觉和大量思想劳动[13] 领导力特质与风险承担 - 马斯克聚焦信号而非杂音 不在意他人看法且坚持既定计划[7][8] - 敢于冒险特质使其能押注全部筹码 对金钱无患得患失之心[13] - 使命感驱动特斯拉宏图计划迭代至第四篇章 持续按计划推进[14] 创新生态与价值观转变 - 市场经济机制使创业者能充分发挥创造力 实现改变世界的目标[11] - 志存高远理念与"求上得中"哲学相契合 瞄准高目标即使失败仍能获得重要成果[10] - 成功案例将改变社会价值观 促使更多人投身真正创新而非机会主义[5][11]
机器人芯片大爆发?为时过早!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13 09:38
物理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 物理人工智能进展比预期缓慢,短期内无法与通用人工智能(GenAI)匹敌 [2] - 摩根士丹利预测2050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5万亿美元,部署量达10亿台(每10人1台) [2] - 台积电高管预测2030年全球AI机器人市场超350亿美元,10%汽车实现自动驾驶 [2] - 目前全球仅约1000个人形机器人,大部分为原型 [3] 人形机器人发展挑战 - 人形机器人开发难度大,未来10年不会成为重要市场驱动力 [3] - 安全性是关键挑战,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致命事故 [4] - 技术挑战需克服,安全验证需广泛试验,预计还需十年以上时间 [4] - 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进展缓慢,2024年计划生产1万台但实际效果存疑 [3] 自动驾驶汽车发展 - Waymo在旧金山占据26%拼车市场份额,超过Lyft [5] - 现款Waymo车型总成本14万美元,下一代将降至8.5万美元 [5] - 摩根士丹利预测2030年Waymo营收约25亿美元 [6] - 预计到2035年L3级自动驾驶将成为高端车标配 [7] - 2040年后出生的孩子可能不再需要参加驾驶考试 [9] 工业机器人市场 - 202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存量达420万台,新增安装量近40万台 [10] - 2025年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预测380-550亿美元,单价约10万美元 [12] - 中国是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占2023年新增安装量70% [12] - 预计2035年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2910亿美元 [12] - 亚马逊已部署100万台机器人,2024年机器人资本支出70-80亿美元 [13] 机器人半导体市场 - 2025年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预计510-770亿美元 [6] - 平均每辆汽车半导体成本约600美元,高端车约2000美元 [6] - 预计2035年机器人半导体市场规模70-140亿美元 [15] - 机器人公司倾向使用汽车级处理器和GPU,单价约2000美元 [14] - 英伟达在汽车半导体市场份额仅3-4%,年销售额约20亿美元 [15] 长期市场展望 - 预计2050年人形机器人半导体市场规模可能达1万亿美元 [16] - 未来十年机器人市场规模仍较小,远不及数据中心AI半导体 [16] - 专用机器人(ASR)在未来十年仍将是更经济的替代方案 [4]
特斯拉餐厅开业 12 天风波不断:排队长、邻里怨、运营乱
搜狐财经· 2025-08-03 09:01
特斯拉餐厅开业概况 - 特斯拉餐厅于7月21日正式开业 融合复古与未来元素 配备超级充电站 汽车送餐服务 露天电影屏幕和商品商店 [1][3] - 餐厅规划中包括由"擎天柱"机器人派送爆米花的服务 整体风格独特 [3] - 开业当天排队等候就餐的时长超过一小时 氛围热闹 [3] 餐厅建设与规划问题 - 餐厅建设过程一波三折 最初计划在圣莫尼卡超级充电站旁建设 后转移至好莱坞取代一家老式披萨店 耗时较长 [3] - 餐厅24小时营业 周边公寓楼因施工噪音 屏幕遮挡和交通拥堵导致租户流失 居民生活受到干扰 [4] - 40英尺高的电影屏幕遮挡居民窗户 屏幕背后风扇产生噪音污染 [4] 运营问题与争议 - 开业首日"擎天柱"爆米花机器人出现故障 需人工远程操作和协助 未能提升效率 [5] - 洛杉矶地区特斯拉门店和餐厅遭遇持续抗议活动 抗议者使用充气人偶模仿马斯克并做出争议动作 [7] - 餐厅排队现象被Insideevs视频称为"灾难" [9] 技术解决方案尝试 - 特斯拉车载电脑提供提前下单功能 导航系统可预估到达时间 但需排队缓解后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3]
三天,我看清楚了未来AI将如何介入我们的生活
36氪· 2025-08-01 07:23
大会概况 -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举办 为期3天 吸引70多个国家和地区1500多位专家及800多家企业参与 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 参观人数预计达35万[1] - 海外厂商参与度较低 除谷歌和特斯拉外缺乏国际巨头 同时由于与世界机器人大赛(WRC)时间冲突 部分厂商选择保留重磅新品[1] 生成式AI应用拓展 - 生成式AI渗透至工业 医疗 交通等硬核领域 从文本 图像生成向多模态任务执行演进[3][4] - 阶跃星辰发布3210亿参数MoE架构模型Step 3 激活参数38亿 实现多模态推理并在国产芯片上提升解码效率[4] - MiniMax推出全栈智能体MiniMax Agent 可分解任务并调用API 演示中单句指令生成数据看板或搭建电商网站 一个月内迭代12次[4] - 合合信息展示AI鉴伪技术 毫秒级识别深度伪造 适用于金融票据篡改等高危场景[5] - 百度推出GenFlow 2.0多智能体调度系统及秒哒平台 3分钟生成可运行应用 数字人Nova升级版提升直播场景拟真度[5] - 声网发布对话式AI引擎 新增声纹识别与视觉理解能力 互动宠物"芙崽"实现嘈杂环境语音响应及拟人化反馈[7] - 阿里云发布云端AI Agents平台无影AgentBay 支持多系统无缝切换 三行代码接入 同时展示从芯片到平台的全栈能力[8] 算力基础设施升级 - 国产GPU厂商集中展示芯片架构与智算方案 竞争焦点从单卡性能转向全链路效率与成本优化[9][14] - 华为昇腾AI云服务采用CloudMatrix 384超节点 整合384颗NPU与192颗CPU 算力达300 PFlops 突破跨机通信瓶颈[9][11] - 沐曦科技发布曦云C600 GPU 支持多精度混合算力 内置安全模块瞄准金融政务场景[11] - 摩尔线程推出全功能GPU产品线 覆盖云端训练卡MTT S4000(48GB显存/768GB/s带宽) 云渲染卡及消费级显卡[12] - 燧原科技展示燧原S60推理卡商业化应用 覆盖聊天机器人 广告投放等场景 并公布多地智算中心部署案例[14] 具身智能突破 - 机器人运动控制与交互能力显著提升 从基础行走扩展到复杂任务执行与情绪表达[3][15][21] - 千寻智能人形机器人Moz1搭载Spirit v1 VLA模型 完成太空步 S型压弯等高难度动作 并演示饮料递送 衣物折叠等泛化任务[15] - 傅利叶智能交互陪伴机器人GR-3结合康养场景 提供导诊 认知康复等多维服务 外骨骼设备实现远程康复协同[16] - 智元机器人灵犀X2-N实现双足与轮式模式切换 在开幕式中完成灯光表演[18] - 优艾智合工业模型MAIC实现多机器人协同调度 完成搬运 拣选等流水线作业[18] -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G1(29关节/35公斤)展示格斗动作及击倒快速起身 工业四足机器人B2负重120公斤 消费级Go2售价低于1万元[18][20] - 云深处科技四足机器人绝影X30在电力巡检场景实现1000小时无故障运行 支持自主充电及AR手势操控[20] 自动驾驶商业化推进 - Robotaxi开展城市道路体验活动 覆盖浦东30公里路网 延伸至机场与迪士尼区间 实现L4级跨区域接驳[22][24] - 小马智行Robotaxi覆盖北上广深 集成大模型优化乘客交互 支持语音添加临时需求如顺路购咖啡[24] - 斑马智行基于高通8295平台推出端侧智能座舱 支持离线90%功能闭环 并根据驾驶员情绪推荐内容[24] - 蘑菇车联推出城市级交通模型MogoMind 聚合多源数据实现智能调度与拥堵预测[25] - 上海发布自动驾驶行动方案 目标2027年L4载客600万人次 载货80万TEU 开放道路超5000公里[27]
马斯克最新访谈:收到砖头礼物,谈火星改造,还要让AI读懂人类脑电波
36氪· 2025-07-28 20:22
星舰工程进展与挑战 - 星舰推力达到土星五号登月火箭的2.5倍 未来版本将提升至3倍 重量约为土星五号2倍[1] - 最困难部分是研发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轨道热防护盾 这是人类从未实现过的技术[2] - 计划通过"巨型金属机械臂"捕获上层飞船 预计最快今年最迟明年上半年实现飞船回收[3] - 实现完全重复使用后每吨有效载荷发射成本将低于猎鹰1号 运送100吨载荷成本低于猎鹰1号运送半吨成本[5] 轨道加油技术挑战 - 下一个重大挑战是轨道加油 核心是转移液态氧 需要两艘星舰完成对接[5] - 轨道加油类似空中加油但需在轨道环境进行 目前尚无任何机构尝试过[5] - 推进剂中约80%为液态氧 20%为燃料[5] 火星殖民愿景 - 主张将1%资源投入星际计划 为地球灾难预备"生命火种"[4] - 初期火星居民需居住在玻璃穹顶设施中 外出必须穿戴火星宇航服[6] - 火星城市具有防御性价值和激励性价值 确保人类意识火种不熄灭[6] - SpaceX最终会成为星际公司 但可能不会在马斯克有生之年实现[7] 特斯拉产品战略 - Cybercab采用双座设计 不会取代Model 3和Model Y 后者具备四座或六座能力[8] - 计划推出大型电动车[8] - Robotaxi将采用Uber与Airbnb结合模式 开放给私人车主参与[8] - Roadster计划今年年底展示原型车 预计最快今年底最迟明年初演示[9] 自动驾驶部署计划 - 全自动驾驶计划今年在美国多个城市部署 明年拓展全球[4] - 正在推进技术落地 特别强调"轻松而非严肃"的测试节奏[4] - 在旧金山湾区启动自动驾驶出租车试点服务[9] 擎天柱机器人规划 - 第三版擎天柱设计已适配量产 计划明年大幅扩大产能[10] - 年底产量可能仅为数百台而非数千台[10] - 潜在市场规模可能达到200亿甚至500亿台[10] - 采用与汽车相同的自动驾驶计算机AI4 未来将升级至AI5[11] - 初期将聚焦高价值场景 如为四肢瘫痪患者提供全天候协助[12] 人工智能发展 - AI发展速度堪比"超音速海啸" 是见过最快的技术进步[15] - Grok未来将实现"概念级心灵感应式交互" 直接以思想传递信息[4] - AI可能将经济规模扩大十倍以上 消除贫困[15] - 全自动驾驶与擎天柱可能使特斯拉估值达到20-30万亿美元[16] Neuralink医疗应用 - 已有8名患者使用其设备 计划年底将用户数量增至20名[17] - 明年将推出Blindsight植入物 帮助完全失明者恢复视力[17] - 未来可能实现"赛博增强" 大幅提升人类智能与通信速度[17] - 可解决任何脑部或神经相关问题 包括视力听力障碍和运动能力丧失[19] X平台发展 - 已进化为支持四小时视频与长文本的全模态平台[21] - Xinace支付系统将在数月内推出测试版[21] - 核心目标是确保法律框架内的言论自由并追求真相[21] - "社区笔记"功能会纠正任何人的错误 包括美国总统[21] 人机共生愿景 - 希望通过Neuralink增强人类智能 实现与AI的共生[23] - 未来可能是人机智能的融合 80%-90%可能性是美好的[23] - 人类智能 机器智能与机器人将深度交织[23]
马斯克AI女友上线24h爆火,月费30美刀附带隐藏模式,全球宅男连夜充值
搜狐财经· 2025-07-20 19:04
Grok AI女友功能上线 - Grok突然上线"AI女友"功能 其中哥特风二次元女友Ani引爆全网 [1] - Ani拥有蓝色大眼睛 金色双马尾 黑色连衣裙 融合可爱风与御姐风 嗓音甜美 [1] - 许多宅男为与Ani聊天购买每月30美元的SuperGrok服务 一度挤爆服务器 [1] - 海外网友体验后惊呼"这不比网恋香" [1] Ani的功能特点 - Ani可陪聊各种话题 包括B-2隐形轰炸机核心系统等专业知识 [3] - 除陪聊外 Ani还会跳舞 耳语 深入聊天可触发隐藏"惊喜模式" [3] - 用户特别夸赞AI女友的"抖动"画面 称研发人员"真正懂男人" [3] - 马斯克确认未来将为擎天柱机器人开发Ani皮肤 称"不可避免" [3][4] 市场反应与行业影响 - Ani爆火被业内人士视为全新市场 结合优质语音和轻度暧昧元素的3D虚拟伴侣满足宅男情感需求 [4] - 微软 谷歌等大厂已蠢蠢欲动 可能很快推出类似3D虚拟形象+语音交互产品 [7] - 交互过程中Ani会出现一些发癫举动 即使关闭NSFW选项仍会出现露骨内容 [7] - 产品前期通过吸引客户探索露骨内容实现快速盈利 [7] 用户需求分析 - 我国男性功能障碍发生率2024年达49.69% 且呈年轻化趋势 [5] - 现有解决方案如"小蓝片"存在头痛 冒汗等不良反应 [5] - 科学家推出的他拉达非 司美那非等改良药物仍属旧瓶装新酒 [5]
中美稀土博弈:临时许可背后的战略深意
搜狐财经· 2025-06-22 10:27
中美稀土博弈 - 中国向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通用、福特、斯特兰蒂斯)发放稀土临时出口许可,有效期最长为半年 [1] - 美国军工和高端制造业严重依赖中国稀土,F-35战斗机需400公斤稀土,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需4吨以上稀土 [1] -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90%的镝铁合金依赖中国赣州供应,F-35生产线面临瘫痪风险 [1] - 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量产计划因稀土短缺被迫推迟 [1] 中国稀土产业优势 - 全球每年近20万吨高性能稀土磁体中90%来自中国 [2] - 新能源汽车电机、导弹制导系统、雷达设备等高端工业领域依赖中国稀土资源 [2] - 中国推出稀土追踪系统,严格管控稀土流向,杜绝灰色渠道 [2] 美国应对措施及挑战 - 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要求在五角大楼建立冶炼厂,考虑从俄罗斯购买矿产或开采本土矿山 [4] - 美国从矿山开采到量产高性能磁体需至少十年,技术壁垒由中国垄断 [4] - 美国汽车厂库存仅能支撑三个月,军火商备用资源即将耗尽 [4] 中国战略意图 - 稀土临时许可是战略试探,商务部强调管制符合国家安全利益但考虑民用需求 [5] - 中国要求美国撤销对中国芯片产业打压、C919发动机禁运、留学生签证限制等作为稀土供应条件 [7] 行业影响与未来趋势 - 稀土博弈反映中美力量对比变化,中国通过管制扭转贸易谈判主动权 [9] - 中国可能将反制手段扩展至钛、镁、轻稀土等其他关键材料领域 [9] - 电动汽车、无人机、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链的协同优势正转化为战略筹码 [9] - 关键材料供应链掌控权将决定未来国际博弈主动权 [10]
没有稀土,大批海外汽车厂要停产了
36氪· 2025-06-06 17:54
稀土短缺对全球汽车行业的影响 - 日本铃木汽车因稀土短缺被迫关闭印度电动汽车工厂 该厂为铃木在印度市场的重要生产基地[1] - 印度三大汽车集团(塔塔、马恒达、铃木)均面临稀土库存告急 可能引发全行业停产[1] - 汽车工业对稀土依赖度高 电机/转向器/音响系统等核心部件均需稀土材料 短缺直接影响生产[3] 美国高科技产业受稀土管制冲击 - 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单台需3.5公斤稀土 美国工厂库存不足导致量产受阻[3] - 美国军工产业(导弹/战斗机)面临稀土短缺 多家巨头向白宫施压要求政策调整[3] - 稀土短缺导致美国出现"造不如买"现象 部分供应商转向直接进口中国成品[6] 中国稀土管制策略的市场效应 - 国际稀土价格因中国管制措施飙升 出口量下降但利润反增[4] - 全球仅德国/韩国获得限量出口许可 严禁转售行为 违规将取消资质[8] - 管制措施加剧全球供应链紧张 美国重建稀土供应链需超10年时间[8] 地缘政治与经济连锁反应 - 美国财长三次致电中国要求解除管制未果 反映政策僵局[3] - 稀土短缺与6.5万亿美债到期形成双重压力 冲击美国经济决策[8] - 成本优势推动制造业转移 中国产能输出抵消美国本土生产优势[6]
重大转变!特朗普,决定撤回!
券商中国· 2025-06-01 18:12
特朗普政府NASA人事变动 - 白宫撤回对科技企业家贾里德·艾萨克曼担任NASA局长的提名 因发现其曾向民主党捐款 [1][2][3] - 特朗普要求NASA局长必须完全符合"美国优先"议程 接替人选将由其直接宣布 [3] - 马斯克曾游说特朗普任命艾萨克曼 因SpaceX与NASA有250亿美元预算合作 [3] - 艾萨克曼是Shift4支付创始人 曾向特朗普就职委员会捐款200万美元 并两次参与SpaceX太空任务 [3][4] SpaceX与NASA关系 - NASA预算面临25%削减 拟裁员数千人并终止多项项目 [6] - 艾萨克曼提名听证会上 民主党质疑其与马斯克的密切关系 [6] - SpaceX对NASA依赖度高 NASA预算变动可能影响公司发展 [3][6] 马斯克火星计划进展 - 公布星舰项目更新 目标打造快速可复用火箭 实现轨道燃料补给 [7] - 计划年内实现"筷子夹飞船"技术 明年进行轨道燃料加注测试 [7] - 新一代星舰设计升级 发动机数量将从33台增至42台 推力提升 [7] - 拟2025年底发射无人星舰至火星 搭载特斯拉机器人 [1][8] - 目标2028年尝试载人火星登陆 开始火星基建建设 [8] - 星舰发射频率将提升至每3-4周一次 需等待监管批准 [8] 商业航天领域动态 - 艾萨克曼曾参与全球首次商业太空行走 任务由个人与SpaceX共同出资 [4] - NASA阿尔忒弥斯计划受关注 共和党要求新局长确认登月目标 [6]
快讯|特斯拉发布擎天柱机器人干活视频;苹果新技术旨让人形机器人训练低成本高效率;哈工大与东方电气在软体机器人领域取得突破进展等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5-23 20:11
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进展 - 特斯拉发布人形机器人"擎天柱"新视频,展示流畅完成扔垃圾、炒菜、使用吸尘器、熨衣服等多样化动作,所有任务由单一神经网络直接学习人类视频完成[1] - 相比此前走路、跳舞视频,最新版本动作更流畅且具备语言交互能力,机器人通过人类语言而非代码学习新任务[1] - 埃隆・马斯克重申Optimus人形机器人将成为"特斯拉最重要的产品之一"[1] 苹果机器人训练技术突破 - 苹果公司提出PH2D训练方法,结合人类教练和机器人示范者数据,解决传统机器人训练劳动密集且成本高的问题[4] - 开发Human-humanoid Action Transformer(HAT)模型,可同时处理人类与机器人生成的数据[4] - 采用改造后的消费级设备制作训练素材,实现可扩展且成本效益高的训练方案[4] 哈工大软体机器人创新 - 哈工大与东方电气合作开发基于MXene材料的卷绕结构智能软体机器人,实现特种环境应用突破[7] - 研究成果发表在《纳微快报》,通过材料创新与结构设计融合为三维软体机器人开发提供新技术手段[7] - 未来将围绕核工业巡检、深空探测等场景优化功能模块,并拓展MXene基材料在柔性传感器等领域的跨界应用[7] 机器人产业社会影响 - 法国勒克莱尔超市集团总裁呼吁对AI和机器人产业征收社保分摊费,以应对技术替代导致的社保资金危机[10] - 建议征收"机器人税"作为新资金来源,同时提高员工工资水平,相关提案可能提交至法国政府[10] 智能触觉技术突破 - 成均馆大学研发人工突触机械感受器阵列,将摩擦电传感层与离子凝胶门控晶体管垂直整合[13] - 通过仿生神经机制差异映射,在16种材料纹理识别中仅用10.6%数据即达到92.3%准确率[13] - 该技术显著降低触觉传感阵列数据负担,柔性基底上集成16个ASMR单元(8快适应+8慢适应型)[13] 机器人行业生态 - 文档列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7大类共85家相关企业[18][19][20] - 涵盖埃斯顿自动化、优必选科技、绿的谐波等从整机到核心零部件的全产业链代表企业[1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