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通

搜索文档
“互联互通”新十年,两地资本市场规则或将趋于一致
搜狐网· 2025-07-09 09:42
互联互通十年成果 - 2014年沪港通启动以来,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标的从股票扩展至ETF、债券、互换等金融产品,形成沪港通、深港通、ETF通、债券通、互换通等多层次机制[1] - 股票互联互通覆盖两地市值超85%的股票,实现跨市场直接交易[1] - 2024年前三季度北向和南向日均成交额较2014年开通首月分别增长21倍和40倍[1] 机制优化方向 - 需简化股票互联互通交易流程,推动制度、信息、技术等要素融合对齐[1] - 港股通计算规则复杂导致投资者难以理解标的调整规则,增加权益保护难度[1] - 港股通市值计算方法未与恒指同步调整,仍采用"过去12个月每月月底市值平均值",而恒指已改为"过去12个月每日市值平均值"[2] - 现行港股通规则存在漏洞,可能使股票仅凭月末市值达标就能维持成分股资格[2] 未来改革预期 - 预计2025年下半年港股通市值计算方法将调整为与恒指一致的每日市值平均值模式[3] - 港股通投资者准入门槛存在进一步降低空间以扩大参与主体[3] - 新十年互联互通将从资源互通转向深度融合,强化价格发现功能,提升两地市场国际竞争力[3]
多维度发力 “ETF通”发展空间广阔
中国基金报· 2025-06-23 18:29
ETF通发展现状与前景 - ETF通运作将满三周年 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随着中国市场受全球投资者关注度提升 将吸引更多参与者和资金[1] - 行业认为ETF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境外投资者对A股ETF认知度提升后 有望成为其重要配置方向 同时境内投资者可通过该渠道配置全球资产[6] 基金公司发展策略 产品创新与布局 - 需加强产品布局与创新 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丰富选择 开发差异化产品 如中国资产特色ETF或香港市场特征兼具国际视角的ETF[2][3] - 建议扩容稀缺标的 加强策略化与场景化产品开发 覆盖更多资产类别 开发特色指数满足差异化需求[4] - 可结合海外投资者需求进行定制化指数开发 与海外机构合作提升A股ETF海外影响力[3] 流动性建设 - 需保障ETF流畅交易 准确二级市场价格和良好成交深度 与做市商合作并引入QFII、量化私募等活跃交易者[3] - 建议推行多币种柜台 引入港交所"双柜台模式" 允许人民币直接交易港股通ETF 降低汇兑成本[7] 投资者教育与服务 - 需积极开展市场推广 帮助投资者了解产品特点和风险收益特征 深化本地化投教 强化专业销售支持[3][4] - 计划投入更多资源开拓海外客户 提升A股ETF认知度 如配合交易所路演和培训[5] 机制优化建议 - 建议扩大标的范围 北向纳入债券、商品等类型 南向纳入境外其他市场品种[7] - 可放宽准入限制 纳入主动管理型ETF、商品与债券ETF 以及多市场配置ETF[7] - 优化交易机制 探索大宗交易模式 设计场外协商定价通道降低价格冲击 支持折价套利策略[7]
港交所IPO融资884亿港元问鼎全球 互联互通推动两地互利共赢
长江商报· 2025-06-23 08:51
港交所25周年发展成就 - 港交所从本地交易所发展为全球领先的国际交易所,成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 [1] - 2025年IPO融资额884亿港元,时隔6年重回全球第一,超过2024年全年融资额 [1] - 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达2400亿港元,较2000年增长17倍;市值达4960亿港元,较2000年增长56倍 [1] - 上市公司数量从790家增至2600余家,增长超3倍 [1][3] - 2014-2024年港股IPO累计募资3030亿美元,超过纳斯达克和纽交所居全球第一 [2] 内地企业与港股市场联动 - 165家内地企业排队赴港上市,较1月中旬80家数量翻倍 [2] - 内地企业市值占港股总市值81%,港股通持有证券总值超3.3万亿港元,较2014年提高200倍 [5] - 宁德时代以50亿美元募资额成为2025年全球最大IPO,推动香港融资规模重登全球第一 [1] - 政策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企业"H+A"上市,深交所有望迎来新上市模式 [6] 互联互通机制进展 - 跨境支付通6月22日上线,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基础设施衔接 [5] - 互联互通机制从股票扩展至债券、ETF、利率掉期,未来将涵盖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6] - 沪港通启动以来境外投资者在岸股票持仓增长5倍,75%内地投资者通过股票通持有港股 [5] 上市制度改革与市场结构变化 - 2018年后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新经济企业占比显著提升 [3] - 港交所取消盈利要求及同股不同权限制,生物医药和互联网科技企业成为优质上市资源 [3] - 计划推动香港成为全球最大新经济集资地、离岸人民币枢纽及亚洲资产管理中心 [3][6] 技术及交易制度优化 - 实施领航星现货平台优化及衍生产品平台开发,提升市场科技基础设施 [6] - 取消恶劣天气暂停交易、调整交易费率等措施改善市场参与者体验 [6]
“ETF通”产品达265只,发展空间广阔
中国基金报· 2025-06-22 22:52
产品数量与扩容 - "ETF通"产品数量达265只,较开通时增加178只,其中沪股通ETF 160只、深股通ETF 88只、港股通ETF 17只 [1][3] - 2024年6月纳入规则放宽:规模门槛从15亿元降至5亿元,指数权重从90%调至60%,新增芯片、云计算、光伏等行业主题ETF [3] - 未来产品类型将更多元化,包括主题型、策略型及跨资产类别ETF,并可能扩展至债券等资产 [3][4] 成交金额与市场热度 - 北向成交金额:2024年5月达415.14亿元,较2022年7月增长95倍;2024年10月创历史新高1090.15亿元 [1][7] - 南向成交金额:2024年4月达1207.06亿港元创纪录,前5个月平均月度成交760.51亿港元,显著高于去年同期 [1][7] - 驱动因素包括政策优化、产品创新、市场流动性增强及投资者需求多元化,港股创新药ETF(年内涨30%)、科创板ETF(规模2500亿元)等成为热点 [7][8] 未来发展策略 - 产品创新方向:开发差异化ETF(如中国资产特色、国际视角产品),定制化指数,降低费率并提升流动性 [12][13][14] - 流动性建设:引入QFII、量化私募等活跃交易者,优化做市商合作,提升二级市场交易效率 [13][14] - 投资者教育与国际化:加强跨境投教,深化本地化服务,通过路演、线上沟通及海外子公司推广提升A股ETF影响力 [13][14][15] 机制优化建议 - 扩大标的范围:纳入债券、商品ETF及境外市场品种,探索主动管理型ETF和多币种柜台(如"双柜台模式") [17][18] - 交易机制改进:简化流程、降低汇兑成本,探索大宗交易场外定价通道以服务机构投资者 [17][18] - 生态协同:推动指数国际化,加强境内外机构合作,优化结算效率以融入全球金融体系 [15][17]
“ETF通”三周年蝶变:交易活跃度飙升 为资本市场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基金报· 2025-06-22 21:37
ETF互联互通机制发展概况 - "ETF通"于2022年7月4日正式开通 近三年产品数量从87只大幅增至265只 涵盖范围显著扩大 [1][2] - 截至5月末 北向交易前5个月成交2563.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2.48倍) 南向成交4163.38亿港元(同比增2.8倍) 较启动初期分别增长100倍和10倍 [2] - 机制被视作沪深港通重要延伸 有效打通产品供给与资金需求堵点 促进两地市场融合与国际化 [1][2][3] 市场参与方评价 - 易方达基金指出产品标的持续丰富反映投资者认可及旺盛配置需求 华夏基金(香港)强调其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关键作用 [2] - 华安基金认为机制优化ETF生态圈并提升市场稳定性 汇添富基金称其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机制保障 [3] - 南方东英指出机制促进跨境投资便利化 嘉实基金评价其为A股国际化"加速器"和服务国家战略"试金石" [3][6] 比较优势与创新价值 - 相比QFII/RQFII等传统渠道 "ETF通"无需复杂审批 具备高度透明性和风险管理优势 [4] - 华夏基金(香港)提及机制突破额度管理限制 嘉实基金强调其"被动投资桥梁"属性促进规则与估值体系融合 [2][6] - 华安基金指出ETF一键配置特性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 南方东英认为灵活性助力资产配置效率提升 [3][5] 未来发展潜力 - 易方达基金预计纳入门槛下调将刺激产品创新 促进A股机构化投资程度提升 [5] - 嘉实基金透露将推动REITs纳入互联互通 支持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及优化基金互认安排 [6] - 华安基金认为现有规模与活跃度突破印证市场潜力 南方东英看好国际投资者参与度持续提高 [3][5]
“ETF通”三周年蝶变
中国基金报· 2025-06-22 21:32
"ETF通"三周年发展成果 - 产品数量从开通初期的87只大幅增长至265只,涵盖范围显著扩大 [3][4] - 北向交易前5个月成交金额达2563.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8倍;南向成交4163.38亿港元,同比增长2.8倍 [3] - 与启动初期相比,北向交易增长近100倍,南向增长超10倍,交易活跃度呈现指数级跃升 [3] 市场机制优势 - 相比QFII/RQFII等传统渠道,"ETF通"无需复杂审批,具备投资便捷高效、风险管理透明的特点 [7][8] - 通过一键配置一篮子股票的功能,推动两地指数化投资发展,成为连接市场的"被动投资桥梁" [7][8] - 机制优化包括纳入REITs、支持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等,持续拓展生态圈边界 [9] 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促进两地市场规则、估值体系和投资者结构的深度融合,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4][5][8] -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提供机制保障 [4][6] - 吸引国际投资者参与内地市场,同时引导内地资金配置香港资产,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7][8] 机构观点 - 易方达基金指出产品标的丰富与成交额提升反映投资者认可及配置需求旺盛 [3] - 华夏基金(香港)强调该机制是落实国家金融开放战略的关键一环 [3] - 南方东英认为便利性有助于投资者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实现灵活资产配置 [8]
两会|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主席王冬胜:深化两地互联互通机制,适时推出新股通
券商中国· 2025-03-06 15:31
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 - 核心观点: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未来潜力巨大,需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包括优化现有机制和拓展新渠道 [1][2] - 沪深港通:建议放宽内地个人投资者参与港股通的资产要求限制,提高每日交易额,增加流动性,并考虑纳入更多二次上市及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 [3] - 债券通:建议扩大"南向通"合资格投资者范围(目前仅对QDII和22家OMO银行开放),并适当提高额度 [3] - ETF通:2022年7月开通后多次扩容,南向ETF产品约17只,仍有扩大空间,需优化标的和加强投资者教育 [3] - 跨境理财通:建议扩大试点范围(从一线城市开始),纳入更多中高风险非复杂债券、保本标准化结构性存款等产品 [4] - IPO互联互通:建议适时推出"新股通",试点推进以满足内地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需求,同时吸引国际企业来港上市 [4] 新互联互通渠道探索 - 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可便利内地投资者直接以人民币投资,提升人民币柜台成交量,吸引更多上市公司设立人民币柜台 [5] - REITs:建议纳入沪深港通,利用香港REITs市场经验(首只REIT上市已20年)吸引内地投资者参与 [5] - 商品期货:国际和内地投资者对通过互联互通参与商品市场有需求,是潜在拓展领域 [6]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角色 - 香港优势:依托"一国两制",作为内地与国际资金、规则、人才对接的枢纽,是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中心 [7] - 人民币国际化:SWIFT数据显示人民币已成为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占全球贸易融资6%),香港金管局推出"人民币贸易融资流动资金安排"支持企业需求 [7] - 汇丰定位:作为香港主要金融机构,将继续推动两地市场联结,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8]